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与止酒: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参考文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古代文献

    (按照文献首字的汉语音序排列)

    经部

    C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1。

    S

    《诗集传》,(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

    史部

    D

    《大清一统志》,(清)和珅等撰,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以下简称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4册。

    H

    《汉书》,(汉)班固撰,中华书局,1962。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

    J

    《建康实录》,(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1986。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

    《旧唐书》,(五代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

    L

    《历代名臣奏议》,(明)杨士奇等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33册。

    《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

    N

    《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

    R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

    S

    《三国志》,(晋)陈寿撰,中华书局,1959。

    《三国志集解》,卢弼撰,中华书局,1982。

    《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59。

    《史通通释》,(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

    《水经注校》,(北魏)郦道元撰,王国维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T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W

    《吴郡志》,(宋)范成大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5册。

    X

    《新唐书》,(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

    《续后汉书》,(元)郝经撰,苟宗道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85册。

    Y

    《逸周书》,(晋)孔晁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70册。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宋)朱熹撰,清圣祖批,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0册。

    Z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4册。

    子部

    B

    《抱朴子外篇校笺》,(晋)葛洪撰,杨明照校笺,中华书局,1997。

    《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中国书店,1989。

    《博物志校证》,(晋)张华撰,范宁校证,中华书局,1980。

    C

    《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长短经》,(唐)赵蕤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9册。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撰,中华书局,1960。

    《澄怀园语》,(清)张廷玉撰,《啸园丛书》本,第二函,第十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藏清刻本。

    《词苑丛谈》,(清)徐釚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94册。

    《初学记》,(唐)徐坚等撰,司义祖校点,中华书局,1961。

    D

    《东坡志林》,(宋)苏轼撰,王松龄点校,中华书局,1981。

    F

    《法言义疏》,(汉)扬雄撰,汪荣宝疏,中华书局,1987。

    G

    《高僧传》,(南朝梁)释惠皎撰,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唐)僧义净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4册,No.1451。

    《古今说海》,(明)陆楫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5册。

    《古诗源》,(清)沈德潜撰,中华书局,1963。

    H

    《后村诗话》,(宋)刘克庄撰,中华书局,1983。

    J

    《介存斋论词杂著·复堂词话·蒿庵论词》,(清)谭献等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金楼子校笺》,(南朝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中华书局,2011。

    L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编,中华书局,1983。

    《莲社高贤传》,无名氏撰,《丛书集成初编》,第3350册,中华书局,1991。

    《列仙传》,(汉)刘向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8册。

    《柳亭诗话》,(清)宋长白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70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吕氏春秋校释》,(秦)吕不韦撰,陈奇猷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

    M

    《黙记》,(宋)王铚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8册。

    Q

    《清诗话》,丁福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R

    《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容斋随笔》,(宋)洪迈撰,孔凡礼校点,中华书局,2005。

    S

    《思辨录辑要》,(清)陆世仪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4册。

    《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1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诗品注》,(南朝梁)锺嵘撰,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诗品笺注》,(南朝梁)锺嵘撰,曹旭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诗薮》,(明)胡应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诗比兴笺》,(清)陈沆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诗源辨体》,(明)许学夷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等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

    《世说新语校笺》,(南朝宋)刘义庆等撰,南朝梁刘孝标注,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1984。

    《说苑校证》,(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中华书局,1987。

    《说郛三种》,(元)陶宗仪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T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61。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60。

    《太玄集注》,(宋)司马光撰,刘韶军点校,中华书局,1998。

    《天中记》,(明)陈耀文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65册。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W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

    《文镜秘府论校注》,〔日〕遍照金刚撰,王利器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文心雕龙注》,(南朝梁)刘勰撰,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文心雕龙注释》,(南朝梁)刘勰撰,周振甫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X

    《西溪丛语》,(宋)姚宽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0册。

    Y

    《义门读书记》,(清)何焯撰,崔高维点校,中华书局,1987。

    《艺概》,(清)刘熙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8册。

    《蟫精隽》,(明)徐伯龄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7册。

    《御定渊鉴类函》,(清)张英、王士禛纂,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82~993册。

