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解密-神秘的非洲文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曾经高度发达的古埃及天文学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除了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及制造木乃伊而闻名天下外,古埃及人还发明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东西,比如古埃及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就对后来的腓尼基字母影响甚大,而希腊字母就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

    除此之外,金字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亚历山大灯塔等,也都体现了埃及人极高的建筑技术和天文知识。

    尼罗河的泛滥催生了天文历法

    古埃及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那里的农业生产却很发达。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关。埃及的大部分国土都是沙漠,只有尼罗河流域像一条绿色的缎带一样,从南向北贯穿其间。直到目前,埃及仍有9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尼罗河附近。因此,在希腊时代,西方人都把埃及称为“尼罗河送来的礼物”,古代埃及人更是将尼罗河视为“母亲河”。

    尼罗河全长6648千米,发源于赤道一带。主流叫白尼罗河,从乌干达流入苏丹,在喀土穆和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汇合,流入埃及。

    在埃及境内,每年的6月尼罗河开始涨水,7~10月是泛滥期。这一时期,洪水经常夹带着大量的腐殖质,灌满两岸龟裂的农田。几周后,当洪水退去时,农田就留下一层肥沃的淤泥,等于上了一次肥。到了11月份,人们进行播种,第二年的3~4月就能有不错的收获。

    尼罗河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每年的涨水基本都是定时定量,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差别不是太大,从没有洪水滔天淹没一切的大灾。这就为古埃及人最早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制定历法提供了方便。

    古埃及历法的形成及原理

    埃及的观天工作最初是由僧侣们担任的,他们经常需要注意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情况,并从很早的时代起就知道了预报日食和月食的方法。遗憾的是,这种方法是严格保密的,详细情况我们至今也不得而知。

    古代埃及人根据研究,制定出了自己的历法。马克思曾说:“计算尼罗河水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也就是说,天文学知识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对自然界的观察。每年的6月,尼罗河洪水都会泛滥,并从上游冲下许多肥沃的土壤,使下游的农作物得以茁壮成长。据此,埃及人也产生了“季节”的概念。

    古埃及的历法是从观测大犬星座中得到的。大犬星座在我国被称为天狼星,在古埃及则被称为“索卜乌德”,就是“水上之星”的意思。我们已经说过,古埃及的文明发生与尼罗河的泛滥有关。他们发现,三角洲地区的尼罗河涨水与太阳、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升起会同时发生,于是就把种现象两次发生之间的时间定为一年,一共是365天。然后,他们又把全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分成30天,剩下的5天则作为节日;同时,他们还把一年分为三个季度,即“泛滥季”、“长出五谷季”和“收割季”,每季4个月。

    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时候,每年到了夏天,天狼星从东方在黎明前升起来的时候,尼罗河都会发生泛滥。埃及人把这看作是圣河泛滥的预告,因而视天狼星为神明,顶礼膜拜。他们修造庙宇,祭祀天狼,祈求丰收。埃及女神爱西斯的庙门,就正对着天狼星升起的方向。也有人认为,着名的埃及金字塔也是用来观测天狼星的。

    非常有趣的是,天狼星的埃及象形字也是三角形的,很像金字塔的形状。古埃及人将此次黎明前天狼星从东方升起,至下次黎明前天狼星又从东方升起之间的时间,定为一年;并将黎明前天狼星升起的一天定为岁首,也称狼星年。狼星年的长度是365.25天,和现在的精密数字365.2422天很接近。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了。

    除此之外,埃及人还把昼和夜各分成12个部分,每个部分为日出到日落或日落到日出时间的1/12。他们通过石碗滴漏的方式来计算时间,把石碗的底部凿出个小口,然后让水滴以固定的比率从口中漏出;再在石碗中标上各种记号,用来标志不同季节的不同时间。

    古埃及的占星学

    古埃及的占星学也相当发达,就好像古埃及文明的特色一样,他们的十二星座也是以古埃及的神来代表的。

    除了知道北极附近的星星外,考古学家还从出土的棺盖上所画的图像上判断,埃及人认识的星象还包括天鹅座、牧夫座、仙后座、猎户座、天蝎座、白羊座及昴星团等。他们识星座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赤道附近的星星分围36组,每组可以是几颗星,也可以只有一颗星。每组管10天,所以也称旬星。当一组星在黎明前刚好升起时,就标志着这一旬的来临。如今,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最早旬星文物是属第三王朝的(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332年,埃及共经历了31个王朝)。

    金字塔与天文学有关吗

    第四朝法老齐阿普斯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整座金字塔塔身高达146.5米,塔底每面长230米,共计占地大约5.29万平方米。全塔共由230多万方巨石建造,每方平均重约2.5吨。塔面上所用的石头都是经过细工磨平的,而且全用的是叠砌法,不用泥灰,因此就算非常薄的刀子也难以插入石缝内。

    这座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不仅外观雄伟,而且角度、线条、土石压力等,也都经过了缜密的测算。因此,金字塔虽然历经了四五千年,至今却仍巍然矗立。这在还处于铜器时代的公元前3世纪中期,不能不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据希腊历史学家记载的埃及传说中称,齐阿普斯在建造自己的大金字塔时,曾分批分期地征调了全埃及的人力。仅就铺设运石的道路,就征用了10多万人,花费了近10年的时间才完成;而金字塔分身的建造,又征用了10多万人,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

    然而,金字塔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壮丽和雄奇,还有它的4个墙面,都正确地指向了东、南、西、北4个方向。在还没有罗盘的古代,能将方位定得如此准确,无疑是使用了天文测量的方法,也许就是利用当时的北极星——天龙星座来定向的。在齐阿普斯金字塔的北面,还遗留下一条与水平方向成27角的隧道。当年从金字塔的中心通过隧道仰望天空,正好可以看到一夜之间几乎不动的天龙星座。埃及人首先利用当时的北极星确定金字塔的正北方向,其他3个方向也就不难确定了。

    相关链接——古埃及用什么计量长度

    在古代的埃及,测量物体时所用的工具是腕尺,长度大约从肘至中指尖的长,合20.62英寸。边长为一腕尺的正方形,它对角线(长29.16英寸)的一半,称为雷曼,可分为20指,是第二个长度单位。

    还有一种腕尺,只有17.72英寸长,分为6掌。腕尺乘以100的积,称为哈特,是丈量土地的基本单位。这一长度的平方,即1万平方腕尺,也是耕地面积的计量单位。

    古埃及人主要的容量单位是哈努,10哈努为1哈加特。以“次”为基础,再进行各种倍加,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谷物容量单位。另一个容量单位是哈尔,为1立方腕尺的2/3,或相当于一个直径为9掌、深为1腕尺的容器容量。容量与水之间存在着某种近似关系,因为1哈努的水重5德本。看来,容量单位应该是源于水的重量单位。德本是一种同名的踝饰的重量,它的1/10叫加德特,即戒指的重量。

    萨索里文字之谜

    1999年,德国科研人员在开罗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科研人员在对埃及南部距离开罗400千米处的“萨索里一世”古墓中,发现了大量书写在坛子与黏土板上的文字。

