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求人办事的一个其本素质要求。试想,如果一个人做事经常出尔反尔,那么你愿意帮助这样的人吗?
言而无信的人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指责,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做事。言而有信,受人尊敬的人,自然会有好的人缘,也会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他们做事。
中国从古至今都把信用看得相当重要,并且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关于守信的名言佳句,来激励后人。与人交往信守诺言,什么事情说到办到,才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以便于日后更好地交往、合作、办事,达成一种固定而又默契的合作关系。
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想把它做好做大,都需要建立一种长久而固定的合作关系。而这种长久固定的默契合作关系得以建立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讲信誉。如果不遵守信誉,可能会合作一次,但绝对不可能长久合作。
曾经从报纸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消息:
某房地产公司在售楼时曾做出过这样的承诺:凡是购买该公司楼房的顾客,入住后,可帮助解决其子女上下学的交通问题。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住在这个小区里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在城里的同一所学校读书,而小区与学校之间并没有通公交车,因此房地产公司决定,每天上下学的时间派出三辆中巴车接送孩子。
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小区里面新建了一所学校,而且教学质量和设施都不比城里差。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家长们纷纷为自己的孩子办了转学手续。唯独有一个上高三,即将面临高考的女孩子因为怕转学一时半会儿适应不过来,所以还在原来的学校就读。这样,这个女孩子上下学的交通问题将成为一个大难题。当大部分学生办理了转学手续后,房地产公司准备撤回那三辆中巴车,但当他们听说还有一位女孩子不方便办理转学手续时,他们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决定:每天还在以往上下学的时间,单独派出一辆小客车去接送那个女孩子,从而避免她的学习受到影响。房地产公司说到做到,小客车一直到女孩子毕业以后才停开。
事后,有人认为房地产公司这样做不值得,但是这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却认为这样做完全有必要。因为在当初售楼时,他们就做出了这样的承诺。即便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也应当兑现。他们特意用一辆小客车去接送女孩子上下学,从表面上看是不值的,但这种损失是有形的,有限的,可是如果不这样做,落一个言而无信的罪名,那种损失将不可估量。果然,经过这一件事情以后,顾客给予了这家房地产公司以高度的信任。他们的楼房售出量,遥遥领先于其他房地产公司。
其实这家房地产公司即使不这样做,也不会遭到太多的不满和非议,但他们最后还是这样做了,其结果是给公司带来了更好的声誉,更高的效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求人办事也应该保持诚实守信的原则。守信,是一个人立于世的金字招牌。没有人会愿意和一个没有任何信誉的人交往,相反,谁都愿意和信誉好的人交往合作。因为信誉是一种保障,和有信誉的人交往办事,可避免自己遭受损失,这会让人心里感到踏实、可靠。
有人把信誉看得非常重要,视它为自己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这是正确的。不讲求信誉,这不仅仅是对别人造成损失,同时也会使自己失去很多东西,而且它还会影响与他人更进一步的交往办事,使人们都逐渐地远离你。
也可能在求人办事过程中,凭借一两次蒙骗而使自己的阴谋得逞,但这种人办事绝对不可能长远。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蒙骗一时的行为迟早会被人们发现。如果你是一个不讲信誉的人,只要有一个人知道,用不了多长时间,所有的人就都会知道,那时候,你就会陷入到一个非常难堪的境地中,没有谁会主动来和你交往,甚至还会故意冷落你、躲避你。这样,无论你办什么事情,走到哪里,四面八方都会是厚厚的一堵墙,更别希望别人帮你办事了。
我们小时候可能都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牧童正在山坡上放羊,周围有很多农民在田里劳作。小牧童看着山坡上正津津有味吃着青草的山羊,再看看山下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决定搞一个恶作剧。他突然对着山下的农民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农民听到小牧童的呼叫声,一个个都扛着锄头、拿着铁锹跑上山来。等他们气喘吁吁地爬上山坡之后,哪里有什么狼的影子,只有一个小牧童坐在树下哈哈地笑,而那些山羊仍然在草丛中安然地啃着青草。农民们看到小牧童平安无事,只是在和他们开玩笑,于是又下山去劳作了。
等过了一会儿,农民们又听到山坡上有呼救声:“狼来了!狼来了……”有了上次被骗的经历,村民们稍微迟疑了一下,但最终还是扛着锄头再次来到了山坡上。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山坡上仍然没有什么狼的影子,小牧童又在捉弄他们。他们十分气愤地离开了。
渐渐到了中午时分,村民们该回家吃午饭了。这时,他们忽然又听见山坡上传来了呼救声:“狼来了!狼来了……”可是此时,人们已经不再相信那个调皮的小牧童了,人们说说笑笑,朝家的方向走去。
