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5-心理咨询中“说”的技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内容表达有什么作用?常用的内容表达有哪些方式?内容表达常用于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褒贬和反馈,等等。

    其实咨询过程中任何技巧都离不开内容表达,都是通过内容表达起作用,广而言之,指导、解释、影响性表述、自我开放等都是一种内容表达。

    我们这里所说的内容表达与倾听技巧中的内容释义是不同的,后者是咨询师反映求询者的叙述,而前者则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意见。虽然内容反应中也含有咨询师所施加的影响,但比起内容表达来,则要显得隐蔽、间接、薄弱得多。一般来说,求询者中心学派、非指导型咨询师多用内容释义,而希望直接施加影响、表达自己观点的咨询师则多喜欢内容表述。

    反馈是一种内容表达,反映咨询师对求询者的种种看法,借此可使求询者了解自己的状况,也可从求询者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中得知自己的反馈是否正确,从而相应的做出调整。

    提出忠告和建议也是咨询师内容表达的一种形式,但应注意措辞的和缓、尊重,比如“我希望你……”、“如果你能……或许就会更好”,而切不可“你必须……”、“你一定要……”、“只有……才能……”,要不然,求询者听了会不舒服,像是被人强迫似的。同时,咨询师不应该认为自己的忠告、意见是唯一正确的、必须实行的,否则会影响咨访关系。

    在咨询会话中,如何运用情感表达?

    在咨询会话中,咨询师在进行内容表达的同时,也会带有某种情感。有时候,咨询师也要让求询者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所谓情感表达,是指咨询师向求询者告知自己的情绪、情感状况。

    情感表达与倾听技巧中的情感反应有所不同。前者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后者是咨询师对求询者的情感的理解和回应。

    咨询师的情感表达既可以针对求询者,如“我觉得你很坦然”,也可以是针对自己的,如“我很抱歉没有听清你刚才说的话”,或针对其他事物,如“我也很喜欢跳舞”等。

    咨询师正确使用情感表达,既能体现对求询者设身处地的反应,又能传达自己的感受,使求询者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咨询师形象,可以了解咨询师的人生观。同时,咨询师的这种开放的情绪分担方式为求询者做出了示范,易于促进求询者的自我表达。

    咨询师所作的情感反应,其目的是为求询者服务的,而不是为作反应而反应,或者为了自己的表达、宣泄。因此其所表达的内容、方式应有助于咨询的进行。

    一个男青年来咨询,因为他在恋爱中“脚踏两只船”,不知该取谁舍谁。下面是他与咨询师的谈话。

    求询者:我觉得自己很爱小丽,但也很爱美美,你问我爱哪一个多些?这我就很难决定了。我的确很爱她们。但是,自从美美堕了胎之后,就逼得我很紧,要我只能二者选其一,否则她就不再理会我了。老师,说实在的,小丽实在很可爱,十分温柔,而且比美美驯服。至于美美,人的确长得很美,好些男生都追她哩!咦,老师,你好像有点不大高兴的样子,是吗?

    咨询师:对!我如今心头有种很复杂的感受,我为你们感到不安和惋惜,同时我也感到愤怒,因为你口口声声在讲“爱”,但却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爱!对不起,我的确很激动。但你们都是我的学生,我关心你们,不愿意你们陷入感情纠缠之中而不能好好地成长。

    这位咨询师并没有隐藏自己的愤怒和恨铁不成钢的复杂情感,他的直接表达,让求询者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令人气愤的。

    但是,他的这种做法伤害了求询者的自尊心,会令求询者陷入紧张、焦虑、无所适从的境地。像上面那位咨询师的情感表达是不恰当的。

    在咨询会话中,咨询师怎样进行言语指导?

