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十二月 辗转年末,回首英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北京雾霾受外媒关注

    早晨打开“法24台”(France 24),大部分时间在报道中国北京的雾霾问题。记者说,北京能见度非常低,这说明污染已经很严重了。国外媒体对于这类话题特别关注,能讨论很长时间。在英国这一年,有关中国的新闻听到不多,前段时间听到的是计划生育政策松动,最近听到的是北京雾霾问题。当然,也有一些积极的报道,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英一事,外媒做了大量的报道,报道之精细恐怕是前所未有。但是,有关中国的报道,总体而言,负面的内容多一些。

    2015.12.1

    牛津

    2.英国普通民众为圣诞节做准备

    刚进入12月,英国民众已经按捺不住,迎接圣诞节的心情急切。一些市民开始清理房前屋后的杂草,修剪树木,并在墙壁和树上装点彩灯,甚至在门上挂上松果和圣诞老人头像。小孩多的家庭在院子里布置了充气雪人和圣诞老人以及其他圣诞节礼物。圣诞节是英国人的春节,是举家团圆、合家欢乐的时光。和中国人过年一样,英国人也会买很多可口的食物和酒水,边吃美味佳肴,边聊天,同时迎接新年的到来。最近,公共场地上也由政府布置了五光十色的彩灯和圣诞树,甚是吸引眼球。这节日的气氛愈来愈浓,而我回国的心情也愈来愈急切。

    2015.12.2

    牛津

    3.在英国邮寄书籍的程序很烦琐

    一般而言,在英国的邮局寄书籍等物品,是非常贵的。因此大家一般都选择国际快递公司,相对而言要便宜很多,但是程序非常麻烦,且快递公司差不多把工作都转嫁给顾客了。第一步,顾客需在网上订购箱子,再去银行付钱,付完钱后拍照,再上传给快递公司;快递公司进行确认,完成确认之后才配货,送箱子。因为箱子很大,不能从邮箱里面放进来,于是顾客必须在家等候。第二步,收到箱子后,顾客在网上填写邮寄详单,并且估价,等所有要邮寄的东西放在邮寄箱里之后,自己再找秤称一下,以防超重,然后自己打印邮寄标签贴在箱子上。第三步,去银行付邮资,回来后对汇款票据进行拍照,再提交订单,然后又等待快递公司确认;快递公司确认之后,便是约上门取货时间。取货这一天也必须在家等着,因为时间不定啊。完成取货,才意味着快递公司要开始邮寄了。接下来便是跟踪邮寄的行程,一般半个月能到中国,但是遇上圣诞节,可能邮寄的时间要延长半个月,估计需要一个月左右。由此可见,在英国邮寄东西的程序实在太烦琐,简直让我受不了。而前面三步的邮寄工作在中国估计一天就能完成。

    2015.12.3

    牛津

    4.进入麻木期

    在牛津的日子里,有快乐,有兴奋,有忧愁,也有麻木。估计快要回国了,我最近似乎进入麻木期,见到的一切、听见的一切都不奇怪了,可谓见怪不怪。这可能是一种境界。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要坚持研究理念,每天争取一点进步,至少不能消沉,在这么好的大学不好好做研究,总觉得吃亏了一样。

    2015.12.4

    牛津

    5.Ethan父母帮我们打扫房子

    Ethan是一位18岁的英国男孩,在牛津学戏剧,最近溜冰摔伤了脚踝。今日,他的父母和妹妹来接他回家过圣诞节。他的父母为人老实厚道,母亲帮他收拾房子,父亲则帮我们清洗厨房。他9岁的妹妹在房子里跑来跑去,甚是高兴。我下楼和他们聊了很长时间,他们问我何时回国,想不想家等问题。我拿了中国的小礼物送给Ethan的妹妹,她可高兴了,一再地跟我说谢谢。这次,Ethan大概回家4个礼拜,因此把很多东西装上车带回家了。平时,Ethan开着一辆小车上学,今天父母又开来一辆,他的父母各开一辆车回伯明翰了。