    经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这些文字大约出现于公元前3300年至前3100年间,部分文字书写时间甚至可以早于公元前3400年。具有突破意义的是,研究人员已经解读了300件左右的书写有古文字出土文物中的2/3,即200件左右。

    虽然这些文字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字有众多类似的地方,但它显然要比苏美尔象形文字更加先进。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古埃及的“萨索里”文字,应该属于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什么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

    关于什么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20世纪的学术界一直都在争论不休。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至今仍有大部分未曾解读的、被刻在泥板上的象形文字,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但是,也有学者对此颇有微词,因为几乎在同时,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就出现了。

    其实,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在德国科学家发掘“萨索里一世”墓之前,就已经出土了,总共大约有700多个文字符号。在中国的殷墟甲骨文与商周金文中,一共保留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距今也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大多文字符号都已被中国学者解读。此外,在印度哈拉帕遗址、希腊克里特岛以及美洲的玛雅文明等中,也都存在象形文字,但这些象形文字至今还未曾被解读出来。

    然而问题是,尽管这些象形文字的年代很久远,但这些象形文字很多都不能解读,所以也难以判断这些象形文字本身究竟算不算古文字。

    有研究人员指出,如果象形文字就是古文字,那么“世界上最古老的问题”恐怕还轮不到苏美尔或古埃及,因为世界各地都曾发现了许多原始符号刻在岩壁、洞穴、器皿上的遗迹。比如在中国,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都有刻有符号的陶器出土,陶器上的几何图案与装饰都是具有表征意义的符号。在大汶口文化2处不同遗址中,还出土了刻有同样4种图形的陶缸。考古学家认为,陶缸上刻着的石斧是“戊”字,木锄是“斤”字。如果要按年代计算,那么仰韶文化中出土的陶刻几何符号距今已有6500多年的历史了,比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可要早得多。

    因此,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在距今5000~6000年出现的象形文字,并非真正的文字,最多只能算是“文字画”而已。

    谁是最早文字难以定论

    研究人员指出,从象形文字发展到能读音的音节文字,最后又发展到字母文字,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那么,第一个发明发音符号的又是谁呢?

    大多数古文字学家认为,是公元前1800年居住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取得这一突破性进展的。开始,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音节表中有几千个符号,使用的都是单音节词,如ti、mu、po等,即由一个元音与一个辅音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逐渐使用2个或2个以上的辅音音节,双音节与三音节词汇逐渐大量出现,从而使发音符号大大减少,为最终完成向字母文字的转变打下了基础。

    如果把音节文字看成是最早的古文字,那么目前考证结论是:最早出现音节文字的是公元前3100年的苏美尔文字、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文字、公元前2200年的古印度文字以及公元前1300年的古中国甲骨文字等。而德国科学家发掘的“萨索里”文字,还不曾发展到这个阶段。

    看来,人类最早的文字究竟起源于哪里,到底哪种文字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还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努力才能弄清。

    历史侧影——埃及的纸草纸

    考古学家在开罗西南部的萨卡拉第一王朝遗址考古过程中,在一位大臣的坟墓里发现了一卷空白的无字纸草纸。经研究发现,这是埃及最古老的纸草纸之一,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尽管古埃及生产了大量的纸草纸,但其生产技术却并没有文字记载。

    1960年,埃及首位驻中国大使哈桑·拉加伯,在回到埃及后业余研究纸草和纸草纸。他通过大量考证古代留下来的纸草纸,并通过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了纸草纸的生产工艺。

    研究发现,在制作纸草纸前,需要先从水里割下纸草的茎,再根据制作的纸张的规格大小将其切分成几段,然后剥去表皮粗糙的韧皮,将它的髓劈成很薄的薄片。随后,人们在一块平坦的石板上铺一层亚麻布,再把纸草草髓的薄片分两层横直交错地铺在亚麻布上,然后在上面再蒙一块亚麻布,并用木槌用力敲打1~2个小时,直到植物的浆液将两层薄片粘成一块。最后,再在上面压上重物,将其压平,让其自然晾干。几天后取出,就是一张结实的米黄色纸草纸了。在日光照耀下,一条条横直交错的髓片仍清晰可见。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纸草纸,不仅柔软耐用,质地优良,而且将几张纸粘接起来,就可以做成纸草卷。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纸草卷是第二十二王朝的哈里斯一号纸草卷,长40.5米,上面写的是拉美西斯三世给埃及各神庙的礼物一览表。

    世间伟大的建筑

    古埃及在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埃及人相信,人死后可以到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活”。就好像植物在冬季死去,次年依然可以重生一样。而他们崇拜的大神之一——执掌“阴司”的奥西利斯,也同时掌管着给植物带来苏生的洪水。而奥西利斯本身,也曾是被敌人杀死,后来他的妻儿用法术又让其重生的。

    因此,埃及的祭司们都相信:只要他们把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这样,就产生了着名的埃及木乃伊,以及各种装饰豪华的棺匣和宏伟牢固的金字塔。

    埃及文化与建筑有一种保守内敛、亘古不变、几乎是不屈不挠的特质,这样的特质能持续如此漫长的时间,不能不说是相当惊人的,这些建筑甚至被认为是世间非常伟大的建筑。

    胡夫大金字塔

    金字塔,阿拉伯文意为“方锥体”,是一种方底尖顶的石砌建筑物,也是古埃及埋葬国王、王后或王室其他成员的陵墓。

    埃及迄今发现的金字塔共有80座左右,其中最大的是以高耸巍峨而居古代世界八大奇观之首的胡夫大金字塔。在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前的4000多年里,胡夫大金字塔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高、最雄伟的建筑物。

    据不完全统计,胡夫大金字塔大约由230多万块石块砌成,其中外层石块约有11.5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每块石块都像一辆小汽车般大小,而大的甚至要超过15吨。倘若把这些石块凿成平均1立方米的小块,然后将它们沿赤道排成一行,那么长度则相当于赤道周长的2/3。据古希腊的历史学家估算,胡夫金字塔在修建过程中一共花了30年时间,每年用工超过10万人。金字塔既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时也体现了法老的专制统治。

    在4000多年前生产工具很落后的中古时代,埃及人是如何采集、搬运数量如此之多,每块又如此之重的巨石垒成如此宏伟的大金字塔?至今都是一个难解之谜。

    英国一位研究人员,曾根据文献资料中提供的数据对大金字塔进行了研究。经过计算,他发现胡夫大金字塔令人难以置地包含着许多数学上的原理。

    他首先发现的是,胡夫金字塔的底角不是60,而是5151",从而发现了每壁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其高度的平方。此外,塔高与塔基周长的比例,又恰好是地球半径与周长之比,因而用塔高来除底边的2倍,便能求出圆周率了。因此这位研究人员认为,这个比例绝不是偶然的,这证明了古埃及人当时已经知道地球是圆形的,并且还知道地球半径与周长之比是多少。

    此后,另一位英国研究人员带着精致的测量仪器又对大金字塔进行了测绘。在测绘中,他惊奇地发现,金字塔在线条、角度等方面的误差几乎为零。在350米的长度中,偏差居然不到0.6厘米。

