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派声腔,是李雅樵表演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体系中的亮点。因为,音乐是剧种之魂,也是流派飞翔的翅膀。剧种音乐(主要指声腔)创新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剧种发展的快慢。此项工作,从来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而李派声腔的形成,可以说是楚剧声腔创新发展、改革的历程中一个成功的典范,亦是楚剧音乐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李派声腔从20世纪50年代形成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经形成“无腔不学李”、“满台唱李腔”的精彩局面,且经久不衰。所以,认真学习、研究李派声腔艺术,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拟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一、李派声腔的形成及特色
中国戏曲剧种流派的发展,是依附着剧种的发展而发展,流派的变化也是依顺着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总是艺术家对一定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的理解、评价和表现的结晶。”{1}楚剧李派声腔艺术,即是在楚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产物。
1.李派声腔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
楚剧形成不晚于1850年,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这150多年艰辛、复杂、动荡、多变的历程,大抵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俗称“三个50年”。第一个50年(1850—1900年),农村原生态时期,习称黄孝花鼓。剧目为“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或曰“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曲”;声腔为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的“哦呵腔”,亦称迓腔;行当为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行当”。第二个50年(1900—1950年),从黄孝农村进入汉口城市发展时期。这是个大动荡、大吸收、大变革、大扩展的50年。为适应城市文化环境,满足广大市民、商界、小贩、手工业者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剧种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和发展,剧种由黄孝花鼓戏改称楚剧。剧目,除原花鼓戏传统剧目外,吸收移植了京剧、汉剧的传统朝代戏,创作和引进了连台本戏,移植少数时装戏;声腔,改锣鼓伴奏为胡琴托腔,借鉴或引进了皮黄剧种的板式和汉剧的部分唱腔、文场曲牌;行当,从“三小行当”引申发展为“三大行当”,即生行(兼小生、正生、老生、花脸)、旦行(兼青衣、花旦)、丑行(兼文丑、武丑、摇旦)三大行当。第三个50年(1950—2000年),新中国成立后,是楚剧得到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也是李派声腔艺术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剧目,已是传统戏(含吸收移植其他剧种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的三并举格局;声腔是以迓腔为主的正腔、小调、高腔三类唱腔组合的音乐架构(剔除了汉剧唱腔,吸收了湖北清戏的部分高腔曲牌);行当,在“三大行当”的基础上,探索更细别的分行规格,如老旦、花脸、武生等。