    2015.12.5

    牛津

    6.爱吃快餐的匈牙利人Milan

    Milan搬来已经快一个月了,但我从未见他到厨房做饭,晚上他都是带着KFC的食物回家。他来英国工作很多年了,现在是某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开着一辆绿色的高档车。他说他不喜欢做饭,觉得太没有意思,所以天天买KFC的快餐吃,喝点可乐就可以了。他还说,大部分英国人喜欢自己做饭,而且自己做饭吃的确有益健康,他也喜欢吃自己做的饭菜,也许自己太懒了,尽管周末有充足的时间,但他宁愿躺在床上看电视,也不愿意做饭,饿了就去买快餐。这么多年在英国,他已经习惯了吃快餐。他知道这个习惯不好,所以希望过完圣诞节后自己能开始做饭。

    2015.12.6

    牛津

    7.与牛津博士生讨论中国农村研究

    下午,在牛津大学读博士的小周和我联系,想和我讨论中国农村研究。我们约好16点在沃德斯通书店的咖啡厅见面。结果我从学院出来时碰见一个研究中国城市化的印度博士后,我们聊了约20分钟,等我赶到咖啡厅时,小周博士已经等了我一会儿了。

    小周很聪颖,她从一本本农村社会研究的经典读起,费孝通、阎云翔等很多著名学者的名著都在她的读书笔记中。因为牛津的博士生课程不多,大多是自己安排时间,特别是在论文开题之后,所有时间全由博士生自己支配,主要做田野调查,导师基本不干预。小周跟我说,她最近在思考两个主题:一是农民分层研究;二是人的城镇化研究。但是她不知道哪个更好做,我的建议是做第一个。农村社会变迁直接引发农民阶层的分化,使得各个阶层之间产生不同的利益冲突和互动。这个题目挺有意思的。原来同质性很强的农民为什么产生了分化?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是政策、制度、土地(资本),或个人特征(教育、见识等智力资本),还是农民社会环境变迁等?这些都需要好好斟酌。我们都觉得第二个问题不好研究,人的城镇化以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作为前提,偏向于主观感受,但个体的心理满足又是基于物质的。不知不觉我们聊了3个小时,从讨论中国农村研究开始,谈到了中国宗教(民间信仰),最后还谈论起社会学意义中的《红楼梦》。

    2015.12.7

    牛津

    8.牛津又放假了

    上周是牛津大学第三学期的结束时间,绝大多数学生都回家了。一个偌大的图书馆里,总共不到10人,其中有中国访问学者3人,香港学生3人,老外4人。图书馆里安静舒适,但是缺乏人气,这样的氛围也会让人很不自在。主要原因是西方人要过圣诞节了,因此学生一放假都回去了。中国的访问学者按照规定是不能中途回国的,所以大家都坚守阵地,守着这一份淡淡的孤独和宁静。

    2015.12.8

    牛津

    9.长夜漫漫

    牛津15∶30左右天就开始变黑,从16:00到24:00还有8个小时,再休息8个小时,这夜晚真是够长的,尤其我们这些访问学者,大多一个人和老外住在一起,这么长时间无人交流,多少觉得有点长夜难熬。许多中国人住在一起倒好一些,可以一起聊天喝酒、畅谈古今。一天24小时,或感觉长,或感觉短,取决于心态及自身环境。有意思的是,虽说英国自称为“日不落帝国”,冬天却日落得很早。只有在夏天,“日不落帝国”才名副其实,22点还能看见太阳,但我们希望太阳早点下去,以便能早点休息,因为实在不习惯沐浴着夕阳睡觉啊!

    2015.12.9

    牛津

    10.热情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下午在查阅文献时,发现索罗金的一本书 Principles of Ruralurban Sociology。这本书在中文文献中常常被提及,但是我从未见到本书。在牛津大学的SOLO系统里竟然有网上途径获得,于是我非常高兴地去下载,可是系统却告知没有资源获取。我就去问图书馆工作人员,他让我登记一下个人信息和书本信息,他们会申请购买,但是能不能买到就不好说了,他让我耐心等待,一旦有消息会邮件告知我。总体而言,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是非常热情的,他们乐于帮助读者解决问题,应对困难。后来,我在亚马逊网上找到了索罗金的另外一本书,A Systematic Source Book in Rural Sociology,买下来了,希望对以后研究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2015.12.10

    牛津

    11.亚马逊退款

    10月在网上订购的书,我一直没有收到,于是给亚马逊网相关部门写信询问情况。他们的工作人员回答说快件已经送出,可能在投递过程出现了问题。不过,这位名叫Matt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在他的热心帮助下,我终于收到了来自于亚马逊顾客中心的退款邮件:Refund on order 204-8178138-6852315,发件人是:Amazon.co.uk<payments-messages@amazon.co.uk>。信的具体内容如下。

    Dear Customer,

    Greetings from Amazon.co.uk.

