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台霸主-拳由心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陈涛偶然间看到了“大卫健身馆”的招牌,怀着好奇心走了进去。这时候的陈涛怎么也没想到,他迈进的不单是健身馆,而且走上了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

    这是1989年8月的一天。这一年陈涛19岁。

    陈涛从小的梦想是当兵。可因为名额的限制,中学毕业的他最终没能穿上军装。这样的打击让他对一切都心灰意冷,母亲见儿子打不起精神,就鼓动他到新疆姑姑那儿去。他一想,换一个环境也好。就这样,16岁的他独自出远门从安徽老家来乌鲁木齐。姑姑、姑父是做服装生意的,陈涛就帮着打下手。那个年头,只要敢做买卖,就能赚钱。一些日子下来,陈涛的生意做得不错,姑姑就给了他一个摊子让他独自打理。母亲听说儿子做生意开始上路了,就盘算着让他在乌鲁木齐找个媳妇成家。陈涛不乐意,说不上什么原因,只觉得自己不能这样生活下去。

    一天,陈涛到服装展览会摆摊卖衣服,猛然瞧见了“大卫健身馆”的牌子,勾起了他的兴趣。进门前,他想的是进去锻炼锻炼身体,满足满足爱好运动的胃口。进了门,看到几个小伙子在练拳击。他看了一阵,竟然被迷住了。练拳击多好啊,是男子汉的运动,不但能健身,还能防身呢。那时候,拳击在乌鲁木齐刚兴起,练的人并不多。

    陈涛回去和姑姑商量,姑姑想,有点爱好,也挺好。于是,陈涛花钱报了名,开始利用晚上时间练拳击,一周三个晚上,每晚两小时。虽说是练着玩儿,陈涛也不含糊。几次下来,他发现自己的体能跟不上,他住的地方到健身馆有10公里,他来回都跑步。

    冬天的乌鲁木齐那真叫个冷,陈涛在头上裹了件衣服迎着如刀的寒风跑起来。大街上人少车也少,零星来个行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瞧着他,心里没准儿在想,这个傻小子跑什么呢?天气实在太冷,而且跑起来太累,有时他真想搭公交车,或者干脆拦辆出租车,可最终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明白,只有吃得起苦,才会有收获。

    夜学,有些路段没有路灯,路况也不好,深一脚浅一脚的。一个晚上,他跑到离家不远了,脚下一落空,一条腿栽进窨井,幸亏他灵机一动,用双手及时撑在地上,要不然那条腿不残也要伤。

    刚开始,他体力跟不上,只能是坚持着跑,每次都跑了个筋疲力尽。这还没有完。每晚,他还得打一小时的沙袋。沙袋被他捶得嘭嘭作响,拳头破了流着血,他也不当回事儿。一个月下来,沙袋上处处是血迹。有一次两个巡逻的警察闻声上来,推开门就带着警惕的语气问:“这么晚,怎么这么大动静。”看到陈涛面前的沙袋上沾着鲜血,更起了疑心,还以为陈涛在夜深人静之时做了什么坏事呢。

    这时候的陈涛,对拳击了解得不多,练拳击也只是出于锻炼身体的目的,至多也就是长点防身的本事。可他的教练容太昌却发现陈涛是个好苗子,有潜力可挖。容教练是新疆师范大学的体育老师,专攻拳击训练。要说陈涛的自身条件,与一个拳击手的差距实在太大。接触拳击的年龄太短,身体素质一般,也看不出有什么天赋,倒是陈涛对拳击的热爱和喜欢动脑子的劲头,让容教练喜欢。健身馆一来容教练的学生,或者有其他俱乐部的拳击爱好者来时,容教练总会和他们说到陈涛,一个劲儿地说陈涛的技术如何如何的好,说得陈涛都不好意思起来。夸完了,容教练就鼓动陈涛和他们交手。不用说,一交上手,输的回回是陈涛。看着垂头丧气的陈涛,容教练说:“让你和他们过招,不是要你逞能,是希望你多从对手身上学到东西,记住了,拳击并非就是出拳,得靠智慧!”教练的话,让陈涛听不太懂,但他能明白的是,这练拳击,不是把拳头练硬了、练快了就行的。这其间,只要有与拳击相关的活动,容教练总爱给陈涛打电话,陈涛呢不管有多忙,一定是丢下手里的生意每叫必到。