新中国的诞生,给楚剧舞台带来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大汉口文艺市场,已形成“京汉楚”三足鼎立之势,而观众面之广、专业剧团之多,楚剧名列前茅。剧团充满了进取精神、包容精神、创新精神,使李派声腔艺术的形成,具有一个充分展现才艺的高大平台和发展空间。特别是三位尊敬的伯乐,对李派的开掘和扶植,那是功不可没。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老团长沈云陔先生,为给李雅樵寻找好的剧目,安排得力编剧、导演,组织有影响的演出等等具体活动中,绞尽脑汁,费尽心血。李雅樵的老师、岳父、老艺术家高月楼先生,以表演技术精湛而闻名艺坛。人们赞叹地说:“他在舞台上,头发丝里都有戏。”老人家常认真仔细地与李雅樵谈论表演技艺,亲自示范身段动作,其言传身教,使李雅樵受益良多。楚剧第一位专业作曲家易佑庄先生,在与李雅樵研究声腔改革、修改唱段、创作新腔的过程中,给李雅樵在音乐知识、创新理念、总结创作经验上,均有积极的沟通、交流和促进。业内同行们回忆当年情景时,十分羡慕地说:“当时,剧团里好像有一个‘李雅樵创作组’或‘李雅樵工作室’似的。”是的,这是楚剧进城后,经过50年的艰苦拼搏生存下来而深刻意识到,人才、精品、创新,对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是多么重要和可贵。李派声腔艺术,正是在这样一片欣欣向荣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戏曲流派的形成,当然与流派创始人的艺术素质、创作才能等内因条件密切相关,因为,内因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李派声腔创始人李雅樵先生,其艺术素质之高、创作能力之强,在湖北戏曲界、在楚剧界是一致公认的。特别是他在楚剧声腔的继承、创新、发展、改革上,可说是楚剧历史上声腔流派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流派。大家知道,20世纪50年代楚剧舞台,是一个百花争艳、名人辈出的时代。仅生行中,有早期30年代就赫赫有名的章炳炎、陶古鹏,中期40年代的生行精英有高月楼、黄楚材,50年代初期,有展露才华的钟惠然、李雅樵等。当年,三代生行大牌名角,在楚剧舞台上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竞争、各显才华、各亮绝活,场面热烈精彩。而当时最年轻的李派,由于技艺全面,实力过硬,台风大派,特别是声腔上的明显优势,使刚迈入而立之年的李派声腔创始人李雅樵,技压群芳,脱颖而出,成为楚剧生行的代表人物。业内同仁们回忆当年情景时,都十分激动地说:“李雅樵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不管什么戏,只要把他换上去,这个戏就活了;不管什么唱腔,只要他一唱,这段唱腔就好听了。”确实如此。例如,1954年剧团排演重点剧目《鱼腹山》时,首演剧中主要人物李闯王的是老艺术家黄楚材,后来黄先生主动让贤,提议换上李雅樵,李雅樵出演后马上戏就活了,好看了。又如《宝莲灯》中主要人物刘彦昌,由李雅樵主演后,他设计的一段唱腔“人说华山风光好”,在楚剧四平调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江西赣剧的南词音调,加以巧妙的融合,匠心独运地演唱了一段清新明亮、优美潇洒的慢板四平腔,一唱就受到好评,并成为李派声腔艺术中的精品,流传至今。又例如,当时剧团移植改编的重点剧目《打金枝》,首演阵容十分豪华,唐王——高月楼,皇后——沈云陔,公主——关啸彬,郭暧——袁璧玉,郭子仪——陶古鹏。后来,该剧经李雅樵(饰演唐王)加工整理,特别对唱腔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和创作。如他精心设计了一段长达30多句的“唐王封荫”的精彩唱段,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境界,其中“一本一本一本一本本本奏孤王孤王与你作主张”一句唱腔中的垛板叠句安排更是令人叫绝。因此,60年代初《打金枝》成为了以唱功见长的完整的李派精品版,至今传唱不绝,成为楚剧保留剧目。这些生动具体的事例,足以证明李派声腔创始人李雅樵先生,确实是楚剧百年一遇的人才、奇才、天才。
美好的50年代,难忘的50年代,兴旺繁荣的楚剧,促进了李派声腔艺术的形成,而李派声腔的形成,又推进了楚剧声腔的发展。其中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和需要总结的经验很多,我认为,以老艺术家、老领导沈云陔为首的老前辈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深刻意识到发展楚剧的“人才、精品、创新”之“六字经”,是值得我们精心品味、认真学习、大力发扬的。
2.李派声腔的艺术特色
李派声腔,既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有科学合理的表现手段,以及锐意求新的创作能力,是一个艺术技术含量很高的声腔流派。
