文明解密-成就辉煌的欧洲文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早的文字起源于欧洲吗

    一直以来,有关文字起源于哪里都存在着诸多争论。近期,两位欧美考古学家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文明摇篮”是欧洲,而非西亚地区。

    古代欧洲的神职人员早在古代苏美尔人使用文字前数千年,就已经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文字。曾在过去的7000年中,我们人类煞费苦心地在搜寻和创造能够记录以及存储信息的图画、符号,使660种语言形成文字;而无文字的语言则要远远大于这一数字,达到数千种。

    文字起源仿佛一部侦探小说

    为了弄清文字的真正起源,定居芬兰的德国语言学家哈拉尔德·哈尔曼,他从总体上观察和探讨了语言文字史,并将其划分为成百上千个语言分系统,再按不同专业归类,以便能分门别类地加以阐释。哈尔曼献身这一巨大工程的力作就是卡普斯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字史》。这部厚达570页的着作将所有文字体系集于考证,是迄今为止极为详尽的一部珍贵文献。这位史前史专家在其着作中所描述的内容读起来非常像一部侦探小说:要缄默数千年的“证人”开口;就得理顺各种文字之间的横向关系;用充分的理由修补它们之间短缺的环节;迄今为止,形成一幅将被教科书一直采用的文字起源学说彻底否定的生动画面。

    在他的着作中,哈尔曼提出了诸多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体系并不是出自古苏美尔人之手。此前的2000年,即公元前5300和3500年之间,在古代欧洲的一个文化区就已经使用过一种至今尚未破译的文字。这种历经数千年漫长岁月的文字的残迹如今才被发现。

    其次这里的书写也并非源于某个史前高度文化的地区,然后输出到其他文化区。这些文字和符号乃是由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书写者,彼此都是独立地创造的。

    此外他还认为,最早一批不流畅的文字符号是由神职人员刻画在书写材料上的、而不是由世俗官吏所作。这里起草的各种公告均涉及到上界诸神。书写在经过若干世纪之后,才逐渐为世俗百姓所采用。

    温察文化的惊人发现

    专家学者们历来都认为,在西亚一些文化地区才是“文明摇篮”和文字的发源地。而美国一位女考古学家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她有力地还原了文字史的本来面目:在历史文物被挖掘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种古代欧洲残存下来的文字符号,这种残存下来的文字符号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至公元前6000年。基于这一发现,自巴尔干中部和东部山脉到乌克兰西部,再由多瑙河中游到亚得里亚海南部,这些地区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形成地。这种文明是由操着印欧语的农民创造的,他们当时已拥有占地10公顷以上类似城市的居民点。古代欧洲人在该地区以其鲜明的宗教观念、特定的制陶技术以及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是区别于欧洲的其他地区。在他们的冥冥天国中,生活着乳房硕大、臀部凸出的女性神祈。除了金牛神外,他们的宗教观念中没有其他男性上帝。由此看来,这些人当时正处于母权制时代。

    考古学家沿着这位女考古学家的足迹,先后发掘出在公元前5000年时,曾繁荣一时的5个古欧洲文化区遗址。因这些人类最古老的文字的见证,是发现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以东14千米的温察城,便被命名为“温察文化”。

    19世纪,科学家们在古欧洲局部文化区就曾不止一次地发现过潦草难认的字迹。尽管如此,他们仍固执地认为,古苏美尔商人不但给巴尔干地区的居民运去商品,还为他们提供了第一批文字。但近20年来,由于确定绝对年代的科学技术不断得到改进,这种说法才开始受到冲击。温察文化的符号与古代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在借助于确定绝对年代法证明下,得出它们之间存有一个长达2000年的历史空隙。由此研究人员认识到,温察文字决不是从外域传入的,而是“土生土长”形成的。在残存的陶土上,研究人员还找到了200多个包括数字和度量衡在内的单个字符。

    经研究人员发现,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首批文字应该纯系宗教文字。因为所有写有文字的大宗出土文物,都是在宗教寺院和祭祀场所被发现的。这很清楚地表明,用这种新颖的方法,来记载宗教礼仪与祭祖活动、殡葬仪式和丰收祭典是神职人员最早的试验。显然,这种书写秘密一向被他们严守着,书写也一向被宗教界人士所垄断。

    欧洲原始文字的遗存

    尽管上述发现令人兴奋,就在公元前4000年中叶,宗教文字突然无处寻觅了。当时,来自南俄草原的另一支操着印欧语的游牧战士野蛮侵入欧洲农民居住区。在其残酷统治下,再度陷入长达2000年之久的欧洲将是无文字时代。

    不过,在最近的研究成果证明,所有的古欧洲文字并非都在历史上消失了。在古代欧洲宗教文字被毁了1000多年以后,在白垩上,仍有人潦草地刻画类似于温察文化中那样的女性偶像。人们还发现,公元前2000年至今,但是克里特岛宗教文字尚无法解读——“线条A文字”,它还留下了60多个古欧洲单个符号。这也说明古欧洲文字,有近三分之一的文字的不曾毁灭。

    古代欧洲人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残存的部分在苏美尔文字中也曾有出现,比如一些螺纹形花饰、生命之树或乌头神仙等。文字专家们还发现,从一开始就很合乎文体的古苏美尔人象形文字,在其初级阶段,人们则从未发现过所使用的自然主义符号。因此他们推测,古代欧洲人很可能曾在苏美尔人的诞生地生活过,但是此推测尚无法予以证实。

    当他在谈及文字何以多元时称,第一批符号是在“古代欧洲文化区、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文化区、中国、中美洲等地在各自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彼此独立地形成的”。    在上述各地区中,显然神职人员才会使一切文明的关键方法取得进展的。在经过神职人员沉默数百年之后,他们终于揭开了一向被垄断手写体文字的秘密。这种象形文字以及符号草拟的法律条文、还有签订购货合同或撰写编年史从此才得以被世人使用。

    事实上,神职人员也并非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这种书写技艺。他们的祖先早在1.5万年前,就在松脆的山崖上刻画过第一批带文字性的连续图画。这种古欧洲刻画符号的发生和发展时间大体相当于我们中国的仰韶时代。在当时,中国也有类似的刻画和符号,但也同样没有得到破译,而只有古苏美尔文字是破译了的。

    新知博览——腓尼基人

    在历史上上,腓尼基属于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曾经建立过一个高度文明的古代国家。腓尼基人曾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

    腓尼基城邦的繁荣时期是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在古代世界就有最着名的航海家和商人之称的便是腓尼基人,他们狭长的船只踏遍地中海的任一角落,每个港口都能见到腓尼基商人的踪影。

    有关腓尼基人消失在历史的烟波云海之中,都是出自他们的记载,大多都出自曾吃过腓尼基人苦头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所以,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关于腓尼基人的材料是少之又少、很不全面。据说,“腓尼基”是古代希的腊语,意思是“绛紫色的国度”,缘由是该居住地区的地方特产是紫红色染料。经常会有奴隶被腓尼基人强迫潜入海底采取海蚌,从采取的海蚌中提取出鲜艳而牢固的颜料,再用紫红色染成花色的布匹运销地中海各国。

    就如当时的埃及、巴比伦、赫梯以及希腊的贵族和僧侣,他们都特别喜欢穿紫红色的袍子,但是这种颜色不足之处是容易退色。然而他们发现,在地中海东岸居住的一些人,也穿着类色他们的鲜亮的紫红色衣服,可他们的衣服似乎不会退色。即使衣服穿破了,它们的颜色却跟新的时候一样。所以,大家把这里的居民叫做“紫红色的人”,即腓尼基人。

    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欧洲最早发明字母文字的就是腓尼基人。因为他们觉得楔形文字很繁难,需要一种书写简便些的文字。这样,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有人就参照埃及的象形文字,创造出了用22个辅音字母表示的文字。现如今欧洲各国的拼音字母,差不多它们都来源于腓尼基字母。因此,腓尼基字母文字也算得上是欧洲拼音文字的始祖。

    后来,古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元音字母,创造了希腊文。他们更没有忘记发明字母的功劳应归于腓尼基人。希腊人传说:从前有一个聪明的腓尼基木匠,叫卡德穆斯。有一次他在别人家干活,急需一样工具,但是他忘记给带了。他顺势就劈了一片木头,在其上面写了点什么,便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他的妻子看了木片后,什么话也没说,就递给了奴隶一件工具。奴隶非常惊讶,认为木片是用一种神秘的方式说出了主人需要的东西。据说木片上面所写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

    当然,字母文字非卡德穆斯一人发明的,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腓尼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集体创造、逐渐形成的。

    爱琴海边的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源自公元前20世纪至前12世纪,因围绕着爱琴海域而得此名,它是存在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爱琴文明早于希腊文明,是最早的欧洲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爱琴文明主要包括米诺斯和迈锡尼这两个大阶段的文明。同时,爱琴文明也有兴旺的农业和海上贸易,宫室建筑及绘画艺术在当时是相当的发达,它更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

    克里特岛文明

    最早的爱琴文明起源于克里特岛,后来才逐渐被传播到希腊大陆和小亚细亚。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1700至前1400年间发展到了繁盛时期,但不久却突然衰退了,爱琴文明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希腊半岛的迈锡尼。

    公元前6000年,克里特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约便始于此时。此时的居民多居住在洞穴当中,后期发展较平稳。当时的铜器、青铜器逐渐增多,匕首在公元前2500年后占据很大比重。这时大概由小亚和基克拉迪斯群岛传来了冶金术,而石瓶、印章、黄金饰物等的制作,也颇为引人注目。从大量的私人印章、豪华炫目的金银首饰以及东克里特发现的大型L形建筑来看,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才导致了进一步的劳动分工、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化。就在公元前3000年末,愈演愈烈的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已经相当发展。

    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便有来自北非南迁的移民迁至南克里特,与当地居民相混合,其间这些人还从埃及输入了大量的蓝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装饰品等。但是,这里的克里特文化从一开始就没有复制和模仿外来文化,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它自己的风格。

    克里特文明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宫殿的修筑,在每个城市,国家多围绕王宫而形成,因为宫廷是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不过,由于克里特容易发生地震,所以各地的王宫大多都遭到过破坏和进行重建。许多学者们给予这一特点,将克里特文化的发展划分成:前王宫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至前1700年)、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至1450或1380年)和后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450或前1380至1100年)。

    在古王宫时期克里特文明便有了初步的形成和发展。从现今发现的遗址看,最初兴起于克里特岛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国家主要,有克诺索斯、法埃斯特、马里亚、古尔尼亚、菲拉卡斯特罗和札克罗等。其中,以克里特岛中部北岸的克诺索斯和中部南岸的法埃斯特最强盛,各为较大的城市,并拥有海港。两者之间还有道路相通,纵贯克里特岛。在古王宫的末期,大概克诺索斯已统一全岛。据希腊神话传说在克里特岛有米诺斯王,学者们认为,克诺索斯的王朝为米诺斯王朝,因此克里特文化也被名为米诺斯文明。

    此时,克里特还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初呈图形,后来字体逐渐简化为线形,并向音节符号演进,人称“线形文字A”。但是这些文字至今仍未被释读。

    克里特岛的东部平原适于农耕,农业以种植谷物、橄榄、葡萄为主,此外还大宗出产橄榄油和葡萄酒。因此,王宫存储油和酒皆特置贮藏室以巨瓮,往往库房连接成行,瓮缸数以千百计,可见当时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油以及酒的重要性。

    克里特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工商业和航海贸易。其手工产品以精巧秀丽而着称,以及日用品和工艺品都是铜器和金银制作的,其相当精美。尤其以陶器最为突出,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就是古王宫时期生产的一种称为卡马雷斯的彩陶,它秀巧可爱,彩绘优雅。

    当时的造船业也很发达,其商船主要来往于地中海,还有相当数量的海军舰只,成为当时各个城市的主要防卫力量。所以,在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宫都不会设置厚墙高垒,这有别于其他古代文明重视城防建筑。

    克里特主要还是用自己的农工产品与地中海各地进行贸易活动,尤其和当时的埃及联系最为密切,所用就有后来的黄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级奢侈品等,这些大都来自埃及。埃及中王国第12王朝的文物在古王宫时期曾流传到克里特。其工商业和海运的发达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兴旺,这也是与日后希腊文明形成共有的特色。但是,一开始克里特就是以王宫为政治中心的,统一后王权自然加强,其建筑也越来越富丽豪华,这也标明了它的城市是王朝统治的中心。这也成为它与日后希腊奉行共和政治的城市国家的一个最大差别。

    这里由于克里特的线形文字A还没有释读成功,所以我们对其政治历史和社会结构知道得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创造者与日后的希腊人不是同一种族;此外,米诺斯王朝统治无疑奴役大量奴隶和农民,与古代东方各国有相似。近年还发现,在克里特保留着以人作牺牲祭神的习俗,更进一步的反映其社会的奴隶制实质。公元前1450年左右,克诺索斯王宫被操着希腊语的人占领了,克里特文明从此标志的便是衰落。从这以后,爱琴文明的中心便从克里特转移到了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地区。

    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人与克里特的米诺斯人不属于同一民族,其语言属印欧语系,是从欧洲内陆由北而南进入希腊的。可以说,希腊人中最早到来的一支是迈锡尼人,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定居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了。此时,克里特已经建立了米诺斯文明,而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人却比较落后。虽然已经进入铜器时代,但还没有建立国家,因此他们是在克里特直接影响下逐渐向文明过渡,到公元前1600年才称王立国。这时的王朝按考古发掘的资料而称之为竖井墓王朝,大约持续了百余年,到公元前1500年后才为圆顶墓王朝取代。

    在迈锡尼城堡内外的两座墓园中发现竖井墓王朝的主要文物。其园中有众多的王族墓葬,它的里面葬着丰富的金银陪葬品,数量之多为世所罕见,仅其中的一墓穴就有870件之多。这些工艺品的水平也很高,其中大多数为克里特产品,也有来自埃及和小亚、叙利亚等地的。这就说明,当时的迈锡尼王族和贵族很可能曾以雇佣兵头领的身份,一直为克里特和埃及等地服务。

    随着迈锡尼国力的日益增强,其与海外先进文明地区交往的密切往来,它的经济与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直到圆顶墓王朝时期,随于克里特之后的它便转为可与之抗衡的强国了。圆顶墓不同于竖井墓,竖井墓只是在地下构筑简单的竖穴墓室,而圆顶墓是在地面凿岩和砌石筑成圆形墓室,室内还以叠涩法砌成圆锥状屋顶,如同蜂巢一样,因此也被称为蜂巢墓。

    在构筑这类复杂的陵墓时,通常都需要较高的石砌工程技术,其形制虽然源自克里特,但在迈锡尼却规模益趋宏大。

    在充分吸收克里特文明的同时,迈锡尼把其自身文明的一些特点也体现出来,比如:城堡坚固、陆战力强,喜欢用马拉战车,尚武精神突出等等。迈锡尼作为爱琴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文明蒸蒸日上,以至于有取代克里特而后来居上之势。