    苦练了3个月,陈涛根本不知道拳击台是什么样的,更别说走上拳击台是什么样的感觉了,他压根儿就没想过参加比赛。

    第一次登台表演让他初尝了拳击比赛带来的乐趣。教练带着他们到一所大学进行拳击表演,会场的舞台就是他们表演的场地,倒是采取了当时标准的一场3局一局3分钟的标准赛制。陈涛出人意料地赢了对手。看着人们热情的笑容,听着激扬的掌声,陈涛发现自己很喜欢这样的感觉。一次非正式的比赛,让他对练拳击有了另一种渴望,这样的渴望是朦胧的,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是什么,但肯定与他最初练拳击的想法不同。

    直到1990年的4月,陈涛终于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了。他参加新疆运动会乌鲁木齐赛区的选拔赛,连蝱三场,成了乌鲁木齐市的拳王。他喜欢上了拳击台上较量的感觉,向往在拳击运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由此也萌生了当名专业拳击运动员的念头。

    拿了冠军回来,陈涛再到健身馆训练就不用交钱了,随时都可以去。教练给他加大了训练量,他每晚都去训练,依旧是训练完跑步回家。为了备战新疆青少年运动会,他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封闭式训练。第一次专业性的训练,让他大呼过瘾。而潜在他心中的那个梦想,本以为今生无望时,却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1991年下半年,陈涛有了两个可以选择的去处,一是新疆自治区的拳击队,二是武警新疆总队拳击队。

    有朋友给他出主意,力劝他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区队。是啊,区拳击队的条件优厚得多。别的不说,进去后,就能够代表自治区队参加全国比赛。自己的服装生意,还可以兼顾着。到了武警部队,参加比赛只能是武警部队内部的,生意也得全撒手。再说了,入伍后成了军人,物质条件远比不上地方,各方面的要求倒是严于地方高于地方。他姑姑也劝他,现在生意正红火,前景也十分看好,过几年,这日子可就富足了。陈涛可没有想这么多,从军一直是他向往的。现如今营门向他招手了,他正求之不得呢。

    到了这年底,陈涛就成了一名武警战士。也就从那天起,他才成了一名专业拳击运动员。

    天赋不高,没参加过正规系统训练,从没想过还能上拳击台,居然一路顺风顺水,站到了市冠军的领奖台上。陈涛有些得意,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可他还没有把冠军奖杯捂热,心里头的那点成就感正像雨后春笋呼呼直冒时,就有人把他打“醒”了。

    1991年初,为了备战省青运会,陈涛有机会第一次来到北京。那天上第一堂训练课,他遇到了已经声名远扬的于川。训练时有一个内容叫有无条件实战,也就是双方在规定拳法和击打点的前提下进行对打。面对于川,陈涛有些兴奋,有些敬畏,但也充满自信。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竟然不知道于川是怎么出拳的,自又是如何挨上打的,而他的拳回回落空。于川以为陈涛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动真格的,就对他说:“你这是干什么呀,训练也是比赛,来,来,打起精神,该闪让时你就躲,该出拳时你就尽管来,没事的。”他哪里知道,陈涛一点也没有谦虚的意思,而是早被他的拳搅得不知东西南北了。两个回合下来,陈涛的鼻子被打得肿起老高,而对他的心理打击就更大了。在此之前,他可没出过这样的洋相,除了刚开始训练时,他被别人打过,但还是能知道怎么回事,后来就只有他让别人吃亏的份儿。这一下子倒好,在于川面前,他就是个傻子样无所适从。这天晚上,他一夜没睡。在床上躺会儿,就坐起来回想白天的训练情景,一会儿就趴在镜子旁瞧他那鼓出包的鼻子。这一夜,他真的想了很多。也因为有了这一夜,他才悟到自己应该如何迈步拳击之路。