李派声腔,具有高雅大派、清新流畅、雅俗共赏的风格特色。该风格特色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明确的方向感,即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明显的地方剧种特色。此风格形成的目标和难度,关键在“雅俗共赏”四个字上。楚剧经过百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跻身大都市汉口,由于文化环境、观众对象的巨大变化,加之市场竞争对手是艺术高雅规范的京剧、汉剧等皮黄大剧种。怎么办?楚剧老艺术家们当时思路是清晰的,正面提出:积极学习,大胆吸收京剧、汉剧的表演艺术和技巧,认真保留和发扬楚剧表演艺术生活化的特长,追求一种雅俗共赏的剧种风格。而李派声腔艺术风格的形成,即是这种追求的生动体现和丰硕成果。
李派声腔在运作过程中,积极创作新颖别致、优美动听的唱腔,是其运作活动的核心,也是李派声腔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这艰难复杂且技术含量很高的声腔创作活动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即音乐创作过程中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统一;唱腔发展的多变性与风格特色的辩证统一。
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统一:声腔创作的程序,一般是先由作曲者经过完整的创作构思,谱写出唱腔,这习称一度创作;后经演唱者对谱写出的唱腔,进行演唱处理,这习称二度创作。而李派声腔的创作(除部分新编和移植剧目外),则多是将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合二为一,统一由李雅樵一人承担,他既是演唱者,又是作曲者。所以,他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对剧本的提示、舞台的环境、表演的安排、唱腔的功能、演唱的处理等诸多艺术元素,要有全面细致而具体周到的考虑和兼顾,这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创作模式。所以,李派声腔的创作,要求很高,难度极大。令人佩服的是,他在如此复杂繁重的创腔过程中,始终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并不断地取得惊人的成绩,留下了众多精彩的作品,实在是难能可贵。当然,这与他长期坚持勤奋学习、广泛收集、善于思考、多才多艺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例如,他的本行是楚剧生行演员,但文戏能唱,武戏能打,丑行、旦行也能演,且京剧、汉剧都会唱,胡琴能拉,鼓板会打……台上台下,他会的特多,确实是个奇才。他在《业务自传》中有一段十分生动的自述,他说:“我什么都爱看,什么都想学,虽然唱戏,对于话剧、电影也非常喜爱。……还学会了操琴、司鼓。楚剧陶古鹏老师是当时风头极大的演员,我曾经为他操琴,他演出的所有剧目我都十分熟悉,他的演唱方法也给了我一定的影响……像汉剧的《二王图》、京剧的《华容道》、《过五关》《击鼓骂曹》这些戏我都能唱。甚至还演《哪吒闹海》这类大打出手的戏。”以上讲的是李雅樵20世纪40年代年轻时的情况。50年代成名后,其学习范围更为宽广,如对湘剧、豫剧、越剧、川剧、赣剧等众多剧种,他都有所接触、了解。正是由于他学习面广,接触面宽,掌握资料丰富,借鉴手段多样,对李派声腔发展创新,无疑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唱腔发展的多变性与风格特色的统一性的辩证统一:李派声腔创始人李雅樵先生为我们创作出的大量精彩唱腔,基本上都是以男迓腔为基调而进行设计、改编、创作的。可是,通过他精心细致的构思,刻意求新的探求,使这众多的唱腔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变化无穷,没有一段唱腔相同或相似。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他通过特定的行腔、润腔、子腔、收腔及惯用的滑音、装饰音和特有的音色等多种创作手法,使每段唱腔都深深地盖上了李派印痕。这是李派声腔创作上的又一大特点。李派声腔既丰富多彩,又个性鲜明,既富有艺术魅力,又准确传情达意。李派对传统男迓腔的深入开掘创新,使其表现功能、情感展示及其旋律的可听性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李派声腔,还有一个可贵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完整而科学的表现手段和功能。即唱腔旋律的歌唱性、板式结构的完整性、演唱技巧的科学性、报字吐词的规范性。
