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周作民与金城银行-四行储蓄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应永玉[1]

    四行储蓄会成立于1923年,是一个特殊的金融组织,它的资本由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及大陆银行投资,银行出资办银行,在我国是首创,用储蓄会名义办储蓄也是首创。四行储蓄会章程规定,凡在该会储蓄者,本息由四银行担保,红利由各会员照分,即存款人都是会员,所以存款人都有红利可得,因此很受社会欢迎。自开办后,储蓄存款每年增加很多,到抗日战争前,实收储金曾达一亿元,为当时我国金融业储蓄额最高的一个。

    我于1929年7月进上海四行储蓄会工作,到1951年9月公私合营银行五联总处成立为止,共达22年之久。现将所了解的四行储蓄会一些情况,简略叙述如下。

    一、四行准备库

    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银行在1915—1921年,先后开业,或设总管理处于北京,或设总行于天津、上海。因中南银行是华侨黄奕柱等投资,经政府特许享有钞票发行权。四银行为了共同发行中南银行钞票,于1921年、1922年先后组织了“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和四行准备库,每行派代表一人,主任为吴鼎昌。我国发行钞票的银行,而以联合组织进行者,实以四行准备库为嚆矢。

    当时四行准备库发行中南银行钞票均十足准备,随时兑现,并请会计师查账查库,钞票流通及准备额每星期公告一次。四银行向四行准备库领用的钞票印有暗记,称“暗记券”,如盐业银行领用的加印“Y”字,金城银行领用的加印“K”字,中南银行领用的加印“S”字,大陆银行领用的加印“C”字。四银行以六成现金,四成保证(以房地产、有价证券等作保证品)向四行准备库领用钞票,四行准备库每天兑回四个银行的暗记券,称“回笼券”,整理后,向四个银行分别收回现金。四行准备库发行的中南银行钞票,信用昭著,风行全国,发行额达5000万元以上,仅次于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发行的钞票。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实行通货集中发行的“法币政策”,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取消了中南银行的钞票发行权,将发行事务移交中央银行接收,四行准备库宣告结束。

    二、四行储蓄会的组织和特点

    四行储蓄会是继四行准备库后设立的,1923年1月在上海成立总管理处。当时资本额称为“基本储金”,计100万元,由盐业、金城、中南、大陆每家各投资25万元,专门办理储蓄业务。

    四行储蓄会章程规定凡存款人都是会员,同时各地盐业、金城、中南、大陆银行皆可代理收储,例如,香港盐业银行也代收四行储蓄会的定期储金,苏州金城银行、杭州中南银行等都代收定期储金。当时定期储金利率规定为年息7厘,每半年办理决算一次,分配盈余,先提基本酬金(即四银行担保本息的酬金),再提公积金、会员红利(即给存款人的红利),及职员酬劳金。利息7厘加会员红利合计最高为1分1厘7,最底为8厘7。因为当时世界物价平稳,货币稳定,由于本息有四个银行担保,还可分配红利,因此很受存款人欢迎。

    上海四行储蓄会(简称沪会)1923年6月开设在汉口路50号。据云当时每月只限收储20万元,但存款者踊跃,曾将四行储蓄会的柜台栏杆都挤坏。后在四川中路261号自建八层大楼,业务发展更迅速,当时南洋群岛华侨汇款用通信方法存定期储金的很多。储金分定期储金、分期储金、长期储金、特别储金、活期储金、保管公益款项、满期储金等数类。1929年6月底结算,实收各类储金3000多万元,1932年12月底增加到6000多万元,1934年12月底更增加到9000多万元,到1935年6月底实收储金达一亿元,为当时我国各银行吸收储蓄额最高的银行。根据决算报告,盈余也逐年增加。1929年上期为65万多元,1932年下期为87万多元,1934年下期为110万多元,1935年上期为116万元。投资方面,1933年底投资国内发行有价证券1500多万元,国外发行1800多万元,共计3400多万元,占当时实收储金7700多万元的44%左右。当时货币已开始贬值,而存款不断增加,为了保持币值,还将资金购买黄金及外汇,并与伦敦省会银行、巴克莱银行和纽约安文公司建立关系,购买外国债券及外国股票。