    到公元前1450年,通过联姻、继承等,和平方式的迈锡尼人才有机会入主克诺索斯王宫。这也体现了迈锡尼文明发展的关键一步。在统治克里特后,迈锡尼承袭并掌握了克里特在爱琴海商业贸易网络的控制权,它全面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的遗产。先前克里特原有的线形文字,如今被用来书写迈锡尼语言,形成了迈锡尼线形文字(学术界通称前者为线形文A,后者为线形文B)。此后,迈锡尼从公元前1400至前1200年时达到其文明的盛期。

    1952年,迈锡尼的线形文B释读成功,它有力的证明了迈锡尼语言是古希腊语的一支。现存的线形文B其绝大多数材料都源自于王室经济文书,其对政治历史揭示不多,但它却提供了有关经济方面的珍贵信息。这些内容丰富的材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迈锡尼社会也是奴隶制社会。因为线形文B当中已专有男奴、女奴之词,这些读音与日后希腊语中的奴隶一词有相近之处。在派罗斯的文书中,关于奴隶数目的分类其一有妇女631人,女童376人,男童261人;另类其二有女奴370人,男女童奴各149、190人。两类计数总合则分别为1268及709人。虽然在上述材料中没有提及男奴,但从其他材料来看,男奴也不在少数。根据派罗斯小国的规模以及文书所反映的个案情况,我们可知,在当时奴隶数目之多是相当惊人的。

    此外,当时文书中还记载了国王贵族占地甚多、农民占地甚少的情况,朴实的农民也同样受到统治者残酷剥削。综合这些情况,我们不难看出迈锡尼社会和克里特一样,就是近似于东方的奴隶制王国。

    公元前1200年以后,迈锡尼文明衰败之势逐渐明显的呈现出来。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也曾模糊提及当时得王朝更迭频繁,战乱相继;考古材料也反映此时的陶器质量下降,生产萎缩,再因“海上诸族”的骚扰致使国际贸易大受打击。当时的统治者在经济衰落之时,很可能会迫使他们依靠武力掠夺,从此各国各城之间的屡屡之战也愈演愈烈,其中最着名的一次大战便是希腊同盟与小亚富裕城市特洛伊的战争。这次战争进行了10年之久,最后希腊联军虽然攻下了特洛伊城,但实际上却是两败俱伤。

    得胜的希腊各国(以迈锡尼为首)他们无不疲惫不堪,在元气大伤之后,终于摆脱不了“黄雀在后”的厄运:当时的希腊各国一直难以恢复元气,因此为北方的多利亚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多利亚人纷纷南下,攻城略地,除雅典之外,他们逐步征服了中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各国,从而宣告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

    相关链接——爱琴海

    爱琴海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位于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南北长610千米,东西宽300千米。

    关于它的名称之起源有各种解释:一种称源于古爱琴城,当时城里有一位名叫爱琴的亚马逊女王,她葬身于海中;另一种说法称源于忒修斯王子的父王爱琴斯,他误以为忒修斯王子死了,便心碎地跳海自尽,此海后来就被称为爱琴海。

    米诺斯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的发祥地就是爱琴海,不久之后,这里又出现了以雅典和斯巴达等城邦为代表的希腊文明。后来,爱琴海又陆续成为波斯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威尼斯共和国、塞尔柱突厥帝国和奥托曼帝国的领海。可见,这里是民主的发源地以及地中海东部各种文明进行接触和交流的地方。

    爱琴海海岸线非常曲折,港湾众多,共有大小约2500个岛屿,岛屿又划分为7个群岛,即色雷斯海群岛、东爱琴群岛、北部的斯波拉提群岛、基克拉泽斯群岛、萨罗尼克群岛(又称阿尔戈-萨罗尼克群岛)、多德卡尼斯群岛和克里特岛。它的很多岛屿或岛链实际上是陆地上山脉的延伸,希奥岛是一条岛链延伸的末端,萨摩斯岛又是另一条经埃维厄岛延伸而至的岛屿,罗德岛从伯罗奔尼撒半岛经克里特岛而至的岛屿。就是这条岛链才使爱琴海和地中海分开。

    克里特岛是爱琴海中最大的一个岛屿,面积8000多平方千米。岛屿东西狭长,是爱琴海南部的屏障。克里特岛上还有大面积的肥沃耕地,但其它岛屿就比较贫瘠了。爱琴海岛屿的大部分属于西岸的希腊,一小部分属于东岸的土耳其。

    古希腊的兴起与消亡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很广,除希腊半岛外,它还包括整个爱琴海区域以及它北面的马其顿和色雷斯、亚平宁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

    公元前5、6世纪,尤其是在希波战争发生以后,古希腊的经济生活开始高度繁荣,从而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古希腊灭亡后,这一文明遗产逐渐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并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纷争迭起的古希腊

    早在古希腊文明兴起之前的约800年,灿烂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便在爱琴海地区酝酿。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亚人入侵并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希腊历史也从此进入了所谓“黑暗时代”。因为对这一时期的了解主要来自《荷马史诗》,所以又称这一时期为“荷马时代”。

    在荷马时代的末期,铁器逐渐得到了推广,并取代了青铜器;而且,海上贸易也重新发达,新的城邦国家纷纷建立。希腊人还利用腓尼基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于公元前776年召开了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奥运会的召开,也标志着古希腊文明进入了兴盛时期。公元前750年左右,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希腊人也开始向外推广殖民。在此后的250年里,新时期的希腊城邦遍及了包括小亚细亚和北非在内的所有地中海沿岸。在诸城邦之中,势力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就在希腊城邦逐步向地中海沿岸推进扩展的同时,西亚的波斯帝国也在扩张,小亚细亚半岛上的艾奥尼亚希腊诸邦被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公元前499年,小亚细亚半岛上的米利都等希腊城邦发动起义,并得到了雅典的极力支持。起义被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镇压后,随机进攻雅典。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渡海西进,但在马拉松式的战役中,他们尽然被人数居于劣势的雅典重装步兵击败。这也是希腊人赢得了第一次希波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480年,率领着50万大军的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再次进攻希腊。希腊各城邦也相继结成同盟,共御强敌。其中希腊联军的陆军主要以斯巴达人为主力,海军则以雅典舰队为主。虽然温泉关阻击波斯陆军时兵败,但此次兵败却为希腊海军的集结赢得了时间。波斯人在攻入雅典后,很快就将全城焚毁,但是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海战中却一举击溃了波斯海军。波斯人面临补给被切断的危险,不得不撤退。希腊人又乘胜追击,解放了小亚细亚的希腊诸邦。第二次希波战争也以希腊的胜利告终。

    伯罗奔尼撒战争

    两次希波战争以后,雅典占据了希腊霸主的地位,雅典海军随机成为希腊各城邦中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雅典的民主制也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达到黄金时代。

    在希波战争中,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在希腊各城邦中建立起来,为战后的雅典逐渐实现其霸权地位的主要工具。不过,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一直对雅典的霸权深感不满,双方也多次爆发摩擦。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是由斯巴达的同盟底比斯进攻雅典的同盟普拉提之间引发的。雅典依靠自己强大的海军力量进行封锁,而斯巴达则攻入雅典,试图迫其决战。双方互有胜负,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便于公元前421年缔结了和约。

    然而,和平并没有维持很久。公元前415年,雅典又对西西里岛斯巴达的盟邦叙拉古发起大规模的远征,结果还是以惨败而告终。西西里的远征使得雅典大军元气大伤,根本无力再抵御斯巴达的攻势。公元前405年,雅典海军被全部歼灭。第二年,雅典便向斯巴达投降了,斯巴达也成了希腊的新霸主。不过,斯巴达的霸权也没有维持长久,希腊各城邦始终都陷入在混战之中。

    马其顿的崛起

    马其顿国位于希腊的北部,一直都处于希腊文明的边缘,被希腊人视为蛮族。但是,从公元前4世纪起,马其顿逐渐成为希腊北部的一个重要国家。到了公元前395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统治下,在巴尔干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马其顿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面对马其顿的崛起,希腊随机建立了以雅典为首的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喀罗尼亚大败希腊联军,取得了对整个希腊的控制权。公元前336年,菲利普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即位。

    亚历山大即位后,很快就平定了希腊各个城邦的起义,并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到了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率大军渡海东征,拉开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

    亚历山大最大的敌人,就是强大的波斯帝国。不过,强大的亚历山大军队先后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苏斯击败波斯军队,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和埃及。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试图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拒绝。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间爆发了高加米拉战役,此次战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亚历山大在这次战役中再一次取得胜利,并乘势攻下了巴比伦,波斯帝国灭亡。

    据此,亚历山大并没有停止东征的脚步,而是继续东进,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庞大的帝国也随之分裂。古希腊历史据此宣告结束,希腊化时代开始。

    延伸阅读——古希腊的奥运会

    古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之地。关于古代奥运会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另一种是传说与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有关,称赫拉克勒斯因力大无比获“大力神”的美称,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到半天就扫净了国王堆满牛粪的牛棚。但是,国王却不想履行赠送300头牛的许诺了,赫拉克勒一气之下赶走了国王。为了庆祝胜利,他在奥林匹亚举行了运动会。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故事,其实还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共和国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为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还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也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实际上,奥运会的起源与古希腊共和国的社会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前9至前8世纪,希腊共和国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建立了200多个城邦。城邦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君主,因而纷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斯巴达城邦儿童从7岁起,就由国家抚养,并从事体育、军事训练,过着军事生活。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身体,而体育则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最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共和国体育运动的开展,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连续不断的战事使人民感到厌恶,普遍渴望能有一个赖以休养生息的和平环境。后来,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月”条约。于是,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

    在古希腊,有4大祭礼竞技赛会,其中以祭祀万神之王的宙斯神,奥林匹克运动会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名声最高。在古希腊所有的运动会中,没有一个比奥运会更受到希腊人重视的,也没有一个运动会的参加者能比奥运会更广泛。在古希腊人心目中,奥运会就是整个希腊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延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魅力四射的希腊文学

    古希腊文学是指古代希腊世界的文学。广义的古希腊文学,包括从氏族制希腊社会到希腊化时代的文学,持续时间近1000年。古希腊文学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也是欧洲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古希腊文学主要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尤其体现了古代世界的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在古希腊时代,英雄行为以及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都会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奠定了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基调,也为后人研究古希腊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英雄时代的古希腊神话与史诗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也称“荷马时代”。在这一时期,古希腊的主要文学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古希腊神话首先是在希腊原始初民长期口口相传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规模,后来又在荷马、赫西俄德等人的作品中得以充分反映和发挥。

    古希腊神话产生和反映的地理位置,是西起希腊半岛,东至小亚细亚半岛,南到克里特岛的广大爱琴海地区。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一个广阔浩繁的系统,支脉派系庞杂,传说故事也非常多,而且也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它又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包涵着一条血缘的纽带,存在着一个基本脉络,基本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在希腊神话中,神也像人一样,有情欲、善恶、计谋,同时还互有血缘关系,因而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比如,天父宙斯就经常下界追逐引诱凡间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则像一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一样,时刻都准备杀死她的情敌。但是,神和人的区别也很明显:长生不老,可以随意变形,具有特殊的本领和巨大威力,其好恶态度对下界人类的生杀祸福起着决定作用。其中,地位最显赫的神是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12个主神。

    除了神之外,还有很多有关英雄的传说,而其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的,他们往往都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的传说、忒修斯的传说和伊阿宋的传说等。

    今天看来,古希腊神话可算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后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曾从古老的神话中汲取到了养分,为己所用。

    除了神话外,希腊的史诗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其中,《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正式的书面文学作品。史诗包括两部,分别是《伊利亚特》(一译《伊利昂纪》)和《奥德赛》(一译《奥德修纪》),相传其作者是大致生活于公元前10世纪至8世纪之间的盲人诗人荷马。不过,目前更流行的观点认为,《荷马史诗》是包括荷马在内的许多人集体创作并反复修改过的。

    《伊利亚特》共分为24卷,15693行,取材于希腊神话中“不和的金苹果”的传说。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婚礼时,忘记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愤怒的复仇女神于是就在宴席上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从而引发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罗狄忒之间的争夺,并最终导致特洛伊战争的爆发。在史诗中,以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率阿迦门农夺走勇将阿喀琉斯宠爱的女俘,阿喀琉斯因愤怒而不再参战的这一情节作为引子,描写了阿喀琉斯的愤怒以及此后51天之内发生的诸多事件。

    《奥德赛》的故事描写的是发生在紧接着特洛伊战争之后的10年中的事件。在特洛伊战争中,为希腊联军献木马记的奥德修斯因冒犯海神波塞冬而在海上遇难,滞留异乡。但是,他最终却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克服了艰难险阻,最终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

    总体看来,《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民族的光荣史迹的,史诗赞美了勇敢、正义、无私和勤劳等善良品质,并讴歌了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精神,肯定了人与生活的价值。但是,史诗也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常常是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

    在语言风格上,《荷马史诗》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修辞技巧相当成熟,叙事结构也非常合理。荷马善于运用比喻来描写人物及刻画宏阔的社会和历史场面。尽管其中不乏冗长多余的华丽辞藻,但这也是所有古代文学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着名诗人除了荷马外,还有赫西俄德。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末至7世纪初,代表作包括教谕诗《农作与时日》和《神谱》。他的创作风格和荷马非常相似,语言上也有模仿《荷马史诗》的痕迹。

    大移民时代的抒情诗和寓言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段时期史称古希腊历史的“大移民时代”。在这一时期,古希腊的文学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古希腊的抒情诗包括多种题材,其中主要有双行体诗、讽刺诗、琴歌和牧歌等。写双行体诗的古希腊诗人比较多,最早的诗人,传说是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的卡利诺斯,但最擅长写此诗体的却是西摩尼德斯(公元前556至前466年)。而雅典民主制度的创建者梭伦,也写过不少诗歌。

    然而,在古希腊的抒情诗中,成就最高的要属琴歌,这是一种伴随着音乐的歌曲类诗体。琴歌又可分为两种——独唱体与合唱体。

    独唱体琴歌的代表人物是女诗人萨福。在雅典民主派和贵族派的政治斗争时期,萨福被迫流亡国外,后来在故乡莱斯博斯岛创建了音乐学校。萨福一生当中共创作了9卷诗,但留存下来的只有两首是完整的,其余都是一些残篇。萨福的语言华丽无比,感情真挚,多描写的是缠绵悱恻的爱情。比如她的名作《致阿那克托里亚》,风格就沉痛哀惋,感人肺腑。据说萨福是个同性恋者,因而她的许多诗作都在1703年左右被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公开焚毁了。然而在古代希腊的世界中,萨福的地位极高,曾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个缪斯”。

    除了萨福以外,阿尔凯奥斯和阿那克里翁也是很擅长写独唱体琴歌的人。而且,阿尔凯奥斯与萨福有不错的关系,但声名却略逊于萨福。他的创作题材大多数都是政治和战争,体现了琴歌中刚猛的一面。后世的评论家认为,正是他和萨福两个人,才使得古希腊的抒情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阿那克里翁则因投靠王室,充当御用诗人而名声不佳。不过,他的作品也通俗流畅,对16世纪之后的欧洲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合唱体琴歌成就最高的诗人要算是品达(公元前518至前442年)了,曾受教于雅典的一些着名音乐家,因此他的诗作主题也大多是歌颂神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品达一生共创作了17卷诗歌,现存4卷完整的竞技胜利者颂(共计45首诗)。品达的诗歌对后世影响相当大,后来的弥尔顿、歌德等创作的诗歌,都曾有意模仿过品达的风格。

