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凡是风光胜迹,历来都是诗人骚客驻足流连之地,这样,便会有无尽的诗文流传下来,吟咏不辍;偏偏这里像遗世的高人、尘封的珠玉一般,不要说洪荒出世以来从未见诸诗文,甚至连它的名字也少有人知。遇与不遇,真是霄壤悬别,说来也是堪资惋叹的。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我走近了它。这年中秋节后,在旅游局长陪同下,用了一整天工夫,穿行于林峦山景之间。一时,意兴盎然,目之所注,神之所驰,一一发而为诗。灯下,检索诗囊,收获颇丰,居然超过了其他无数景点。
那天,进了山门,就见有一条溪流滚滚奔出,水势磅礴,冲击河床中巨石,轰然作响,激起雪白浪花凌空四溅。“白龙涧”的名字,大约由此而起。前行约里许,林峦掩映间,出现一条清冽、澄鲜的流泉,当是白龙涧的源头,水势却十分悠缓。旅游局长告诉我,由于它慢条斯理,像是步步回头,欲行又止,因而村民们叫它“回头溪”。听了,我似有所悟,遂即兴吟成两首七绝:
一川石磊大如牛,涛吼溪鸣伴白头。
也似人间生死恋,年年水咽大边沟。
——白龙涧
清泉汩汩出岩间,跳荡奔腾去不还。
待得投身浊浪里,始知回首恋青山。
——回头溪
其时秋色斑斓,远处有五花山;近前,葱茏茂密的绿林中,不时有丹枫、榶槭闪现,煞是显眼。不过,走到近前,才发现有黄叶飘零,飒飒落于地面。我说,树木也通人性,同样懂得惋惜凋零、不甘寂寞。旅游局长是一位成果颇丰的画家,想象力就更丰富了,随口捎上一句:“总是让人‘难忘临去时秋波那一转’”。我即兴吟哦:
转眼长林万叶空,流年似水水流东。从知岁晚芳华尽,落寞丹枫着意红。
说着,我们来到了一对“连理松”前。两棵树叠干交柯,看上去,爱意浓郁,难分难舍。因题七绝一首:
岂似人间离恨重,匆匆聚散走西东。
终生不解天涯别,连理枝头爱意浓。
当然,天华山更饶诗意、最是引人入胜的,还是布满山间的石景,堪称名副其实的“万景园”。远远望去,百象纷呈,十分壮美。有一尊伟人像,端庄凝重,惟妙惟肖;有一处石景,宛如聚会的八仙,参差错落,或立或卧,逸兴悠然;一处高悬天半,神秘莫测的石崖,上面坦平如砥,当地人称之为“天台”;还有一个巨石,酷似昂首咆哮的振鬣雄狮。我分别题写了七绝:
文旌长驻彩云间,秋叶春葩自往还。
眼底别开诗境界,天华依约似韶山。
——伟人像
层峦绝嶂展楼台,聚会群仙望眼开。
毕竟关东饶胜概,秦皇何苦觅蓬莱!
——群仙聚会
石壁崔巍黛色浓,禅关终日水云封。
溟濛纵有天书在,知在瑶台第几重?
——天台
昂首云端气象雄,一声咆哮夕阳中。
长林寂寞风萧瑟,暮霭苍茫谁与同?
——昂首雄狮
距离产生美,这是一条重要的美学原理。就是说,审美,不仅要保持一定的时间距离、心理距离,还必须把握适当的空间距离,即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必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这次观赏天华山石景,我就切身体验到这一点。前面谈到的那些奇观异景,都是地面上所见;待到我们履危岩,循窄径,费尽力气攀登到山顶上,近距离地寻看那些景物时,闯入眼帘的竟然杂乱无章,完全失去神奇的“故态”,不禁大失所望。因而题诗纪之:
怪态奇形未可攀,遥看幻相景千般。一当蹑履循阶上,乱石纷陈忒等闲。
不过,“通天洞”倒是另一种情态。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穹窿型的圆形洞口。地面上看去,只是一个类似“箭眼”形的窟窿,未见得有什么妙处;但是,攀岩上去一望,竟有置身桃源、别有洞天之感。有诗为证:
奇险神工出峻岩,仙人指路想从前。腾身一跃超凡界,绿树繁花隐洞天。
(2002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