    在北京训练的一个多月里,陈涛一门心思泡在训练馆里。一个农村孩子第一次来北京,有多少地方可以去看,可他不去,他对自己说,等到有一天我拿到了全国冠军,我再去逛北京,去天安门看升旗。训练时,他把自己以前的一切荣誉忘得一干二净,真正的从头再来。他终于知道,拳击看似是一项勇敢者的力量训练,其实潜伏于里的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心境。拳击的目标是要击到对方有效部位,最好是把对方击倒,而这其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心力。训练课上,他仔细观察队友们的每一个动作,就是那些明嚇实力不如他的队友,他也能捕捉到别人的优点所在,并详加研究。他可不管你是什么级别,什么冠军,有机会就缠着人家切磋一把。

    陈涛爱和人交手,广为人知。那年到吉尔吉斯斯坦去交流和训练,他将这一习性发挥到极致。在这之前,他从没有见识过外国拳击运动员的实力。一到吉尔吉斯斯坦,他立刻觉得眼界大开。第一次训练课,他的对手是级别比他轻,身高比他高出一头的运动员。一瞧人家,身轻臂长,咄咄逼人,让已经见过不少世面的他倒吸一口凉气。一开始对练,对方就要在最短时间内把陈涛击倒,真是身如风,拳似电。陈涛沉住气定住神,攻防兼备,对方出击,他就只守不攻,而当对方处于观察态势时,他又开始攻。说是攻,其实不是真正的攻击,而是佯攻。陈涛在干什么呢?他是学习人家的身法和拳路。对手可看不出,只觉得这个中国小个子有些技术,但不是他的对手,这更激起了他求胜的欲望。与这样的对手过招,谁都很乐意。陈涛就是利用对手这样的心理,几乎和他遇上的吉尔吉斯坦的拳击运动员竞技过。人家对他的评价是,这个中国小个子有点水平但也就那么回事,次次都输好斗得不得了,勇气可嘉。哪知道,到了最后的友谊比赛时,陈涛几乎没费多大功夫,就战胜了对手。看着对手迷茫的表情,不可思议的样子,陈涛偷偷乐,心想,我这是逗你们教我技术呢!

    熟悉陈涛的人都对他有这样的印象,他训练时节奏很特别,一会儿虎虎生风,运动量比谁都大,对自己下手真是特别的狠。累,他不怕;受了伤,他不在乎,该怎么训练还是怎么训练。参加亚运会手骨折后,一出院他“赖”在训练场,教练命令他回去好好休养,他敢抗命。手不能练,就练下肢,练步法,琢磨队友们的动作。等拆去石膏,他就偷偷地加大了训练量。这一加大不要紧,打在肉里的钢钉断了,害得他又重新做了一次手术。有时候,猛如虎的他又似绵羊般老实,一个人呆坐在地上,像是在偷懒。这就是他的训练秘诀,练时死劲地练但不练死,他要留时间供自己思考,在内心体会拳击的神韵,讲究训练的针对性,以提高训练效率。

