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树藤萝花-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于写作者来说,编选自己的集子是一件快乐的事。只用了一天时间,就编好了这本书,之后是漫长的等待,时隔半年,当渐渐失去耐心的时候,才接到签订出版合同的通知,这才着手撰写后记。我平时读书习惯先读序跋,序跋往往会透露出文本之外的信息。因而,我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或短或长的序文或后记。

    与以往的散文集不同,这本集子全是写人的篇什。从我所写的人物也可以看出我的兴趣所在。我对胡适、林语堂、郁达夫、朱自清、梁实秋等新文学运动时期的文坛人物有着非同寻常的浓厚兴趣。余生也晚,没有赶上新文学运动的热潮,只能千方百计地搜寻他们的著作,从故纸堆里去寻觅他们的足迹,从作品中去感知先贤们的内心世界。无论搜寻、阅读,还是品味,都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每每读到拍案叫绝之处,更能体验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幸福感。

    有书的日子不会寂寞,与书相伴充实而又温馨,整日浸淫其中,自得其乐。但如果只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书呆子,变成两脚书橱。书斋是书生的充电室,也是书生的避风港,读进书里,也要走出书外,所读之书才能派上用场。走出书斋后,我结识了更多的爱书人,有李济生、谷林、来新夏、黄裳、袁鹰、文洁若、丰一吟等腹笥充盈的文化耆宿,有马旷源、龚明德、徐雁、伍立杨、罗文华等才华横溢的作家、学者,有王国华、周春、朱晓剑、眉睫等青年才俊……时常相互赠书,写信,间或电话问候。秋缘斋里藏有他们的著作、信札、图片,与他们的每一次交流,均大有裨益,偶有所感,便记录成文,刊布于各地报刊,集腋成裘,汇成了这组文字。

    本书原名《纸鱼噬书》,编辑改为《那一树藤萝花》,真的应该感谢编辑,看到这个名字,就使我想起对我有知遇之恩的孙永猛先生,他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不合时宜的官员,误入仕途或许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秋缘斋里一直悬挂着他的遗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看到它就像看到孙永猛那和蔼的目光,催我上进,使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所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是师友们关注、支持、鼓励、鞭策的结果。因而,对师友们,我怀有敬慕感恩之心。这本书也是在大家的关怀帮助下完成的,谨将此书献给我所敬重的每一位师友!

    2010年5月15日于秋缘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