可是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狼真的来了,它吃掉了那个可怜的小牧童,还有他那几只心爱的小山羊。
谁该对小牧童的命运负责?是那些村民吗?好像说不过去--村民们已经尽力了。是狼吗?狼是没有人性的,它也负不了责。应该对小牧童之死负责的是他自己,是他自己那些一而再,再而三的谎言葬送了他的性命。
求人办事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必须是真心需要别人的帮助,才可以向别人开口,否则你拿别人的时间和精力开玩笑,最终受到戏弄的反而会是你自己。
还有另外一部分人,在求人办事前,告诉对方在事成之后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可是等到别人帮助他把事情办完了,他当初许下的条件却不再兑现了。或者有些人在借助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办事目的之后,就把对方一脚踹开了,而对方当初所期望得到的回报却在瞬间化为了泡影。像这种人做事就明显地属于过河拆桥,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人办事绝对长远不了。
不要忘记曾经帮过你的人
求人办事,在别人帮你办完事后,一定不要忘记说声“谢谢”,不要忘记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在任何一门语言里,很少有其他的词语一讲出来就能立刻赢得对方的好感,也几乎没有另外一个词更能向帮助过你的人表达感激之情,然而,“谢谢”这个词却有这个魔力。
在求人办事时,有许多人存在这样的心态:对方帮自己办事,如果办成了,理所当然地要感谢对方。如果事情没有办成,就认为不必感谢对方了,更有甚者还埋怨对方。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即使对方没有帮你把事情办好,但他可能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没有办成事,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所致,而不是他自身的原因。这种情况下,你仍然需要感谢对方。
求人办事,不管对方是不是把事情办成了,你都要感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求人办事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可能这次由于种种原因对方没有帮你把事情办好,但说不定下次他就有机会帮助你办好其他事情。如果你认为对方反正这次没把事情办好,那就没有必要去感谢他了。好像无功就不应当受禄,不值得去感谢,这样,对方就会认为你这个人没有人情味,以后就可能不再帮助你了。
有一个在北京工作的记者,春节时准备回老家过年,但他临时有采访任务,抽不出时间提前去买火车票,于是把此事托付给他的一个好朋友。
朋友马上跑到火车站,辛辛苦苦排了两个小时的队,由于春节期间车票紧张,轮到他时,火车票卖完了。朋友无功而返,记者心里很不高兴,不但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还给了朋友一个难看的脸色。
朋友排了两个小时的队,虽然没买到车票,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他却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听到,相反还被记者朋友埋怨,于是非常生气,一句话没说就走了。
因为没有帮上忙,那位朋友本来就感到十分内疚,而遭受记者朋友的如此待遇,他更是难以忍受。从此以后,记者就失去了这位朋友,他永远不可能再期待这位朋友为自己办事了。
相反,一位山村教师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他也因此获得了对方的长期帮助。
有一位山村小学教师,在山村里教了许多年书,由于山区气候潮湿,他的双腿患上了较为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如果继续留在山村教书肯定对病情不利,于是他打报告想调到县城的小学里去教书。
他把调动的事情托付给了在县教委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在县教委只是一个小科长,并没有多大的实权,因此最后也没有帮这位山村教师把事情办成,但这位朋友毕竟为此事出了不少力。这位小学教师仍然很感谢这个朋友,他想办法把山村里的土特产带给了这位朋友,每次到县城出差时还常常请这位朋友吃饭,并忘不了说一些“这件事让你费心了”,“谢谢你的帮助”之类的话。这位朋友很受感动,一直没有放弃帮助他的愿望。后来,这位朋友时来运转,当选为教育局的副局长。于是,他很轻松地把这个小学教师调到了县城教书。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一个会求人办事的高手,在朋友帮自己办事没办成时,也会适时地感谢对方,既维系了原来的友谊,又为以后的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过来讲,如果当初这个小学教师非常势利,见朋友没把事情办成,就对之不理不问了,那么他或许要在山村教一辈子书了。
求人办事,不要太苛求,只要对方为你办事,无论事情办成与否,你都应当向对方表示一定的感谢,这一点是千万不能忽略的。
卡特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好友,也是帮助他创建标准石油公司的伙伴之一。有一次,洛克菲勒与卡特合资经商,因卡特投资失误而惨遭失败,损失巨大,为此卡特心中十分内疚。有一天,卡特走在路上,看到洛克菲勒与其他两位先生走在他后面,他觉得没脸回头,假装没有看见他们,一直低头往前走。这时,洛克菲勒从后面叫住了他,并走上前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着说:“我们刚才正在谈有关你的事情……”卡特脸一红,以为洛克菲勒要批评他,于是内疚地说:“太对不起了,那实在是一次极大的损失,我们损失了……”想不到洛克菲勒却若无其事地回答道:“啊,我的朋友,我们能做到那样已经难能可贵了。这全靠你处理得当,使我们保存了剩余的60%,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谢谢你!”