    寓言也是古希腊文学中重要的一支,其中最着名的就是《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一个获释的奴隶,聪明绝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寓言故事,但现在传世的只有公元前4世纪的一些古代作家整理编纂的120余则。

    《伊索寓言》主要通过一些动物的言行来寄寓道德教谕,着名的故事包括“狮子和老鼠”、“狐狸和仙鹤”、“披着羊皮的狼”、“狐狸和葡萄”等。伊索寓言通常都短小精悍,思想性颇强,体现了古代希腊人民的智慧,对后世全世界的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主时代的古希腊戏剧

    民主时代是指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古希腊达到了全盛时期,各城邦都得到空前的繁荣;而地处海湾、交通便利的雅典,在工商业方面也日益发达,并建立了奴隶主民主制。在这一时期,古希腊文学成就最高的就是戏剧。而古希腊的戏剧又分为两种,即悲剧和喜剧。

    古希腊的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在古希腊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合唱歌队伴奏,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这也是后来西方戏剧的雏形。

    最早的悲剧作家包括“戏剧之父”忒斯庇斯,以及最先在戏剧中引入面具的科里洛斯等。但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悲剧作家,还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3个人。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至前456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他对古希腊悲剧最大的贡献,是在表演中引入了第二个演员,改变了过去古希腊戏剧中只有一个演员和歌队共同演出的模式,为戏剧情节的发展和戏剧道白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可能和便利条件。

    埃斯库罗斯已知剧名的作品共有80部,其中只有7部传世,包括《俄瑞斯忒亚》三联剧(《阿迦门农》、《奠酒人》和《复仇女神》)、《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和《普罗米修斯》。可以说,埃斯库罗斯是整个古希腊戏剧的第一位大师,对整个西方戏剧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至前406年)是雅典民主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他在27岁时,就首次参加悲剧竞赛,战胜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一生共写了100多部戏剧,但也只有7部传世,成就最高的是《安提戈涅》和《俄底浦斯王》。其中,《俄底浦斯王》被认为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5至前406年)是雅典奴隶制民主国家危机时代的悲剧作家。他的一生都没有参与过任何政治活动,只是醉心于哲学思考与戏剧创作。在他自己的作品,欧里庇得斯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神性与人性、战争与和平、民主、妇女问题等。他一生共创作了80余部悲剧,共有18部传世。其中最优秀的包括《美狄亚》、《特洛伊妇女》等。欧里庇德斯所处的时代,正是雅典由表面繁荣逐渐走向动荡的时代。因此,在欧里庇德斯的戏剧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家对于希腊政治现实的怀疑态度。其中《美狄亚》就被认为是古希腊最动人的悲剧之一,也是西方文学中第一次把妇女作为主要角色来塑造的戏剧之一。由于欧里庇得斯的戏剧风格和传统悲剧风格不同,因而他生前并不出名,死后名声却很大。

    古希腊历史上这3位着名的悲剧诗人,代表的正是古希腊悲剧艺术“兴起——繁荣——衰落”时期的最高成就。

    古希腊喜剧大多数都属于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产生于言论比较自由的民主政治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喜剧具有一定的批判性,特别是擅长讽刺当时的一些权贵人物。这时的喜剧被称为“旧喜剧”。公元前5世纪,雅典曾产生过3大喜剧诗人,分别是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和阿里斯托芬,而只有阿里斯托芬有作品传世。

    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至前358年)生活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此时雅典城邦文明正处于衰落之中,雅典社会也出现了贫富分化、政治派系等现象,而这些都成为剧作家创作的素材。阿里斯托芬一生中共写了44个喜剧剧本,完整流传下来的只有11部,如《巴比伦人》、《云》、《鸟》、《骑士》、《阿卡奈人》等。其中,《鸟》是最优秀的一部作品,也是古希腊现存结构最完整的寓言喜剧,是乌托邦喜剧的滥觞。阿里斯托芬是整个欧洲的喜剧之父,正是他奠定了西方文学中喜剧以滑稽形式表现严肃主题的传统。

    希腊化时代的新喜剧和田园诗

    到了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整个希腊,并在帝国扩张的过程中将希腊文明传播到东方。这一时期史称希腊化时代。

    此时的古希腊文学,已逐渐接近尾声,希腊文明的中心也逐渐由雅典迁移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这一时期,希腊文学的特点是脱离现实,讲求辞藻,追逐伤感情调。比较有成就的领域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新喜剧是相对于阿里斯托芬时代的“旧喜剧”而言的,其特征是不谈政治,回避严肃话题,更多地表现社会风俗,用曲折情节和雅致的风格取悦观众。

    其中,米南德(公元前342至前292年)就是古希腊新喜剧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他共写过105部喜剧,很多作品也都完整地流传了下来,包括《恨世者》、《萨摩斯女子》等。米南德的喜剧往往有比较复杂的爱情背景,尤其注重剧中的人物性格刻画,他的喜剧也深刻地影响了17世纪的英国剧作家。

    忒奥克里托斯(公元前310至前250年)是希腊化时代田园诗的首创者。他的诗风活泼、优美,现存完整诗篇有30余首。后来,古罗马的维吉尔就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着名的《牧歌》。

    相关链接——古希腊音乐

    古希腊音乐是欧洲最古老的音乐文化。从神话时代开始,希腊就对音乐与艺术极为重视。从公元前3200至前1200年的“爱琴文明”时期,从当时的墓穴画里得知,那时人们的音乐生活多是用歌唱和乐器演奏相伴的歌舞或舞蹈。人类自埃及、美索不达亚进入希腊时代后,人们就开始对音乐有了科学化的研究;而后,在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大会召开时,也正是希腊及其领属的小亚细亚(今土耳其)沿岸音乐最发达的时期。

    古希腊文明的繁盛期,根据堀内敬三的《西洋音乐史》一书的记载,是从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338年之间,因此较埃及美索不达亚的极盛期要晚一些。当时的音乐形式种类主要有歌曲、歌舞和音乐剧。在乐器方面,也大都继承这一前期的古代乐器。当时,在希腊使用最广的是利拉琴,据说着名的盲诗人荷马就曾经用利拉琴伴奏,演唱他的两大叙事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一时期,诗人莎孚(公元前10世纪,热情奔放的女诗人)开始活跃,继而进入叙事诗的最繁盛阶段。

    此时,古希腊的音乐体裁也极为丰富,有祭祀歌、饮酒歌、婚礼歌、情歌、庆贺歌,以及对神灵的赞美歌、对英雄的颂歌等。很多歌也都是载歌载舞的。

    古希腊的音乐剧也很繁荣,着名的悲剧作家与作品,如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年至-前456年)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公元前496年至前406年)的《俄狄浦斯》和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年至前406年)的《伊斐姬妮在陶里德》、《伊斐姬妮在奥里德》等;着名的喜剧作家与作品,如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50年至前388年)的《阿卡奈人》等,都在这一时期陆续出现。

    而随着叙事诗和音乐剧的兴起,音乐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人们开始关注于音乐理论的研究。公元前4世纪,在柏拉图的《国家论》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里,都曾论及到音乐对国家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有关艺术的一些问题,并对后世的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希腊文明中的建筑特色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是,它的建筑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因此类型还少,形制也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要求完美所致。

    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到了公元前4世纪,便进入了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

    古希腊建筑的主题

    在建筑方面,古希腊人的遗产可以认为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希腊建筑所包含的形象模型,这些模型首先包括一系列的装饰物术语、雕塑以及风格等,多少都被全盘接受,或断断续续被使用和废弃。即使失宠,也不能轻率断定它们已从西方建筑师们的数据库中完全消失了。

    另一个主题就是希腊人对建筑的本质看法。古希腊人认为,建筑形式总是让人被动地接受,而关于建筑的本质看法只能意会于心,而本能经常发现于一些显而易见的地方。人们知道要恰当设计一个建筑物的维度,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比例。这种观点是希腊人的,不管在本质上,还是在选择适当的比例上。这种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再次现身,有时建筑形式的完美性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些偏爱的形状。

    古希腊现存的建筑物遗址主要就是神殿、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尤其以神殿为一个城邦的重要活动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时期建筑的风貌。古希腊人的生活几乎都受控于宗教,因而理所当然地,古希腊建筑最大、最漂亮的肯定要属希腊神殿。古希腊人认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加完美而已,因此供给神居住的地方也不过是比普通人更加高级的住宅。所以,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古希腊人又为之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殿前面门廊是由4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希腊神殿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

    希腊神殿建筑总的风格是庄重典雅,具有和谐、壮丽、崇高的美。这些风格特点在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

    古希腊建筑的特征

    古希腊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古希腊文明的代表。而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学者们总结了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古希腊建筑的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通常中央是厅堂和大殿,周围是柱子。这种建筑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有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个建筑都会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特色。

    第二特点就是柱式的定型。希腊建筑共有4种柱式,分别为陶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式柱式以及女郎雕像柱式。这4种柱式是人们在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4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其他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特点,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第四特点,就是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柱式的外在形体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而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

    第五特点,古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从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旋涡,科林斯式柱式柱头上的由忍冬草叶片组成的花篮,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态自如的少女,以及各个神庙山墙檐口上的浮雕,等等,都是精美的雕刻艺术。由此可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建筑的影响

    古希腊建筑风格特点主要是和谐、单纯、庄重和布局清晰。而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同时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其中,古希腊建筑史上产生了帕提农神殿、宙斯祭坛(帕加马)等艺术经典之作,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同时对世界建筑艺术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那么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就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

    古希腊建筑通过它自身的尺度感、体量感、材料的质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筑自身所载的绘画及雕刻艺术等,都给人以巨大强烈的震撼,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也令它经久不衰。它的梁柱结构、建筑构件特定的组合方式,以及艺术修饰手法等,都深远地影响欧洲建筑达2000年之久。因此我们可以说,古希腊的建筑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

    延伸阅读——帕特农神庙,古希腊建筑的巅峰之作

    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最着名的建筑,兴建于古希腊最繁荣的古典时期。它原是雅曲卫城的主体建筑,是为纪念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伟大胜利而建的。它原是供奉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的,“帕特农”在古希腊语中即是“雅典娜处女庙”的意思。(137、138)

    帕特农神庙采用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建在一个3级的台基上。屋顶是两坡顶,顶的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上,上有精美的高浮雕。这种格式也被认为是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

    神庙的列柱采用雄浑、刚健的多立克柱式,比例匀称,是多立克柱式的典范。整个神庙的造型是建立在严格的比例关系上的,体现了以追求和谐为目的形式美。所以,整个神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有大量的精美雕刻相衬托。

    如今,神庙虽已破落,但那庄重而又完美的形象仍使人为之神往。

    古希腊哲学的辉煌成就

    古希腊哲学,或称早期希腊哲学,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在很多方面,它同时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早期希腊的哲学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一直都没有间断过,从早期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

    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及影响

    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自然哲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东方伊奥尼亚地方的一些哲学家开始提出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反驳过去流传的一些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这一时期着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等。

    与此同时,在意大利南部还出现了具有另一种思想倾向的哲学学派。他们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元素,而是一些抽象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并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运动变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这一时期提出的非物质性的抽象原则,对后来的唯心主义哲学产生影响很大。

    古希腊的哲学尽管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但是,它在很多方面都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

    在宗教方面,古希腊哲学对早期不同宗教的希腊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犹太教的希腊化,着名犹太哲学家亚里斯多布鲁斯和斐洛,就采用了寓意的解经方法。而在基督宗教当中,早期的教会父老(即教父),也融合了古希腊哲学的思想和解经方法。由于受着名教父游斯丁、俄利根和特土良等影响,还形成了很多基督教传统教义。

    古希腊哲学的代表

    西方哲学历史是从古希腊开始,尤其是一群通称为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这并非否认其他在古埃及、闪族以及巴比伦文化里出现的早期哲学家。事实上,每个文明中都存在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而且也有证据证明,一些早期的希腊哲学家可能都接触过一些埃及和巴比伦文明。但是,早期的希腊思想家与他们的前人相比至少增加了一种元素,让他们与前人的思想区分开来。在历史上,他们的作品中对于世界规律并不再是教条式的主张,而包括一些对这些理论的各种论点。

    事实证明,几乎所有早期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宇宙论都是明显的错误,但这并不会降低它们的重要性。因为就算以后的哲学家很快就抛弃前人假设的答案,他们同样也不能逃避前人所提出的问题,比如:一切事物从哪来?它到底是由什么制造的?我们如何解释大量事物组成的本质?为什么我们能用单一数学来描述它们?等等。

    而希腊哲学家所追随的形式和传达答案的方法,与他们所问的问题一样重要。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就拒绝传统神话对他们周遭所见现象的解释,而赞同更理性的解释。尽管哲学家对关于理性和观察相关重要性尺度还有所争论,但2500年来他们基本上一致使用由前苏格拉底学派最早发明的方法。

    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哲学家主要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等。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至前399年)是一位雅典哲学家,他开创了“伦理哲学”,使古希腊哲学从单纯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类本身,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重要的偶像。他采用一种“诘问式”的教育方法,对西方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至前347年)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古典希腊哲学家,受教于苏格拉底,并教导了亚里士多德。他在自己最着名的作品《理想国》中,就描绘了他幻想的“完美”国家。同时,他还写了《律法》和一些苏格拉底的对话录。柏拉图年轻时,就成了苏格拉底的学生,还参加了对他老师的审讯,虽然并非由他执行。与苏格拉底不同,柏拉图写下了他的哲学观点,并留下相当多数量的手稿。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前322年)与柏拉图一起,被称为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两人之一。他们的作品虽然在许多方面都有关联,但在风格和主旨方面却又截然不同。尽管早期的对话录大多是关于获得知识的方法,且大多在最后关于公正和实际的伦理,但他最着名的作品陈述一个关于伦理学、形而上学、推论、知识和人类生命的概要观点。其突出的思想包括:通过直觉(感观)所获得的知识,总会留下困惑和不纯的观点,而且对所谓“沉思的心灵能从世界中获得‘真实’的知识”感到厌烦。只有灵魂可以掌握知识的结构、事物的真实本质,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一个充满瑕疵的拷贝。这样的知识不仅有伦理的重要性,还有科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可以把柏拉图看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更看中通过感观获得知识,而且将相对更多地获得经验主义者的现代标签。所以,亚里士多德为以后最终发展进入科学方法的世纪奠定了基础。如今存下的亚里士多德作品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大部分并未被作者所发行。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论灵魂(在灵魂之上)、诗学和很多其它作品。

    相关链接——古希腊数学的发展

    古希腊人的思想一直受埃及和巴比伦的影响,但他们创立的数学与前人的数学相比较,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发展可分为雅典时期和亚历山大时期2个阶段。