    心理咨询必须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但这并不排除咨询师给予求询者一定的指导。

    指导是指咨询师告诉求询者应采取什么行动,包括直接让求询者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指导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技巧,它应用各种心理学原理和技术来帮助求询者改变自己。指导需要语言的表达,所以叫言语指导。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心理咨询要不要指导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指导的问题。这就涉及了语言指导的技术。

    对于心理咨询是否应该给予指导,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看法。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与其认知模式密切相关,如果求询者有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或绝对化、或极端化,则会导致其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据此,通过改变求询者的言语(反映其思维活动),可以达到改变求询者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如咨询师对求询者说:“请把你说的‘我应该怎样’改为‘我希望怎样’,把‘我干不了’改成‘我可能干得了’。”

    在咨询实践中,求询者最多见的绝对化语句是“我应该怎样”或“一定要怎样”,于是,咨询师就要帮助求询者将“应该”改为“希望”;把“一定”改为“争取”。曾有一位女高中生来咨询,她因患强迫性思维和行为而困扰。在咨询中,咨询师发现她之所以出现强迫症,关键在于她具有不合理思维。她认为,她应该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学生,她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因此,她学习很刻苦,特别重视每一次考试的分数,经常担心自己在班上成绩排名单上的名次会掉下来,压力也很大。有一次考试她发挥得不好,成绩不理想。为此,求询者焦虑万分,非常担心自己达不到考上名牌大学的目的。于是,在过分焦虑中,她出现了强迫性思维,总是反复不断地想:“人活着这么辛苦有什么意思,说不定哪一天地球就爆炸了。”在咨询中,咨询师要求求询者把“我应该在班上数一数二”改为“我希望自己在班上名列前茅”,把“我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改为“我争取考上名牌大学”。这些不同的语句,给求询者所带来的压力在程度上有明显的不同,前者是绝对化,没有退路,没有调和的余地,也是完全主观性的,没有考虑到客观因素或偶发因素的变化;后者则减轻了压力。

    在进行语言指导时,首先咨询师应明确自己对求询者应该指导些什么,叙述应清楚明白,要让求询者真正理解。同时,咨询师的指导应该是平等的讨论式的,切不可以权威的身份对求询者发号施令,让求询者强制执行,否则会引起求询者的反感,使指导无效。此外,在进行言语指导时,咨询师可以运用一些非言语行为,以便增加对求询者的影响力。

    咨询如何解释求询者的问题和困扰?

    解释是咨询师依据某一理论构架或个人经验,对求询者的问题、困扰做出合理化的说明。解释使求询者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重新面对自己的困扰、自己的周围环境以及自己,并借助于新的观念、系统化的思想来加深了解自身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领悟,提高认识,促进变化。

    解释被认为是会话技术中最复杂的一种,它与倾听技巧中释义的差别在于,释义是从求询者的参考框架来说明求询者表达的实质性内容,而解释则是咨询师站在自己的参考框架上,运用自己的理论和人生经验来为求询者提供一种认识自身问题以及认识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解释与内容表达亦有关,但解释侧重于对某一问题做理论上的分析,而内容表达则是指咨询师提供信息、建议、反馈,等等。

    咨询师凭借自己的理论和经验,针对不同求询者的不同问题做出各种不同的解释,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咨询师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

    初学者往往以为记住了某几种理论流派的概念、方法就能应付自如,却忘了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还有很大差异。有些咨询师只是简单地拿理论去套实际,甚至削足适履,却不懂得如何灵活地掌握理论、灵活地运用知识,忽视了现实中所遇到的人是形形色色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因而初学者的解释容易显得说服力不强,过于牵强、千篇一律,甚至张冠李戴、无法解释。有些咨询师用弗洛伊德的幼年性体验去解释一切问题,而有些则是一律用行为矫正解释。事实上,有些问题的根源在过去,甚至在幼年,或许是性心理发育的偏离或是其他的不良刺激(环境的潜移默化、个体的遭遇等),而有些问题的根源则在最近的实际问题中。咨询师应把握真相,结合具体的问题来做具体分析。

    因此,作为咨询师,在做出解释之前,首先要了解求询者的情况,否则,解释很有可能会偏离方向。同时应明了自己想解释的内容是什么,若自己对此也模糊不清或前后矛盾,则效果就差。再者要把握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间、运用什么理论、怎样解释最好。影响解释效果的因素并非是单一的,解释不仅仅取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还取决于灵活地、熟练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程度。