洛克菲勒没有因为卡特没把事情办好而去埋怨他,相反他还找出一堆赞美和感谢的理由来安慰卡特,这真是出乎卡特的意料。此后,卡特更加努力做事,不仅为洛克菲勒挽回了损失,而且还为公司赚了不少钱。
事情没办好,也要感谢为你办事的人,这无疑会给办事的人以信心和鼓励,使得两人的感情更为融洽,也为对方下一次为你办事预留了感情的资本。
如果别人为你办事历尽周折,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帮你把事情办成,而你却连一句“谢谢”和鼓励的话都没有,那么,你就不要期望对方以后再帮你做任何事情了。
与人交往保持适度弹性
距离让友谊长青--在距离中发现美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西方哲人说:“距离产生美。”无论是中国传统上的观点,还是西方现代思想,都向我们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
每天形影不离的人不一定是最亲密的朋友,就像我们每天都与同事在一起工作一样,我们与同事之间并非亲密无间,相反那种只有一两周才联系一次的朋友才会与我们无话不谈。两个再要好的朋友,如果天天都泡在一起,那种感情也会在朝夕相处中磨灭,最终变得麻木不仁。如果双方能够在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则更容易贴近彼此的心灵,产生友情的共鸣。
朋友之间相互的吸引力不管有多大,他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利益。他们因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其人生观、价值观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两个人接触的面越广,产生的分歧也越大。正如一对热恋中的男女一样,在他们的恋爱时期,双方花前月下、如胶似漆,但是恋爱时期一旦结束,二人即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时随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的交融,两个人的距离逐步缩减为零,而彼此的差异和缺点也就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这时双方从尊重对方到容忍对方再到挑剔对方,难免会在相互的碰撞中伤及情感。因此,朋友之间也只有适度地保持距离,才能够增进双方的感情。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交往的次数愈是频繁,这种差异就愈是明显,而这种差异从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双方的分歧。
小张和小王同在一家合资公司做销售,她们两人是好朋友,经常形影不离。由于公司的纪律很严格,上班时间她们并没有机会说话。
下班回到家,小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小王打电话,一聊起来就没完没了。星期天,小张总有理由把小王叫出来,陪她去购物、逛街、上公园,小王每次也都勉强同意。小张每次都兴高采烈,她拉着小王一玩儿就是一整天。
小王是个有上进心的姑娘,她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就偷偷地使用业余时间学习电脑。星期天,小王刚背起包要出门,小张打来电话要她陪自己去裁缝铺做衣服,小王解释了大半天,小张才同意小王去电脑班。可是等小王赶到培训班,已经迟到了十多分钟。小王为此很不高兴。
等到第二个星期天,小张说有人给她介绍了个男朋友,非逼着小王一起去看看,帮着参谋参谋。小王说:“不行,我得去培训班学电脑。”小张怕小王偷偷溜走,一大早就赶到小王家死缠硬磨,小王没有去成培训班,心中更加恼火。最后小王向小张郑重声明:以后星期天要学习,不再参加小张的各种活动。
可是小张一如既往,满不在乎,她认为好朋友就应该天天在一起。有时星期天她照样来找小王,小王为此躲到亲戚家去住。这下小张可不高兴了,她认为小王是有意疏远她。她对小王的父母说:“我很伤心,我把她当做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朋友,可她竟然这样对我。”
小王的父母劝她说:“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你这样每周都缠着小王与你在一起,使她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她自然会感到厌倦。所以维持你们亲密关系的最好办法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往来有节,互不干涉。”
听了小王父母的话,小张来找小王的次数减少了,可是她惊奇地发现,她们的友谊反而更加深厚了。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应当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朋友之间过于亲密无间反倒容易产生矛盾,这样反而会不利于双方之间的友谊。
与人交往应保持适当的距离
哲人叔本华曾经讲过一个豪猪的故事:一群豪猪在寒冷的冬天相互靠近,为的是通过彼此的体温取暖以避免被冻死,可是很快它们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不得不相互分开,当取暖的需要使它们再次靠近时,又重复了前一次的痛苦,以至于它们在这两种痛苦之间转来转去,直至它们发现一种适当的距离使它们能够保持互相取暖而又不被刺伤时为止。
这种现象被叔本华称之为“豪猪哲学”。根据这种哲学原理,人与人之间也应有一定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距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距离”即“私人空间”,另一种是“心理距离”即“自我保护意识”。