    We are writing to confirm that we are processing your refund in the amount of£10.85 for your Order 204-8178138-6852315 from swestbooks.

    This amount has been credited to your payment method and will appear when your bank has processed it.

    This refund is for the following item(s):

    Item: India's Market Society: Three Essays in Political Economy

    Quantity: 1

    ASIN:8188789208

    Reason for refund: Account adjustment

    The following is the breakdown of your refund for this item:

    Item Refund: £8.05

    Shipping Refund: £2.80

    Your refund is being credited as follows:

    Visa Credit Card [expiring on 2/2018]: £10.85

    These amounts will be returned to your payment methods within 5 business days.

    Have an issue with your refund, or a question about our refund policy?

    Visit our Help sec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1161010

    Thank you for shopping at Amazon.co.uk.

    Sincerely,

    Amazon.co.uk Customer Service

    2015.12.11

    牛津

    12.牛津集市

    牛津大学已经放假了,但是街上人很多,大多数是本地人在逛集市,当然也有一些外来的游客。市中心安置了许多移动小木屋子,都是出租给商贩的,占了贝利奥尔学院(Balloil College)门口的街道。这些商贩主要卖瓷器、圣诞装饰、传统饮品和食物、金银首饰、羊毛围巾和帽子、木雕以及孩子最喜爱的旋转木马等。这几天,这条街上人群拥挤,异常热闹。由于下个月回国,我也在集市上买了几件小礼物,以留作纪念。

    2015.12.12

    牛津

    13.中国餐在国外很火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人在国内积攒了一定的资本之后,就来到牛津开饭馆。Tom的父母都来自国内高校,母亲是教授,父亲是院书记。3年前,Tom随父母来牛津开了一个餐馆,同时家人在牛津也买了房子,当时他在念初中。现在他父母都辞去了高校的工作在做生意,牛津的饭店雇了经理在管理。平时,牛津的家就是 Tom 和两个中国访问学者住,为了能有人和他讲汉语,房子只租给中国人。有一些中国餐厅是在英国读完书的学生开的,雇几个中国厨师,找一个小门面,也能赚不少钱。现在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中国饭菜好吃,很多牛津学生是贵族出身,根本不考虑经济问题,因此中国餐厅常常人满为患。由于学生顾客很多,有的中国餐厅推出学生优惠打折活动,以吸引更多人来消费。我有时去一些中国餐厅拿出牛津大学的学生卡,老板也按学生价格算。

    在牛津待了一年才知道,老外大多不会做饭,因此中国厨师随便做的饭菜他们都觉得很好吃。他们的饭菜都像机械加工品一样,厨房像是车间,充斥各种机械工具。不像中国厨师,一个炒勺加上一堆调料就可以做出美味的饭菜,相比西方人的厨房,中国的厨房更像艺术创作间,有炖、蒸、烤、焖、炒、煎、煮等非常丰富的烹饪方法。相比中国饭菜,英国人的烹饪没有这么多种类,他们也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做饭上,连蒜和葱他们都懒得花时间去剥皮,而是用机械工具,压一下就把皮脱了。我们中国人先剥掉蒜皮,再动手捣蒜,这样做味道很好。烹饪美味是要耗费时间的。

    2015.12.13

    牛津

    14.又陷入发SSCI文章的泥潭

    上个月和一个在国外读博士后的师妹聊天,提到发表 SSCI 文章的事情,我说我手头有一篇,但是已经不知道如何下手修改了。她说,能否发给她看一下有没有发表的可能性,她已经为几家英文期刊做过评论者。没有想到,她说文章内容丰富,很有意思,能吸引老外编辑的眼球,但是要做大量的修改。听到之后,我高兴之余又烦恼,因为这段时间我已放弃发表文章的念头,这下又被吊起消化不良的胃口。于是这几天在空旷的图书馆里,我又开始大量浏览英文文献,思考文章结构,想再完善一下文稿。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度过,这也许才是正常的成长逻辑。人生不会全是希望,也不会全是失望;人总是在希望中有失望,在失望中有希望,而只有希望才使得人有顽强奋斗和不断前行的动力。

    2015.12.15

    牛津

    15.中国大学教师为什么过得不快乐?