唱腔旋律的歌唱性:李派声腔旋律丰富多彩,明快流畅,善于抒情,适于叙事,曲调优美动听,富于歌唱性,从而弥补了楚剧传统唱腔说唱性很强而旋律性较差的弱点,这也是李派声腔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板式结构的完整性:任何形式的音乐(含戏曲唱腔)构成的元素有两个,一是旋律,二是节奏。节奏是发展旋律的基础,或称“骨架”。戏曲唱腔的节奏变化即板式变化。李派声腔在发展创新过程中,积极吸收和借鉴京剧、汉剧的板式组成方法和格式,并加以变革创新,建立起了一套适合李派声腔的完整板式,如导板、连板、慢板、中板、垛板、清板、快板、摇板、散板等成套板式。像《薛礼叹月》中:“山神庙开襟怀熏熏沉醉”一段唱腔,就运用了导板、连板、慢板、垛板、散板等多种板式。其中,特别是迓腔慢板的发展,很有特色。李派声腔中的迓腔慢板,再不是仅仅放慢速度演唱,而是以丰富的旋律做支撑,使唱腔极富抒情性。
演唱技巧的科学性:李派声腔演唱时,十分讲究气息的通畅、发音部位的准确、高低音的控制、强弱音的调节等科学的民族戏曲演唱方法,与自然大派的艺术表演完美结合。含蓄细腻、张弛有度,绝无炫耀嗓音、卖弄技巧之嫌,故而深受行内艺术家和广大戏迷的肯定和赞扬。
报字吐词的规范性:建国后,楚剧舞台语言规范为武汉话和黄陂话结合使用。李派声腔善以武汉语音为主,黄陂话为辅。对剧中人物的唱词和道白,根据剧本提供的不同人物身份、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矛盾冲突等情况,对舞台语音进行严格认真的安排,对语言声调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黄、汉兼容,各具侧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例如《打金枝》中“孤王上前轻松绑”唱段,为了表现朝廷皇上的威严,主要采用较为高亢明亮的武汉语音演唱,但又要显示家庭长辈的亲切,则又多处采用较为柔和并生活化的黄陂话演唱,像“一人拜寿当然是脸上无有得光”、“从今后你们小夫妻百事都要忍让”等唱词,均用黄陂话演唱,来突出人物情绪和语气感。这都不是随意凑合,是经过认真思考、精心安排的结果。李派声腔创始人李雅樵先生深知舞台语言科学合理的使用,对显示和稳定艺术风格,调节变换舞台气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他表现起来得心应手,足见功力。
以上“四性”,是保持李派声腔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质量,延续李派声腔艺术发展、提高的“四块”十分重要的“硬件”。它们在舞台艺术表演活动中,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缺一不可。
二、李派声腔的发展与创新
李派声腔的形成,除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外,亦有他自身艰苦的酝酿积累、发展形成、完善成熟的渐变过程,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1.李派声腔的发展与传承
李派声腔创始人李雅樵,是地道的武汉人。1922年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1934年12岁时,在汉口“新市场”(现民众乐园)楚剧戏班学戏。老师王春祥,是一个“缺啥补啥”的“杂角”,技艺路子宽,人缘关系好,也是戏班老板。正好,李雅樵既能学戏,又有饭吃。小小年纪就以学徒和童工双重身份入戏班,主要做杂活,有空学唱戏,戏班演出时,还要打小锣带捡场。小家伙聪明能干,手脚麻利,老师很喜欢他。但是,戏班为了生存,日夜忙碌不停,学戏之事,老师也无暇顾及,他的戏都是偷偷地从舞台上看会的。生活学习环境十分艰苦、恶劣,使他过早的懂得了人生的艰难,从而养成了好学、好奇、好强、好胜的性格。1936年14岁,李雅樵正式登台唱戏,1939年17岁,已经成为共和大舞台的领衔生行。其来势之猛,令人刮目。因此受到戏班众多同行们的关注,也引起少数人的嫉妒,更得到广大观众的肯定和赞扬。此时,他的思路更为活跃,眼界更为开阔,不光紧紧盯着楚剧舞台的演出和变化,还积极观看、学习、研究、吸收京剧、汉剧等剧种的艺术长处和技巧,为我所用。
1939年至1949年,是李派声腔艺术形成过程中,酝酿积累的10年,也是历经艰辛、费尽心血拼搏的10年,为李派声腔艺术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常言道:“磨难和痛苦是成功的动力和基石。”所以,当20世纪50年代初,楚剧迎来了空前繁荣的大好机遇时,李派声腔创始人李雅樵先生,深知时不我待,集中全力,将10年的艰苦积累和潜心追求,用精彩的表演、完美的演唱、全新的姿态展露在楚剧的大舞台上。他那新颖别致、优美大派、韵味浓郁的李派声腔,一时成为广播电台、商场店铺、街头巷尾经常播放的“流行音乐”。