所谓“私人空间”,是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空间范围,我们用眼睛无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无论是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还是在人碰人的电梯内,你都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会下意识地向旁边靠一靠,从而逃避这种接近的不快感;但是挤满了人就无法改变,于是就只能以漠然的表情来排遣心中的不快。
有关资料介绍:私人空间的形状与大小可使用所谓接近(或被接近)实验的方法来确定。研究人员在广场中心位置安排一个人站着,然后让被测试者一步步地接近目标人物,这时就会发现,“过分接近对方而引起不快”的位置。这一位置就是“私人空间”的界线。实验表明:当被测试者与目标人物认识时,“私人空间”要比不认识的小,而异性之间的空间却要比同性之间的大。尤其是女性被测试者去接近男性目标人物时,私人空间扩张到最大。
这种距离感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容易看到。比如,在车站、公园供人休息的长凳上,通常坐两端的人多,一旦两端位置都有人占据,几乎很少有人会主动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仔细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最多能坐4个人的一排长凳,先来的人坐在凳子的正中,后来的人会坐在长凳的一边,这时坐在正中的那个人则会挪到长凳的另一端。于是,原本可以坐4人的长凳,两个人就“坐满”了。
而一个人的“心理距离”主要表现为:他们不喜欢与陌生人接触,不喜欢与陌生人说话,也不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给朋友们。比如,一般情况下,除非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主动与陌生人说话的;当陌生人主动与他们搭讪时,他们也会提高警惕,只是被动地、简短地回答问话;即使他们所认识的人,只要不是知心朋友,一般也很少向对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再退一步讲,即使是面对知心朋友,他们也会保留一部分“私密空间”,如果朋友试图从他这里获得更多的消息,那将会遭到拒绝。这就是人们的“心理距离”,也是人们正常的自我保护意识。
了解了以上的内容对于我们求人办事有什么帮助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无论是与自己的朋友、同学、亲戚、同事以及其他的关系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使关系网保持适度的弹性。另外,即使是别人帮助了你,你只要适当地向别人表示感谢就可以了。别人帮了你一点小忙,你就把对方奉为救命恩人,整天追在人家屁股后面报恩,那也是不可取的。与人的距离太远,别人帮不上你的忙;与人的距离太近,也会让人产生厌烦。总之,与人交往要把握适当的距离,这样既能相互帮助,又不至于伤害感情。
小莉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小公司做文秘。公司一共十几个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小莉勤奋好学,工作很努力,见到谁都是“老师、老师”地不离口,她与周围同事的关系也都处理得非常好,后来她还与公司王大姐聊得火热。
这王大姐人虽热情,但是非太多,没有她不知道的事儿。因为这个,她和公司里的张大姐就像仇人。小莉看在眼里,也没多想,王大姐跟她唠叨张大姐的种种不好,小莉也附和着。上班的时候,王大姐也常常来找小莉聊天,小莉也不避讳,旁若无人地与王大姐陪聊。张大姐把此事看在眼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渐渐疏远了小莉。
有一天,老板让分管资料的王大姐分给每人一本画册,王大姐就叫小莉来帮忙。张大姐此时有事要出去,就跟王大姐商量能否先发给自己一本,王大姐不予理睬,张大姐转过来就和小莉说,小莉也没有表态。
张大姐十分气愤,没拿画册转头就走。可是话又说回来,这张大姐又和老板关系不错,所以公司里的人都不敢卷进张、王的是非之中。可是小莉当初并不知情,她似乎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张大姐因为画册的事情,渐渐地与小莉形同路人。小莉反省了一下自己,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因为王大姐而和张大姐闹那么僵,所以小莉开始有意疏远王大姐。小莉本以为这样能缓和与张大姐的关系,可是她却发现自己在公司里越来越受孤立,张大姐和王大姐的关系依旧,但她们都对小莉不怎么样。而公司里的其他同事也渐渐疏远了小莉,王大姐呢,从外地出差带来的特产,让这个尝、那个尝,唯独没叫小莉。在这种环境里小莉觉得很孤独,自己每天上班都在熬日子,后来她不得不离开了那家公司。
在这个例子中,小莉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与人交往的距离,与王大姐走得太近,从而导致她离开了公司。
有一位心理学教授有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大多数年轻人都喜欢驾车,他们的反应快,对自己驾车的技术很有信心,在拥挤的车道或高速公路上都能很熟练地驾驶。但出交通事故的也往往是这些年轻人,虽然事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但他们因看不清与对方车道的距离而产生的摩擦事故最多。
年轻人富有热情和激情,喜欢与人交往,但是经验不足,常常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注意人与人交往的距离,因而与别人产生摩擦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所以,在人际关系中,与他人保持距离是很重要的,要依据对方的利害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来调整彼此的距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