    在牛津大学访学快一年了,对我冲击最大的是,牛津的老师,不管是大名鼎鼎的院士、全球著名的教授,还是普通的教授、一般的讲师,大家都各司其职,喜欢自己的研究领域,过得很快乐,尤其都特别喜欢跟学生交流,无论是硕士生、博士生,还是本科生。在我看来,他们没有什么特定的压力,不像我们国内高校,除了少数项目多的大牌教授过得“舒适”一点,绝大多数教师都为科研项目、研究课题、评职称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为之身心俱疲,为SCI、SSCI和国家基金消得人憔悴,哪里有心思和学生畅所欲言。另外,个别教授的个人素质已经影响到民众对教授的评价,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教授了,神圣的职业也趋向世俗化。我觉得,我国的大学过于在乎排名,因此把教师赶着跨越式发展,很多人能力有限,跑不动,跟不上,不累才怪呢!一个建校不到100年的大学,非要去赶超有几百年积累的大学,不累才怪呢!按照教育的规律行事,不求冒进,循序渐进才是正道,以学生为本才是根本,这样才符合大学的精神。很多在牛津访学的教授都很羡慕牛津教师那份淡泊名利的快乐心态。说实话,满足的心态对一个教授很重要。

    2015.12.16

    牛津

    16.文科研究者合作困难重重

    自然学科讲究带好一个团队,才能把一项研究做好。但在文科领域,真正的合作似乎不是很多,除了编书,真正意义上的精诚合作是非常少的。很多文章有合作者,但多半是有名无实。想和比自己强的人合作太难了,首先他觉得没有必要,因此就不能诚心合作;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合作,如果你做第一,他做第二,对他没有多大好处,因此合作积极性不高;比自己水平低的人,自己也不愿意与其合作。其实,合作往往都向强者靠拢,因为有“利”可图啊!因此,这是一个难以突破的怪圈。我尝试找一些合作者,但往往在半途,他们就以各种原因退出了,可能是觉得利益不多却要投入很多吧。如果每个人都很功利地去看合作,那就最好别合作了。自己的路还得自己走!

    2015.12.17

    牛津

    17.在拉德克里夫图书馆读书

    这几天没有去社会科学图书馆,而是就近去了牛津大学的地标性建筑拉德克里夫图书馆。这里也是牛津大学的大门,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在这栋建筑前面拍照,里面也有很多中国同胞。能在这栋著名建筑里读书做研究,我真的感觉很幸福。

    拉德克里夫图书馆内部建筑结构复杂,工艺设计精湛,里边空间很大,有很多拱形结构连成一体。我一边看书,一边想,这栋建筑不知道花去多少银两,大部分梁柱是大理石的,而且有许多美轮美奂的雕刻品。这里的桌椅、书柜和台灯等都很传统和古老,尤其是涂抹了透着时光岁月的油脂的书桌,更是让人想到不知有多少人曾经伏在上面,甚至有人在书桌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一些特殊的符号。我选择坐在最高的一层,旁边的书架上放满了有关中国的书籍,大多是有关19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研究。看到牛津学子认真读书的样子,我不由得也投入其中了。拉德克里夫阅览室是博德利图书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拉德克里夫阅览室的地下一层,读者可以穿过一条100米左右的隧道步入博德利图书馆,隧道灯火通明,非常安静。外边游客都想体验这个隧道,可是没有牛津大学的学生卡是进不去的。我有时候站在拉德克里夫阅览室的窗前,看着万灵学院等其他牛津大学建筑,不禁感慨万千,从这里走出去了多少世界名人啊!牛津大学对世界的贡献是举世瞩目的!

    2015.12.18

    牛津

    18.“改文章”比“写文章”更难

    今天收到一封邮件,来自一位SSCI杂志的主编。他让我按照两个评阅人的修改意见进行完善,如果能认真修改,就能通过最后的定稿会。这封邮件使我很高兴,却又很为难,因为修改的意见让我很无奈,不知道如何下手。于是,我打算在英国人过圣诞的日子里,一个人去清冷的办公室里改。

    期待、盼望着发表,可是没有想到下一步难上加难啊!