    大金字塔到底凝结着古埃及人多少知识和智慧?至今仍然是一个远没有完全解开的谜。

    亚历山大灯塔

    在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中,埃及独占两个,即排名第一的胡夫大金字塔和排名第七的亚历山大灯塔。后者因为在航海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在古代的名声甚至超过了金字塔。

    自从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亚历山大城后,这里很快就成了地中海地区最大的海港和东西方贸易集散地。频繁来往的船只迫切需要一座灯塔来指引船只靠岸进港,于是这一古代奇迹就产生了。

    在距亚历山大海岸1000米的地中海中央,有一座与海岸平行的小岛,名叫法罗斯。在托勒密一世时,这里曾修筑了一座长1300米的人工桥,将大陆与小岛连接起来,形成“工”字形的东、西两港。当时的东港为主要出入港,在法罗斯岛的东端,还有一块长约230米、宽200米的巨石。在大桥建成后,由苏思特拉图斯设计,在这块巨大的石头上建造了灯塔,并于公元前280年托勒密二世时竣工启用。

    灯塔主要由4部分组成。顶部为平台,四角竖着海神波西顿的巨大青铜铸像;底部呈正方形,高60米,共12层,有300多个房间,供管理人员和卫兵居住,并有存放物资器材的仓库;第二部分为一座八角形的柱状建筑,高约30米;第三部分为圆柱形,高约15米,八根花岗石石柱支撑着8米高的穹隆状圆顶,是夜间导航的灯室;再向上便是海神波西顿的全身立像。整座塔高120米,如果加上塔基的话,总高度可以达到135米。塔内建有螺旋形石级通往灯室,塔外还有升降的吊车向上运送燃料。整座灯塔都是由石灰石砌成的,石柱则采用花岗石,有些部分还用大理石或青铜做装饰。

    关于灯塔的导航方法,一直未见有文字记载。一说,矗立在岸边的高大塔身成为亚历山大港的标志,船驶到距海岸五六十千米处就能发现它;另一说是,灯室内装有一个巨大的磨光金属镜,白天能聚集阳光,反射到数1万米以外,夜间点火燃木指引船只进港;还有人认为,灯室内装有透明的水晶石或玻璃镜,类似现在的望远镜,坐在镜后就能用肉眼望见接近海岸的船舶。然而具体的导航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得知。

    最大的露天博物馆——卢克索

    卢克索位于尼罗河畔,距开罗676千米。很多埃及人都认为,卢克索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如果到埃及旅游不去卢克索的话,就好像访问中国时不到万里长城一样。

    在漫长的岁月中,卢克索几度盛衰荣枯。到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70年),底比斯进入到了鼎盛时期,并成为东至巴比伦、西抵利比亚、南达苏丹的强大帝国的首都。于是,国王、王亲和权贵们开始大兴土木,在东岸建造起了许多宫殿和神庙,在西岸又开凿了墓穴和神庙。牢固的城池,宏伟的宫殿,巍峨的神庙,壮观的大臣府第和各国使节的宫邸,使它被古希腊人誉为“百门之城”。

    后来,随着希腊和罗马军队的相继入侵,古埃及法老的政权逐渐土崩瓦解,全国的政治中心也北移了,卢克索也逐渐荒芜了。19世纪末期,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神庙、古墓和木乃伊等,至此卢克索的名声才又重新大震,并被称为“埃及历史的博物馆”、“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等等。

    倘若说金字塔代表的是埃及古王国(公元前2780~前2280年)时期的历史文明,那么卢克索的古庙和古墓则应该算是新王国(公元前1570~前1080年)时代的象征了。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千年岁月的流逝,曾经宏伟的建筑大多都已被湮没了,当年被视为太阳升起的东方——繁华的尼罗河东岸的“活人城”,也仅仅剩下了卡纳克和卢克索两座破落的神庙了。

    最宏伟的神庙群——卡纳克

    卡纳克神庙是迄今为止残存的古代最宏伟的神庙群,由许多神庙组成,东西宽约480米,南北长约550米,占地26.4万平方米。考古发现,古代应该还有一道高约12米的土坯墙将它的四周围住。

    作为崇拜阿蒙神的场所,卡纳克始建于阿门荷太普一世(公元前1546~前1526年)。之后历代法老为宣扬其文治武功和统治政绩,逐渐不断扩大庙宇,增建了阿蒙神之妻莫特神庙和其子汉苏月亮神庙,以及各种厅、殿、堂、室等;或见缝插针,在庙内空地上竖立巨大的石像和高耸的方尖碑。整个庙宇前后延续建筑了近2000年,直到托勒密八世(公元前170年上台执政)才完全停下来。

    相关链接——金字塔只是一座坟墓吗

    一般人都会认为,金字塔仅是王室的墓穴。但是,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却不断提出质疑,比如第四王朝的法老为什么要建造两座金字塔?他们是不是想同时拥有两个坟墓?为什么在狮身人面像中没有找到木乃伊或墓志铭?一个国王耗费巨资,建造了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坟墓,然后再让人费尽心机地揣摩他自己葬在何处,是否有些不合逻辑呢?因此,很多研究人员认为,金字塔一定不仅仅是一座陵墓,它的设计建造中一定还有些其他的意图。

    金字塔国王墓室的入口处,既是金字塔中最神圣的地方,也是最神秘的地方。金字塔中国王的墓室中央,有一条倾斜狭窄的通道通向顶部,埃及学者曾认为它们是“通风道”。但后来研究人员通过认真研究表明,这些洞口并非“通风口”。因为这个通道的设计构造非常复杂,且从内部一直通向金字塔的外部。既然如此,那么出口的建造也一定具有一些特殊的用处和目的。1993年,德国工程师鲁道夫·盖特布莱克等使用微型机器人对王后墓室的南通道进行检测,最后发现这些通道最终被一扇石门挡住了,而且还采用了金属加固。由此可见,通道的里面应该蕴藏着什么秘密。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在对金字塔研究后发现,墓室入口处的通道非常精确地指向了天上的星球。其中的一条通道指向小熊星座,另一条则指向天龙座的阿尔法星,也就是金字塔时代的北极星。难道千万年前的古代的专家们已经能够计算出天体的运动了么?学者们普遍认为,古埃及人并没有掌握太多的天文学知识,对天象也没有太多的研究,但金字塔和天体的奇妙关系却体现了他们精深的天文知识。

    在金字塔中,国王墓室的通道是指向猎户星座的,而王后墓室的通道则指向天狼星,也就是伊希斯女神。从中可以看出,埃及人建造的通道具有极高的精度,能够相当精确地指向他们所膜拜的神灵。

    另外,在吉萨的三座金字塔中,有两座的尺寸和方向都惊人地相似,而第三座很小。为什么第三座这么小,并位于其他两座对角线的偏左方向呢?研究发现,第三座金字塔是由法老王哈夫拉的儿子所建造的,而当时他与他的父亲有着相同的财富和权力,那为何他自己的坟墓却明显小于其他两座呢?这个问题也曾困扰了人们好多年,但后来谜团终于解开了。