    根据1937年1月编印的四行储蓄会同人录,当时的分支机构,计有:

    总会,地址在上海静安寺路170号,主任吴鼎昌,副主任钱永铭;沪会,1923年6月成立,地址在上海四川中路260号;虹口分会,1925年5月成立,地址在上海北四川路1286号;西区分会,1930年7月成立,地址在上海静安寺路170号;霞飞路分会,1934年4月成立,地址在上海霞飞路481号;南京分会,1926年2月成立,地址在南京城内白下路167号;天津会,1923年6月成立,地址在天津英租界中街67号;宫北分会,1929年7月成立,地址在天津宫北大街;北平分会,1925年11月成立,地址在北平东交民巷;汉会,1923年4月成立,地址在汉口四明街45号。

    三、吴鼎昌、钱新之和四行储蓄会的关系

    吴鼎昌,浙江吴兴人,是盐业银行的总经理。1921—1922年与金城银行周作民、中南银行胡筠(字笔江)及大陆银行谈荔荪(字丹崖)共同发起,成立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及四行准备库,并选吴鼎昌为负责人,主办各项事宜。1923年1月四行储蓄会总会成立,公推吴鼎昌担任主任,一直到1948年8月1日四行储蓄会改称联合银行。

    吴鼎昌在政治上属于国民党政学系,曾与张季鸾、胡政之在天津合办《大公报》。他和蒋介石的关系,是由钱新之等拉拢的。吴与钱都是浙江财阀,吴担任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部长时,曾利用四行储蓄会和盐业银行的地位,托钱新之主持在上海香港路银行公会召开各银行负责人会议,到会有中国银行宋汉章等,由各银行负责人报告各行储蓄存款情况,决议按储蓄存款总额提出1%。作为农本局基金,办理农业贷款。但农本局成立后,农业贷款发放很少,无成效可言。抗战期间,吴曾担任贵州省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任南京总统府文官长。解放后去香港,在香港去世。

    钱永铭,字新之,浙江吴兴人,原任交通银行副总经理,在当时金融业有些名望。吴鼎昌为发展四行储蓄会业务,请钱担任四行储蓄会总会副主任兼沪会经理,钱于1926年2月9日到职,时年38岁。后施济元(博群)升为沪会经理,钱专任总会副主任,到1948年8月改称联合银行时,担任联合银行董事长。

    钱新之1919午任上海交通银行副经理,当时交通银行总处设于北京,总经理为张謇(季直)。1920年钱新之调任交通银行副总经理。后交通系分为新老两派,老派是以梁士诒为首,新派以叶恭绰为首。钱是新派,在老派得势后下台,吴鼎昌即邀钱到四行准备库及四行储蓄会工作,此后钱即以四行储蓄会为基础,参加上海各项社会活动。

    钱新之经原在上海银行工作的徐某介绍,与蒋介石发生关系,从此插足政界,曾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古应芬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时,钱任财政部次长。抗战时到重庆,任交通银行董事长,仍兼任四行储蓄会副主任职务。抗战胜利后,自重庆回到上海,解放前去香港,闻已在台湾去世。

    四、兴建国际饭店和其他事业

    四行储蓄会在1933年左右,因存款增加,资金充裕,在上海派克路(现黄河路)买进地产,建筑22层大楼,由澳大利亚人邬达克建筑师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包建筑,建筑费为300多万元,当时号称东亚第一大楼。底层房屋一部分为总管理处,铺面为西区分会营业处,地下一层建有设备完善的保管库,由西区分会出面出租保管箱。二楼以上各层原拟出租做写字间之用,但因当时商业中心在外滩,与派克路距离较远,只好改变办法,开办“国际大饭店”,由四行储蓄会投资,于1934年12月开始营业。