对扩大楚剧影响,提高楚剧的票房价值,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60年代,李雅樵先生调到湖北省戏曲学校楚剧科任主教老师,在繁忙的教学活动中,对李派声腔的发展、研究、创新工作从未间断。如他对喜爱的《打金枝》、《访友》、《百日缘》等剧目的唱腔,结合教学实践,又进行了精心细致的修改加工,新奇绝妙的发展创新,使唱腔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有了明显的升华。如《打金枝》中“紫金炉内烟飘渺”,《访友》中“左青松右翠柏树高林茂”,《白扇记》中“如此说烦二嫂酒撤后堂”等唱腔,均是李派声腔中的精品。以上剧目,亦成为李派常演剧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和课堂教学中必学的范本。
1964年我省及全国现代戏汇演后,各戏曲剧团争相排演现代戏。当时,省戏校楚剧科在课堂上也安排了一批现代戏教学剧目。如由郑维汉老师移植导演的反映抗日战争历史题材的大型现代戏《节振国》,及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农村历史题材的大型现代戏《杨立贝》,由余笑予老师移植导演的反映60年代农村青年题材的小型现代戏《红管家》,与反映60年代农村文化题材的小型现代戏《斗书场》等,而这“两大两小”四个现代戏的音乐创作任务,主要由李雅樵老师承当。这可是一项十分复杂繁重,且专业性很强的创作任务,其难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唱腔类型的复杂多样:“两大两小”四个不同年代、不同题材的现代戏中,有唱段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物,有近20人之多。其中,有他比较熟悉的类似生行的男性唱腔,还有类似青衣、花旦、老旦等女性唱腔,特别是像农村小会计、乡镇说书艺人、日本军官等特性人物的个性唱腔。这众多不同风格、个性的人物唱腔,如何做到“对号入座”,且恰合时宜,确实不易。
基调选用的复杂多样:众多不同性格人物的唱腔,一般要在传统声腔中为他(她)选一合适的老腔做基调,再进行改编或创作。其中,除选用了他过去使用较多的男迓腔外,还选用了女迓腔、悲迓腔、四平腔、十枝梅等正腔类曲调,以及小调和外来音乐元素。如《斗书场》中钱有声唱“我姓钱名有声排行第五”即用“讨学钱”调为基调进行全新创作;而日本军官龟田的唱腔即用日本人模仿说中国话的语调,再融进外来音乐元素创作而成,曲调滑稽可笑,效果颇佳。这确实需要胆量和功力。
演唱形式的复杂多样:因为都是现代戏,为了营造舞台气氛,渲染时代气息,人物演唱时,除常用的独唱、对唱外,还引进了帮唱、合唱、伴唱、男女声二重唱等演唱形式。特别是在《红管家》中聂小江与爱人的唱段,大胆采用四平腔为基调改编创作的男女声二重唱(“针引线,线随针”)形式,唱腔明快流畅,音调和谐动听,给人一种清新甜美之感,却又是地道的楚剧风味,确实难得。
音乐品种的复杂多样:四个现代戏的音乐创作任务,重点当然是人物的唱腔部分,但场景音乐的分量也不轻,特别是两个不同题材的大型现代戏,如启幕曲、落幕曲、幕间曲等大块音乐,以及部分情绪音乐、大段器乐过门音乐等等。这类器乐曲的创作无“基调”可选,又无曲牌可套,要全部重新创作。如何做到音乐情绪表达适宜,全剧演唱和演奏的音乐语言风格统一,这就要求作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创作驾驭能力,才能胜任。
从以上简略介绍可知,“两大两小”四个现代戏音乐创作任务之重、难度之大、要求之高,是可想而知的。当然,以上所说的难度与要求,若对于一个专业的楚剧音乐作曲家来说,虽然任务很重,但仍属于其专业范围内的本职工作。而当时承当此项工作任务的却是楚剧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楚剧艺术教育家李雅樵先生。他虽然对生行唱腔的创作经验丰富,成果丰硕,但能否顺利地完成四个现代戏的音乐创作任务,还是让人疑虑,令人担心。但是,李雅樵老师面对这项艰巨的音乐创作任务,面带微笑,二话不说,欣然接受。因为,他在认真阅读剧本后,很感兴趣,特别对英勇顽强的抗日矿工节振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看到激动高兴之处,他就会按捺不住地引吭高歌,灵感一触即发,具有强烈的创作冲动和欲望。所以,如何完成创作任务,他心中有数,并有追求。果然,四部现代戏中众多人物的各种演唱形式的唱腔,以及各种样式的场景音乐,先后按规定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创作任务。每当导演老师和演员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讨论他抄写得规范整齐的曲谱时,他俨然以一位楚剧音乐作曲家的身份,向师生们讲解曲谱内容和要求,并满怀激情,自我伴奏地一曲一段地演唱给师生们审听。大家听后,十分激动,十分敬佩,同学们都深感高兴和自豪:“我们有这样好的老师,太骄傲了!”其中,《节振国》中节振国唱“我与你成夫妻已有十载”,《杨立贝》中杨立贝唱“山脚下放鞭炮敲鼓打锣”,《红管家》中聂小江唱“大妈持家真勤俭”,《斗书场》中钱有声唱“我姓钱名有声排行第五”等唱腔,均成为李派声腔中极有特色的创作精品。