    原来,只要看看夜空中的猎户星座那两颗小星星奇特的排列方式就会明白,顶端那颗最小的星星恰好位于另外两颗星星对角线偏左的位置。所以埃及学的专家们提出,大金字塔不仅是法老陵墓,很可能还是举行宗教仪式之类活动的场所。

    总之,金字塔是古人留给我们超越想象力的历史遗址。与整个古埃及一样,金字塔也是一个难于解开的谜。

    古埃及文学的发展

    古埃及的文学作品大多来自纸草文卷,虽然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文卷不多,但从现有的来看,古埃及的文学作品内容还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在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是一些预言、箴言、训诫之类的文献。

    古埃及文学的逐步发展

    古代埃及人用纸草书写,然后把写好的纸草卷起来,扎以细绳,以便保存。这样的纸草卷有长有短,有些作品手稿竟达十几米至几十米,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就是这样保存下来的。

    研究发现,在埃及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前2280年),就已产生了诗歌、歌谣、故事和箴言等。在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比较突出的文学遗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金字塔祷文,也就是刻在金字塔墓壁上祈祷法老死后升天获福的诗歌;另一类则是大臣墓地上的碑传。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民间文学的材料也被保留了下来。这些民间文学主要包括一些民歌,如农夫、打谷工、脚夫的歌子,大多都比较朴实、真挚。这些歌的原文也是在古王国的墓壁上发现的。

    发展到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280~前1778年),埃及的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比如建筑、绘画、雕塑等,也都有了较大发展,作品中开始使用由中埃及语提炼出来的埃及古典文学语言。在这一时期,文学的作品中的口头创作的故事开始增加。文史家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最精彩的,因为它们在表达、描绘和修辞等方面都成为后来各个时期文学的典范。因此,这一时期也是古埃及文学的最鼎盛时期。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0~前1090年),埃及最突出的文学体裁就是写实的旅行记,同时还留下不少对神和对统治者的颂歌。

    近现代的学者通过在埃及遗迹中发现的纸草卷上保存下来的古代文献资料,以及刻在金字塔墓壁、庙宇墙壁上的文字等,才逐渐了解了古代埃及文学的内容及发展情况。但是,大多数埃及的文学作品到现在也仍然无法得知其作者为谁人,因此通常就把这种荣誉归于虚构的或半神话式的古代智者。

    文学作品的分类

    古埃及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从形式上划分,古埃及的文学是先是有诗歌,后来又出现了散文。诗歌主要包括世俗诗、宗教诗、赞美诗、宗教哲理诗等等;散文方面则有训言、箴言之类的教谕体作品,以及比较丰富的故事和旅行记等。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不易保存,很多作品都已经荡然无存了。流传到现在的,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从不同时期保存下来的资料来看,当时的文学体裁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主要的还是以上所列的几类。无论是在题材上或在体裁上,埃及文学都长期地影响了古代希腊的文学、科普特文学和中世纪的东方文学等。

    古埃及文学的突出贡献

    公元前332年,希腊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了埃及后,便修筑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亚历山大城。后来,亚历山大城不仅成为希腊化世界商业中心之一,还成了一个着名的文化交流中心。

    公元前30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又征服了埃及,并使埃及成为罗马领土的一部分。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埃及便成了东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其中巴比伦城就是罗马人统治时期建立起来的一座名邑,也是当时的埃及首都。公元641年,巴比伦城又被阿拉伯人攻占,从此埃及便又开始由阿拉伯人统治。而埃及文学也从此逐渐成为阿拉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代埃及文学的成就和影响都是举世瞩目的,之所以值得提起,不仅因为古埃及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世俗文学,而且还因为现代文化也是通过希腊罗马而继承了古代埃及遗产的。此外,古代埃及文学还激励了希腊人,并使他们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延伸阅读——古埃及的宗教信仰

    在古代埃及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宗教就像一根线,把古埃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连接起来了。保留至今的古埃及文物或遗迹,大多都与宗教有关。这证明,宗教在古埃及社会中起过在其他国家中不曾起过的作用,它与古埃及人的整个生活密切联系,也使得古埃及的文明更显得独具一格。

    在古埃及的宗教信仰中,主要包括三种信仰,即神与人的关系、创世说和来世说。

    古埃及人和神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诸神告诫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世上出现罪恶,是因为人违背了神的意愿;造孽的人终将遭报应,行善的人必会获得奖赏。古埃及人认为,神的引导是经由舌和心实现的。因为心是做出决定、制定计划器官;舌则将决定和计划公诸于众的。这两个器官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古埃及人相信,世界是有始无终的。世界原来是一片混沌,经过创世神的创造和整顿,世界才开始存在。

    关于古埃及人对死亡的态度,可以参见新王国时期一座墓室里的铭刻:“原来喜欢走动的人现在被禁锢着;原来喜欢穿戴盛装的人现在则穿着旧衣服沉睡;原来喜欢唱的人现在置身于没有水的地方;原来富有的人现在来到了永恒和黑暗的境界。”而另一个墓室的墙上也写着:“西部(死者的领域)是睡眠的国土,漆黑无光。死者在那里唯一的事情就是睡眠。他们从不醒来见他们的父亲和母亲,见不到他们的弟兄。他们的心里没有妻子和儿女。生命之源的水对他们只是渴。”

    按照古埃及人的观念,人活在世界上主要依靠两个要素:一个是看得见的人体,另一个则是看不见的灵魂。灵魂“巴”的形状是长着人头、人手的鸟。人死后,“巴”便能够自由地飞离尸体,但尸体仍是“巴”依存的基础。因此,活着的人要为亡者举行一系列的复杂仪式,让他的各个器官都能在死后重新发挥作用,让木乃伊能够复活。而亡者在来世生活,同样要有坚固的居住场所。因此,古王国时的金字塔以及各种墓室等,便都是亡灵永久生活的住地。古埃及人还认为,现世是暂时的,来世才是永恒的。这也就是现在人能在埃及看到的陵墓和庙堂,但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古代村落遗迹的缘故。

    迦太基古城文明遗址

    迦太基是北非的着名古国,位于现在的突尼斯境内。约公元前814年,迦太基古国由腓尼基城邦推罗移民所建造。据传说,推罗王国中发生了内乱,公主在忙乱之中出逃,在大海上漂泊了几天后到达了突尼斯。后来,公主向柏柏尔人的部落首领借了一张牛皮之地安身,随后,聪明的公主将牛皮剪成一条条细细的皮丝,然后连结起来,在山丘上围起一块土地,建成一座城市,取名迦太基。从此以后,这里就成了腓尼基人在北非奴隶制国家的首都,又成为一所繁华的贸易和文化中心,并很快成为当时仅次于罗马的世界第二名城。

    公元前3世纪,逐渐强大的罗马帝国为了争夺地中海西部领土,与腓尼基人展开战斗,并最终在公元前146年占领了迦太基。随时,罗马人将迦太基城付之一炬。大火整整烧了16天,这座曾经美丽的古城从此便成了一堆废墟。

