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咨询双方的信息沟通过程。这种沟通有两种基本方式:言语沟通方式和非言语沟通方式。前者是指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来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的信息交流方式,后者是指通过面部表情、目光、手势、体态和人际距离等,来进行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非言语交流与言语交流各有其作用,在人际沟通中往往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有时言语交流的作用大些,有时非言语交流的作用大些。但近些年,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强调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在多数情况下,人际沟通中传递的非言语信息与言语信息是一致的,只不过在一致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有时非言语信息夸大了言语信息,有时非言语信息弱化了言语信息,使言语信息打了折扣。在少数情况下,非言语信息与言语信息之间发生矛盾,非言语信息否定言语信息。另外,还存在非言语信息与言语信息毫不相干的情况。
有学者指出,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关联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1重复
非言语信息重复言语信息。例如:一边说“请进,请坐下”,一边用手势指着房间和椅子。
2矛盾
非言语信息与言语信息矛盾。例如:说的话是“我喜欢你”,却伴着皱眉头和生气的语调。
3替代
用非言语信息替代言语信息。例如,如果你向别人问候:“你好吗?”对方微笑,这微笑就代替了:“我很好。”
4补充
非言语信息能够补充或更改言语信息。例如,一个人说他觉得不舒服,语速很快并发出呻吟声,这些非言语信息就强调了不舒服这一语言信息。
5强调
非言语信息能强调语言并加强语言信息的影响。例如,某人嘴里说着关心、同情之类的话,同时辅以皱眉头和眼泪等面部表情和身体前倾、用手抚摸等非言语暗示,就能使其言语信息得以加强。
6调整
非言语信息有助于调整交谈。例如,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如交谈对象不停地朝他点头,则他会受到强化继续说下去;若交谈对象东张西望且不停地变换身体姿势或低头看手表,则他可能会停下来,至少是片刻的。一般来说,交谈的一方会根据对方某些确定的非言语信息作为判定其是否倾听的线索,来调整自己的谈话。
许多研究表明,当我们得到的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相矛盾时,我们会更相信非言语信息。具体地说,当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不一致时,主要依赖于非言语信息;当言语信息与面部表情不一致时,则倾向于相信面部表情。因而,在咨询会话中,咨询师要学会“看”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求询者内心的真实思想,了解求询者。
需要注意的是,对某些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咨询师应从哪些方面看懂求询者的非言语信息?
人类的非语言行为是非常丰富的。即使是当人们沉默地坐在一起,那里的气氛中也充满着各种信息。因此,在咨询会谈中,咨询师绝不能忽视求询者的非语言信息。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该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懂求询者的非语言信息。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在咨询会话中往往传递着非常重要的信息。人的面部肌肉和皮肤是富于活动性的,当情绪、情感发生时,总要伴随着一定的表情动作。如眼睛可以传神,笑眯眯的半闭状是含情的表现;双眼大张、发愣是惊讶的表现;愤怒则是怒目圆睁;眼神温柔是神情和蔼的表现。眉毛也表现情绪状态,展眉欢欣,皱眉忧愁,扬眉得意,横眉冷对,竖眉愤怒,低眉慈悲。此外,如耸鼻显轻率,恐惧而屏息,愤怒生气则鼻孔大张。悲哀时口角下垂,欢笑时嘴角向上、张口露齿、面部肌肉由长变横,生气时嘴唇掀起,愤怒时咬牙切齿,羞愧时面红耳赤等都能表达求询者一定的情绪。
由于面部表情与人的情绪相关联,因此面部被认为是可确认情绪反应的自然特征中的最重要的部位。在咨询过程中,面部表情所传递的情绪反应信息常常决定着咨询的进程及方向。例如,当一位求询者进咨询室时,他可能带着明显的苦恼、忧郁的神色,一看就知他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愿意与咨询师进行讨论。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必须体察求询者面部表情的变化,紧张或放松、疑惑或领悟、悲伤或平静、抑郁或开怀等,并随时调整咨询的内容与方向。