    对陈涛来说,经常回到内心深处,细细体味拳击的精神,既提高了他的技术,也培养出他良好的心理素质。1993年他参加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第一场比赛他在第一个回合不到一分钟就将对手击倒,第二场比赛也是大比分战胜对手。一般运动员遇到这样的情形,常常会情绪极度亢奋,对下面的比赛准备不足。事实上,两场比赛下来,虽然最后一场决赛还没进行,可很多人都认为冠军非陈涛莫属了,决赛也只是走过场而已,一个最要好的队友甚至已悄悄向他征求庆贺的形式。可陈涛心静如水,不浮不躁。由于条件的限制,他没有决赛对手的任何资料,更不了解其技术特点和风格。决赛前的一天,他边听音乐边总结自己赛场上的表现,分析自己的不足。他对自己说,前两场比赛已经结束了,再好的成绩也成为过去了,必须冷静下来,像自己第一次走上拳击台那样对待决赛。果然,到了决赛时,对手对他好像十分的了解,前两个回合,陈涛虽然占先,但优势并不明显。现场的观众似乎等不及了,竟然给陈涛喝倒彩,其实从一上场,陈涛就没有速战速决的打算,他在试探中摸对方的底,以寻求最大的胜算,也是故意给对手传递信息,他的实力并不强,前两场胜得那么轻松,有运气,也有对手的实力太差。对手显然没看出陈涛的心理战术,真以为陈涛也不过如此,就渐渐增强了取胜的信心,气势越来越猛,进攻犀利,防守到位,看似勇猛无比,其实人家是在耗陈涛,一点点吞噬其自信心。从前两场闪电式一面倒的优势一下子跌到长久相持的局面,稍懂拳击之道的人都能体会到陈涛此时面临的巨大挑战。大家的技术都亮了出来,这时候比的是心理,比的是耐心。通过前两个回合的试探,陈涛心里有了底,在第三个回合发力,一举拿下了他的第一个全国冠军。从拳击台走下后,他的教练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小子,你真沉得住气!好样的!”从最初的爱好运动,迷上拳击的力量感,把练拳击作为业余爱好,到后来成为专业运动员,立志在拳击台大有作为,陈涛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人在成长,环境在变化,从地方到武警,从新疆到北京,从拳击俱乐部的业余练手到武警部队体工队的专业拳击手,从社会青年到武警警官,陈涛的成长如一首歌,铿锵有力,令人回味。陈涛的变化是巨大的,鲜花、掌声和荣誉如潮水向他涌来,可他对拳击的痴迷,一直没有变。成名后,他与秩多运动员一样时常会面临种种诱惑,可他丝毫不动心。他说:“不是我不动心,是那些诱惑让我动不了心。”是啊,拳击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而那些所谓的诱惑根本不具备动摇他信念的力量。

    在上世纪90年代,拳击、散打运动员一旦有子二套成就,就成了许多人眼中的热饽饽。陈涛这样的拳坛高手,更为吃香,不少的公司和个体老板,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开出大价码请他下海,可他从未在心里考虑过这事,用他的话说,他心中只有拳击,容不下别的东西。

    1995年12月,陈涛在湖南长沙夺得全国精英冠军厂尝泛后,又有一个房地产老板找到他,目的很直接,以月薪四千,一套两室一厅的房产诚请陈涛加人他的公司,说是秘书,其实也就是保镖。陈涛笑嘻嘻地看着老板就是不回话,老板以为有希望了,就说:“只要你答应跟着我,有什么条件你尽管提。”陈涛故作遗憾地说:“是啊,我要是想赚钱,也早已是个有不少身价的老板了。”老板听着这话,不知其解,他并不知道如果陈涛不是如此的沉迷于拳击,而是做他的服装生意,那现在自然也有自己的公司了。在陈涛看来,在当初选择人生之路时,他已经定下了心,他要的不是钱,而是一份对拳击的热爱。

    在拳击台上拼搏了数年,陈涛获得的荣誉太多太多了,省冠军、武警部队冠军、全国冠军、亚运会第三名,1996年他参加了亚特兰大奥运会。能够参加奥运会,是每一个运动员的梦想,陈涛实现了。至今,武警部队以单项参加奥运会的唯有他一人。他也是武警体工队为数不多的获得一等功奖励的运动员之一。一座座奖杯,一本本证书,一次又一次走上冠军领奖台,陈涛倒觉得这些都不是他获得的最高荣誉。对于荣誉,他有自己的标准。在他心中,他平生领受到的最大的荣誉是那年在亚运会上走麦城之后。