    雅典时期始于泰勒斯为首的伊奥尼亚学派,其贡献是开创了命题的证明,为建立几何的演绎体系迈出了第一步。此后,又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领导的学派。这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政治、宗教、哲学团体,以“万物皆数”作为信条,将数学理论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建立了数学的特殊地位。

    公元前480年后,雅典开始成为希腊的政治文化中心,一些学术思想也逐渐在雅典争奇斗妍。在这种气氛下,数学也开始从个别学派闭塞的围墙里跳出来,变得流行开来。哲学家柏拉图也在雅典创办了着名的柏拉图学园,培养了大批数学家,成为早期毕氏学派和后来长期活跃的亚历山大学派之间联系的纽带。其中欧多克斯就是该学园最着名的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同时适用于可通约量及不可通约量的比例理论。后来,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成为形式主义的奠基者,其逻辑思想也为日后几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亚历山大时期,希腊数学出现了的黄金时期,代表人物是名垂千古的三大几何学家——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阿波洛尼乌斯。

    欧几里得总结了古典希腊数学,用公理的方法整理了几何学,写成了13卷的《几何原本》。这部划时代历史巨着的意义,在于它树立了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数学体系的最早典范。

    阿基米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力学家和机械师。他将实验的经验研究方法和几何学的演绎推理方法结合起来,让力学更加科学。阿基米德在纯数学领域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其中最大的一项贡献就是建立了多种平面图形面积和旋转体体积的精密求积法,蕴含了后来微积分的一些思想。

    亚历山大后期,即使在罗马人统治下,学者们还是精心研究,这一时期出色的数学家有海伦、托勒密、丢番图和帕波斯等。尤其以丢番图的代数学在希腊数学中独树一帜;而帕波斯的工作则是对前期学者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补充。之后,希腊数学处于停滞状态。

    总括而言,古希腊的数学成就还是辉煌的,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和文明财富。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衡量,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古罗马文明的兴衰

    罗马城位于第伯河的东岸,靠近拉丁姆和伊达拉利亚的交界处。那里土地肥沃,可以支持较多的人口。而且,第伯河通海便于和外国贸易,且罗马又处于该河流的渡口,所以也控制了意大利中部地区陆路交通的枢纽。

    古罗马的起源

    一直以来,古罗马建立的日期都不确定,传统认为是在公元前753年。传说中,罗马人把古罗马城的建立归功于英雄罗穆卢斯。他和他的孪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代。而传说埃涅阿斯是希腊女神阿佛洛狄特(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的儿子。

    古罗马的神话故事称,这对孪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是罗马东南部阿尔班山区阿尔巴国的国王。国王的兄弟阿穆利乌斯非常邪恶,为了掌握大权,将国王赶出了国家,还命令国王的女儿雷娅·西尔维娅做贞女,阻止她生育后代,防止国王的子孙报仇。但是,雷娅·西尔维娅还是与偷偷与战神马耳斯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后来,这对双胞胎被遗弃在台伯河畔时,被一只母狼哺育长大。

    后来,孪生兄弟的身世大白于天下,他们的外祖父努米托也重新获得了王位。而兄弟俩则离开了外祖父,创建了自己的城市。但就在他们决定谁来做这个城市的国王时,神谕告诉他们,要由能预示成功的飞鸟来决定。

    结果,瑞摩斯看到了6只秃鹫,而罗穆卢斯则看到了12只秃鹫。兄弟两位为此发生了分歧,罗穆卢斯杀死了瑞摩斯,成为新城的国王,建立了罗马。

    罗马文明的日益发展

    当罗马发展为城市、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的过程后,便就有了古代罗马人仿效其近邻埃特鲁斯坎文明。在公元前8世纪初,有了现存最早文字的国家意大利,发掘于罗马城附近的古代城市奥萨客栈大墓地。经过细心的研究发现,陶罐上刻画的4个希腊字母表明,刚建立罗马城的拉丁人在希腊人采用腓尼基字母后不久,他们就学会了使用这种文字。

    在此后的好多年里,尽管罗马与周围国家的纷争矛盾不断,但它却没有影响到罗马文明的快速发展。

    阿皮亚大道修建于公元前312年,这条公路的修建才是罗马最重要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成就之一——为罗马公路网举行了奠基仪式。阿皮亚大道自东南面伸向意大利南部的中心,向南一直延伸到海岸线与西西里岛和北非隔海相望。这条雄伟的公路为罗马在以后几十年中展开军事征服打开了通道。

    此后,罗马军队在征战之处,都留下了令人惊讶不已的公路系统。公路的主体工程经久耐用,后来的公路和铁路很多都采用了罗马公路的地基。公路是罗马行政机构的中枢系统,修建公路首先是为军事服务的。

    罗马人修建的公路长达几万千米,比起任何一座罗马宫殿或其他公路建筑,罗马的公路成就最高,意义也更重大。但也不难看出,罗马人的公路是热衷于征服的罗马人自信和贪婪的象征与明证。

    除了修建公路,罗马人修建了很多宏伟的拱形结构建筑。事实上,要在河流和峡谷上架上拱桥,在那时绝非易事。然而,古罗马人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在任何河面上铺设桥梁。拱形技术的运用,也使罗马人轻而易举地铺设其桥梁,同时还把这一技术运用到其他建筑当中。

    与此同时,罗马还进行了最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其中包括营建罗马的万神殿和科洛赛姆,后者即罗马圆形大剧场,供角斗士比赛,可容纳6万名观众。

    在南征北战的时期,罗马与东方的贸易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其贸易通道主要为“丝绸之路”。这条商路沿用了几个世纪,从地中海沿岸延伸到大夏直至中国。公元前1世纪,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抱怨:每年与印度、阿拉伯和中国(塞里斯国)的贸易,就要花费至少一亿塞斯特斯(古罗马的货币单位)。

    罗马的法制思想

    早期罗马的法律制度便发展成后来的自然法,也就为其奠定了基础。如着名的古罗马法律文献“十二表法”(又称“十二铜表法”,一般认为“十人国”于公元前451至前150年制定的,但历代有变。全部法律有“十二表”,每表又分若干条。现存的是一些残篇,但仍能反映其基本情况),对“审判”、“债务”、“父权”、“监护”等多方面都有较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同时还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诉讼程序”、“审判原则”、“刑罚的量刑”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元首制”时,国王还可以授权给一些杰出的法学家到庭听证,对审判时涉及的法律争议问题发表意见,即所说的答辩。这些人中有盖约斯、阿尔皮安、帕品尼安、保罗等。他们既担任律师,也是法律的起草人。因此这些法学家的意见逐步使罗马的法学以及法学原理更加具体化和完善化,并作为罗马法理学的基础被继承下来。即当罗马人的信仰被打碎,这些人的思想仍然被人们普遍接受。这也充分体现了罗马人对权威的尊重,这与其他民族,尤其是东方民族的观念完全不同。

    在法学家的影响下罗马法才得以发展起来,因而相应地可分为3个部分,即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公民法是作为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其包括成文的和非成文的2种形式。公民法概括起来就是元老院的诸令、元首的命令、大法官的布告,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一些古代习俗。万民法不存在民族与否、其对一切人都适用的法律,其中有:使奴隶制和财产私有权神圣化,并维护买卖、合作和契约的原则的法律,对公民法加以补充,它特别适用于外来的新居民。自然法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是将公理和正义应用于法律,建立一套社会的合理的秩序。

    法律制订的思想,在于承认人的天性都是相同的,同时它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这里所谓的权利对于政府也无权违背。西赛罗就是自然法的奠基人,其说:“广泛流传于一切人之中的法律是:永恒不变的、与天性相一致的正常理智。宗教信仰禁止违背这个法律去制定条例,我们既不可以对它稍加删减,我们更是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自己不受它的约束。”

    这样的法律主要是对人民基本权利的保护,而对统治者来说,也是有力的限制,谁践踏了它,都将成为暴君。因而,它也成为罗马文明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罗马文明的衰落

    到公元2世纪末,古罗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与辉煌,其恢宏的气势更是无与伦比。然而,辉煌的罗马文明最终还是衰败了,尽管这个衰败的过程很缓慢,而且其间罗马人还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公元235~280年,是罗马历史上灾难最为沉重的时期。不但内政陷入全盘性混乱,经济彻底崩溃,税收形同于充公,外国侵略者也开始大肆侵犯罗马的领土。而这一时期的社会危机感和忧惧感,也极大地改变了罗马人的宗教和哲学上的信仰。领土沦丧所造成的恐慌和经济的萧条,促使人们在精神上追寻神秘的宗教和哲学信仰。也就是在这个世纪,东方的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罗马真正生根发芽了。对来世图景的描绘、对个人及精神的注重,以及对现实世界苦痛的解释,都使得这个宗教在此即将崩溃的世界里给人的心灵以强大的生存希冀。在哲学文化方面,除了罗马的实用哲学外,着名的斯多葛哲学、新东方哲学和希腊哲学也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而新柏拉图派哲学即是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由柏罗丁和其学生普罗克洛斯在公元1世纪时创建,他们恢复了柏拉图的原始哲学。许多新柏拉图派的思想被当时卓越的基督教理论家融入到基督教理论中,尤其是奥古斯丁把他一生大部分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对新柏拉图派哲学的研究。

    至公元4世纪,罗马进入了政权交替和内乱频仍的历史时期。公元410年,日耳曼的一个部族西哥特人在匈奴人的追逐下,被迫迁徙到了意大利的北部,而匈奴人占领并洗劫了罗马。在公元451~453的两年内,罗马土地即被匈奴首领统治。公元455年,又由一拨蛮族汪达尔人占领了罗马。公元476年,奥多亚克废除罗马皇帝而自立为帝,于是政权从罗马人手中移至蛮族军事首领之手,中世纪也由此开始。而西部的欧洲部族和东部的拜占庭人继承了罗马高度发达的文明,他们使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政治模式、社会结构、艺术和文化思想均得以长时期地绵延不息。

    相关链接——罗马的游戏和比赛

    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表演是各阶层的罗马人在假日里消遣的一种重要组成方式。每年的4月份,在马克西姆斯圆形马戏场都要举行盛大的马拉双轮战车比赛,仅此一项,观众就多达25万人。

    这种竞技最早起源于祭拜谷神刻瑞斯的仪式,到了帝国时期,这种仪式本身的含义几乎被人们遗忘,不过此时的竞赛远没有圆形竞技场内上演的角斗场面更让人感到惊险、刺激。血腥的角斗在人与野兽之间,或角斗士与角斗士之间展开,为了让角斗表演更加吸引眼球,所选择的与角斗士较量的野兽也越来越凶猛危险。角斗士有着各种不同的类型:维纳休斯角斗士手持渔网和鱼叉;赛卡特角斗士手持短刀和盾牌;米诺米罗角斗士不着盔甲,但身手极其敏捷不凡;赫波马诸斯角斗士带有巨大的方形盾牌;拉库端斯角斗士以一支索套为武器,而色雷斯角斗士则使用他们特有的武器——半月形短刀。

    这些名目繁多的角斗士实际上象征着早先与罗马交战过的各种类型的对手。这些作为罗马人手下败将的部族被放在竞技场里互相残杀,供他们的征服者们娱乐。

    很多角斗士选择这一职业,都是出于谋生的考虑,因为他们大多出身于低贱的社会阶层。然而,也有出身体面的人自愿选择这一职业,也许是为了寻求冒险和刺激。罪犯有时候也会被判罚为角斗士,一旦做了角斗士,和被判处死刑几乎没有分别,因为很少有角斗士能活到退休的时候,成为训练角斗士的人。

    这种起源于祭奠战死者亡灵仪式的表演,后来被罗马人用来炫耀自己:炫耀他们比那些好战的野蛮对手优越。随着获胜了的罗马人对血腥场面与日俱增的嗜好,角斗最终演变为满足这一嗜血性的表演了。

    古罗马的文学概况

    古罗马文学的主要语言是拉丁语,它是指在纪元前后在古罗马政权(包括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的文学。尽管古罗马共和国诞生于公元前510年(摆脱伊特鲁利亚王朝的统治),但按照通常的看法,真正意义上的古罗马文学应该从公元前240年算起。

    古罗马文学的起源

    罗马城始建立于公元前8世纪。在古罗马人生活的伊特鲁利亚以南、台伯河以西的地区,包含文艺活动的拉丁朱庇特庆祭节的设立,当不晚于公元前7世纪。受伊特鲁利亚文明的影响,包括罗马人在内的拉丁人,也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本土文化。

    古罗马的文化主要是在继承希腊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早在希腊化时期,罗马城内就引入了许多希腊的作品,并加以翻译和摹仿。公元前146年,罗马灭亡了希腊,此后便将所有包括希腊神话、诗歌和戏剧等在内的文学艺术都据为己有。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希腊神话,罗马甚至还找来许多希腊俘虏来作家庭教师,让他们编剧写诗,并研究各种科学。由于这种做法的流行,使得古罗马文学染上了浓厚的希腊色彩。

    以神话为例,在与希腊文化接触后,许多罗马的神祗就与希腊的神祗结合起来。如罗马人信奉的主神朱庇特,在地位和影响力上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他的妻子朱诺相应地等同于赫拉。至于太阳神阿波罗和文艺女神缪斯等,则直接以其本来面目成为罗马神话的一员,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改变。

    当然,古罗马文学也不完全是古希腊文学的模本,因为它毕竟是在罗马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其所用语言是拉丁语。在西方学术界,古罗马文学被认为是广义拉丁文学的一部分。与古希腊的海洋民族不同,古罗马属于内陆民族,他们以耕牧为主要的生存方式,集上古农民、牧民的粗鄙、蒙昧、淳朴于一体。建国后的古罗马推崇武力,追求达到社会与国家、法律与集权的强盛与完美,表现在文学上,它的作品也就更具理性精神和集体意识,以及庄严崇高的气质,同时也就缺少希腊文学中生动活泼的灵气和无拘无束的天真烂漫。古罗马文学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在技巧上也偏重于雕琢与藻饰。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共和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

    共和时代(公元前240年至前30年)的诗歌与喜剧

    古罗马文学的正式形成与一位叫利维乌斯·安德罗尼斯库的希腊人密切相关,他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是古罗马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曾翻译荷马史诗《奥德赛》和大量古希腊的抒情诗。他把古希腊文学中的若干杰出作品介绍给了缺少书面文学传统的罗马人,同时,他也把古希腊文学的某些主体形式移植到了缺少骨干文学类型的古罗马,这是利维乌斯在古罗马文学形成中所作的主要贡献。

    早期的古罗马诗人大都属于通才型作家。比如诗人埃纽斯(公元前239至前168),除了改写和创作悲剧外,他还写过4~6卷的讽刺诗。其中的史诗《编年史》远把罗马的历史追溯到埃涅阿斯的经历,近止于作者生活时代亲见亲闻的战争,洋洋洒洒长达18卷,可惜的是如今仅剩不到600行传世。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编年史》摈弃了古老的神农格,而采纳了荷马史诗所用的6步音长的短格,而在风格上也还有明显的模仿荷马的痕迹。由于埃纽斯在古罗马文学形成过程中的强有力影响,他被尊称为“古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也在古罗马得到了长足发展。普劳图斯(约公元前254年至前184年)是共和时代精通古希腊文的着名剧作家。相传,普劳图斯着有戏剧130部,但据考证,仅有21部出自他的手笔,其他均系后人的托伪之作。他的喜剧主要是在希腊新喜剧作家米南德的风俗喜剧的基础上改写而成,意在讽刺罗马社会的腐化风气。他的主要作品有《孪生兄弟》、《俘虏》、《商人》、《驴》、《蝗虫》等。