    邮件如下。

    18-Dec-2015

    Dear Prof. Guo,

    Manuscript ID JSW-15-0151 entitl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Work in China" which you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Social Work, has been reviewed. The comments of the reviewer(s) are included at the bottom of this letter.

    The reviewer(s) have recommended revisions to your manuscript.Therefore, I invite you to respond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 and revise your manuscript before I make a decision about publication. There is much promise in the article but it requires significant revision.

    To revise your manuscript, log into , where you will find your manuscript title listed under "Manuscripts with Decisions." Under "Actions," click on "Create a Revision." Your manuscript number has been appended to denote a revision.

    You will be unable to make your revisions on the originally submitted version of the manuscript. Instead, revise your manuscript using a word processing program and save it on your computer. Please also highlight the changes to your manuscript within the document by using the track changes mode in MS Word or by using bold or colored text.

    Once the revised manuscript is prepared, you can upload it and submit it through your Author Center.

    When submitting your revised manuscript, you will be able to respond to the comments made by the reviewer(s) in the space provided. You can use this space to document any changes you make to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In order to expedite the processing of the revised manuscript, please be as specific as possible in your response to the reviewer(s).

    IMPORTANT: Your original files are available to you when you upload your revised manuscript. Please delete any redundant files before completing the submission.

    Because we are trying to facilitate timely publication of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Social Work, your revised manuscript should be uploaded as soon as possible. If it is not possible for you to submit your revision in a 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 we may have to consider your paper as a new submission.

    Once again, thank you for submitting your manuscript to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I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revision.

    Sincerely,

    Prof.Steven M Shardlow PhD

    Editor in Chief, Journal of Social Work

    s.m.shardlow@keele.ac.uk

    Reviewer(s)' Comments to Author:

    Reviewer:1

    Comments to the Author

    This is a very well written manuscript.Some suggestions

    1/ In the abstract the summary section needs to be rewritten and worded better. For example, "The purpose of this literature review is to…Throught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authors……"

    2/ Several times the "theory of social work is mentioned". What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are the authors referring to? Social work has borrowed theorie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What particular theory are you referring to that was born in the West and how is that related to the first sentence? (see page 1 first paragraph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sentence do not connect)

    3/ Why integr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larify?

    4/ It is not clear how rural social work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y on localis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what methods?)

    5/ I think that the authors have unnecessarily inserted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The literature review is very thorough and the authors should stick to rural social work in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from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on page 14-what is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of the minority? It is fine to discuss international rural projects but beyond that it takes away from the key topic of discussion.

    Reviewer:2

    Comments to the Author

    This is a very ambitious attempt.The author tried to cover many things (Chinese traditional practice, history of rural social work,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limi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n one single journal article. Unfortunately, such attempt is challenging not only for the author who has to synthesize a vast set of materials but also present them coherently to the readers who may not even have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to appreciate the complexity of the issues. As someone who has researched and written extensively on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in China, I also had a hard time to follow the flow of the facts and arguments.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ere are a few problems that may render this manuscript unpublishable in its current shape.

    1.Submitting the manuscript to the Journal of Social Work whose readers are largely Anglophon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author should connect this manuscript with the English literature not only on rural social work but also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in China.While the author did highlight some English literature on rural social work at the very end of the manuscript (pages 17 and 19), he or she did not unpack the major discourses in the literature and how they may inform his/her own inquiry in particular. There is literally no mention of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n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in China. Although I appreciate that the author has provided an extensive review of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situate this manuscript in the English discursive space of which JSW is a part.

    2.There is a mix up of concepts in the manuscript. The title of the manuscript is about rural social work. However in the discussion, the author extended the discussion from social work to social welfare, social service, social securit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ore. As a result, the focus of the manuscript became blurred and the length of the manuscript became excessive. Meanwhile, the idea of social work is in disarray in this manuscript. At first, by citing a long quotation from a 2000-year old text, the author argued that social work is not new to Chinese culture. But later on, the author contradicted this argument and mentioned that social work is a western construct. The author needs to do a better job to either explain this contradiction or delineate clearly what kind of rural social work he or she is trying to discuss.

