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片蓝天:于果和他的大学-附录一:打造梦想之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于果和他的学校

    本报记者 吴芘雯 李莹

    短评:再说于果

    这篇报道告诉了你于果和他的学校的故事,于果的故事还不止这些,比如:于果温柔贤惠的妻子和他们可爱的儿子、于果通宵守护在住院学生的病床前,等等。你走进蓝天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故事还可以听到许多。

    我们关注于果,是因为于果和他的学校为数以万计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考进公办高校的青年提供了学习、成才、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并且还继续更好地提供这种机会;我们关注于果,是因为于果和他的学校把许多原本是“升学无望,就业无门”的孩子塑造成了社会的有用之才,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关注于果,还因为于果和他的学校始终瞄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办学的做法,对其他民办高校乃至公办高校都可能有借鉴意义。

    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无可比拟的巨大的人才优势,是我们国家在新世纪腾飞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教育,而民办学校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方面,是可以起大作用的。

    8月底,赣江边的南昌。

    一万多名在今年高考中被挤下独木桥的年轻人,带着失败的惆怅和对未来的希望,从全国四面八方涌向蓝天职业技术学院。

    可是,已有1.1万多名在校生的学院,今年计划只招收7000人,因为学校虽然已建有18万平方米的校舍,却仍然无法满足一批又一批涌来的求学者,他们不得不将一部分人婉拒门外。

    8月31日,记者在校园看到,学校的办公楼里,教室的走廊上到处是不愿离去的求学者,他们仍然在固执地等待着机会。院长于果告诉我们,这些天来,他一直躲着,因为他不忍心面对那一双双失望的眼睛。

    有人说于果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民办高校普遍为生源发愁的今天,蓝天职业技术学院的报考人数却连续两年突破了1万人。

    有人说于果创造了一个神话,学校自创办以来,每一届学生的就业率都达到百分之百。

    这奇迹和神话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20多年前,一个腿有残疾的男孩为了凑足学费,扛着自家种的甘蔗一瘸一拐地朝集市走去。

    还是那个时候,还是那个男孩,黄昏时分饥肠辘辘地躲在村里的草垛后,等着好心的同学给他送一碗从家里偷盛出来的饭菜。在他上学那几年艰难的日子里,几位同学一直这样暗中接济他,直到有一天他带着梦想走出山村。

    这是于果铭刻在心,永远也不会褪色的记忆。

    1993年,在商海沉浮多年,立经坎坷和磨难的于果,终于成了百万富翁。31岁的他,带着几百万财富回到了南昌。

    他本可以从此和家人一起高枕无忧地享受生活,本可以悠闲自在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可是他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震惊和不解的决定,要将这几百万元全部拿出来办一所大学。

    有人说他傻,这么多年一家人一直挤在两间小屋里,现在有了钱,不去买房买车,却要去办学校。有人说他呆,现在连公办大学的学生都难找工作,谁还会要民办学校的学生?

    可是,没有谁知道于果为了这个梦想所走过的心路!

    16岁那年,高中毕业的于果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参加了高考,虽然他的考分比录取分数线高出40多分却仍然被大学拒之门外,不被录取是因为他是一个腿有残疾的人,遭受沉重打击的他,默默地咽下痛苦,不得不重新寻找生活的路。也许,今天做出这个决定的萌芽在那个时候就悄悄埋下了。

    于果不能忘记他的一位姓熊的同学,为了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他一年又一年地参加高考,一直考了8年才被录取。走进大学时的他,年近30已两鬓斑白。

    于果不能忘记他的另一位同学,为了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一连考了4年都没考上,精神崩溃的他在一个深夜跳进了村前的水塘。

    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中国高等教育多年来不得不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这对于恰逢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悲剧。

    在那些调查论证的日子里,于果的心情常常难以平静。全世界高等教育适龄青年入学率为13.5%,中国仅为9%。1989年,美国每10万人口拥有的大学生为5469人,加拿大为6997人,日本为2180人,而中国却不到400人。江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每年全省有50多万初中毕业生,可是能上高中的只有一半,能上大学的额就更少了,有的乡镇甚至几年都出不了一个大学生。有许许多多年轻人为梦想的破灭抱憾终生。

    因为穷,不能发展教育,因为教育不发达,则更穷,这几乎是一个无法逃避的恶性循环。

    于果想办一所大学,他要让那些像他一样的落榜生、残疾人、贫困生都能圆一个上大学的梦。

    1994年1月,于果办起了江西省高级职业学校,1000多名被挤下高考独木桥的学生走进了这所学校,第二年,于果又办起了江西东南进修学院,学生急增到3000多人,到了1998年,在校生已达8500人。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东南进修学院晋升为蓝天职业技术学院,这是江西省唯一一所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并可以直接颁发大专毕业证书的民办大学。这样的民办大学全国只有37所。

    于果实现着自己的诺言,他让许许多多在高考中失意的学生重新有了希望,他让更多的人在蓝天下圆了一个大学梦。

    1994年,招生工作正紧张进行,于果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中国典子高考一搏,上大学仍是未知数”。这位被称为“中国典子”的姑娘叫成洁,出生在四川农村,9岁时失去双臂,凭着顽强的意志,以脚带手坚持念完高中并参加了高考。她的高考分数上了委培录取分数线,可是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成洁一直没有等到她期待的录取通知书。

