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说到同学关系,总是让我们遐想无尽,引以为豪。同学不仅是我们精神上的一种依托,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成就大事。人们常说:十年寒窗半生缘,办事最实在最得力的要属同学。
同学关系是非常纯洁的,它比其他的关系更有可能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友谊。因为在学生时代,人们年轻单纯,热情奔放,拥有对人生对未来共同的目标和理想。曾几何时,彼此在一起热烈地争论和探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在别人的面前表露无遗。另外,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对对方的性格、脾气、爱好、兴趣等都能够深入了解。这种关系要远比踏入社会之后建立的其他关系更加牢固和长久。
也许你在学生时期不太引人注目,交往的范围也很有限度。这种情况下怎样去有效地使用同学关系办事呢?其实,你大可不必为此消极,毕竟你与他们同学一场,相互之间,求助帮忙办事总比求助陌生人要强。即使与完全陌生的人来往,通常也能相处好,时间长了,你们之间也会成为朋友,在关键的时候,对方也能帮上你的忙。
因此,无论你在学生时期与现在发达的老同学是否有交情,你们之间这层同学关系是无法抹掉的。连陌生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朋友,过去的老同学难道就不能成为朋友吗?你完全可以重新建立你的同学关系网。换言之,不要拘泥于学生时期的自己,而要以目前的身份展开与同学的交往,也许你将会获得一个更具生命力的人际关系网络。
谁没有几位昔日的同窗,说不定你的音容笑貌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千万不要把这种宝贵的人际关系资源白白浪费掉。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努力地去开发、建设和使用这种关系。那么我们该如何使用同学关系呢?
使用同学关系,首先要有可用的同学关系。因此,在学生时期多交几位良师益友实有必要,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同学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再回头去建立同学交情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曾经的同学关系,将这种关系加深、加固、升华。
这需要我们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多与同学联系,加深彼此感情。
有的人认为:同学之间只不过那几年的缘分,时过境迁,相互之间也就没什么值得留恋的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要知道,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既然能够成为同学,就说明你们之间有缘分。虽然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这种关系同样弥足珍贵。如果能把握好这种关系,将会对你的一生都大有好处。认识到了这一点,就要与过去的老同学经常保持联系,多参加同学聚会,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在必要的时候才能得到同学的帮助。
三国时期,蜀国的缔造者刘备就非常注重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刘备在读私塾时,就非常聪明,也十分讲义气,所以在同学之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这几年中,他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与他们的关系处得非常好。后来长大了,大家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刘备与这些要好的同学也就各奔东西了。
虽然大家都分开了,刘备仍然与同学们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在这些同学中有一个人叫石全,他是刘备读书时最合得来的朋友。石全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后,回老家侍奉母亲,以尽孝道,由于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石全只能靠打柴卖字画为生,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刘备不以贫富论英雄,他为石全的孝道所感动,经常邀请石全到他家做客,共同探讨天下大势。每次他们都谈论得十分投机,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不断加深,两人情同手足。
后来,刘备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大计,带领一支起义队伍参加了东汉末年的大混战。当初由于力量弱小,刘备只能依附于他人。有一次,刘备奉命出战,不幸所带部队被全部歼灭,只有他一人逃脱,石全舍命相救,刘备才逃过一劫。
试想,如果没有石全当初的舍命相救,刘备就没有机会完成蜀国大业,而三国的历史也将会是另一番景象了。试想,如果当初刘备在与石全分手之后,没有与他经常联系,或许当刘备身首异处时,石全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可见,同学关系有时在危急关头也能帮上大忙,或许还能帮助我们成就一番事业。无论同学帮助我们做了什么,这都是我们平常努力的结果。如果你与同学分开以后,从来就没有联络过,别说请求同学帮忙办事了,可能他连你姓甚名谁都记不起来了。所以,只要你希望同学能帮上你的忙,你就应当多与他们联络感情。
第二,多参加同学聚会,相互办事有照应。
很多人在告别学生时代之后,相互之间就没有多少往来了。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同学之间几乎帮不上什么忙,没有必要再维持从前的关系。大家“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直到遇到困难时才想到同学,那就为时晚矣!
