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公路沿线人类文明遗迹-吉拉斯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个遗址因为是后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吉拉斯Ⅱ。先发现的第一个遗址在贾亚金德山,称吉拉斯Ⅰ。吉拉斯Ⅱ位于印度河畔最低的平地,一部分岩画朝向印度河,一部分朝向南面。第一类岩画较早连续脱落,通过旁边的的佉卢文铭文可以知道它的年代;第二类岩画在时间上要晚一些,在南面发现的的婆罗谜文铭文就是证明。然而有些地方,第一类岩刻的上面有一些后来的岩刻,两者之间是一些刻画粗糙的狩猎场面和其他动物。第一类岩画几乎都是佛教的,讲述公元前1世纪在那里盛行的佛教的情况。在所有岩画中只有两位印度教神祇巴拉提婆(Baladeva)和婆苏提婆(Vasudeva)的全身像出现过两次。第二类岩刻有手持各种武器的猎手、战争场面、圆圈、庙宇和其他图形,例如顶部燃烧火焰的高塔,这似乎是模仿祆教的拜火塔(Zoroastrian ziggurats)。如果这种辨认是正确的话,那么他们一定属于后来的后萨珊人。从组成这一文化环境的霍都尔所见的虎岩画的伊朗风格来看,有关萨珊人在这一地区的影响的推断是合理的。

    朝河的岩画非常有趣。最左边是一个坐着的人像轮廓,手持一碗,其左边是一个站着的人正向他贡奉一只碗。在佉卢文铭文中,坐着的人被描述为菩萨,整个画面也许就是描述向菩萨供碗的佛教传说。

    右边的下一幅岩画最精彩,因为它在早期狩猎场面的岩刻上面,描绘了一个历史场景。在这一历史场景中,毛加罗闍(Moga Raja),即西徐亚统治者毛伊斯(Maues)坐在高处,身着西徐亚服装的士兵正在向他献俘。右边是被捕的一个肥胖的统治者瞿波达萨(Gopadasa),被锁链拴着。下面是他的两个儿子,名巴拉布陀罗(Balaputra)和阿克沙布陀罗(Akshaputra)。左边是一个刻画简单的窣堵波。岩画首次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表明西徐亚统治者曾征服这一地区,他们显然是通过一条北面的道路来到这里的。

    再往右,我们看到了两座窣堵波。其中一座两边各有一根柱子,另一座顶着一轮弦月和一个可能是代表太阳的圆圈,窣堵波左边另有一个太阳图案。一则佉卢文铭文列出了捐赠者的名字拉枯比罗(Raghubira)。右边是一长条佉卢文铭文,再次提到西徐亚君主毛伊斯和他的省督高沙密多罗(Ghoshamitra)[1],还有与省督有关的两个名字卡卡(Kaka)和沙摩陀罗色那(Samudrasena)[2]。铭文右边是一个手捧圣盒的站立男子,其边上是一座窣堵波,他也许就是铭文中提到的那些人之一。但扇形战斧和站立在马上的一个人物等后来的雕刻损坏了一部分铭文。铭文下雕刻着晚些时期其它的动物和骑士。

    继续向右,我们看到了大象和窣堵波图像的轮廓以及冥思中的菩萨的坐像,下面是3个站立的人,边上是扇形战斧、骑马的武士和晚些时期的其它动物,最左边的人像刻画粗略,是一个菩萨。另外两个,左边右手持铁饼的是婆苏提婆,右边持矛站在耕地上的是巴拉提婆。在印度教神祇上面,我们看到了一座双层窣堵波和在这一地区首次出现的菩萨坐像。最右边是一个僧侣,名叫“佛救”(Buddharakshita)[3],手捧香炉,在窣堵波前礼拜。最上面是另一名正在朝左走的朝圣者,其肩上扛着一根棍子,棍子一端挂着一个物件,其右手持一水罐,象是中亚人。

    这块高大岩石前面有一块扁平的砾石,上面刻有骑士、狩猎的场面和铭文。这些岩刻一直向河边延伸。在一个地方有两幅颇为重要的岩画,一幅是以窣堵波代替头部的站立人像,佉卢文铭文称其为Sakamuni(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指佛陀)。第二幅是僧侣朝拜窣堵波,僧侣名“波希亚的奥尼伐斯陀罗”(Onivastara of Pusia)。

    再次到河边,我们发现了一些佉卢文铭文,再次记载着Mahataka Moga (伟大的毛伊斯)和除卡卡、“佛救”或“佛护”之外的另一位省督西塔拉卡(Sidhalaka)。再往前,还有属于西伐达萨(Sivadasa)的底部有基座、顶上有三顶伞的窣堵波。然后,我们看到了另一座由巴哈埃(Bahae)和伐达依达(Vataida)建造的窣堵波。

    在下一个凹进处,除了一根柱子,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站立着的名为诃哩帝(Hariti)的图腾人物,是一位佛教神祇。上面是贵霜王婆什色伽(Vajheshka)的三行铭文。再往前还有一座窣堵波,西徐亚士兵正在虔诚地走向那里。

    另一处凹进处展示了一座窣堵波,带有两个框架和一段楼梯,窣堵波下面是站立的湿婆像,顶上的一段铭文意为:The god Isa ,Mahesvara of Vareamaha,即“伊沙神,瓦利摩诃的大自在天”。右边有更多的窣堵波,但最重要的是属于罗睺罗(Rahula)的那一座,他被称作Mejupriya,意为热爱佛教中观学派(Madhyamika)者,窣堵波左边是一根美丽的柱子,下面是一头牛、一只香炉和三名骑士。

    在尽头上,我们再次发现了两个衣衫飘垂的站立的人像。左边的那位头戴皇冠,手拿犁形旗帜。右边的那个人像有新月形的头部齿轮,左手拿着一个铁饼。顶部的佉卢文铭文给出的名字是大力罗摩(balarama)和黑天(Krishna)。

    吉拉斯Ⅱ的所有岩画都是在公元前1世纪雕刻的,体现了佛教信仰。其中巴拉提婆和婆苏提婆这两个人物形象很有意思。只有朝南的岩面上有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那个时期骑马的骑士已经出现在画面里了。

    [1]此处的Wishta(sp)为人名,同波斯古代传说中倡导祆教的国王维什塔斯帕同名。维什塔斯帕是一个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名字,且国王维什塔斯帕的父亲名卢赫拉斯帕,而此人的父亲名叫Athfiy(a),因此,此处的维什塔斯帕是一个普通人。关于Tashar,达尼教授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史》中指出,Tashar又称Tushar或Tukhar,在跨帕米尔地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名。据此,该地似即吐火罗。此句铭文,可能是途经此地的一位商人留下的,可译为“维什塔斯帕,吐火罗的阿特菲亚的儿子”。——译者

    [2]ena

    [3]此处原文排印有误,据达尼教授《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史》改。达尼教授在该书第155页也提到了这一铭文。达尼教授称,在罕萨发现的最晚的一条铭文提到一位新国王,名叫Raja Ramudasa。他拥有Trakha-gunasimha的头衔,即“突厥贵族之狮”,他还自诩为Sabhyaadeva-vamsa,即“高贵的神族”,并最终成功地占领了许多山区。在征服活动中,他似乎宣称两种主权标志,即王室的华盖和蝇拂。——译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