    3.The author provided a few footnotes which contain rich information of the history of rural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Yangzepoo Society Centre and Qinghe Experiement) and of the recent rural social work or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s (e.g., Wanzai experience)in China. From my perspective, both these past and recent projects deserve better articulation,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proper discussion. They seem to be more relevant and illuminating to read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In addition, many social work scholars in China tend to praise the works of YAN Yangchu and LIANG Shuming, the two great pioneer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s landmark contributions to rural social work or social development work in China. Yet little is discussed in this manuscript and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I will encourage the author to try to write about these projects in two separate papers so that he or she will have more space to make the case clearer to readers who do not have much knowledge about China.

    In sum, this manuscript contains materials for more than one journal article. The author needs to go 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 carefully sort out and reorganize the different threads and materials, and rewrite the manuscript or manuscripts.

    2015.12.20

    牛津

    19.贵人出手相助

    这两天看要修改的文章都有点厌烦了,我对之一筹莫展。上午对着评阅人的建议,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和我讨论过论文、在荷兰做博士后的师妹,她对写SSCI文章有丰富的经验,于是我给她写了求助邮件,幸运的是她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们在网络上讨论文章的框架,她的建议让我感到如同拨云见日,思路豁然开朗。我又重新投入文章的改写当中,心情也好了很多。请别人帮助应是解决之道,这样才不至于前期投入那么多功夫。

    2015.12.21

    牛津

    20.去导师办公室借书

    导师今天给我邮件,让我11点之前去她办公室借书,因为明天学院就放假了。尽管导师最近身体有疾,但是她仍然约我去拿书,导师负责的态度让我备受感动。在办公室里,她给我推荐了6本有关农村发展的经典书籍。然后,她带我去学院图书馆找她原来捐给图书馆的自己的著作。我们找了半天,始终没有找到,导师说可能是图书重新编码了。不巧,今天图书馆管理员不在,于是导师给她写了一封信,希望她能协助我查找,因为元旦过后导师要去印度讲学。导师不仅在学术上精益求精,而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令学生敬佩啊!能遇到如此好的导师,实乃吾之幸事。

    2015.12.22

    牛津

    21.圣诞节的全球化

    虽说圣诞节是西方人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很多中国人对圣诞节都了解一些,如同西方人对中国的春节也多少了解一些。今天,看到在国内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所画的圣诞节图画,画中圣诞节的主要元素——圣诞老人、圣诞树、礼物包和雪花等,都是他从电视、动画片或网络图片上获知的。尽管他还不知道其中的宗教意义,但是抓住了基本的节日庆典元素,他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对西方圣诞节的理解。前段时间,我给他买了3套有关圣诞节的英文电影和动画片(Paddington's Christmas; Arthur Christmas; Merry Christmas Mr.Bean),都是纯英文对话。我希望回国后,能帮助他系统深入地了解西方人的“过年”文化和仪式。

    2015.12.23

    牛津

    22.平安夜里的英伦人

    下午坐上空荡荡的2路双层巴士,想在车上看看牛津民众在平安夜前夕的活动。首先看到塞恩斯伯里(Sainsbury's)大超市的停车场上人头攒动,大家都在购物,甚是热闹。路上行人很少,路两边的民居房前都布满了闪烁的彩灯,好迎接平安夜的到来。透过窗户,可以看见很多人聚在一起谈笑,孩子们在窗台上打闹,室内的圣诞树也闪烁着彩灯,从暖色的灯光中似乎可以感受到屋内的温暖祥和。桑姆镇街道两边的很多店铺已经关门了,只有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边走边聊天。来到市中心,人仍然络绎不绝,几家快餐厅的人很多,多半是学生,他们聊得很开心。在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些人提着礼物去看望亲戚,邻居家就来了很多客人,房前停了几辆车,他们一起聚餐喝酒,时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可见平安夜是英国人走亲访友的时候,也是远方家人归来团圆的时候。我住的房子,加上我,共5人,2个英国人,1个法国人,1个匈牙利人,他们都回国了。我一个人走进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尽管里边暖和舒适,却觉得十分冷清。

    2015.12.24

    牛津

    23.在导师家过圣诞节

    昨天,我把导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演讲的照片做成了电子贺卡发给她,她非常高兴,并给我回邮件,邀请我今天去她家吃圣诞午餐。

    What a very special card! T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 What fine IT skills and creativity!