    泰伦提乌斯(公元前190年至前159年),生于迦太基,出身于卑贱的奴隶阶层,后来获释。他一生共写过6部喜剧,其中《婆母》、《两兄弟》是他的代表作,它们都是从古希腊的新喜剧改编或翻译而来。他的喜剧结构严谨、语言文雅、人物形象自然,对人物内心矛盾的刻画尤为细腻。不过,他的喜剧在情节上不及普劳图斯的生动有趣,在当时仅受到受过有文学修养的观众的喜爱。

    黄金时代(公元前100年至17年)的诗歌与散文

    “黄金时代”是拉丁语和拉丁文学发展史(这里指广义上的)中的古典或辉煌时期,涵盖了两个重要时代,即“西塞罗时期”(公元前70年至前30年)和“奥古斯都时期”(公元前31年至14年)。这一时代的罗马在军事势力上进入了大规模的扩张阶段,并于公元前27年结束了旧的共和制政体,建立了罗马帝国。帝国在奥古斯都(即屋大维)的统治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拉丁语文学和艺术在此时期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极为兴盛,出现了不少着名诗人,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卢克莱修、贺拉斯和维吉尔。

    卢克莱修(公元前99年至前55年)生于共和制的末期,他的作品现仅有《物性论》(一译《论自然》)一种传世,全书共6卷,每卷千余行,是一部长篇的哲理诗。全诗以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主要思想,表现出了物质永恒、人不必惧怕死亡的生命理念。卢克莱修在古罗马文学史上以智者着称,维吉尔曾说他羡慕卢克莱修对事物起因的通达,称其为“幸福的人”。

    贺拉斯(公元前65年至前8年)是这一时期着名的抒情诗人。他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娴熟掌握了拉丁语和希腊语,并能诵荷马史诗原文,曾专门学过雅典哲学。他的代表作有《长短句集》17首和《闲谈集》18首。前者抒发了作者对内战反对,以及对黄金时代到来的期望;后者则讽刺了罗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落后风习。贺拉斯一生最为着名的作品是他后期创作的《歌集》(一译《颂歌集》)和《诗艺》。贺拉斯在诗歌的形式上改造了希腊抒情诗的格律,巧妙的构思加强了诗歌的情趣,在语言上也追求典雅优美,在题材上以友谊、爱情、诗艺为主,融哲理和感情于一炉。他的这些创作特点被时人竞相模仿。

    维吉尔(公元前70年至前19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西方文学史将他的史诗《埃涅阿斯纪》誉为西方文学的第一部文人史诗。他成就最高的作品是史诗《埃涅阿斯纪》。全诗共12卷,是一部长达近万行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是在奥古斯都旨意的指导下创作而成的。史诗讲述了特洛伊王和女神维纳斯之子埃涅阿斯到意大利建立新王朝的故事,歌颂了罗马祖先的开国功绩和罗马的光荣历史。全诗体现了典型的罗马风格,诗歌抒发了强烈的使命感,营造出严肃、凄婉和悲天悯人的氛围。维吉尔的抒情诗也很有代表性,以浪漫的田园风光为题材,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牧歌》、《农事诗》和《工作与时日》,这些诗歌主要抒发了诗人对爱情、时政以及乡村生活的亲身体验。

    奥维德(公元前43年至18年)是黄金时代的又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年轻时曾在罗马学习修辞。他的代表诗作主要是《爱情诗》49首、《爱艺》、《古代名媛》以及神话诗《变形记》。然而。其中以《变形记》最为着名,以史诗格律写成,包括250个神话故事,融汇了希腊、罗马神话,异彩纷呈。它为后世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灵感。着名的《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等故事集在框架上都有模仿《变形记》的痕迹,后期的大文豪但丁、莎士比亚、蒙田、莫里哀、歌德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

    古罗马的散文滥觞于加图(公元前234至前149)的演说文,繁盛于“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罗马统治阶层的政治斗争以及国内的阶级矛盾都非常激烈,加之统治阶级的法律体系已开始形成,这些因素使得许多政治家热心钻研雄辩术,从而推动了散文这一文体的迅速发展。

    西塞罗(公元前106年至前43年)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散文家。他的演说词和书信是他散文成就的最佳表现,他的书信现存约900封,主要包括同为16卷的《致阿提库斯书》和《致友人书》。这些书信反映了处于共和国体制末期的社会生活,描绘了形形色色的政客,语言通俗流畅,接近口语。他的演说词现传世的有58篇,有法庭演说和政治演说两类。西塞罗的散文注重形式上的规范,材料组织皆重程序性,文法句式也极为考究,章法上讲究段落对称,声律上强调音调的铿锵有力。他的演说富有激情,具有很强的鼓动性,为了煽动听众的情绪,他甚至不惜用侮蔑和歪曲事实的手段。西塞罗的散文风格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成了此后欧洲诸民族散文文学的楷模。

    恺撒(公元前102年至前44年)是奥古斯都的养父,是古罗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独裁者,于公元前44年被共和派刺杀。他在散文上的主要贡献包括他的历史着作《高卢战记》7卷以及以回忆他和庞培之间战争为内容的《内战记》3卷。他的语言简洁凝练、朴实无华,体现出与西塞罗迥异的风格特点。

    白银时代(公元17年至130年)的文学类型

    在屋大维死后的100年间,罗马文学进入了史称的“白银时代”。这一时期,罗马在政治上趋于衰落,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不断激烈化,在这种背景下,文学发展的特点是宫廷趣味和色彩日趋浓厚,文风的绮丽和修辞的堆砌使得文学作品显得虚浮、臃肿。因此,白银时代的文学明显逊色于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是反映地位较低的奴隶主思想的讽刺文学和反映旧共和派对现实的不满情绪的作品。

    卢肯(39~65年)是白银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创作了史诗《法萨利亚》,在文学史上被认定为继《埃涅阿斯纪》之后最优秀的史诗。

    马提阿利(40~104年)是这一时代最出色的碑铭体诗人,他的12卷的诗集《碑铭体诗集》(一译《警句诗集》)收诗1500余首,其诗歌以短小精悍为特点,于含蓄中显现突兀,传达出机智和幽默的气息。

    白银时代的抒情诗并没有突出成就,斯泰提乌斯(45~95年)几乎是唯一值得一说的诗人,他擅长描写达官贵族阶层的在闲暇中的生活情趣。

    塞内卡(4~65年)是这一时期古罗马最突出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应以精神上淡泊的宁静来对抗生活中的痛苦,宣传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同情、仁爱的思想。他创作了9部悲剧和1部讽刺剧,它们多半取材于希腊悲剧,其中的代表作是《特洛伊妇女》。他的作品风格庄严稳重,由于它们是从迫切的教化出发,因而夹杂着大量的道德说教,这就使得其笔下的人物语言和形象都缺乏真实感。

    需要注意的是,白银时代的散文并不等同于现代文学上所讲的狭义上的散文,它是泛指拉丁语文学中的“散文体”,与具有格律的诗体相对,包括散文、小说、传记文学和编年史等各种文学样式。

    严格来说,欧洲文学史上“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即诞生于古罗马时期。彼特隆纽斯创作的传奇式小说《萨蒂里卡》(现存2章残篇)广泛地记录了风靡于南部意大利半希腊化城市的闲情享乐式生活。尽管这部作品的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研究者们还是较为普遍地认为它是欧洲文学史流浪汉小说的开端。

    而阿普列尤斯是古罗马公认的“小说之父”。他最着名的作品是用自叙形式创作的小说《金驴记》,它在西方文学史上被看作是第一部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长篇小说。

    相关链接——“外借”来的罗马医学

    古罗马的医学,并非自身独立发展而来,它是从古希腊“借”来的,古罗马人用自己的智慧把这种借来的希腊医学恰到好处地发展起来,并运用在个人生活及公共卫生领域中。古罗马周围大多是潮湿的沼泽地,因而人们很容易受到水患恶瘴的侵害,公共卫生对古罗马人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医药的广泛应用以前,古代的罗马人对付疾病和瘟疫的手段主要是魔术和祈祷,直到公元前1世纪,医药才逐渐走进古罗马人的生活。颇有趣味的是,那时的鞋匠、理发师、木匠等下层谋生者都随心所欲地把医学加入到他们的行业,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开始自制药品,这在当时招来了很多冷言冷语和抱怨。然而,正是在这种风气的推动下,医学在亚历山大城、米利都等地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这些中心城市还出现了一些希腊医生,他们的加入大大提高了罗马的医学水平,以至于恺撒大帝都让医生成为在罗马有投票权的职业。

    在古罗马时代,医师就已经达到高度的专业分工,形成了类似于现代的专科,尿道、妇科、产科及眼科等都有专门的医生,此外,还有耳科专家、兽医、牙医等,甚至还出现了一部分女医生,这在当时而言无疑是十分进步的。

    在公元30年成书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绝大部分已经亡佚,而保留下来的全是属于医药的部分,这或许证明了当时医学的繁荣。这些作品上至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下迄盖仑的时代,涵盖了6个世纪中最伟大的医学作品。这些作品用相当地道的古典拉丁文写成,书中从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的医学专有名词,有很多仍为现代医学界沿用。

    古罗马的绘画艺术

    公元79年,随着维苏威火山的爆发,着名的意大利古城庞贝以及附近的几个城镇都统统被火山灰和岩浆所埋,直到18世纪,它们才被考古学家们陆续挖掘出来,而正是由于岩浆的密封性,许多古罗马时期壁画都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古罗马绘画的4种风格

    古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有镶嵌画和壁画两种形式。早期的绘画以记载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主,它们常常用来装饰公共场所和住宅,这种以叙事为主题的绘画现今保存下来的不多。公元79年,由于维苏威火山的爆发,庞贝等3个意大利城市被火山灰整体埋没。到18世纪庞贝城被发掘后,人们惊奇的发现了废墟中大量的壁画。在对这些壁画作过研究后,学者们据此将古罗马壁画划分为4种风格。

    第一种风格,或称“砖石结构式”,主要流行于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当时,壁画装饰不仅盛行于公共建筑,在民间私家建筑也很流行。究其来源,这种风格是从希腊传入罗马的装饰形式,它吸收了流行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常被称为“匀砌式”的墙体建筑技术,主要表现方式是用彩色灰粉摹绘出用“匀砌式”砌成的墙基部分凸出的地方。墙壁的主体为一张大平板,墙面上方边饰为较小的石块排列式样,有时也用一些列柱饰增加视觉上的立体感和节奏感。这种风格的色彩面貌是通过不同颜色和质量的大理石壁画形式表现出来的。

    第二种风格,称作“建筑结构式”,约形成于公元前80年。它有两种来源:一是模拟希腊化时期罗马戏剧演出中的舞台布景;二是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之间流行的一种建筑式样。这种风格是在室内的墙面上用透视法画上建筑结构,造成墙壁另一面还有同样的空间存在的错觉,从而形成在感觉上增大室内空间效果。也就是说,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创造出三维空间的立体视觉效果。

    第三种风格,亦称作“装潢式”,与造成错觉的第二风格刚好相反,它是一种遵循奥古斯都时期古典学院风格特点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凸显了墙壁的环抱形态,还原了墙壁作为一个普通平面的本来面目,主要用单色的水平和垂直两种线条勾画出精致的装饰图框,并将每个墙面分成3个图框,在每个图框的中央都有一幅画。这些画多属于以神话、宗教或田园为题材的风景画和人物画。而墙面的上方,仍然保留了上一种风格以假乱真的建筑结构装饰。

    第四种风格,亦称“复合式”,流行于克劳地亚斯皇帝和尼罗皇帝时代,它是在吸收第二种风格和第三种风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多样化的装饰类型,充分体现了罗马艺术广泛性、开放性的特点。在用色方面,这种壁画风格的色彩比较鲜明,再加上光影技法的表现,造成了充满生气的色彩对比效果。这种风格的另一特色是画上一出戏剧和它的舞台布景,此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关于日常生活和神话的题材,比如对流浪汉形象的勾画,以及对神话和神明的嘲讽等内容。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有《赫拉克勒斯寻子》、《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在繁琐而逼真的背景中穿插着各种人物的活动,在视觉上具有华丽明快的效果,同时还有鲜明的空间感和动感,因而它又被称作是“庞贝的巴洛克”。

    罗马绘画缘何产生

    希腊壁画保存到现在的极少,与此不同的是,罗马壁画的遗迹留存到今天的有很多。这是因为早在罗马共和时期,社会上层的达官显贵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们追求生活的舒适和享受的欲望也大为膨胀。据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回忆,罗马的私人别墅在那时就像雨后的春笋一般,从城市到乡村随处可见,随之而起的是建筑和装饰设计的趋于多样化。别墅内用于享乐的附属建筑如人工花园、喷泉、亭阁、雕像,这些几乎成了所有别墅的必备设施;而室内的壁画,则成了住宅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装饰组成。

    公元1世纪以后,罗马壁画的风格变得更加异彩纷呈、多种多样,个别大豪富的内宅甚至还绘有春宫图,真可谓竭尽奢侈享乐之能事。意大利庞贝城出土的壁画,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古罗马壁画的基本面貌。

    罗马的壁画风格虽然不仅体现在庞贝一处,但通过庞贝壁画这一斑,却可以让我们窥见到罗马绘画这个全豹。庞贝古城靠近那不勒斯沿海,在公元前82年被罗马统领苏拉所占。随着战争的持续不断,越来越多超期服役的军人被安置在城里,后来又改用了拉丁语,此时的庞贝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罗马的领地。

    由于庞贝城所处自然条件的优越,公元1世纪时,罗马的贵族们都开始向庞贝转移,希望能在那里安享美好的晚年生活,许多富贵之人也开始在那里修建别墅。出人意料的是,公元63年,庞贝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损失极为惨重;时隔16年后,维苏威火山又突然爆发,喷射而出的岩浆把山脚下的赫库兰尼姆城和南部几千米外的庞贝城连人带物地活埋在8~30米深的落石与灰浆下。直到18世纪40年代,庞贝古城才被发现继而开始发掘;到19世纪末,通过采用科技手段,庞贝全城才得以挖掘。现在已经建起了专门的博物馆,存放着从地下发掘的文物。