在面部表情中,尤为重要的是眼睛所传达的信息。通过眼睛这个被人们称之为心灵之窗的地方,可以领会人的各种心灵语言。咨询中常运用的技巧之一是目光接触。通常,你的眼睛看着求询者,表示你对他(她)的谈话感兴趣,并有支持、鼓励的意味,你仿佛在告诉他(她),“看着我,我听着你说,我理解你”。但这种目光要自然、亲切,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关键是你要对对方真的有兴趣,且自己很放松,你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得符合要求。但目光接触不是要始终注视对方,要视情形而定。一般的说,当对方倾诉时,多看对方一些;当自己说话时,目光可有一些离开。如果对方主动地看着你,你应迎合他的目光,但如发现对方有意避开目光接触时,就不要一味盯着,这会加剧对方的不安。对有目光接触恐惧症状的求询者,更要特别留心目光处理,这种情况下,你的目光会唤起他的焦虑反应;但从行为治疗的理论看,你的目光注视又给他提供了一个练习脱敏的机会。
视线的转移或目光的间断在咨询过程中也有着重要意义。比如你若对一个求询者说:“当一个人谈到自己时,总是感到很困难,是吗?”对方回答说:“我可不这样。”但在说话过程中带着苦相,眼睛看着别处,此时面部表情及目光所反映的信息比言语的更为重要和真实。又如,一个年轻女性在谈到她和她男朋友的关系时说到,他对她来说是多么重要,谈到她为他做了许多的事情,但他似乎对此无动于衷。在这段谈话中,当谈到她自己所做的努力时,她的目光并未游移他处,但当谈到他对于她的重要性时,她的视线移开了。这可能反应了她内心愿保持她与男友的关系的真实的希望。当然,在许多时候,个别的观察是不够的,咨询师需要更多的信息以确认求询者感情与情绪。当求询者谈到其所害怕涉及的一些话题时(如性、敌对情绪、令人难堪的经历等),只要这些话题一露端倪,他们的目光就会有一种回避的反应。
2身体动作
除面部表情外,人的全身动作也表现和传递着感情的作用。以头部活动为例,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低头表示屈服,垂头表示丧气。从身体动作来看,生气发怒时身体挺起,紧攥拳头,全身发抖;高兴时手舞足蹈,动作轻快;悲哀时动作缓慢,步履沉重;沮丧时全身松弛,有气无力。像“趾高气扬”、“垂头丧气”、“抱头鼠窜”、“形容枯槁”、“神采飞扬”等成语都是形容情感产生时身体动作的表现。
咨询师应注意求询者躯体动作所传递的信息。身体与四肢的运动在信息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借助手势与身体姿势可以表达惊奇、苦恼、愤怒、焦虑与快乐等各种情绪。
手势往往与口头语言配合使用,它具有说明、强调、解释的作用。求询者在谈到某些一般人不易接受的内容时常会运用手势语加以补充。有的求询者在叙述时突然沉默了,但手势仍保持原状,或把手停在空中,可能是他在整理思路,想用更恰当的言语继续表达,此时咨询师要耐心等待,不要打断他的思路。
求询者身体姿势的改变,也是无意识流露的身体语汇。在会谈中,求询者如果没有明显的原因而突然改变姿势,则可能反映了他内心的冲突与斗争。
在识别口头说的和心里想的是否一致时,躯体动作比面部表情更有参考价值。原因是面部表情更多地受人的主观意识的控制,而躯体其他部位受意识控制相对少些。尤其是远离大脑的腿部和脚部,更能流露出试图掩盖的真情。有的求询者为掩饰内心的焦躁不安,他的语调可以很平静,面部也可强自镇定,但是他可能以频频变换架腿的动作,或以微微抖动腿来减轻或消除紧张与压力。
3声音特征
声音特征又称为副语言,包括说话的音量、音调、语速,以及停顿和沉默等声音效果。声音被看做非言语传播,可以表现人的感情状态。比如,气愤时可以提高嗓门,加快讲话速度,更清晰地发音吐字;也可以更直截了当地用沉默来表达。在气头上和高兴时说出的话可以完全相同,但语调不同,其意义也不一样。譬如说:“我恨你。”这话可以让人听起来是愤怒的、玩笑的或冷酷的。人们常用一个词来代表存在于我们的语言背后的东西或言外之意——这就是副语言。
在咨询会谈过程中,咨询师要生出“第三只耳朵”,注意辨明求询者的声音特征的表现和变化。人的声音大小的变化所反映的情绪特征往往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来确认,说话节奏的快慢可能反映了每个人的个性特征。而语调和语速的变化中包含更多的情绪变化,声音的提高表明了人们对所谈事物的看法(如强调、重视)和情绪(如激动、兴奋等);音调的降低也是这样,可能表明对方主观上意识到所谈的内容与人们一般看法不一致,或正是说到了使之痛苦忧郁的部分。说话节奏的变快可能表明情绪的激昂与兴奋,而节奏变慢可能说明对方正在进行某种思考,或要说出某事心理上尚有阻力。咨询师对于这些声音成分的具体分析既要结合谈话的内容,又要联系整个会谈的前因后果。非言语行为传递的信息有时并不能马上确认,但只要留心注意,其中的含意可以弄清。
总之,在咨询过程中,非言语行为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运动、声音变换和一些自发的生理反应(如出汗、脸红等),使言语信息如同书面语言加了标点符号那样,变得更加栩栩如生。它们的作用就像是逗号所表示的停顿,句号所表示的完结,感叹号所表示的惊叹,重点符号所表示的强调,令说话者的思想、情感、个性等较为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咨询师在观察人的非言语行为上一定要下工夫。
咨询师如何才能看到求询者身上的优点,并使之发扬光大?看出闪光点的技术在心理咨询中叫正向关注技术,正向关注的观点,涉及到对人的一种基本看法。作为咨询师,必须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即:求询者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都有自救自助的潜能,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每个人都会比现在更好。因此,作为咨询师,不仅要能看懂求询者的非语言信息,而且还要能看到求询者身上的闪光点,看出求询者身上的自助潜能,看出求询者身上的优点,并使之发扬光大。