    迦太基现存的古遗址

    迦太基古城最古老的部分,是位于临近海岸的比尔萨山下,也是迦太基城的核心。在比尔萨山上,迦太基人曾建造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那里的城墙长达3.4万米,高13米、宽8米,每隔60米就有一座了望塔。考古人员经过发掘,发现这里除了宫殿、住宅等建筑遗迹依稀可辨外,还有很多石棺、随葬品以及拜占庭时代的宫殿遗址。

    现在发现,罗马时代的迦太基古城遗迹残存颇多。在比尔萨山上,罗马人建立了很多大神庙,至今一些露天柱廊上还保存着胜利神和丰收神的雕像。迄今为止都相当着名的公共浴场,是在公元145-162年间罗马大帝安东尼时期建成的,也是古罗马的第四大浴场。

    从现今基部残存的柱石、断墙、拱门中,我们依然可以隐约看到两边对称排列的是一间间浴室,浴室的里面还设有更衣室、按摩室、冷水室、温水室、蒸汽浴室,甚至还有健身房等。浴场里的用水,则是从远处的山泉中引水渡槽引来的。渡槽高6-20米,至今仍遗存数段渡槽和支架。

    此外,住宅区内也保存着雕刻精美的石柱,上面饰有人像、狮头、马身等。在数处庭院的地面上,还有2000多年前用各种颜色小石块拼成的镶嵌画,残存部分的色泽依然绚丽华美。画面的内容有马、少年捕鸭、生动的鹿等,这些都显示了罗马时期迎太基镶嵌画的成就。

    在罗马时期修建的迦太基古城,与其他的罗马城市一样,也有着圆形剧场和椭圆竞技场。剧场共分3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用栅栏隔开。在乐队席的后面,是个5人台阶,舞台前都放着壁龛,舞台两侧的门直通场外的柱廊。舞台的对面是一个巨大的平圆形石看台,一共有21级。椭圆形竞技场也非常大,可以容纳下5万多名观众。在迦太基被毁灭后,这里就成了一个采石场,一些曾经的建筑材料也都被移作他用了,只留下一些建筑遗址。

    除了上述遗址外,迦太基遗址还有许多古老的神庙。这些神庙高大宏伟,气势庄严,极富古希腊建筑艺术特色。在这些神庙,人们可以看到发掘起来的一层层堆积着的石碑和盛放祭神后的儿童尸骨容器。

    迦太基的文化源泉

    说到迦太基,就一定要着重提一下这样一个奴隶制强盛帝国的创始人——艾丽莎公主,又名鹈鸫。这位公主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创建迦太基帝国的壮丽史诗。

    根据当时柏柏尔人的习惯,禁止外来人占用超过一张牛皮大小的地方。而智慧的艾丽莎公主却成功地运用了这条法律,将牛皮剪成一根根又细又薄的皮条,并用皮条围成圈,令自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这块地盘。城市建好后,公主将其取名为“迦太基”,在腓尼基语中的含义是“新城”、“新都”之意。为此,艾丽莎公主也被当地人称为鹈鸫女皇。

    据传说,迦太基城建立不久,对艾丽莎公主垂涎三尺的土着人首领希阿尔巴便想娶她为妻,并称如果艾丽莎拒绝,他将将全部迦太基人赶入大海。艾丽莎一方面念及自己对前夫忠贞的节操,另一方面又要保护自己的年轻的国家,便佯装同意。但是,她却托辞要割断与先前的婚约,提出按腓尼基人的传统架起一个柴堆,向亡灵举行祈祷仪式。当柴堆燃烧的大火熊熊之时,公主猛然冲向大火,跳了进去……

    艾丽莎公主非同寻常的命运和悲壮的结局,也成为后来诸多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第一个以文学作品形式表现这件事的是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他的12卷史诗《埃捏河斯记》也被推崇为无论形式还是伦理内容都达到了完美境界的作品,而这部史诗的高潮部分,叙述的正是艾丽莎公主忠贞不渝的爱情。

    同时,维吉尔的这部长诗也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的伟大诗人但丁创作的《神曲》,后来创作了《安魂弥撒曲》和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法国着名歌剧作曲家柏辽兹,以及创作了《蝴蝶夫人》和《图兰朵》的意大利着名歌剧作曲家普契尼等,也都有很多内容表现艾丽莎公主缠绵悱恻、凄婉绝哀的爱情,同时也热情讴歌她悲壮的一生,称颂她为“巾帼豪杰”、“民族英雄”。

    迦太基古城曾是地中海地区古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就像一个文明汇集的橱窗,透过它即可窥见历史的多姿多彩。然而,作为突尼斯市的一个住宅区,迦太基遗址的完整性目前正在受到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城市的威胁。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项拯救迦太基遗址的活动,1979年迦太基遗址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此同时,突尼斯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1985年将迦太基划为保护区,禁止新的建筑工程,以保护这个伟大的遗迹。

    相关链接——汉尼拔

    公元前237年,迦太基远征军的将士在神庙中举行了祭神仪式。在仪式上,一名9岁的男孩来到祭台前,将手放在祭台上,用庄严还带有稚气的语调宣誓:“待我长大成人,誓与罗马血战到底!”宣誓完毕,少年跨上战马,率军踏上了征程。这位少年就是日后在意大利纵横驰骋16年、屡败罗马的一代名将汉尼拔。

    汉尼拔的童年是在战乱中渡过的。当时,迦太基和罗马两国之间正在进行着第一次布匿战争。汉尼拔的父亲和姐夫先后率领迦太基人与罗马人做斗争。当汉尼拔26岁时,被任命为迦太基驻西班牙的军队统帅。

    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罗马军队兵分两路,一路开赴西班牙攻打汉尼拔,一路渡海进攻北非的迦太基本土。在罗马人看来,汉尼拔一定会放弃西班牙,驰援北非本土。然而汉尼拔却置本土于不顾,率军直接奔袭罗马的后背——意大利北部。

    这年4月,汉尼拔亲率由9万步兵、1.2万骑兵、38头战象组成的大部队,从西班牙出发,跨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腹地。在这次远征中,最艰难的路程就是要通过冰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脉。

    这一天,部队行进到阿尔卑斯山附近的一条山路时,被巨大的岩壁挡住了去路。士兵们使出浑身的力气,也只是凿出一些浅浅的白点。汉尼拔见状,便命令士兵砍一些树木靠在山壁上焚烧,直烧到冰层融化、山壁发红,再用水浇洒。一阵咝咝的声响后,岩壁的表层崩裂了。随后,他又叫士兵用大锤将岩壁砸碎,开出一条道来。这条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通道后来就被人称为“汉尼拔通道”。

    公元前218年9月底,汉尼拔的军队终于走出深山,到达意大利的波河地区。这时,他的部队只剩下2万步兵、6000多没有马的骑兵和1头战象了。

    汉尼拔出其不意地跃过阿尔卑斯山,令罗马人大吃一惊,急忙调来大军阻挡他。第二年的6月,汉尼拔采取迂回战术,绕过有罗马重兵防守的阵地,在一片三面环山、背后临湖的峡谷地带设下埋伏,把4个罗马军团引入了其中。趁着清晨的浓雾,埋伏在附近的迦太基士兵杀了出来。不到3个小时,罗马士兵几乎就被全部歼灭了。这就是有名的特拉西美诺湖之战。