    罗马名画《狄俄尼索斯秘仪图》

    研究庞贝城出土的壁画,对揭示古罗马的绘画风格、美术史都有重大意义。其中庞贝城内秘密祭祀别墅中的一幅《狄俄尼索斯秘仪图》很值得在这里作一介绍,它属于上面所说的古罗马绘画风格中的第二种,是用于祭祀的一种壁画,它的出现可能与当时从希腊传入罗马的一种秘密宗教团体有关。这间房厅的墙面上画满了与古希腊人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有关的图像。图画从墙面中间展开,上下两端为彩绘的装饰图案,中间有各色各样的人物,呈横向排列。从画面可以看出,人物活动的情节性很强:有酒神狄俄尼索斯与其妻子——带翼女神;还有半人半羊外形的萨提儿等。参加膜拜酒神秘仪的凡间人物还有少女、老妪和幼童等。从画面上看,这种秘祭仪式似乎要经过某种痛苦的肉体考验才能正式通过。图上左起第一位女性是新加入秘祭的少女,接着是带孩子前来参加仪式的母亲,再后是手捧供物的少女。在靠近墙角的一幅画中,一位少女正拉起披在身上的衣服,显示出恐惧的申请;转角处的第一幅,画的是一位老人与一位男子狂饮的情景,这位狂饮者即是所谓萨提儿。

    相关链接——古罗马的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是古罗马人在继承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方式、吸收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基础上,在建筑技术、形制、和艺术形式等各方面广泛创新而成的一种建筑风格。总的说来,古罗马的建筑有几大基本特征,这就是: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的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以及交叉的拱顶结构。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名目繁多,既有类似于万神庙的宗教性建筑,也有包括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在内的公共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又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等多种形式,此外,还有4~5层的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建筑体与其应有的功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如罗马帝国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在平面上都呈半圆形而逐排升起,过道的设置采取了以纵为主的纵横结合的样式。观众可以按照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这样有效地分流了人群,使得观众聚散方便。用于表演的舞台则高高凸起,在它前面配有乐池,后面配有化妆楼。巧妙的是,化妆楼的立面便直接作为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以形成台口的雏形,与现代化大型演出所用的剧场形制非常相似。此外,古罗马的建筑常常是多功能的,能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需要。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达到了其发展的巅峰,甚至可以说它也达到了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到公元4世纪下半叶,这种盛况开始衰落;直到15世纪后,古罗马建筑才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典范,这种复兴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20~30年代。

    有关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从明代末年开始陆续地传入中国,其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来的三卷本的《罗马古城舆图》画册,就保存在北京的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又带着2册本的《广舆图说》来到中国,这些书籍和画册中包括了能体现罗马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如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17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还保存过维特鲁威的三册本《建筑十书》。但是,古罗马建筑在实际中并没有对中国的建筑产生的影响。

    古罗马的教育状况

    教育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改善和提高人们自身素质的一种手段,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就是指这个道理。

    罗马的教育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家庭教育阶段,因为这一阶段的教育完全是在纯罗马思想和方法的控制下进行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罗马的传统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学校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罗马人不但引进了希腊人的教育思想,而且还引进了希腊人的教育方法。“希腊化教育”时代的到来确实给罗马教育带来了生机,促进了罗马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上述两个时期所处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教育过程与实施方式以及教育效果也不尽相同。

    家庭教育的纯朴

    早期的罗马社会是农业社会,家庭是支配当时罗马人社会生活的主要力量。这时的罗马教育,都是在家中进行的。家庭既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又是教育儿童的主要课堂和中心。儿童们未来的优良品行和正确的社会责任感都是从这里培养起来的。一般来说,早期罗马的教育主要包括言行教育和课本教育两大类。

    一类是言行教育。所谓言行教育就是长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把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辈。这种教育在早期罗马可以说相当普遍。言行教育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有:农业技术的传授。父辈们经常带领自己的儿子在田问进行实地农事操作,并在劳动过程中,传授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军事技术、农业技艺以及社会经验的传授。在劳动之余,父辈们还经常教儿子们投掷标枪,练习骑马、角力、游泳,传授有关军事方面的知识、技能。社会经验的传授。等儿子稍大,父辈们就带领他们出席各种会议,让其聆听长辈们的言论,模仿他们的言行规范,并参加各种宴会,学习就餐礼仪。

    另一类是课本教育。在实行言行教育的同时,罗马人还特别注意对儿童进行课本教育。当时的主要教材为歌颂英雄的民谣、宗教上和军事上的诗歌以及《十二铜表法》。父母们利用这些材料,对儿女进行读、写教育,使儿女初步掌握日常的文化知识。

    家庭教育的质量明显地取决于父母亲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对它的重视程度。

    罗马传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罗马公民,在于培养良好的士兵和丈夫。所以,在罗马人那里,教育只是为了实际的需要,对于与现实生活无直接关系的任何内容,他们一般都很少注意。

    学校教育的严厉

    古罗马学校教育的出现时间较晚。它的出现与希腊人的到来有很大的关系。根据现有的材料,即使到了公元前300年,罗马的教育仍然处于家庭教育时代,教育的地点依然是家庭、田野和政治活动中心。人们所崇尚的还是个人的勇猛和严格的公共道德。因为当时罗马与外界接触甚少,所以对其他种类的教育并没有多大兴趣。但是随着罗马和意大利半岛南部及西西里等希腊化城市接触的增多,罗马与希腊化文化的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公元前303年,一些希腊教师来到罗马,并在这里创设小学,以补充家庭教育之不足。不过,这些学校的创设,完全是一时风尚,对罗马传统的教育制度并未形成严重的威胁。

    公元前280年,罗马开始向南部意大利进军。8年以后,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希腊化城市他林敦被罗马占领。有许多希腊人被作为奴隶带到罗马,着名的文法学家安德罗尼库斯便是其中的一员。在罗马,他被分派到学校教书。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罗马的教学课本非常贫乏,于是就动手将由希腊文写成的《奥德赛》译成拉丁文。此书的翻译,对于罗马学校的发展和罗马文学气氛的培养,均有重要的影响。《奥德赛》立即成了学校的重要课本,成为《十二铜表法》以外的补充读物。

    此后,罗马的私立学校不断出现,许多希腊教师也纷纷到这里授课讲学,学校教育开始在罗马发展起来。不过,这时的学校教育,就其范围而言还很小,教育的对象也仅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青年,距离教育的普及还相当遥远。

    罗马学校教育的发展显然是与罗马对希腊的征服分不开的。公元前2世纪中叶,希腊被罗马彻底征服,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希腊文化如同开闸之水,直泻罗马。希腊的文人学者、教育家成批成批地涌向罗马,在这里创设学校,讲授知识,传授思想。一时间,罗马城变成了希腊学者传播希腊思想和文化的讲台。然而,希腊对罗马的文化征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遭到了罗马顽固派的顽强抵抗。公元前173年,两位伊壁鸠鲁派教师被元老院逐出罗马,理由是他们提倡享乐主义。12年后,元老院又发布禁令,禁止希腊哲学家及修辞学家在罗马居住。

    然而,对希腊文化的干预并没有带来很大的效果,从安德罗尼库斯起,逐步发展起来的希腊一拉丁文学,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已经得到了罗马公民的普遍喜爱。这种对文学的喜爱,不但促进了拉丁文学的发展,而且也加速了“文法”学校的设立。公元前1世纪初,斯蒂罗在罗马创立了第一所拉丁文法学校。不久,罗马又出现了一些拉丁修辞学校。与此同时,在罗马也出现了用拉丁语教学的老师。西塞罗告诉我们,他曾清楚地记得在他还是孩子时,有一个名叫普洛提乌斯的人首先开始用拉丁语教学。那时,成群结队的学生上门求教,所有勤奋的学生都在他那里接受训练。这样,罗马的学校教育终于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确立起来了。

    延伸阅读——罗马的中学教育

    罗马的中等学校又称文法学校,经济上较为富裕的人家的男孩在小学毕业后便可进入这种学校。最初,罗马的中等学校事实上是一种外国语学校。教学用语是希腊文,教师大多是希腊人或由希腊人教育出来的拉丁人,教材也是希腊人的作品居多。到公元前1世纪初叶,随着拉丁文学的发展,这些学校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原先的主课以外,还增设了拉丁文、拉丁文学等课程。与此同时,以讲授拉丁文为主的文法学校也开始出现。

    学生进入中等学校以后,开始学习文法课程。罗马的“文法”主要包括两部分,即正确的语言艺术和诗人们的解释。用现代的话说,罗马的文法教育实际上就是指语法和文学的教育。按照惯例,学童们首先学习的是希腊或拉丁语法。学习语法的目的主要在于正确无误地使用语言。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所着的《希腊语法》和拉米乌斯·帕莱蒙所撰写的《拉丁语法》是当时学童学习语法的主要教材。学童必须细心学习动词的变尾和名词、形容词、代词的变格形式。

    掌握了基本语法之后,学童们又开始了希腊文学或拉丁文学的学习,学习文学的目的在于培养罗马青年对文学风格的欣赏能力,以便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诗人的作品常常是学童们学习的主要教材。

    学习的程序是:先朗读必读的教材。文法教师先朗读一段,学生们则跟着他复诵,要求仔细注意音调和音量,尽量使朗读收到真正的效果。接着由教师讲述课文,包括有关词源和文法特点的注释,以及有关历史、神话、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旁注。老师讲课时,学生应将评注记录下来,并要求熟记。再接着就是仿照亚历山大里亚学者的方式,校勘和讨论不同的读物。

    此外,老师还要对所选文章做一评论,对作品本身,作者创作风格,以及主要的优缺点做一些批评性的评价。

    最后,为了巩固已学到的知识,训练学童的表达能力,教师有意让学童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内容,做各种释意练习。荷马和米南德是很受欢迎的希腊作家。受欢迎的拉丁作家有维吉尔、贺拉西、萨鲁斯特和李维等。

    一般来说,中等学校的设备很好,教师的待遇也非常优厚。因此,他们在罗马社会中的地位也较高。学校内纪律严明,要求严格,违反校纪者常受体罚。每日授课时间很长,学生从早晨上学一直要到傍晚才能回家。一年四季只有暑假而没有寒假,暑假由6月1日开始到10月1日结束。此外,各种纪念庆典,中等学校也都放假庆祝。

    除了中等学校以外,还有专业学校。罗马的专业学校又称修辞学校,罗马贵族或富有人家的子弟,在16岁以后便可进入这种学校,接受3年或4年的修辞教育,以补充文法学校教育之不足。这种学校也是在罗马征服希腊后,仿照雅典的模式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培养专门的雄辩人才。哈德良的私人秘书苏埃托尼乌斯曾告诉我们说:“文法和修辞被介绍进来是很迟很迟的事,其间也是迭经挫折,甚至也被禁止过……但渐渐地,修辞学本身证明它是一门很有价值的学问,群众开始用它保护自己,并同时用它扩大影响,获取荣誉。到帝国初期,修辞学的作用已经发展到如此之大,以致许多学过修辞学的人都登上了元老和高级官吏的位置。”

    罗马修辞学校最初都是私立的,到韦斯帕芗时,才出现了由政府出资创办的公立学校。修辞学校的课程主要为修辞学和辩论术。但为了把学童培养成学识广博的雄辩人才,学校还为他们开创了各种与雄辩术有关的课程,其中包括军事、政治、法律、哲学、伦理、文学、历史、地理、音乐、天文、数学、物理等。中世纪的七艺——即文法、修辞、伦理、音乐、数学、几何及天文——似乎都包罗在修辞学校的功课里面。

    修辞学校的教学方法,首先是精读着名雄辩家的讲演词,然后再由教师指定题目做实习辩论,练习撰写讲演稿。精读、实习辩论、撰写讲演稿的题目,都必须遵循罗马法的法理精神,例如,当时的修辞学校就曾出过这样的辩论题目:

    (1)一些商人在布隆度辛卸货,船上装的是奴隶。由于害怕海关收税员,他们给一个年轻漂亮、可卖高价的奴隶佩带了护身符,穿上镶红边的托迦。经过这样的乔装打扮,很容易瞒过了检查。到达罗马后,他们受到了起诉,并被要求释放这个奴隶,理由是主人已自愿释放了他。

    (2)法律规定:如果有位妇女被诱奸,则她有两条路可走:一为控告诱奸者以置他于死地,一为不送嫁妆而嫁给他。当一名男子诱奸了两名妇女,其中一名要求置他于死地,另一名则选择要嫁给他。此案如何处理

    (3)假如有人向渔夫包购水中网内的鱼,不料鱼网拉上来时,并不是鱼而是珍珠,试问买鱼人有没有权利要这些珍珠

    很显然,修辞学最初主要讲述的是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的学说,到后来则变成西塞罗和昆体良的言论。不过,到帝政时期,由于皇帝们控制了学校教育,剥夺了学校爱好自由的教育精神,使修辞学校的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育内容开始从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逐渐转到了神话和历史的题材,学校的作品也开始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逐渐变成了高度夸张和人工雕琢的成品。

    影响深远的罗马法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各国法律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而且对以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罗马法是罗马人民天才的最高体现,是罗马人留给人类文明的一份最宝贵的遗产。

    罗马法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发展,它所处的环境条件使它能高瞻远瞩,将法律的规范扩展至不同的地区和世界。德国法学家耶林曾经形象地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征服。”

    公民法时代

    罗马法通常是指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上至罗马建国,下迄《查士丁尼法典》的完成,前后1000多年,在这中间所颁布的所有罗马法律都叫做“罗马法”。从时间上说,罗马法可以分成三个时代,即公民法、万民法和统一法时代。

    罗马的公民法时代大约相当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这一时代的特点是公民法在罗马占着统治地位。罗马的公民法主要包括习惯法和成文法两种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显然是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分不开的。

    和其他早期国家一样,罗马在国家形成的初期,并不存在成文法,更不存在成文法典,惟一具有法律权威和功用的便是当时人的习惯,即一种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规则的制度原则。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它便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法律制度上的缺陷在司法制度落后的古代又往往会导致法律规范的不精确。这样,无形中就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平民们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就主动组织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编纂成文法。在平民的强烈要求和压力下,罗马政府被迫于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449年颁布了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作为罗马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不仅在罗马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罗马历史的发展有过重要的影响。《十二铜表法》的原文已毁于公元前390年的高卢战火,现成的是后经许多学者的辑录本。但从这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一法律的内容相当广泛,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刑法与民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对于贵族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法律已经编成了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须以条文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和滥用权力,从而使国家制度不至于自发地导向腐化与腐败。但是平民的胜利还是初步的。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两者之间的斗争也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双方斗争的结果,一方面调整了罗马公民内部的阶级关系;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罗马国家的立法工作。卡努利乌斯法、李锡尼·赛克斯都法、波提利乌斯法、霍腾西乌斯法等都是在这种斗争中相继产生的重要法律。

    一般来说,公元前2世纪中叶(尤其是公元前242年)以前罗马所通过的法律,大多都属于公民法的范畴,其目的是调整公民内部的矛盾与纷争。

    公民法亦称市民法,是罗马国家“为了本国公民颁行的法律”。渊源主要是早期罗马社会的习惯。此外,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所通过的带有规范性的决议等都可作为公民法的渊源。公民法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其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异邦人则不能享受此法的保护。

    万民法时代

    公民法比习惯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自然具有许多优点,然而,它毕竟只是早期罗马社会习惯的成文法,后来虽由公民大会或元老院以立法充实,但就整体而言,仍存在着许多缺陷。