    于果费尽周折与成洁联系上了。他对电话那头的成洁说:“我和你有着同样的经历,我也是一个残疾人,我现在当了校长,我相信我有能力将你培养成才,你到我这里来上学吧。”

    成洁带着希望来了。仅仅用了两年,成洁就通过了全部大专课程考试,接着又取得了本科文凭,现在已是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成洁在送给于果的贺年片上写着:我渴望拥有一片白云,你却给了我整个天空;我渴望拥有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1996年夏天,江西宁都县洛口镇附近的农家子弟纷纷到住在镇上的谢淑媛家打听消息,他们中,有当年高考的落榜生,也有落榜后已回家务农的上几届学生。他们听说谢淑媛去东南进修学院上学,每年只花2000千元学费,听说学现代会计专业的她,上学的第一年,珠算定级就达到了能手6级,还在海峡两岸珠算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他们从谢淑媛那里认识和了解了于果和他的学校,他们又重新看到了希望。8月底,30多名农家子弟风尘仆仆来到了东南进修学院,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宽进严出,让更多的人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办一所农家子弟也读得起的平民学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这是于果的心愿。

    为了这个心愿,他设立了“于果扶贫助残教育基金”,今已捐资200多万元,扶助贫困生600多名,其中有近百名特困生全免学费。

    为了这个心愿,他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努力降低办学成本。他对食堂进行科学管理,使学生花钱少吃得好。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贫困生只用花很少的钱就能完成学业。

    在蓝天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的学生,70%是农家子弟,是“蓝天”让他们圆了大学梦。

    于果14岁那年,父亲和母亲离婚了。父亲不要他,饱受痛苦和磨难的母亲要回老家无锡。临走前的晚上,她忧心忡忡地抚摸着于果的头说:如果考不上大学,你就去学一门技术,以后,你得靠自己养活自己。

    17岁那年,于果凭着自学的美术功底进赣剧团当了一名制作道具的学徒工。几年后,他成了当地闻名遐迩的道具设计师、服装设计师、舞台美术灯光设计师。他说,我感恩于我的生活和我走过的路。生活给我最大的恩赐就是一种永不言退的精神。

    8月29日,一位名叫余艾婷的新生拿到了一份“新生入学就业保障协议书”。协议书上有学校的承诺:确保每一位身体健康、品德及学业都合格的毕业生100%就业。协议书的甲方,端端正正地盖着于果的印章。余艾婷犹疑地在乙方空白处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也许,刚进校的新生都会有像余艾婷这样的犹疑。如今,连公办大学的毕业生都会为就业发愁,一所名不见传的民办大学怎么敢主动作出这样的承诺?

    其实,他们的犹疑和担忧是不必要的。就拿今年来说,4000多名毕业生早在三四月份就被用人单位抢要一空。广州一家企业想找学校要十几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学校只好抱歉地告诉他们:一个也没有。

    办有特色的学校,设有特点的专业,培养有特长的学生。这是于果的办学方针。

    办学伊始,于果就紧盯着市场需求。他认为,中国最急需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让更多的劳动者拥有一技之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民办大学的发展方向就是培养高素质“职业型”、“应用型”的人才。

    在于果眼里,学校就好比一座工厂,学生就是产品,产品不适销对路就不会受市场欢迎。

    于果说,市场是动态的,办学也应该是动态的,教育永远应该踏着市场的节拍走,他将一个个触角伸向市场,扑捉着市场对人才的每一声呼唤。

    1997年3月,校就业推荐办公室的殷美莲被派往广东,她的任务是寻找和收集市场信息和就业信息。在沿海几座城市日夜穿梭,她发现,电脑艺术设计是一门近年才进入国门的新型专业,沿海地区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她还发现,在沿海地区,服装设计正在走出传统的手工设计的老路,逐步转向电脑设计。她马上写了份调查报告,建议学校增设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服装设计专业课中增加电脑设计课程。

    于果拿到这份调查报告后,立即召集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在对它的可行性和市场进行周密的调查和论证后,这年秋季,电脑艺术专业正式对外招生。于果又拿出70多万元引进了美国开发的用于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的CAD软件,删减了部分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内容,增加了电脑设计课程。

    1999年,电脑艺术设计专业110名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今年,又有100多名毕业生从这里毕业,年初就被各用人单位要走了。5月份,深圳一家广告公司专程来学校想要几名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扑了空,只好早早预订明年的毕业生。

    在蓝天职业技术学院,一个新的专业设置,一定有大量支撑它的信息,一定有等待着它的市场。

    从前年开始,于果就关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潜在市场,这就是社区和家庭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

    那年底,于果的岳父生病住院,一住就是半年。医院没有特护,从劳务市场请人看护又放心不下,于是,几个子女只好轮流请假去医院陪护,半年下来,一个个拖得心力交瘁。

    去年初,学校一位教授生病住院。他的子女都在国外,身边没有亲人,学校只好让系里派教师轮流去医院陪护。十几位教师轮了一遍,那位教授的病还没好起来,只好又轮第二遍,这时有人面露难色,拖拖延延地不想去。

    需求就是市场。于果敏锐地意识到,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高级护理服务,高级护理将会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这是一个有着极大发展潜力的市场。

    刊载《中国青年报》2000年9月11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