    Z

    《昭昧詹言》,(清)方东树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朱子语类》,(宋)朱熹撰,《朱子全书》,第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集部

    B

    《白云集》,(明)唐桂芳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6册。

    《鲍参军集注》,(南朝宋)鲍照撰,钱仲联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C

    《采菽堂古诗选》,(清)陈祚明撰,李金松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曹子建集》,(魏)曹植撰,《四部备要》,第67册,中华书局,1989。

    《曹植集校注》,(魏)曹植撰,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草堂雅集》,(元)顾瑛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9册。

    《槎翁诗集》,(明)刘嵩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7册。

    《诚斋集》,(宋)杨万里撰,第1160册,商务印书馆,1929年缩印《四部丛刊》,第252~257册。

    《楚辞补注》,(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1983。

    D

    《澹斋集》,(宋)李流谦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3册。

    《斗南老人集》,(明)胡奎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3册。

    《东坡全集》,(宋)苏轼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7~1108册。

    F

    《方简肃文集》,(明)方良永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0册。

    G

    《高子遗书》,(明)高攀龙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2册。

    《古穰集》,(明)李贤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4册。

    《古诗纪》,(明)冯惟讷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79册。

    H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明)张溥辑,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12~1416册。

    《滹南集》,(金)王若虚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0册。

    《华阳集》,(宋)张纲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1册。

    《怀麓堂集》,(明)李东阳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

    《会昌一品集》,(唐)李德裕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9册。

    《晦庵集》,(宋)朱熹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3册。

    《后村集》,(宋)刘克庄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0册。

    《篁墩文集》,(明)程敏政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2册。

    J

    《稼轩词编年笺注》,(宋)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江文通集汇注》,(南朝梁)江淹撰,明胡之骥汇注,中华书局,1984。

    《江湖小集》,(宋)陈起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7册。

    《江湖长翁集》,(宋)陈造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6册。

    《剑南诗稿》,(宋)陆游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2~1163册。

    《涧泉集》,(宋)韩淲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0册。

    《节孝集》,(宋)徐积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1册。

    《鲒埼亭集》,(清)全祖望撰,缩印《四部丛刊》,第372~376册。

    K

    《柯山集》,(宋)张耒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5册。

    《跨鳌集》,(宋)李新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4册。

    L

    《浪语集》,(宋)薛季宣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

    《礼部集》,(元)吴师道撰,四库全书,第1212册。

    《李商隐诗歌集解》,(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1988。

    《李卫公别集》,(唐)李德裕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9册。

    《陵川集》,(元)郝经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2册。

    《刘蕺山集》,(明)刘宗周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4册。

    《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涵芬楼所藏宋刊本。

    《陆云集》,(晋)陆云撰,黄葵点校,中华书局,1988。

    《陆机集》,(晋)陆机撰,金涛声点校,中华书局,1982。

    《栾城集》,(宋)苏辙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2册。

    M

    《牧庵集》,(元)姚燧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1册。

    N

    《念庵文集》,(明)罗洪先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5册。

    P

    《匏翁家藏集》,(明)吴宽撰,缩印《四部丛刊》,第326~328册。

    《佩韦斋辑闻》,(宋)俞德邻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5册。

    Q

    《乾道稿·淳熙稿》,(宋)赵蕃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5册。

    《清江贝先生文集》,(明)贝琼撰,缩印《四部丛刊》,第319册。

    《青溪漫稿》,(明)倪岳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1册。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编,中华书局,1959。