20世纪60年代,既是李雅樵老师辛勤培育楚剧艺术人才和李派声腔传承人的10年,又是他遵循教学相长的规律、全面提高创作水平、把李派声腔艺术推向更为完善成熟的10年,也是他对楚剧整体声腔艺术的创新发展、改革有着深刻思考和积极追求的10年。可以说,60年代是李派声腔发展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可是,令人痛心的“文革”打碎了所有文化人的希望和梦想。李雅樵是名人,当然逃脱不了遭受摧残和侮辱的命运。这场浩劫之后,李雅樵精神压力很大,身体渐渐衰老,不幸因病过早的离开了我们,这是楚剧艺术不可弥补的损失。庆幸的是,由于李派声腔的艺术魅力,“文革”后得以继续流传。李派声腔传承的家谱中,从50年代至今,已记载有五代学子的花名册,弟子和再传弟子有数十人之多,真乃桃李满园。
2.李派声腔的发展与创新
李派声腔形成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在湖北楚剧界还能呈现一派积极学习、认真传承的大好势头,这说明大家对这个艺术流派的认可和尊崇,确实令人欣慰。但是,我们已能明显感觉到,近年来,李派声腔的影响力,已在日渐淡化,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日渐淡化的趋势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前面提到过,20世纪70年代,由于“文革”的干扰,使李派声腔的发展与传承工作中断了整整10年。而80年代,老人家体弱多病,心情不畅,特别是嗓音受到损伤,虽然他也参与一些舞台演出和创腔活动,但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李派声腔发展的势头,明显减缓。另外,流派向前发展的另一股力量,那就是流派传承人的推进及学习流派过程中,能抓住流派精髓,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变革流派,创建新的流派,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李派五代弟子中,人才不少,拔尖之才,也不乏其人。他们学习李派,积极认真,但在变革求新方面办法不多,成效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戏曲在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就是李派形成的摇篮、李派运作的载体——楚剧,影响力也在日渐淡化,市场日渐萎缩,观众日渐减少,这就是现状。所以,当前我们学习研究李派声腔艺术的目的,不仅仅是关注李派声腔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要认真总结李派声腔形成的成功经验,为了促进楚剧的发展,需要研究如何变革创新李派,发展创建“张派”、“陈派”、“王派”等新的艺术流派。
楚剧的发展、创新关键是人才。正如著名作家阿耐所说:“改革开放关键在人——任何思想,任何蓝图,都需要人来构思,需要人来实现。而所有思想,所有蓝图,只有以人为本,才不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一精辟见解,与前面提到发展楚剧的“人才、精品、创新”之“六字经”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即抓人才,出精品,求发展。我们可以设想一下,20世纪50年代李派声腔形成初期,倘若没有老一辈领导、老艺术家们的亲切关心、积极扶持、全力帮助,其发展就不会那么顺畅而神速,而李派声腔艺术的形成,又推进了楚剧的发展。有一个十分生动的事例:尊敬的易佑庄老师去世时,大家都十分悲痛,李雅樵老师在追悼会敬献的花圈上落款是“学生李雅樵”,这一份真诚深厚的情感,就是当年人们美好和谐相处、相扶、相帮的生动写照。
戏曲流派,是流动的、鲜活的,是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所以,学习流派一定要有开拓精神,哲人说:“成功之路,不可重复。”学习流派要努力,要刻苦,更要有追求,有自信。这对楚剧界20世纪80年代登上艺术舞台的伙伴们特别重要。因为,楚剧新的艺术流派要在你们队伍中产生,你们是楚剧发展的主力军,楚剧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李派声腔艺术,记录了楚剧50年代、60年代的辉煌,望你们唱响时代的新声,迎来楚剧新的繁荣兴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