也有部分目光长远者,十分注重这种同学资源,为了有效保持与老同学的联系,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同学会,虽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这个组织中获益,但获益最大的无疑是这个组织的核心人物--同学会的组织者。可能这个组织的每一位成员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每个人也都有可能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帮助。
大家你帮我,我帮你,最终的结果就是:资源共享,每一个人都能从这个组织中获益。不仅如此,通过定期的同学聚会,彼此还能加深感情,从而使这种关系更加牢固。
事实上,有不少成功人士正是从这种同学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伙伴,从而共同成就了人生的辉煌大业。
总而言之,同学关系可以成大事,只要你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巧妙运用这些关系。
请求发达的同学帮忙
使用已发达的同学为你办事
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可能会有不少要好的同学。十几年或者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那些同学已经天各一方,他们可能从事着不同的行业,也可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与他们相比,我们可能落后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他们的帮助。也可能我们并不比他们落后,但由于行业所限,有些事情我们只能向他们求助。
同学年少时,总有些“苟富贵,勿相忘”的豪言壮语。现实中,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地位的变化等,有些人在自己富贵发达之后,就逐渐与原先那些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善的老同学疏远了,甚至忘掉了老同学,躲着老同学。因为彼此之间的现状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距离。在这样的关系下,处在低层次的同学该如何向高层次的老同学开口请求帮忙办事呢?事实上,这确实有些让人为难,除非万不得已,没有人愿意这样做。
当然,求老同学毕竟还是比求助陌生人要强得多,因为老同学毕竟还有一层同学关系,或许你们之间还有一定的交情,这样办起事来会更容易些。再者,跟老同学说话总比跟陌生人好开口得多,就是送礼也能找得着送礼的门。
所以说,有用得着老同学的时候,不管你所处的地位如何,该张口的时候你还是要张口的。
李建经营着一家小的建材公司,虽然发不了什么大财,但每年的生意还算兴隆。因此,李建对自己的小公司也充满了信心,几年时间过去了,公司的业务在稳定中有了长足的发展。李建决定趁机扩展业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不够谨慎,他的一家上游供应商出了问题,货款早已经打过去了,可是供应商却迟迟没有发货。等到他来到那家公司探询究竟时,发现已经人去楼空了。十几万的货款,一下子没了踪影,他的生意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几年的心血,竟然在一次轻信中化为泡影了。为了维持资金周转,他必须为他的客户马上进货,可是货款都没了,又能到哪里去进货呢?他急得不知所措。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他忽然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他大学时的同学王军。王军大学毕业后就从事了房地产行业。他从开始的一名小小的业务员,已经做成了一家建筑企业的老总。王军在行业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李建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在建筑行业内小打小闹而已,一般情况下还攀不上王军这个高枝。因此,他一直没有主动接近过王军。可是现在,进货的问题迫在眉睫,他公司的生死存亡就寄托在这一线希望之上了。或许王军能帮得了他,他找来王军的电话号码,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王军的声音,王军了解了李建的情况之后,为老同学的遭遇深感不幸。事又凑巧,王军那里正好有一笔存货。对于老同学的这个请求,他答应把自己的存货以较低的价格先转让给了李建,并且对付款期限给了他一定的宽限。有了这样的一个期限,李建的公司有了喘息的机会,后来经过李建的一番努力,公司终于走出了困境。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不是王军的帮助,李建的公司可能早就不存在了。虽然,李建在平时并没有与王军有过多的联系,但是,在关键的时候他还是想办法请求发达的老同学帮忙,这使他顺利地渡过了难关。
有效使用同学关系
找到共同点求同学办事
同学关系不是万能的,求同学办事也不是有求必应。即使同学答应了你,也不一定把事情办得尽如人意。那么,怎样让同学有效地帮你办事呢?