正向关注的观点,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咨询师是否相信求询者都有发展潜力,这会影响咨询的整个过程。正向关注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方法。咨询师对求询者的正向关注,不仅有助于建立咨询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询的效果。尤其对那些自卑感强或因面临挫折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者,咨询师的积极关注,往往能帮助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光明面和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信心,走出迷雾。因此,从某种角度说,作为一位合格的咨询师,首要的一条是,确信求询者的内心存在着巨大的自助潜能,这种潜能是他们克服障碍,超越自我的力量。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只有这样,咨询师才能对求询者抱有希望和信心。也只有这样,咨询师才能发现求询者心中的亮点,积极开发求询者的自助潜力,启发调动求询者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求询者的发展。
在咨询会话中,咨询师不仅要看出求询者身上的闪光点,还要积极鼓励,使之发扬光大。咨询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求询者进行鼓励。
其一,针对求询者在咨询会话中的表现给予鼓励、赞许。比如:“你的态度很诚恳,我很高兴。”“你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来访,这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你能告诉我你的经历,把你的隐私也告诉我,你真是太配合我的工作了。”
其二,针对求询者身上的某些长处,特别是那些求询者自己都没发现或没重视的特点,给予肯定。比如:“你的文笔很好,思路很清晰,这就是你的优点。” “你总是说你的学习成绩不好,不如班上的其他同学,这是因为你没有发现自己的长处,总是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其实你的计算机知识很丰富,不是有很多同学的电脑有问题了都来找你吗?” “你乐于助人,大家都喜欢你,这说明你很受大家欢迎。”
其三,针对求询者的进步给予表扬。比如,“你能很好地完成布置的‘作业’,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令人鼓舞的。”“你现在能主动跟同事沟通,跟以前相比,你有了很大的进步。” “看到你一天一天地进步,我很高兴。”
其四,针对求询者的潜能给予激励。比如:“你能够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说明你很聪明,有个聪明的头脑,学习这些新内容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以前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曾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懈的奋斗,克服重重的困难,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说明你很有能力、胆识和魄力。跟现在的情况相比,那时候困难多了,我相信你现在也能克服目前的困难。”
鼓励可以提高求询者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激发他们的潜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对于达到最好的心理咨询效果是大有帮助的。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不时地给求询者以鼓励,还要启发求询者学会自己鼓励自己,引导求询者从上述各个方面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给自己鼓励,真正走上自助自救的路。
在对求询者进行正向关注时,需要注意,咨询师的鼓励应该是真实的、诚恳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切不可胡乱吹捧、言不由衷。比如,轻率地说“你很有能力,将来会干一番大事业”,就不具体、不着边际。也不能赞美一些与心理咨询关系不大的事情。比如“你的衣服真好看”,这样的赞美就是多余的。同时,咨询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引起求询者的积极性,使其对自身的优点和长处能领悟和认同,并转化为改变自己的动力。
另外,有些求询者身上的某些表现,表面看来似乎很好,但实际上可能是假象,极有可能是其问题所在。比如,有的求询者可能对咨询会话表现很积极,实质是为了赢得咨询师的好感,甚至是一种移情的表现。对此,咨询师不宜盲目鼓励。再如,有些求询者埋头学习或工作,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时出现了困难,他们这样做是在逃避与他人交往。对于类似的现象,咨询师必须慎重对待,千万不要误认为这是求询者的闪光点而盲目鼓励,否则会误导求询者,甚至会加重他的问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