    《全唐诗》,(清)曹寅等编,中华书局,1960。

    《全唐文》,(清)董浩等编,中华书局,1983。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

    R

    《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影印。

    《日涉园集》,(宋)李彭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2册。

    《容春堂集》,(明)邵宝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

    《阮籍集校注》,(魏)阮籍撰,陈伯君校注,中华书局,1987。

    S

    《慎独叟遗稿》,(元)陈植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9册。

    《升庵集》,(明)杨慎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0册。

    《松隐集》,(宋)曹勋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9册。

    《松雪斋集》,(元)赵孟頫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6册。

    《松隐集》,(宋)曹勋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9册。

    《双溪集》,(宋)苏籀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6册。

    T

    《陶庵全集》,(明)黄淳耀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

    《陶渊明集》,(晋)陶渊明撰,宋刻递修本,《中华再造善本》丛书,集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影印。

    《陶渊明集》,(晋)陶渊明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3册。

    《陶渊明集》,王瑶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陶靖节诗笺定本》,(晋)陶渊明撰,古直笺注,台湾广文书局,1964。

    《陶渊明诗笺证稿》,(晋)陶渊明著,王叔岷笺证,中华书局,2007。

    《陶渊明诗笺注》,(晋)陶渊明撰,丁福保笺注,上海医学书局,1927。

    《陶渊明集笺注》,(晋)陶渊明撰,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2003。

    《陶渊明集》,晋陶渊明撰,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

    《陶渊明集校笺》,(晋)陶渊明撰,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陶诗汇评〉笺释》,(晋)陶渊明著,(清)温汝能汇评,高建新笺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

    《陶潜诗》(The Poetry of T'ao Ch'ien),〔美〕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译注,牛津Clarendon出版社,1970。

    《陶靖节先生诗》,(晋)陶渊明撰,宋汤汉注,《古逸丛书》三编之三十二,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宋刻本。

    《泰泉集》,(明)黄佐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3册。

    《太仓稊米集》,(宋)周紫芝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1册。

    《苕溪集》,(宋)刘一止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2册。

    W

    《宛陵先生集》,(宋)梅尧臣撰,缩印《四部丛刊》,第189~191册。

    《王右丞集笺注》,(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文苑英华》,(宋)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66。

    《文简集》,(明)孙承恩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1册。

    《文献集》,(元)黄溍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9册。

    《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清)胡克家刻本,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

    《吴文肃摘稿》,(明)吴俨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9册。

    《梧冈集》,(明)唐文凤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2册。

    《五峰集》,(元)李孝光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5册。

    X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中华书局,1983。

    《西庵集》,(明)孙蕡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1册。

    《西河集》,(清)毛奇龄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0册。

    《谢灵运集校注》,(南朝宋)谢灵运撰,顾绍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熊峰集》,(明)石瑶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9册。

    Y

    《弇州四部稿》,(明)王世贞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9册。

    《于湖集》,(宋)张孝祥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0册。

    《颐庵文选》,(明)胡俨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7册。

    《庾子山集注》,(北)周庾信撰,(清)倪璠集注,中华书局,1980。

    《玉台新咏笺注》,(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85。

    《御选历代诗余》,清圣祖定,沈辰垣、王奕清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91册。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撰,余冠英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

    《云溪集》,(宋)郭印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4册。

    《芸庵类稿》,(宋)李洪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

    《筠轩集》,(元)唐元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3册。

    Z

    《昭明太子集校注》,(南朝)梁萧统撰,俞绍初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张衡诗文集校注》,张震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张载集》,(宋)张载撰,章锡琛点校,中华书局,1978。

    《张光弼诗集》,(明)张昱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2册。

    《张氏拙轩集》,(宋)张侃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1册。

    《增广笺注简斋诗集》,(宋)陈与义撰,缩印《四部丛刊》,第224册。

    《至正集》,(元)许有壬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1册。

    《中州集》,(金)元好问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5册。

    (二)现代文献

    (按照作者姓氏首字的汉语音序排列)

    1.书目之部

    B

    〔前苏联〕巴赫金(Ъахтинг,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文本、对话与人文》,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法〕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批评与真实》,温晋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

    〔法〕布莱士·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思想录》,张志强、李德谋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美〕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三联书店,1989。