    1994年10月,陈涛站在日本广岛亚运会拳击75公斤半决赛的赛场上,对手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世界杯冠军托帕耶夫,此人比赛经验相当丰富,实力强劲。刚过一米七的陈涛瞧着眼前的一米八五的大高个儿,心里不禁一颤,人高马大,不好对付啊。在同一距离上,人家的拳能击到你,可你时胳膊伸到最长拳头也碰不到人家,这就是人家的优势。果不其然,第一个回合,陈涛就输了5点,他在正式比赛上,还是第一次遭遇如此糟糕的开局。一局的对抗,陈涛掂量出彼此的实力相差太大,从技术层面上取胜是没有多大希望了。然而,陈涛并没有放弃,而是横下一条心决心一搏,要让对手赢得不轻松,要打出中国拳击手的士气。第二个回合开始了,陈涛机智地与对手周旋,寻找有利的进攻的机会。对方显然也看出了陈涛的实力,迫切想尽快结束比赛,加大了进攻的力度。当他一个右直拳冲过来时,难得地忽略了必要的防守,这对陈涛而言真是绝好的机会,陈涛一个后手右直拳迅捷地冲向对方的右面部。这一拳,陈涛路线巧妙,角度刁钻,力道充足。他想的是,只要击中对方,对方不倒下才怪呢!不料,由于对方的颧骨过高,加上陈涛为了防备受到中途拦截,他故意在出拳时带了小小的旋转。这样一来,击是击到了对方,但拳着力点接触到对方颧骨的那一刹那,陈涛立刻觉得拳头发麻。糟了,肯定是受伤了。托帕耶夫头晃了晃,脚下也乱了一下,不用说,他定是感到了一阵眩晕。可转眼,他又恢复了常态。这一个回合,陈涛只输了2点。休息时,陈涛的手由麻木转为疼痛,可他没有对教练说,他要拼到底。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哪怕是手碎成了粉末,也要坚持到底,赢不了比赛,却不能输掉精神。比赛结束了,陈涛输了,止步于半决赛。他下了拳击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摘下拳击套,可1么使劲拳击套就是取不下来,后来别人帮忙,这才让拳击套脱了手。他的右手肿得很高,大拇指上面更是鼓得很高。陈涛试着按了按,没想到鼓起的地方被压下去后又很快弹了起来,陈涛感觉到的是一阵钻心的疼。经过检查,第一掌骨关节骨折。直到这时,人们才知道陈涛在拳击台上忍受多么大的痛苦,以巨大的勇气在与对手抗衡。一时间,陈涛名声大振。回国入关时,一位海关人员见是陈涛,热情地让他走绿色通道,紧随其后的几名运动员想一并进人,可海关人员怎么也不同意,他说:“我看了陈涛的报道,受了那么大的伤也在赛场上拼,真为我们中国人掌脸。他是英雄,这是我们给英雄的最高礼遇。”听到这话,陈涛的眼眶湿了,是啊,他也觉得这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高荣誉,这样的荣誉胜过了无数的鲜花和奖杯。到医院做手术,骨科、营养科等相关科室都派出了最好的医生,为他会诊,制订周到的营养食谱。陈涛面露愧色,可医生却说:“这有什么啊,你在赛场上敢打敢拼,伤得这么重还坚持比赛,让我们敬佩啊!”在住院期间,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自发地来看望陈涛,有些人什么话也不说放下东西就走。人们不认为陈涛在赛场上输了,反而都说他蠃了,是条汉子,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了。一个只获得亚运会第三名的运动员为那么多人熟知,有那么多的老百姓知道他住在哪个医院,主动来探望他,表达对一个英雄的敬意。这在今日听起来像是传说的事,就真切发生在陈涛身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