    公元前216年8月,汉尼拔占领了罗马的重要粮仓坎尼。8月2日,着名的坎尼之战爆发。这是西方古代史上最着名的战例之一。

    这场战役开始时,汉尼拔约有4万步兵和1万骑兵,因为在异国他乡长期奔波,这些部队已经疲劳至极。而罗马人有8万步兵和6000骑兵,都是精锐之师。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汉尼拔赢得胜利。

    汉尼拔精心布阵,正中是2万名老弱步兵,排成半月形,凸出的一面对着敌人,两旁才是战斗力强的步兵;在半月形阵势的两端,则是精锐的骑兵。而且,那里中午时分常会刮起猛烈的东风,因此汉尼拔背风列阵,打算借东风助力。

    罗马人则按传统方式布阵,将8万步兵排成70列,以密集的队形摆在中央,两旁配置骑兵,准备以优势兵力猛烈冲击敌军,一举获胜。

    然而时近中午,汉尼拔期待的东风刮起来了。风势猛烈,尘土漫天,罗马人迎风作战,被沙土迷住了眼睛,彼此还互相碰撞,顿时阵势大乱。而迦太基人因背对东风,借助风势大量杀伤敌人。罗马军的主力顿时成了让汉尼拔军砍杀的羔羊。

    战役的结果令人难以置信,8万罗马大军几乎被全歼,执政官鲍路斯战死。而汉尼拔总共只损失了6000人。

    汉尼拔在意大利南征北战15年,多次战胜罗马,从未失败过,但始终没有把罗马征服。由于缺乏攻城的器械,他也没有进攻过罗马城。

    几年后,汉尼拔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得不到迦太基本土的支援,部队力量也日趋薄弱。公元前202年,汉尼拔与罗马人在扎马城附近展开决战,遭受了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失败。为此,迦太基也被迫付出大笔黄金作为赔款,同时还割让了西班牙等所有属地。

    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了,迦太基从此也成了罗马的一个附属国。汉尼拔也被迫从非洲逃到了亚洲。公元前187年,走投无路的汉尼拔在一个山洞中服毒自尽了。

    阿克苏姆文明遗址

    阿克苏姆古城遗址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边境周围。在古埃塞俄比亚时代,阿克苏姆王国是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最强大的国家。考古学家在当地发现的大量遗迹,包括方尖石塔、大型石柱、王室墓地和古代城堡等,都可以追溯到公元1~13世纪之间。尽管到了公元10世纪,阿克苏姆城王国日渐衰弱,但是埃塞俄比亚国王的加冕仪式还是会选择在这里进行。

    在阿克苏姆遗址处,还竖立着举世闻名的方尖碑。这里曾是非洲阿克苏姆文明的发源地,因此被誉为埃塞俄比亚的“基石”和“古代文明的摇篮”。不仅如此,阿克苏姆文明还是古代非洲的重要文明。

    埃塞俄比亚的“基石”

    阿克苏姆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和厄立特里亚西部地区,曾经是古代阿克苏姆王国的核心城市,也是非洲阿克苏姆文明的发源之地,被称为埃塞俄比亚的“基石”和“古代文明的摇篮”。

    考古学家证实,大约在公元1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出现。到了公元4世纪时,阿克苏姆国王埃扎那开始信奉基督教,此后一直到6世纪,王国都一直处于鼎盛时期。公元10世纪时,尽管阿克苏姆王国日渐衰落,但它仍然是埃塞俄比亚重要的文明城市。

    阿克苏姆的着名建筑——方尖碑

    2002年5月28日,罗马方尖碑市中心现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外的广场上的阿克苏姆方尖碑,由于遭雷击而严重受损,导致三大块碑体都掉落下来。得到这个消息后,意大利政府文物部门马上派人到现场收集从石碑上掉下来的碎片,并将其送到圣米夏埃尔研究所进行修复。

    这是一块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碑,它来自埃塞俄比亚,是埃塞俄比亚古代文明的代表物。这块方尖碑建造于公元4世纪的阿克苏姆王朝时期,重达180吨,高24米。不论从文物价值还是从历史影响来看,它都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石碑。

    方尖碑和石柱,都是阿克苏姆文明的标志性建筑。在现在的古城遗址上,有许多高高耸立的花岗岩方尖碑和巨大的石柱。这些方尖碑和石柱都是从花岗岩山石上直接开凿下来雕刻而成的,它们被认为是古代成功开采并竖立的最大的整块岩石,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竖立起来的最高石碑。

    这座石碑就像一座塔楼一般,正面雕刻有一些木质窗口、过梁图案等,都象征性地镶嵌在墙壁上。另一座方尖碑高24米,碑顶下刻有类似盾牌般的图案,被认为是埃塞俄比亚古代文明的标识。

    1937年,方尖碑被墨索里尼从埃塞俄比亚掠走。从那时开始,埃塞俄比亚政府多次要求意大利归还这块石碑。1947年,意大利终于同意将方尖碑返还给了埃塞俄比亚,并于1998年将方尖碑空运回埃塞俄比亚。

    金约柜的神奇传说

    在阿克苏姆石碑的不远处,有两座教堂,其中一座很古老,另一座的年代要近很多。这两所教堂都是为锡安山的圣玛利教堂所建造的。

    根据当地教会的传说,《圣经》中记载的装有摩西十诫的金约柜不知去向,后来据说被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一个后裔运到这里,并珍藏在这里的教堂中。也就是说,阿克苏姆应该是金约柜最终的安放之地。

    在离教堂不远的地方,是一片大厦的废墟。它可能是非洲西撒哈拉地区最早的基督教堂——锡安山圣玛利教堂,建于公元372年。它也被视为埃塞俄比亚最神圣的地方,据说这所教堂当年就是为存放金约柜而建造的。

    据传说,在16世纪20年代,一名欧洲人在参观圣玛利教堂时,称金约柜还保存在教堂的内殿里,而且他还记录了有关示巴女王和其独生子门涅利克的传说。16世纪30年代,一个名叫阿赫迈德的人宣布对埃塞俄比亚发动圣战。当阿赫迈德的军队日益逼近时,金约柜便被转移到了“另外某个地方”。

    100多年后,当恢复了和平后,金约柜又被放回了圣玛利教堂,据说后来就一直被保存在那里,直到1965年海尔·塞拉西皇帝下令将它移到另一座更安全的新礼拜堂里。按埃塞俄比亚的人的说法,当时的海尔·塞拉西皇帝是门涅利克第225代后裔,而门涅利克则是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所生的儿子。

    在埃塞俄比亚王国,还有许多人将这些现存的遗址同示巴女王联系在一起。在阿克苏姆古城附近的一个小山上,有一个露天水库,被传是示巴女王的池塘;而阿克苏姆古城西侧的一个陵墓,则被称为是示巴女王之子“门涅利克”的坟墓。

    那么,金约柜为何会与这些遗迹联系在一起的呢?它到底又是一件什么样的器物呢?