    〔俄〕别林斯基(V.G.Belinskiy):《别林斯基选集》,第四卷,满涛、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C

    曹旭:《诗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

    陈才智:《元白诗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三联书店,2001。

    陈寅恪:《陈寅恪诗笺释》,胡文辉笺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陈恩维:《模拟与汉魏六朝文学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程千帆:《程千帆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D

    〔意大利〕但丁(Dante Alighieri):《神曲》,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法〕狄德罗(Diderot Denis):《狄德罗哲学选集》,江天骥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F

    费振刚主编:《汉赋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4。

    G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3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美〕 Howard L.Goodman:Ts'ao Pi Transcendent:The Pilitical Culture Dynasty Founding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Han,Scripta Serica,1998.

    H

    汉语大字典编委会编《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法〕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6。

    胡明:《胡适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胡大雷:《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中华书局,2003。

    胡国强主编《毛泽东诗词疏证》,毛泽东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

    黄节:《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J

    贾奋然:《六朝文体批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景蜀慧:《魏晋诗人与政治》,中华书局,2007。

    L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李剑锋:《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李珍华、周长楫编纂《汉字古今音表》,中华书局,1999。

    刘玉新:《曹植散论》,华夏文化出版社,2008。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M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Francis Mulhern):《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缪钺:《缪钺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N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鄂州市博物馆编著《鄂城六朝墓》,科学出版社,2007。

    Q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5。

    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

    ——《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日〕桥川时雄:《陶集版本源流考》,《雕龙丛抄》之一,《文字同盟》社,1931。

    R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三联书店,1987。

    S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Tiphaine Samoyault):《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古希腊〕苏格拉底(Socrates):《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严群译,商务印书馆,1983。

    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10。

    宋战利:《魏文帝曹丕传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T

    田晓菲:《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书化研究》,中华书局,2007。

    W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王伊同:《五朝门第》,中华书局,2006。

    王缁尘:《陶渊明先生评传》,世界书局,1936。

    X

    星云大师监修、慈怡法师主编《佛光大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许逸民辑校:《陶渊明年谱》,中华书局,1986。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徐晓东编《英文观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Y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智慧之路——哲学导论》,柯锦华、范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严耕望:《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中华书局,2003。

    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中华书局,2007。

    叶笑雪:《谢灵运诗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于安澜:《汉魏六朝韵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Z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

    张承宗:《吴门探史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张可礼:《三曹年谱》,齐鲁书社,1983。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文目之部

    C

    陈永国:《互文性》,《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陈培基:《陶潜归隐真相新解——从陶潜与桓玄的关系说起》,《福建论坛》1986年第1期。

    池万兴:《束皙的赋风及其成因》,《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程丽芳:《左思〈娇女诗〉与陶渊明〈责子〉诗探析》,《咸阳师院学报》2007年第5期。

    D

    邓小军:《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笺证》,《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邓小军:《隐藏的异代知音》,《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

    邓小军:《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诗史释证》,中华书局,2004。

    邓伟龙:《被“误读”的知音——浅析〈诗品〉对陶诗的评价》,《河池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F

    傅刚:《曹植与甄妃的学术公案—— 〈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辨》,《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1期。

    G

    〔德〕歌德(Johann W.Goethe):《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杨业治译,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3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山东大学文艺学专业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顾农:《曹植与曹操的临终嘱托》,东阿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鱼山诗魂——中国东阿曹植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郭沫若:《论曹植》,《历史人物》,《沫若文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H

    黄大宏:《重写:文学文本的经典化途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黄翔鹏:《释“楚商”》,《文艺研究》1979年第2期。

    洪顺隆:《六朝杂拟诗题材类型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J

    焦国标:《说杨道柳》,《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1月13日第七版《文艺副刊·读书》。

    金宇飞:《四象的起源》,《寻根》2011年第4期。

    景蜀慧:《陶渊明〈拟古〉九首新解》,《文学遗产》1994年第6期。

    L

    李建军:《文学与政治的宽门》,《小说评论》2007年第2期。

    李剑锋:《论江州文学氛围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李洪亮:《曹植家庭变故考论》,《文学遗产》2011年第4期。