找出共同目标是让同学帮你有效办事的方法之一。找到了共同目标,就容易产生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欲望和动力。这样就会使你们的力量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而努力,而做事的成功率自然也会提高很多。
这种共同的目标不仅体现在一定的共同意识上,而且还体现在一定的共同点上。也就是说,如果你找到了双方的共同点,就等于发现了双方的共同意识。
曾经有一对男女青年,彼此无论是在个性上、生活习惯上,还是在交谈的观点上,都格格不入。但最近为了攻克单位的一个重要项目,他们只好勉强联手。然而,除了工作上的需要两个人才有交谈,在私下里两人仍然形同陌路。
单位领导看到这种情形,认为不太妥当,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可能会影响到项目的进展,于是决定想办法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究竟怎样才能使他们的想法一致呢?领导认为首先要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从而激发他们之间的共同意识。通过了解,领导发现他们在生活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都喜欢吃牛排。
最后领导决定,在工作之余请这对青年男女聚一次餐。下班以后,他们被邀请到附近的一家餐厅吃饭。当服务员问他们想吃些什么的时候,他们竟异口同声地说:“牛排!”这样的回答一出口,双方都禁不住笑起来,在场的领导也笑了。
从此,这对青年打破了原有的僵局,成了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们所攻克的项目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心理学认为:即使是一个小细节也能反映出双方的共同点,激发双方的共同意识。因此,不论任何人,一旦和对方之间产生了共同点,那么即使是初次见面也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经常增加双方的这种亲切感,就会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双方产生共同的奋斗目标。
这种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在使用同学关系办事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点,我们可以寻找出与同学的共同点,激发彼此的共同兴趣,引起双方的共鸣。
同学之间交往的最佳状态,就是自始至终能与对方产生共鸣。我们应尽量寻求双方的相同之处,使对方觉得你和他利害相同、处境相同,从而产生“同病相怜”的效果。
在求同学办事时,你最好着重强调一下彼此之间的共同点。人们只要拥有共同的体验和烦恼,或者面对艰苦的障碍时,彼此间就会有很深厚的同伴意识和休戚与共的感觉,这样就能增加彼此间的亲密程度,提高办事的成功率。
有这样一个例子。
老张和老王原本是很要好的中学同学,在学生时期他们经常在一起打篮球,在一起复习功课。在别人的眼中,他们简直就是形影不离。老王由于学习成绩比较突出,中学毕业后考入本市的一所名牌大学,而老张成绩平平高考落榜了。由于各自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从此以后两人很少再联系了。过了几年,老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政府机关,成了一名公务员。而老张在中学毕业后一年,也进了一家工厂当了一名技术工。
老张和老王都过着各自平静的生活,他们彼此也没有见过面。十几年过去了,他们的孩子也都升入了中学。真是造化弄人,老张和老王竟然意外地又见面了,那是在他们孩子的家长会上。原来他们的孩子都升入了同一所中学,而且是同班同学。更巧的是,这所学校正是他们当年就读的那所学校,不同的是,当年那所普通的中学已经变成了重点高中。老张的孩子学习很优秀,老王的孩子经常向他请教。
老张和老王见面的那一刻,双方都感慨万千。会后,他们谈起了彼此的生活,这才了解了彼此的生活状况。老王现在已在政府机关身居要职,而老张仍然在原来的工厂担任技术员。虽然老张完全符合分房的条件,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老张向老王谈及此事,老王为下属部门渎于职守而十分生气,回去后他亲自督办此事,不久老张顺利地分到了住房。