    在以色列的早期记录中,金约柜是用来盛放上帝在西奈山赐予摩西的石碑的,所以石碑及用来盛装它们的柜子便成为上帝与以色列之间的见证。据传,就是这个金约柜率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区的,后来柜子被大卫王带回了耶路撒冷,并被安放在神殿的“至尊堂”里。

    一直以来,金约柜都被当成是耶路撒冷的珍宝,但有关它的下落却众说纷纭,而且一直也没有定论。有人认为,金约柜是公元前587年或前586年在巴比伦人攻占和夷平耶路撒冷时被毁的;还有人认为,金约柜肯定是返回圣殿山,被安放在在一座新建神殿的至尊堂里。而阿拉伯编年史学家称,金约柜早已被安全地转移到了阿拉伯。还有一种说法称,金约柜应该是被封存在梵蒂冈的地库中。而最近的一种说法又称:当罗马人在公元70年将第二座神殿焚毁时,金约柜就被人们从暗道中抢救出来了,现在它仍埋在库姆兰。

    在《旧约全书·列王记》的第10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公元前10世纪的中期,以色列王国在国王所罗门的统治下,国富民强。特别是所罗门国王花了20多年时间建造的耶和华圣殿和王宫,更让他驰名遐迩。当时,异国君主示巴女王对所罗门国王很是倾慕,便是在庞大队伍的陪同下,带着香料、宝石和许多金子等,来到耶路撒冷,拜会所罗门王。

    在埃塞俄比亚的传说中,认为示巴女王应该是公元前10世纪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城的女王。传说称,示巴女王名叫马克达,据说她到耶路撒冷后受到了所罗门王的热情接待,并对她一见钟情,使她怀上了孩子。因此当示巴女王回国前,就已身怀六甲了。临走时,所罗门王送给她一个指环,称若示巴女王生下的是儿子,就把指环给他,让他拿着指环来见自己。示巴女王回国后不就,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埃布纳·哈基姆,意为“智者之子”。

    埃布纳·哈基姆长大成人时,示巴女王便把指环给他,让他去以色列见自己的父亲。埃布纳·哈基姆到了耶路撒冷后,所罗门王非常高兴,并想让他留下继承王位,统治以色列,但哈基姆拒绝了。无奈之下,所罗门王只好给他涂上继承王权的圣油,把他送回了埃塞俄比亚,并立下了日后只有哈基姆的子孙才能统治埃塞俄比亚的规定。埃布纳·哈基姆回国后,便成了埃塞俄比亚的国王。从此,他的后代子孙在继位时,都要举行一个庄严的仪式,宣誓自己的王统来自所罗门。

    但是,自从埃布纳·哈基姆克即位后,示巴女王便销声匿迹了。此后,有关示巴女王的真实面目也逐渐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而示巴古国究竟在何处也成了一个谜。至于示巴女王是否真的为所罗门王生下一个的儿子?她的儿子是否去了耶路撒冷?是否把金约柜带回了阿克苏姆城?等等,这一系列的疑问,至今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给出答案。

    延伸阅读——传说中的所罗门宝藏

    公元前1000年左右,犹太首领大卫攻占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将耶路撒冷定为国家的首都和宗教中心。大卫死后,他的儿子所罗门(前960至前930)即位。根据《圣经》记载,所罗门王在公元前10世纪时建立了一座雄伟的犹太教圣殿——耶和华神庙,并在神庙中的亚伯拉罕神岩建造了地下室和秘密隧道。而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就被存放在这个隧道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罗门宝藏”。

    然而后来,犹太王国日渐衰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了耶路撒冷,并在亚伯拉罕神岩下的地下室和隧道中大肆搜索所罗门宝藏。但是,地下室隧道曲折幽深,尼布甲尼撒二世最终一无所获,盛怒之下便一把大火烧毁了圣殿。

    那么,所罗门宝藏究竟在哪里呢?对此人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认为在巴比伦人入侵耶路撒冷前,这些宝藏就已被转移到其他地方了;有人认为,这些财宝本来就不藏在这里,而是藏在其他地方;还有人认为,宝藏就在复杂幽深的地下迷宫之中。

    在众多的猜测当中,对后来影响最大的说法,就是宝藏所在之地可能是所罗门群岛。然而所罗门群岛是由6个大群岛以及900多个小岛组成的,而且地貌相似,散布在60万平方千米的海面上,还覆盖着90%的森林丛莽,所以根本无法寻找。不过,由于宝藏的诱惑之大,到这里寻宝的人每年还是络绎不绝,只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发现真正的所罗门宝藏。

    西非文明的源头贝宁

    在西非,无论是在国家博物馆,还是在民族文化村,甚至是在一些工艺品大市场内,都能看到贝宁王国时期的青铜雕像和浮雕制品。这些作品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这个有着古老文明的贝宁王国,从来都没有使用过文字,一直都是通过雕刻在青铜或象牙上的图像记述着那个时代,王国的历史和文明也是这样在各种青铜艺术品中呈现并留给世人。

    铜雕上的历史

    贝宁王国位于西非几内亚湾沿海地区热带丛林地段。14世纪以前,贝宁王国是由埃多人建立,到了16~17世纪时,王国达到了全盛时期。贝宁王国主要由埃维人、阿贾人、约鲁巴人等组成,居民大多信奉传统的拜物教。

    1897年,贝宁被英国人占领,最终被并入了英属尼日利亚。几百年过去了,曾经繁荣的古国也已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牙雕、木刻、铜和赤陶的雕塑等艺术品。

    贝宁王国的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铜雕刻。不过,当时的西非并不产铜,铜还算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贵重物品。开始时,贝宁人所用的铜都是骆驼商队从遥远的北非运来的,后来随着葡萄牙人的到来,铜这才经由海路从欧洲大量进入贝宁王国。

    贝宁国熔制青铜雕塑,通常会用一种名为“失蜡法”的制作技艺。这种工艺最早是出现在5000年前左右的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在贝宁王国兴盛前的10~14世纪之间,伊费文化曾是这里的主宰,其典型艺术品主要是用陶土、黄铜和青铜等制作而成的人物和动物雕像,这些流传下来的铜雕作品都是采用“失蜡法”制作的。1280年,伊费国王还专门派铸造工匠到贝宁城里传授技艺,贝宁人这才学会了“失蜡法”。在贝宁王国建起后,贝宁人便把这种在技艺发扬光大,还建立起了一批青铜铸造作坊,大力发展青铜业,各种青铜制品的数量与制作技艺很快就超过了伊费。

    到了13世纪后期,贝宁的青铜雕刻发生了微妙变化,雕刻题材逐步由普通的动物或人像转变为高贵的、特定的王公贵族或神话传说人物。到14世纪,这种技艺便已完全演变成为一种宫廷艺术了。这时在人物雕像作品中,有的造型写实,风格优美,整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有的则造型粗犷,适度夸张,面部表情相当严肃。而国王或王公贵族类的雕像,大多都是浓重眉眼,额头突起,鼻梁笔真,唇形宽厚,国王还多佩戴一些象征权位的华丽王冠与项圈,有时也会戴胸徽;王后则发帽高竖,佩有细长的项圈,姿容秀丽,仪表端庄。