    李文初:《读〈诗品·宋征士陶潜〉札记》,《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2期。

    李斯:《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李悦:《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之比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梁春胜:《曹植佚文辑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5期。

    林葆玲:《循环的创作:重观应璩、陶潜和清贫隐士传统》,赵敏俐、佐藤利行主编《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国中古(汉—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

    M

    马银琴:《子夏居西河与三晋之地〈诗〉的传播》,《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N

    〔美〕倪豪士(William Nienhauser):《陶渊明与他的“拟古”组诗》,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P

    潘重规:《圣贤群辅录新笺》,香港《新亚学术年刊》,1966年第7期。

    Q

    钱志熙:《湛方生——一位与陶渊明气类相似的诗人》,《文史知识》1999年第2期。

    秦海鹰:《人与文,话语与文本——克里斯特瓦互文性理论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联系与区别》,《欧美文学论丛》,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秦海鹰:《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法国研究》2006年第4期。

    秦海鹰:《罗兰·巴尔特的互文观》,《法国研究》2008年第2期。

    S

    邵明珍:《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非“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沈文凡、张德恒:《韩愈贬潮心迹考论——从比较昌黎〈论佛骨表〉与傅奕〈请除释教书〉展开》,《兰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史梅:《组诗浅比:论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T

    陶光:《汉代乐府歌诗〈江南〉的艺术特色》,《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俄〕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易漱泉等选编《外国文学评论选》,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W

    王大建:《论曹魏的宗室政策》,《东岳论丛》2002年第6期。

    王叔岷:《论锺嵘评陶渊明诗》,《陶渊明诗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台湾艺文印书馆,1975)。

    王澍:《再论锺嵘〈诗品〉中的陶诗“源出于应璩”说——兼与袁行霈先生商榷》,《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3期。

    王晓东:《中古小说家眼中的〈洛神赋〉》,赵昌智、顾农主编《第八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陵书社,2010。

    王运熙:《锺嵘〈诗品〉陶诗源出应璩解》,《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王永平:《曹魏苛禁宗室政策考论》,《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20卷第3期。

    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文学遗产》1994年第2期。

    X

    徐公持:《曹植诗歌的写作年代问题》,《文史》第六辑,中华书局,1979。

    徐公持:《曹植生平八考》,《文史》第十辑,中华书局,1980。

    徐公持:《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

    Y

    阳金保:《应璩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杨勇:《谢灵运年谱》,《谢灵运年谱汇编》,陈祖美编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杨合林:《陶渊明诗在东晋南北朝的被读解》,《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杨增成:《互文性的语言学研究综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于浴贤:《从拟古诗的繁荣看六朝诗学精神》,莫砺锋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

    余才林:《〈感甄记〉探源》,《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

    俞绍初:《“南皮之游”与建安诗歌创作——读〈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

    袁行霈:《锺嵘〈诗品〉陶诗源出应璩说辨析》,《国学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袁行霈:《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游国恩:《一千五百年前的大诗人陶潜》,北平述学社《国学月报汇刊》第1集。

    Z

    张志岳:《读陶三论》,《文学遗产》编辑部编《陶渊明讨论集》,中华书局,1961。

    张忠智、庄桂英:《论曹植〈赠白马王彪〉与屈原〈哀郢〉于文本的传承关系》,台湾《远东学报》第23卷第2期,2006。

    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时文坛上的模拟之风》,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朱自清:《陶诗的深度——评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层冰堂五种》之三),《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佐滕正光:《陶渊明和谢灵运——在诗歌表现上的相似性》,《九江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曾小霞:《论陶渊明的止酒》,江西宜丰陶渊明研究会:《陶渊明研究》2006年第1期。

    郑毓瑜:《试论公宴诗之于邺下文士集团的象征意义》,国立成功大学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辑,文津出版社,1993。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