    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在罗马,终于出现了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行政长官,他们颁布告示,常常以自己认为“合理”的办案措施来受理各种案件,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比公民法范围更大的“国际法”。这种类似今日“国际私法”的罗马法,就是古罗马史上有名的“万民法”。

    万民法时代相当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到公元3世纪初叶,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万民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了罗马法制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形式。当然,公民法并没有因之消退。

    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私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与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在罗马私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万民法产生于罗马共和中后期,但只有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后才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万民法并不是由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而是通过罗马外事行政长官所颁布并被罗马国家用强制力保证实行的法律。这种法律的出现和发展完全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

    罗马万民法的出现和发展不但弥补了公民法的不足,加强了罗马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而且它还为罗马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行省居民提供了法律依据。恩格斯指出:“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国家,首先直接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其次也间接破坏了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其办法是:第一,以罗马公民与非公民(或国家臣民)之间的简单区别,代替了从前的等级划分(奴隶制度除外);第二(这是主要的),以罗马国家的名义进行压榨……第三,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为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

    万民法产生的渊源颇为复杂,其中之一便是皇帝敕令。帝国建立以后,帝王权威逐步扩张,并以敕令的形式直接参与立法。所以,皇帝敕令遂成为罗马法的渊源之一,其内容既涉及公法,亦涉及私法。皇帝立法的主要形式包括:敕谕,对全国发布的有关公法和私法方面的各种命令;裁决,亲审特殊案件时所做出的决定;批复,皇帝对于人民和官吏法律上的疑问所加的批示;训示,皇帝在官吏就职时对其所做的指示。

    统一法时代

    到戴克里先时代,敕令采取了新的方式,即每项敕令不复为特定案件发布,而是根据帝国利益的一般要求。这样,就摆脱了以前敕令的司法色彩,真正具备了立法的特征。

    从卡拉卡拉敕令颁布到查士丁尼去世,是为罗马的统一法时期,它也是罗马法发展的最后阶段。公元212年,卡拉卡拉颁布敕令,这一敕令给予登记在任何公社之内的帝国的全体自由居民以罗马公民权。卡拉卡拉敕令的颁布,使帝国境内全体自由民获得了公民权,从而取消了帝国内部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原先适用于不同法律主体的公民法和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已不复有实际意义。罗马法的发展开始从创新阶段进入了汇编阶段,也即整理和提炼的阶段。

    最早从事法律汇编工作的是哈德良皇帝,他在继位后的第14年,即公元130年就指示着名法学家犹里阿努斯组织一个委员会,负责整理修订现有的行政长官告示,随之颁行天下,奉为圭臬,是为《犹里阿努斯敕令》或《永久敕令》。

    进入3世纪以后,这种法律的汇编工作越来越受到了皇帝们的重视。公元295年,戴克里先皇帝指令法学教授格雷哥利阿努斯组织并编订了一部法典,法典共分6篇,篇下分章节,内容为哈德良皇帝至戴克里先皇帝年间的法律。

    公元435年,狄奥多西二世诏谕组成以安提奥古斯为首的16人委员会,筹备汇编自君士坦丁时代以来的宪令。3年后,即438年于君士坦丁堡颁布,法典共16篇,篇下依法律发布的年代分目编订。前5册为私法,其后分别是公法、刑法、市政法、军事法和教会法。但大规模地、系统地进行法典编纂工作韵还是在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时代。

    查士丁尼原系斯拉夫血统,出身于伊利里亚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去君士坦丁堡,投靠其担任高级将领的伯父查士丁,并在那里接受教育。查士丁做皇帝后,因无儿子,便把他收为养子,并授予要职。公元527年,他与其伯父共同摄政,同年即位正式称帝。查士丁尼的出身和阅历,使他对罗马国家的内忧外患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颇想励精图治、重振昔日罗马帝国的国威。查士丁尼认为:“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须以兵器而获得,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皇帝不但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且能采取法律的手段排除违法分子的非法活动。皇帝既是虔诚的法纪伸张者,又是征服敌人的胜利者。”所以,他上台后所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便是:其一,在西方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其二,在国内积极从事法制建设。

    公元528年2月13日,查士丁尼任命法学家特里波尼阿努斯组成一个10人委员会,负责领导法典的编纂工作,清理以往皇帝颁布的法令,删除其中矛盾的和过时的部分,并按时间顺序把所制部分汇编成册。该法典于529年正式颁布生效,是为《查士丁尼法律汇编》。凡未经辑入的敕令,一概失效。《法律汇编》颁布后,查士丁尼又发现还有许多新敕令尚未收入,于是就令法典编纂委员会继续整理,并于公元534年批准颁布新的修订版本。修订本共分12卷,包括哈德良皇帝以来的4652条敕令,其内容主要包括教会法、私法、刑法及行政法等等,流传至今的这个《法律汇编》是9世纪至12世纪的手抄本,它是我们研究罗马法的主要文献资料。

    公元530年,查士丁尼再次任命以特里波尼阿努斯为首的16人委员会,负责编纂历代罗马法学家的着述,并准许他们剔除有悖于时代精神的内容。编纂工作历时3载,据说,在编纂期间,委员们曾博采39位法学家的学说,参考着作达2000余卷,从300万行法学文献中,选萃15万行,着录成《法学汇编》一书。

    《法学汇编》是古代罗马所有法律汇编中最为广博的一部,全书共分50卷,除了第30卷至32卷以外,其余各卷都分章,每章之末都附列法学家的姓名、书名和卷数。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法律和习惯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古老的罗马法摘录;关于最高行政长官法的摘录;关于法学家特别是乌尔比安和保罗斯的重要着作的摘录。

    《法学汇编》于533年12月颁布施行。为了保证法律的统一性,查士丁尼规定:凡是已收入汇编的有关法学家的论述,均具有法律效力。凡未经辑入的着作,则一概不许引用。《法学汇编》是我们研究帝国时期罗马法律的最好资料。

    查士丁尼在下令编撰《法学汇编》的同时,又谕令特里波尼阿努斯、提奥菲路斯和道罗戴乌斯等法学家另编一部法学教科书,讲述法律要点,以更好地帮助初学者学习法律。此书以公元2世纪着名法学家盖乌斯的《法学阶梯》和《日常事件法律实践》两书为蓝本,并参照其他法学家的着作汇编而成。

    公元533年11月,书告编竣,是为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它被列为官方的法律教科书,而且本身具有法律效力。全书共4卷,卷下有章,章下设节,主要是关于人法、物法、继承法、契约法和诉讼法等方面的规定,它的体系和结构对后世立法者有很大的影响。查士丁尼编写这一教科书的目的是让学生们热心接受并不懈努力地学好罗马法律,使其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用罗马法处理事务。

    查士丁尼在主持法典编纂时曾经以为,通过此举便可将罗马法固定下来,似乎可以一劳永逸了。但是现实生活的发展迫使他改变以往的想法,需要不断用新的立法来调整和改进与私法有关的旧的法律规范,以满足社会经济条件的需要。据计算,从公元534年(查士丁尼法律汇编)修订本颁布以后直至565年查士丁尼去世,31年问,他共颁布敕令168条。这些敕令因为是在《查士丁尼法律汇编》完成后颁布的,所以叫做《新敕令》。《新敕令》是在查士丁尼死后由私人编辑成书的。其内容多关系到公法、宗教规范等。此外,对于继承法也有很多新的规定。

    以上四部法典,即《查士丁尼法律汇编》、《法学汇编》、《法学阶梯》和《新敕令》,至12世纪时,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译《国法大全》)。这一重要法律文献虽然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编纂的,但在编纂过程中曾参考了罗马6世纪以后的大量法律着作,所以,一般说来,它能够反映出整个罗马时期尤其是帝国全盛时期罗马法的全貌。

    罗马法的巨大影响

    罗马国力之强盛,幅员之广大,人口之众多,经济之发达,早已成了悠悠往事。然而,罗马法律的基本精神,罗马法律的绝大部分内容,却逾千古而犹存,对后世文明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一,罗马法曾经为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罗马基督教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垄断了西欧的文化和教育。在这一时期里,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它们也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成了神学的分支,一切按照神学中通行的原则来处理。“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所以,“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

    罗马法就是反对封建教会及其宗教法规的最锐利的武器。而运用这个武器来对抗“教士即封建时代的法学顾问”的,就是“非宗教界的法学界”了。因为后者“实质上属于市民等级;而且,他们本身所学的、所教的和所应用的法律,按其性质来说,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在某些方面还是市民阶级的”。

    这些世俗法学家们常常运用王权至高无上的罗马法原则,来反对教会和贵族的割据势力;同时,他们又依据无限私有制的原则和自然法的观念,来为市民阶级辩护,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都从罗马法中找到了维护自身利益的依据。

    第二,罗马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中世纪后期,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变化发展了的社会经济条件,要求产生为自己服务的法律上层建筑,急需用新的“私法”来调整层出不穷的民事法律关系。而以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恰好是一种完整地体现简单商品生产的法,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等,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规定。因此,这种法律正好符合促进新兴资本主义形成和巩固的历史要求。

    15世纪至16世纪,除英国以外的西欧各国普通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

    第三,罗马法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罗马法是一部非常重视自由民之间私人权利和极力主张自由民之间私人平等的法律。因此,它对于私法方面的财产占有和亲属关系等都规定得十分详细。很显然,罗马法的这种法理思想,是从自然法的观念中演变和发展而来的。

    在自然法的概念之下,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其自然权利。因此。人为的“实在法”,也应当给人以平等权。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一份应得的自然权利,这并不是国家法律所赋予人民的,乃是人民与生俱来的固有权利。国家不可以压迫人民,更不可以剥夺人民应享的权利。统治者如果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就可以用革命的方式推翻这个政权。

    这种渊源于自然法的“权利”和“平等”观念,对于英法等国的革命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17世纪至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家,从格劳秀斯到卢梭,都是以这种思想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的。

    第四,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罗马法则又为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楷模,它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以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法国、德国为例,早在1804年,法国就制定了一部以罗马法(主要根据《法学阶梯》)为蓝本、反映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成果的法典——《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

    这部被恩格斯称为“典型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从结构、内容、基本原则到法律术语都继承了罗马法。尤其是关于物权和债权的规定几乎是全部抄袭《民法大全》。德国接受罗马法较晚,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时代,才开始采用罗马法的一些原则和制度。1900年制定的德国民法典,实际上就是以《民法大全》中的《法学汇编》为蓝本的。在英国,因为诺曼人征服后,“就有一个强大、集中的君主统治,它能以自己的王室法律取代昔日的法律秩序”,所以当西欧大陆在中世纪普遍“采用罗马法”时,英国仍能保持自己的法律传统。

    总之,罗马法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孕育它生长的社会,它不只是罗马人的法律,而且是全人类的法律;不只是罗马人的文化遗产,而更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约公元35~100年)是罗马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着名辩护师和修辞学教授。他出生于西班牙,后来到罗马专攻雄辩术和修辞学,并担任辩护师职务。在韦斯帕芗皇帝时,他得到了罗马政府的奖助。他是罗马第一个获得国家资助的教育家。后来因办学有功,被帝国政府授予执政官的荣誉称号。公元96年,他成功地完成了《演说家的教育》一书。此书共12卷,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着作。在书中,昆体良全面地总结了古代西方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

    昆体良提出的教育目的和西塞罗一样,在于培养具有最高道德修养的演说家。他认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演说家,不仅仅是一名口才出众的讲演者,而且是一位透彻人情世故、洞察人间事务的政治家,是一名具有领导才能的杰出公民。他说:“我所要培养的人是具有天赋才能、在全部高等文理学科上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天神派下来为世界争光的人,是前无古人的人,是各方面都超群出众、完美无缺的人,是思想和言论崇高圣洁的人。”“经过他的咨询可以治理国家,经过他的立法可以奠定国家的基础,经过他的判决可以洗涤社会罪恶。”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这种理想的演说家呢?对此,昆体良提出了一整套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培养方案。

    昆体良非常重视人的后天教育,他认为,儿童一般都生而具备智力活动和理解能力,迟钝且难以教育的人是罕有的。因此,要把儿童培养成演说家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他指出:“大多数人既能敏锐地思考,又能灵敏地学习,因为此种灵敏是与生俱来的。正如鸟生而能飞,马生而能跑,野兽生而凶残,惟独人生而具有智慧和理解力。”所以,认为只有少数人生而具有接受能力是不可取的。“绝大多数儿童都表现出他们大有前途,如果在以后的岁月中这种希望成了泡影,那就说明,缺少的不是天赋能力,而是培养。”

    昆体良认为,从幼儿说话之日起,家长就应该注意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就应注意自身语言与行为的纯洁性,注意环境的习染作用。与那些总是想把儿童的上学年龄推迟到7岁的人们的意见相反,昆体良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这是因为“学习的要素仅仅是依赖于记忆,而记忆虽然不仅仅在儿童时期,但这一时期的记忆力最强,这是毋庸置疑的”。

    昆体良高度评价学校教育的价值,认为它远比在家里接受一位私塾教师的教育为佳。在家庭教育下,孩子容易养成冷漠、自夸及羞怯的习性。而学校教育则不同,它是社会团体教育的一部分。学校里学生集中,不但有结交朋友的环境,而且也有竞争对比、彼此观摩的机会,因此,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可以避免离群索居的习性,很快就能胜任演说家的角色,在公众面前不慌不忙地发表演讲。

    昆体良认为,学童只有在经过小学、中等学校和修辞学校三个阶段的学习以后,才能成为一名演说家,小学和中等学校都是为未来演说家打基础的阶段,而修辞学校则是培养演说家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学生必须学习与演说术有关的各种课程,以了解知识的实践运用。从音乐的研究中,培养合乎节奏的演说语调;从几何的研究中,训练演说家推理和机智善辩的能力;从天文学的研究中,充实演说的题材;此外,学生还必须学习诗歌、历史、逻辑、散文等课程以及演说术的各种技巧。

    同时,昆体良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要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昆体良深信,每一儿童都具有才能上的个别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精确地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并且弄清每种能力的倾向”。教师在辨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以后,就必须因材施教,按照每一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对于低能儿童,教师就应适当减慢教学速度,调整教学内容,以便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对于那些勤奋好学而又有希望成为着名演说家的儿童,教师就必须尽心培养,以确保他们的全面发展。《演说家的教育》始终关心的是“教什么,何时教,如何教”三个问题。

    昆体良认为,竞争是教学的良方,也是学校教学优于家庭教学之所在。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表现分成等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竞争,胜者给予荣誉,败者给予鼓励。学生有了“成就感”,就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昆体良特别强调创造力的培养。他说:“童年时代要经常表现出勇敢、创造力,以创造为快乐。虽然他们可能缺乏正确性和准确性。过分的精力旺盛不难纠正,麻木不仁则是不治之症。”他真诚地希望年轻的学生能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

    昆体良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昆体良最伟大、最卓越的地方在于,他给伟大人物以基础训练和塑造伟大人物的努力。他的理论不但在当时,就是对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教育也影响巨大。人文主义的主要健将伊拉斯莫曾声称:昆体良的教育主张已是完美无缺,因此人文学校的教育只要按昆体良的思想行事即可,不必另提教育理论。西方近代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就是按照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建立起来的。

    有关耶稣的传说

    众所周知,记叙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年代,一般都说公元多少年或公元前多少年。那么“公元”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什么来历呢?