    四行储蓄会又在北四川路1286号(近海宁路)建筑“虹口公寓”,办理出租业务,将底层一部分作为虹口分会营业处。

    为了解决职员住宿问题,1931年在古柏路,即现在的富民路,购买土地十余亩,建造“古柏公寓”作为职员宿舍。

    又买进汉口路中南银行对两幢六层大楼(即现在汉口路115号、131号),准备翻造建筑一幢十多层高的办公大楼,命名“四行大楼”。已做好模型,买好建筑材料,因抗日战争爆发停止。

    为了堆放银行客户的抵押品和货物等,四行储蓄会沪会于1932年在光复路21号自建仓库,1933年1月开业,到1937年1月四行信托部成立,移属该部管辖,为苏州河北岸的一个牢固仓库。“八·一三”淞沪抗战时,谢晋元团长曾率领“八百孤军”在此坚守,闻名全国。

    四行信托部是四行储蓄会的一个兄弟组织,因为当时政府规定储蓄银行不能办理信托业务,所以由四行储蓄会拨出一部分业务,成立四行信托部,专办信托业务,例如,收受信托存款,经营房地产,出租保管箱、仓库等。信托部由四银行各投资25万元,于1937年1月5日正式开业,总部主任为吴鼎昌,副主任为钱新之。

    1937年7月又成立四行调查部,设在静安寺路170号,主任为吴鼎昌,副主任为钱新之,秘书为潘文安(字仰尧),办理四行及储蓄会委托调查工厂企业等征信工作。

    潘仰尧,江苏嘉定人,因与黄炎培,杨卫玉等办理中华职业教育社而闻名,对国货厂商比较熟悉,钱新之于1933年8月聘为四行调查部秘书,负责对国货厂商的征信调查等工作。调查部于1947年裁撤。

    这年7月还成立四行企业部,设在静安寺路170号,主任为吴鼎昌,副主任为钱新之,实际任务如何,不知其详。

    五、改名联合银行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财政部规定,银行应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组织,银行不能办银行。因为四行储蓄会及四行信托部的股东都是四个银行,为了符合规定,在1948年8月1日改名为“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由钱新之任董事长,戴铭礼为总经理。

    戴铭礼,字立庵,浙江衢县人,原在汉口银行杂志社工作,任国民党财政部科长多年,后升任钱币司司长,1948年5月辞职。据闻系偶然与钱新之谈及职务,钱即邀请合作,提请联合银行董事会通过聘任为总经理。关于他和钱新之相识始末,据他最近写给我的信说:“兹经回忆,大概情况述之如次:弟自1928年起,即在国民党财政部钱币司工作,新之先生为金融界前辈,即于此时相识。迨‘储蓄银行法’公布施行,国民党财政部组织‘储蓄存款保证准备保管委员会’,以新之先生当时任职四行储蓄会,而四会储蓄存款又系沪市收受储款最多的一家,乃聘新之先生为该会主任委员,弟以职务关系,被任为该会委员,接触较多,了解亦较深。抗日战事起后,新之先生任原交通银行董事长,弟亦被任为原交通银行官股董事,自此接触更为频繁。”

    解放后,1951年9月1日盐业、金城、中南、大陆、联合等五家银行成立公私合营银行五行融合总管理处,我任会计处财务管理科长。1952年10月参加北京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高级干部训练班学习,次年3月结业后,由人民银行总行分配到江苏省分行,再由分行分配到南京市支行服务。1957年调到上海人民银行工作,直至1975年10月退休,先后在银行界工作46年。上述关于四行储蓄会的情况,为我过去所熟悉,有些情况,曾向岳秦曙声先生请教,他今年88岁,原在交通银行工作,1924年进四行储蓄会,曾任汉口分会副理,后担任总会常年会计师。

    注释

    [1]应永玉:在四行储蓄会工作22年,曾任金城等五行联合总管理处的会计处财务管理科科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