    除了青铜人像外,贝宁还有另外一种雕刻艺术形式——浮雕。浮雕作品主要表现国王的丰功伟绩及战争、狩猎、出游、宫廷生活等。现存的浮雕多是表现人物的,有时人物多达9个,仅从服装、头饰、挂珠、表情等细微之处就可判断出当时人物的身份地位。另外一些浮雕则是表现社会风俗和服饰的用品,还有一些则是表现风景的。

    当时的贝宁王国供养着很多这样的艺术工匠,有的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还被封为贵族。贝宁国王要求铜板雕刻师只能为王宫服务,而他们所雕刻的作品,也都属于王室的珍宝,同时作品也必须宣扬王室的至高地位。

    此外,贝宁皇宫的园林内也有大量的建筑、壁画、雕塑和精美的浮雕,包括当时的数扇宫门也都大量使用了陶制浮雕。虽然贝宁王国是一个没有任何文献记载的王国,但它的雕塑艺术却像一部历史,阅尽了王朝繁华和古国沧桑。

    贝宁王国的繁盛时期

    在公元15~16世纪初,贝宁王国正值奥巴埃瓦雷和埃西吉统治时期,首府贝宁城呈现出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城墙高耸蜿蜒,街道宽阔笔直,城内楼宅整齐有序。当时的贝宁城,可以说是非洲青铜雕刻艺术的中心。

    贝宁的王宫也叫奥巴宫殿(奥巴即为国王的意思),宫殿里建有数个大型广场,深宫内院错落有秩。每处宫墙门廊随处都可见到表现奢华王宫生活的青铜浮雕。

    在宫廷的大门外,还可看到象征贝宁王权的大型青铜豹,此外还有一些小的青铜豹,作为使节出使时的标志。在内院宫墙上,还可看见贝宁国王早期的青铜人像,以及两旁待立着随从的小青铜像。这些雕像刻画精细,线条逼真,不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雕像,都动作各异,神态栩栩如生,可见当时贝宁人的建筑和青铜雕刻艺术之精湛水平。

    在贝宁王国的雕塑中,绝大多数都是用长方形青铜饰板制作的。这种青铜饰板一般高约45厘米,宽30~35厘米,主要是钉在宫殿木柱上,在国王举行盛大典礼和上朝时作为陪衬之用。在一些不规则的青铜饰板上,人物表现也各有不同,有留着小胡须的青年士兵,有年龄较大的雇佣兵,还有正在被枪杀的奴隶,等等。

    除此之外,贝宁还非常盛行牙雕和木雕。其中,牙雕多由象牙材料雕刻制成,非常精致,通常人们会将其佩戴在胸前和腰间。现今流传的贝宁国王雕像和海神奥洛贡雕像,就是当时非常珍贵的象牙雕刻品。而木雕多流行于贝宁王国的普通家族当中,有时也装饰着牙雕或其他饰物,或是祭礼用或是装饰用。

    不过,不管是青铜雕刻还是浮雕,在铸造技术上和雕刻技巧上,贝宁在当时可谓都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的,甚至超过了欧洲水平。贝宁人就是通过将一块块冰冷的青铜赋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将当年的贝宁王国清晰地展现给世人的。

    走向颓废和没落的贝宁

    18世纪初期,殖民者开始野蛮地入侵贝宁王国,贝宁的民族手工业也以此而备受摧残,青铜铸造业也屡受打击,贝宁王国开始进入了衰退时期。这一阶段也被称作贝宁王国的“颓废时期”。这时的雕刻作品也显得笨拙而呆板,比起以前大为粗糙。

    18世纪中期,当贝宁国王奥巴奥申文德在位期间,贝宁的雕塑艺术又迎来了一次新的春天。这时的匠师们雕成了形象复杂的青铜国王头像——一座由人与动物构图的青铜礼器。这座头像与以前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采用了带有象征性形象和两翼头饰的圆筒底座,底座上还配有石斧、公牛头等。在当时,艺人们还雕刻了一种与真人头等大的奥巴奥申文德头像,并在其头顶上部镶嵌上整根象牙,象牙上再雕10多个浮雕人像。人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体现了贝宁王国的精湛的雕刻水平。

    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各地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侵略与经济侵略战争,非洲这片广袤而遥远的土地也未能幸免。各种非法贸易开始影响着非洲各国,尼日尔河西部一些地区也遭到了炮火袭击。可是,当英国侵略者进攻贝宁王国时,却遭到了顽强的抵抗。但拥有先进武器的英国军队还是将军舰开进了尼日尔河口,强行轰炸了贝宁城。在这种无情的轰炸中,无数的青铜雕像、象牙雕像及木质雕像等,都被破坏或烧毁了。此次战争之后,贝宁王国便被并入了英属尼日利亚。

    据统计,英国殖民者在这次战争中至少掠走了2400多件青铜和象牙雕刻品,其中有几百块铸造极其精致的青铜饰板和精细的象牙制品,黑人奴隶与其他财物则更是不计其数。昔日富丽堂皇的王宫被炸成一片废墟,到处都是破败的宫墙与逃难的百姓。当他们劫掠后得意地离去时,这个王国残破的只有500多件青铜雕刻品了。大量珍贵的青铜、牙雕等艺术珍品等,在被掠夺、辗转无数次后,也流落到了世界各地。而贝宁这个曾经非洲发达的文化中心,也就这样迅速消亡了。

    然而,作为一个古国王朝,贝宁是不存在了,但它的青铜雕塑、牙雕、木刻等艺术品,却因侵略者的掠夺而闻名于世,而青铜铸造与雕刻工艺也成了这个消失古国的最高文明象征,被人们称为“贝宁文化”。代表“贝宁文化”的青铜铸造与雕刻工艺,至今在西非一些国家还有出现。

    贝宁王国虽然从未使用过文字,但关于这个国家的建国历史、兴盛发展与思想见闻等,都被智慧的贝宁人雕刻在了青铜、象牙和木材上而流传下来。

    相关链接——今天尼日利亚的贝宁城

    尼日利亚的历史名城贝宁始建于公元9世纪前后,它曾是古代西非强大的贝宁王国的京城所在的,也是当时非洲最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今天的贝宁城内名胜古迹非常多,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古老的贝宁王宫。贝宁王宫也被人们称为奥巴宫,始建于公元10世纪左右,迄今保存也相当完好。王宫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宏伟的宫殿和众多宝塔组成一套和谐的建筑群体,宫殿大厅的梁柱和回廊上还装饰着青铜雕像和各种浮雕,内容多是描述战争场面和狩猎情景的。王宫四周则是以红色围墙环绕,围墙上也有大量的浮雕,内容多为描绘重大历史事件,雕刻细致,人物形象逼真。而王宫的大门则是采用橡木板镶嵌而成的,威严高大,坚固实用。如今,贝宁王宫已成为古代贝宁王国的重要遗址了,同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