    It has been a very positive and enjoyable experience to talk to you this yearand I am looking forward very much to the work you will set in motion when you return to China.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tomorrow at lunchtimeafter 12.30.with Christmas greetings!

    Dear Zhanfeng Guo, you will meet my daughter ELINOR tomorrow; plus George who you know and his friend ALENA and AADYA from India. Meanwhile here is the missing part of the family.I am sure you are missing yours.

    With Christmas wishes,

    Barbara

    今天中午,我12:20分从家里出发去公交车站,但站上没有人,我一直在冷风中等待公交。牛津的圣诞夜已然在北风呼啸中安静地结束了。我也没再听见牛津民众放鞭炮庆祝的声音,大家都宅在家中聊天吃饭。等了大约30分钟,仍不见公交车影子,路过的两个人告诉我,今天没有公共汽车,让我不要等了。这时天空飘雨点,北风吹得很紧。我打算走着去导师家,由于有一段路很偏僻,一路上一个行人都没有碰见,只有几辆车在公路上穿梭。我孤身一人走在雨中,多少有些孤寂,毕竟这是英国家人团聚的重要一天。

    到了导师家,我发现她家已经来了客人,都在等着我的到来。我给导师买了一瓶法国红酒,并且带了两盒中国茶叶作为圣诞礼物。首先,导师安排我们每个人的座位,开始上布丁开胃,然后吃烤火鸡、饭菜和米饭。快15点,导师说女王的圣诞演讲开始了,我们就离开饭桌到客厅听女王的圣诞节祝福语。接下来的环节是,我们六个人手拿Cracker(圣诞装饰品,内有小礼物或小纸条)进行 Break Cracker(使劲拉后会“啪”一声,掉出来小礼物),从而发现各自的谜语和小礼物,进而让其他人猜谜底,我们玩得可热闹了,Cracker中有一些小青蛙、小飞机等。再接下来,我们品尝在韩国某大学工作的 Alena 所特制的热的红酒(Mulled wine),这种酒的味道的确不错,有点像中国的中草药的味道,不过越喝越有味道。之后是吃蛋糕,这一个海枣蛋糕是导师的小女儿Elinor做的,味道很好,大家都吃了很多。吃完蛋糕后,我们到圣诞树前分享礼物。这一项导师让她的女儿进行,将事前写好名字的礼品以圣诞老人的身份送给各位。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围在圣诞树旁边,等待着圣诞老人发送礼物。大家都拿到了自己喜欢的礼物,我得到了三份礼物,一份是传统巧克力,一份是传统的甜点,一份是一本有名的书,名叫Capital,是印度有名的作者写的,是对现代人行为的反思。非常感谢导师让我度过一个温暖的圣诞节,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饭菜,还收到了礼物。这也让我对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整个圣诞午餐从13点一直持续到17:30。当我告别导师时,夜幕已经降临,外边一片漆黑。我花了10英镑打车回到住所。这真是一个难忘的圣诞节。

    2015.12.25

    牛津

    24.圣诞节疯狂购物日

    每年的12月26日,圣诞节次日或是圣诞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节礼日(Boxing Day),它既是在英联邦部分地区庆祝的节日,也是欧洲国家的节日。据说,这一天普通民众会把自己家里圣诞节剩下的食品礼物等放在盒子里,然后放在家门口让有需要的人自行取用,是一种慈善行为。然而现在的12月26日却变成了购物日,如黑色星期五一样,很多商家推出了优惠活动。只有一些教堂在这一天举办慈善活动救济穷人。

    2015.12.26

    牛津

    25.圣诞节似乎已经过完

    今天下午我终于看到了久违的阳光,于是外出散步。街上行人很多,公路上汽车也多了不少,最让我高兴的是公交车终于正常运行了。我坐上2A公交车,来到市中心。市中心的商店几乎都开始营业了,酒吧、书店、商场、饭店人满为患,甚是热闹。我在一间酒吧要了一杯咖啡,看见周边坐着的老外们在一起聊得非常兴奋,都在讨论这一年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在我看来,圣诞节和春节一样,昔日浓厚的原始信仰功能已经渐渐退去,而成为人们团圆的好日子,成为人们繁忙工作之余的休闲日。看到这么多人上街游玩,我觉得牛津不再像圣诞节那天那么冷清了。