老张住房问题的解决,只不过源于老王的一句话。而老王为什么会帮助老张办事,仅仅因为他们曾经是同学吗?其实他们一直都是同学,为什么老张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呢?事情的关键就是他们的孩子是同班同学,而且是很要好的朋友,这使得老张老王那早已变得陌生和遥远的同学关系迅速拉近了距离,老张的住房问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总而言之,同学之间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只要双方找到了一个共同点,彼此之间就会有好感。只要对方对你产生了好感,被你激发起了兴趣,那么再托其办事,就容易多了。
使用同学关系办事需要注意的事项
同学关系虽然较其他社会关系办事要可靠得多,但同学关系也不是万能的,求助于同学办事也要注意一定的事项。
第一,找同学办事要有诚意
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诚信基础之上,同学之间办事也不例外。如果有些事情你自己能办得了,却又不想费力气,这时候你谎称自己办不了,而虚情假意来求同学帮你办,这本身就是对同学关系的一种欺骗,又怎能祈求别人把事情办成功呢?如果同学后来知道了实情,那么你们之间是不是会变得很尴尬?所以说,求同学办事也一定要有诚意。
第二,找同学办事要客气
同学虽然不是外人,但找同学办事,也不要在任何情况下都把自己不当外人。同学关系也有远近之分,求关系密切的同学办事,当然不需要太客气,但求助关系稍生疏的同学办事就不能太随便了。就像银行一样,你平日在里面储蓄得多,你可以支出的也多,如果你在里面根本就没有存多少钱,你却要支出得更多,那就不太可能了。
求助同学办事也一样,如果你们的关系不是十分要好,那么你请求同学办事的时候,就要显得客气一点,或说话委婉一点,或给予同学适当的报酬。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你们之间的交情,而且还能为下次办事留条后路。
第三,找同学办事要有的放矢
任何人办事都有一定的目的,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方法和手段与目的一致,那么事情就好办得多。反之,就会事倍功半。求同学办事也是这个道理,你所要办的事情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而你的同学也可能分布在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求同学办事要对号入座。哪一位同学适合办哪一类事情,你应当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提高办事的效率。如果你让一位搞建筑的同学为你谱写一首曲子,那是不是太为难他了?而你让一位电子工程师,为你画一幅肖像,那是不是也不太可能呢?因此,要想成功办事,要想提高办事效率,就需要有的放矢。
第四,什么样的事不能找同学办
前面说过,同学关系不是万能的,因此有一些事情是不适宜找同学办的。究竟哪些事情不适合找同学办呢?同学办不到的事情自然无法找同学去办,除此之外,个人的一些私事大多也不适合同学去办。比如,你的亲戚生病了,你没有时间去看望,而你的同学正好有时间,这种情况下你最好不要请你的同学去代劳。另外,违规的事也不能让同学帮你去办。如果你的同学身处公职,你就不能让同学使用职务之便违规为你办事,这种情况下你碰壁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人托人的事也不能找同学办。假设你所请求同学办的事情,同学不能直接办到,他也需要托层层关系才能办到。这种情况下你最好还是不要托同学去办,你完全可以转求他人来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所请求同学所办的事,可能影响到同学的私人生活。比如,你的孩子在一所中学就读,因为学校宿舍吵闹,于是想寻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而你的老同学正好是这所学校的一位老师,在校内有自己的一所房子,你希望老同学能为自己的孩子腾出一间房子来。这种要求就有点不现实,因为这样做势必会影响到老同学的私人生活。
总之,自己能办的事,一定要自己办。而与同学利益相抵触的事,尽量不要找同学去办。
同学之间也要礼尚往来
我们平常经常说“礼尚往来”,意思是说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礼”是人们交往办事的润滑剂,有了礼就会减少不少办事的阻力。求同学办事,也是一样的道理,不仅要有礼,而且需要送礼。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让同学办事,怎样显得有礼。
第一,“活礼”胜于“死礼”
平常我们所说的礼貌、礼仪、礼节,其实就是约定俗成的“死礼”。求同学办事离不开这些“死礼”,但是在现代交际中,最为通行的是那些可以千变万化,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以作为办事敲门砖的“活礼”。所谓“活礼”是送礼的“礼”,它大多情况下指的是礼品。