    “公元”,也叫基督纪元,是把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计算历史年代的第一年。比如,我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公元1949年,意思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耶稣诞生以后的第1949年成立的。如果要表示事情发生在耶稣尚未诞生的某年,就用“公元前”3个字来表示,比如,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耶稣诞生以前的209年,那么就记作“公元前209年”。如今,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纪年的方法,并把这种纪年的方式称为公元纪年。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尽管公元纪年的方法已经普及,但至今没有人能够证明历史上真的有过耶稣这样一个人。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有一些关于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的零星记载和耶稣基督的传说。

    犹太战争与基督教的形成

    约公元1世纪前后,古罗马帝国占领了西亚的很多领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将犹太变成了它的附属国。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对西亚的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镇压、剥削和野蛮的统治。罗马人曾经两次劫掠犹太人奉为最高神圣性的耶路撒冷神庙和宝库。因此,犹太人极端痛恨罗马人,他们对罗马的积怨越来越深,导致了多次起义,但都被残酷镇压。公元66年,积压的仇恨烈火最终爆发成为一场规模巨大的犹太人武装反抗,犹太人一举消灭了罗马在耶路撒冷的全部驻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犹太战争”。

    为了打击犹太新生的势力,罗马帝国随即派出大军前来镇压,而奋起反抗的犹太人也于罗马人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双方之间的持久战历时4年之久,最终因为寡不敌众,犹太的起义被镇压了。罗马军队在重新占领耶路撒冷以后,对犹太人开始实施疯狂的报复行动,他们将俘虏活活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来,因为要钉死的俘虏太多了,不但用于钉人的十字架没有了,就连竖立十字架的地方都找不到了,于是,剩下来的7万多犹太人俘虏,都被变卖为奴隶。

    事实上,早在犹太被罗马征服以前的公元前2世纪,犹太下层居民中就存在着一种反对王权和正统教派的秘密宗教组织。这种宗教组织对富贵阶层和统治阶级都抱有极度愤恨的态度,其教义宣扬“救世主”即将降临人世来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这些宗教思想对当时在生活上饱受苦难、渴望在精神上寻求寄托的下层犹太人民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在罗马灭亡犹太以后,这种宗教组织不仅在犹太人中间更加壮大,而且还跟着他们在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传播开来,它的信徒也日益增多。在传教的活动中,犹太人还接触到了东方其他民族的宗教、文化,他们吸收了这些宗教的某些思想和内容,丰富了自己的宗教教理,这就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全球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

    耶稣的传说

    传说中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基督。但在公元1世纪时期的文献中,没有任何一种文献有过有关耶稣的记载。他的传说最初是通过教徒们不断的口耳相传流传于世的,到了公元2世纪,有人将这些传说同一记录和整理出来,这就成了今天所称的《新约全书》(基督教《圣经》的后一部分)中的4部“福音书”。

    传说认为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他出生在犹太伯利恒村的一个木匠之家。母亲玛利亚在还没有结婚时就受“圣灵感应”,生下了耶稣。耶稣从30岁起,即在巴勒斯坦一带的民众中宣传上帝的旨意(福音)。他劝告穷苦的人们,要忍受现世的种种苦难,若能忍受现实世界的一切苦难并能安分守己,在他死后就会升入天堂享福。而有钱人和剥削别人的人是不可能进入天堂的。据说耶稣在传教的同时,还给人驱魔治病,显示了种种神通和奇迹。比如,可以使瞎人复明、使跛子行走、死人复活等。

    耶稣所传的教义受到了广大下层贫苦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却引起了罗马统治阶级和旧派犹太教祭司的恐慌和仇视。罗马统治者派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逮捕了耶稣,并判处他死刑。执行死刑的当天,耶稣被押送到耶路撒冷附近一座山顶上行刑,罗马士兵把他钉死在了十字架上。在他临死的时候,耶稣失望地说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抛弃我?”

    耶稣被钉死了,但广大的信徒都不相信他的死。有人说,耶稣在死后的第三天复活并升了天堂,于是这种说法一传十,十传百,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使得死去的耶稣比他活着的时候得到了更多的敬仰和信奉。尽管统治阶级后来又采取了一系列的压迫手段,基督教却依然在贫苦大众中继续传播。

    我们要看到,在基督教所宣扬的教义中,有些思想也是受统治阶级的欢迎的。比如,它教导信徒要忍受现实中的苦难,服从上天的安排,安分守己,不要进行斗争和反抗。这种说教一旦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就可以帮助他们欺骗和麻痹人民,而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因此,到了公元1世纪末,统治者和剥削阶级内部的许多人,此外还有商人、手工业主和小土地所有者等,都不断有人加入各地的基督教社团。

    罗马帝国的末期,社会长期出于混乱状态,连统治阶级和社会的上层人物也对现实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他们放任自流、思想颓废。精神上的虚无使得他们开始寻找新的寄托,于是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开始信奉基督教,甚至有一部分人拿出自己的财富捐献给教会。随着教会吸收的剥削阶级和上层人物的增多,基督教教会本身的性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初为贫苦大众的要求和愿望的而产生的宗教信仰,现在开始渗入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原来主张的人人平等、互相帮助的教会,这时也出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基督教在经过这种转变以后,它和奴隶主国家的关系也随之也有了新的变化。君士坦丁是罗马皇帝中最先看到教会可以为他利用的一个君王,他带头成了基督教的信徒,并在公元313年颁布了一道敕令,从而承认了基督教在罗马的合法地位,他还下令发还被没收的教会财产。从此,基督教的影响就更大了。

    新知博览——门神雅努斯

    门神雅努斯是古罗马最古老的神之一。据传说,雅努斯最初是掌管太阳和光明的神,他守护着天门,通过天门的开启给大地带来光明,从而让世界有了季节、月、日的更迭。后来,他在罗马人的心中又演变成为守卫一切门户、通道的门神和象征万物之始的神。

    因为他是门神,所以在各种建筑物的拱门、通道等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雕像。作为象征万物之始的神,传说人类也由他创造,他还开凿了山泉、河道并教会人们造船、航海。雅努斯还被认为是意大利最早的统治者。人们在开始安排大的活动前,常常要向他先行祈祷;而在向众神祷告时,也总是把他的名字安排在开始。

    公元前1世纪,凯撒大帝改革罗马历法,作为一年的开始的1月就用雅努斯的名字命名,新选举的执政官员们也在新年的第一天就职。在罗马的广场上,还专门建有雅努斯神庙,遇有战事时便大开庙门,由雅努斯神庇护将士们出征;战争结束,庙门重新关闭,象征和平的状态。

    绕有深意的是,雅努斯的雕像常有两张面孔,分别朝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它的意思是一副面向过去,一副面向未来。表征雅努斯神的物件是钥匙和长杖。

    罗马不但有门神,也有播种神,古老的萨图尔努斯神便是罗马神话中的播种神,它在很久以前就与希腊神话中的克罗诺斯混同了。据说,萨图尔努斯神在被至高无上的宙斯推翻后,在意大利的拉丁地区受到了雅努斯的热情接待。当时统治意大利的雅努斯让他参与治理国家,因此古代意大利又被称作“萨图尔尼亚”。萨图尔努斯还教意大利人从事农业,种植葡萄和其他果木。在他的治理下,意大利大地出现了“黄金时代”。

    在罗马卡皮托利诺的山麓上,设有萨图尔努斯的祭坛,据说是在他离开意大利后雅努斯为他建立的。罗马的萨图尔努斯庙也是传统中国库的所在地。

    此外,为了纪念萨图尔努斯,罗马人在每年的12月17至21日还会举行萨图尔努斯节,在帝国时期还延长至7天。在节日期间全国停止一切工作,此时的节庆也具有狂欢色彩,奴隶可以和主人同席共饮,自由交谈,这都是为了体现“黄金时代”的平等精神。

    欧洲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通常认为,文艺复兴应该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此后才逐渐扩展到西欧各等国,在16世纪达到鼎盛。公元1550年,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文艺复兴”一词作为新文化的名称。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它作为14~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西方史学界曾认为,它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文化艺术的复兴。

    文艺复兴的兴起

    14世纪初期,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逐渐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产生了萌芽。政治上的封建割据已经引起普遍的不满,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人民大众也表现出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反映新兴资本家利益要求的新思潮。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的文化是落后的、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理想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就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的解放与创造。

    当时的意大利还处于众多城市各自为政的状态,各城市基本上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到14世纪后,这些城市才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这些独裁者们都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能够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他,他们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派也力主摈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内在精神价值。与此同时,罗马教廷也在不断走向腐败,教皇的享乐行为比社会上的独裁者更加严重,而且他们也倾向于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哲学、科学的发展气氛也都在逐渐走向宽松。这些变化都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通常认为这场运动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代表作为但丁的《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笔法批评和揭露了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黑暗,他以地方方言进行创作,而摒弃了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

    在这一时期,文艺复兴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性最完善、最理想的时代,而中世纪压制人性的禁欲行为是违背自然的。他虽然对拉丁文学有深入广泛的研究,但却有意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14行诗式的抒情诗歌,这些诗歌受到了各城市国家统治者的热烈欢迎。

    文艺复兴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动因。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大批受到东方文化影响、还保留古罗马帝国精神的人才逃往意大利,他们带回了许多新鲜的思想和艺术,在罗马开办教希腊语的学校,这种力量也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形成。

    文艺复兴的作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在思想表现上大都以人文主义为主: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摈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维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些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神曲》,还有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以及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另外,不同领域中的文艺复兴,在内容上也有着不同的体现。

    在天文学方面,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543年发表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与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不同的日心说体系;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在也在《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论原因、本原和统一》等书中宣称,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始无终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整个宇宙的中心;伽利略在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紧接其后,在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之后又于1632年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对他的老师第谷所作观测数据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学》和1619年的《世界的谐和》中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绕太阳运转是沿着椭圆形轨道进行的,并且这种运动是不等速的。

    在数学方面,意大利人卡尔达诺通过《大术》一书发表了3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另据《大术》记载他,的学生费拉里还进一步发明了4次方程的解法;邦贝利在他的着作中阐述了3次方程不可约的情形,并使用了虚数,还改进了当时流行的代数符号;16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确立了号代数学,在他于591年出版的《分析方法入门》中,对代数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书中第一次使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和已知数;韦达的另一重要发现是我们所称的“韦达定理”,改进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建立了2次和3次方程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三角学在文艺复兴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德国数学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论各种三角形》是欧洲第一部独立于天文学之外的纯粹的三角学着作;三角学中的三角函数得到了哥白尼的学生雷蒂库斯的重新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数表。

    在物理学方面,伽利略是这一时期作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了关于落体、抛物体和振摆的3大定律,从而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他的学生托里拆利经过实验证明了气压并发明了水银柱气压计;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尔发现了液体和气体中压力的传播定律;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发现了关于气体压力的定律。

    在生理学和医学方面,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发表了《人体结构》一书,从而挑战了盖伦的“三位一体”学;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发现了血液小循环系统,证明了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部,再通过曲折路线到达左心室;近代生理学的鼻祖、英国解剖学家哈维也在血液运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通过大量的动物解剖实验,发表了《心血运动论》等一系列论着,系统地阐释了血液运动的规律和心脏的工作原理。

    在文学创作方面,各地作家掀起了用方言进行创作的潮流,语言的通俗化带动了大众文学,文学的通俗化合大众化给各种不同的方言注入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民谣和戏剧等。

    欧洲不同国家的文艺复兴热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还出现了被誉为“文坛三杰”的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但丁写了许多学术着作和诗歌,其中最着名的是诗歌《新生》和《神曲》;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他第一个发出了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了以“人学”反对“神学”的口号,他的主要代表作是抒情诗十四行诗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形成了两个派别,即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和以文学巨匠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人物,他们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这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代表贵族利益的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拉伯雷是文艺复兴运动中继薄伽丘之后最为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他耗时20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巨人传》,这是一部交织着现实与幻想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莫尔是着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他于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作品。可以说,莎士比亚属于一个天才式的剧作家和诗人,他与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合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作品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语言凝练而丰富,人物形象突出,集中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方面达到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西班牙,文艺复兴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属于现实主义作家,兼戏剧家和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广为人知的长篇讽刺性小说《堂·吉诃德》是他最着名的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维加是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他是一位极为多产的作家,可以说是着作等身,他一生共创作了2000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就有600多个,他的戏剧题材多样,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他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艺复兴都被认为是简单地恢复古典文化的运动。事实上,文艺复兴并不是真正要“恢复”被遗忘了古典文化,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抨击当时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体系制造舆论和思想基础。

    确切地说,文艺复兴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阶段,它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事件。文艺复兴确实使当时的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欧洲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即是以文艺复兴运动为典范的。19世纪的历史学家还认为,后来一系列的大事件如科学发明、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等等,都与文艺复兴时的思想革命密不可分。可以说,文艺复兴是黑暗的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先导,也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进行全球扩张的一个前奏曲。

    延伸阅读——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

    无论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达·芬奇都创造了那个时代的奇迹,他的眼光与科学见识几乎都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在文艺复兴初步萌芽的阶段,人们盲目地接受各种传统观念,崇拜古代的权威思想和古典着作。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也只是机械性地学习如《圣经》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思想被文字记载所定格。而达·芬奇与此不同,他极力反对一些哲学家们把过去的教义和言论作为思想基础,他鼓励人们向现实取经、向大自然学习,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一切知识源自实践,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探索科学的奥秘。

    达·芬奇提出并掌握了从实践中学习这种先进的科学方法,并采用这种科学方法去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这一方法论,后来得到了伽利略的认可,并由英国着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成为研究近代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方法。达·芬奇坚信科学理念,反对宗教迷信,称天主教为“一个贩卖欺骗的店铺”。他曾说过:“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也为后来的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研究方法上的新道路。

    在天文学上,达·芬奇早就开始质疑传统的“地球中心说”。他科学地指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普通行星,而太阳本身是不运动的。他还提出,月亮自身是不发光的,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早在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发表之前。

    在物理学方面,达·芬奇在前人的基础上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指出: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而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液面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他还发现了惯性原理,这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认为,一个抛体最初的运动轨迹是沿倾斜的直线上升,之后在引力和冲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线位移,最后在冲力耗尽时,由引力的作用而作垂直下落运动。他的这一发现严重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他还发展了杠杆原理,除推导出作用力与杠杆长度的关系外,还算出了速度与杆长的关系。他指出了“永动机”说法的不现实性和荒谬性。此外,达·芬奇也意识到了物质的原子原理,他这样描述原子能的威力:“那东西将从地底下爆起,……使人在无声的气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彻底毁坏,看起来在空中似乎有破坏力。”

    达·芬奇在生理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从解剖学入手,进而研究了生理学和医学。他最早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此外,他还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的新陈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血液不断的改造全身,把营养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废物带走。通过研究心脏,他还发现心脏有4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后来,英国的威廉·哈维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达·芬奇的这些说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