    2015.12.27

    牛津

    26.给学生写考博推荐信

    这几天过圣诞节,牛津放假。我也在家,有空闲时间。学生张和荣预备申请考武汉大学的社会学博士研究生,让我帮他写推荐信。我欣然答应,于是写了如下的信。

    鉴于张和荣同学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出色表现,作为其硕士生导师,本人愿意推荐其申请武汉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学习。

    张和荣同学本科阶段就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学理论知识。其在本科阶段刻苦努力,取得了较为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的资格,继续在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习。

    张和荣同学有着非常好的学术潜力,目前以第一作者或合作作者在《农业经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建设》、《中国名城》、《新西部》等期刊上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两篇作为中国社会学会2015年年会农村公共事务治理论坛和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论坛的参会论文。

    此外,张和荣同学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社会调查和学术交流。其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西部地区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的文化适应研究”(13XSH0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农村社会变迁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QN2011171)、陕西省软科学项目“陕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2013KRM2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专项“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背景下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研究项目”(TGZX 2012-34)。张和荣同学积极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在山东青岛、山西太谷、河南平顶山、云南昆明和大理以及陕西西安、杨陵、汉中、渭南、韩城等地进行了次数众多的农村社会调查,并完成了调查报告,有着较为丰富的社会调查经验以及较好的调查报告撰写能力。他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2015年7月参加了中国社会学年会,并在相关论坛做了文章汇报演讲,并与其他研究者进行了交流。

    张和荣同学学习态度端正、刻苦认真,并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严格遵循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除了协助导师完成相关科研任务外,积极主动学习,有着良好的读书习惯。生活中,他为人朴实,尊敬师长。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是国内著名的研究单位,鉴于张和荣同学的实际表现以及培养潜力,本人愿意推荐其申请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研究生。

    2015.12.28

    牛津

    27.回家的礼物

    牛津大学的图书馆直到1月4日才开门,于是我上午在家看书,下午闷得慌,就上街去逛逛,顺便在超市和礼物店给家人和亲戚朋友买了点礼物。下午街上人不多,很多店都营业了,“年味”显得很淡了。我期盼着回国,但有时坐在公交车上看着牛津的一草一木也有点留恋,这可能是我在这里完整地度过了一个春夏秋冬,对此地由陌生到熟悉,最后产生了感情的缘故吧。

    2015.12.29

    牛津

    28.回顾2015

    自从2015年1月29日抵达伦敦,我在牛津已经度过了330天。明天就是2016年了,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是对2015年说声“再见”的时候了。2015年在牛津的这一年给我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我从中受益颇多。感受最深的首先是牛津大学给了我“宁静致远,淡泊名利,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人生启发,而并非简单的学术技巧。虽然自己也写了几篇英文文章,但我认为那些都不是最大的收获。其次是居住在异国他乡,让我真切体会到亲情的宝贵及家人团圆的幸福。因此,牛津改变了我的人生观,这些将使我终身受益。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请导师吃中国餐,一方面庆祝我的生日,另一方面,我们师生共庆新年快乐。这也是我在牛津的谢师宴,导师这一年给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她热情友好的性格以及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们在龙记中国餐厅点了几个特色菜,导师非常喜欢中国菜,我们边吃边聊,她希望我回国继续研究小城镇以及环境社会学,将她的研究推介到中国去。我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导师便说,那她要替我付账,我坚决不让,最后她还是执意拿了20英镑给我儿子买礼物,然后答应送给我一本书作为生日礼物。我们吃完饭,就走着去导师家拿书,她在书上写下了几句珍贵的赠言。我走出她的家门,向导师道别,此时她走上来给了我一个热情的拥抱,她周日要去印度做研究,在我25日回国之前都不能见到面了。突然之间,我也有点舍不得了。回家的路上,我心里空荡荡的。在牛津大学访学这一年里,导师给予我太多的指导和帮助,真心地祝福她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感谢那些支持我的人们,谢谢你们!

    2015.12.31

    牛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