可能有些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种做法与那些请客送礼、走后门的人没有什么差别。其实,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送礼”了。
有一次,孔子带着子路等几名弟子去郯,途中恰好碰到了当时著名的贤士程子,他们彼此倾慕已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两人车盖相抵,热情交谈。
日薄西山,临别之际,孔子让子路从车上拿五匹帛作为馈赠程子的礼物。子路心里很不乐意,他认为男子若不经人介绍就与人会面,女子若没有媒人牵线就出嫁,是不符合礼的规定的,君子不能与这种人交往,而且孔子还常教导自己这样做。所以子路闷闷不乐地立于一旁,没有听从孔子安排。
过了一会儿,孔子见子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又催促了一遍,子路仍以老师的做法不符合“礼”的规定,而不予理睬。
孔子见他倔脾气上来了,就耐心开导说:“程子是当今天下的贤士,如果现在相见不予馈赠,恐怕终生难以见面了。”子路听了孔子的话,于是就照办了。
孔子通过送礼以表达对程子的敬意仰慕,联系情感。这说明圣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要送礼呢,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当然,如今送礼,已不是单纯的仰慕,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送礼给同学,不外乎为了联络感情,搞好关系,而搞好关系的目的,除“情”之外,不外乎为自己日后办事提供方便。
第二,给同学送礼门道多
前面提到了求同学办事也要送礼,但礼要会送,而不能乱送。
(1)“礼”要送在前面。
陈先生经营着一家公司,为了生意上的事情,他常常开车去拜访同学。一次,他驱车去一位老同学家,心想:走的时候再把给同学的礼物拿下来,于是他空着两手进了屋,大家寒暄一番,时近中午,同学也没有留他的意思。陈先生于是起身告辞,附带着说了一句:“我把车上的东西拿下来。”同学听他这么一说,马上说:“今天中午怎么能走呢?就在我这儿了。”同学的妻子也立刻转身去了厨房。
通过这件事,陈先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拜访同学,最好采用“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策略。先把礼物一放,不管是大是小,是多是少,只要有礼在,态度准没错。但是也会有的情况下,需要先办事,再送礼。例如,有时候请求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办一件小事,如果上来就送礼,显得有点儿小题大做,这时候你就可以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你一定要认真帮我办,事成之后我请客!”同学听了这话,一定会尽力的,当然并非为了你的这句话。另外,把握不大的事情,最好也不要先送礼。
(2)送礼要在平时送。
关系需要经常维护,同学之间需要常走动,送礼最好平时送。如果有了急事之后再找到同学门前送礼,未免让人感到有些势利。到了这个时候,即使你提上大包小包的东西,人家也未必会给你这个面子。我们也可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你瞧这人,想求我帮忙的时候才想起我。”求同学办事,最好先进行投资,关键的时候才能尽显威力。
送礼的时机需要我们把握。遇到从前的同学,他们可能会说:“有空到我那儿去坐坐。”这个时候,带份礼物到同学那里最好不过了,可能同学会说你太客气,说你们又不是外人,告诉你下回千万别带东西。你要真听他的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同学心里是很高兴的。你带着礼物去他家,证明他在你心中很重要,你常想着他。理由很简单,你看得起他。没有人会瞧不起“看得起”自己的同学,所以他一定会很高兴,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你回报。
(3)送礼,要选择适当的时间。
生活中常发生这样的事,你带着礼物请同学帮忙,他答应了。过了几天,你问他时,他却说:“那天去的人比较多,忘了什么事。”这时你才想起,上次去的时候恰逢节假日。求同学帮忙,不要凑在节假日给他们送礼,否则,他们容易“贵人多忘事”。
总之,求同学办事也需要“礼尚往来”,而且送礼要守规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