    在咨询实践中,有些咨询师凭感觉、经验来决定求询者的问题所在,但难以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系统的分析解释。他们的解释或过于表面化,或叙述不清,或缺乏说服力。这就需要提高理论修养,否则会影响咨询效果。

    如何做解释,同样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比如,解释应因人而异,有些求询者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心理学修养,领悟能力较强,解释时可以深入些、系统些、全面些;对于理解能力不够强、文化水平较低的求询者,解释应当通俗易懂,少用专业术语,多打比方,多举例子,这样更容易为求询者接受。

    有一点需要注意,咨询师不能将自己的解释强加在求询者身上,即,一方面不能在求询者还没这种心理准备的时候就匆忙地予以解释,过早解释往往会使求询者不知所措,难以接受;另一方面,不能把求询者不同意或有怀疑的解释加在他的身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匹配”。有的咨询师说:“你的问题就是这样,你不理解是因为你不懂。”或者说:“你不同意我的解释,我就没办法了,你懂还是我懂?”强迫求询者接受,其效果往往不好。最好的办法是经咨询师富有技巧性的帮助后,求询者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就可以水到渠成。最有效的解释是与求询者的思想基础、理论取向有某种程度的吻合。例如,一位相信弗洛伊德理论的求询者比一位不懂此理论甚至反对此理论的求询者更能理解也更容易接受幼年性体验的观点。

    解释只有被求询者接受才有效,因而,最好的解释是求询者的自我解释。因此,把咨询师心目中的解释设法转变成求询者“自我发现”的解释是一种理想的做法。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地降低直接解释的风险。解释性的设问是较好的方法之一。例如,“……那么你认为你之所以不信任男人是因为你父亲曾那么粗暴地对待你”这一形式比“我觉得你不信任男人可能是起于小时候跟父亲的关系,你父亲曾那样粗暴地对待你”这一形式,试探性强,且把解释权交给求询者。还有其他方法可用来诱导求询者自己探索解释。

    在咨询过程中哪些地方需要解释?咨询师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并且跟咨询理论取向有关系。有学者提出了以下五种类型的解释,有助我们了解在什么地方就什么做解释。

    (1)改变的障碍。解释的焦点在求询者为什么无法投入咨询过程或完成咨询作业。在心理动力治疗中,对防卫或抵抗的解释通常是处理其他冲突的先决条件。

    (2)自我省察。解释的焦点在求询者怎样知觉自己和他人,以及怎样跟他人互动。这方面的领悟往往有助于求询者明了他们在知觉上的失误,这种失误又导致他们在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3)感受的觉察。解释的焦点是求询者没有觉察到的感受。经典精神分析时代,解释主要集中于求询者何以会有这样的感受(理性的解释),现在的解释强调帮助求询者有更多的体验性觉察(他/她正感受到什么)。

    (4)无意识成分的澄清。解释的焦点是无意识的冲动或冲突,包括移情。这有助于求询者认识当前关系中的扭曲,并更好地了解这些冲突是怎样在行动、感受和思想中表现出来的。

    (5)压力性质的生活事件。解释的焦点是促进求询者对压力事件影响的觉察。这有助于求询者更好地了解其处境,以及哪些因素抑制了自己承认压力事件的影响力。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在具体应用时咨询师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解释必须在充分了解求询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咨询师要了解问题的重点,再以自己的语言摘要陈述,然后再加上自己的看法或解释。因此,解释的时间不宜过早,以免因为对求询者情况的不完全了解,而出现解释错误或不准确,影响求询者对咨询师的信任,使解释得不到应有的作用。

    (2)解释要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有的咨询师在进行解释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炫耀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解释中,一会儿是“潜意识”,一会儿是“心理情结”,令求询者不明所以;或者在解释时啰啰唆唆,反反复复。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求询者对咨询师解释的理解。

    (3)解释要有真实性和合理性,不可用偏激的解释,造成对求询者的伤害。有时,咨询师对求询者的行为不接纳,于是就用一些恐吓性的言语解释。比如对一个手淫的男求询者说:“你这个问题太严重了,是你内心深处的性欲望太强所引起的,如果不下决心戒掉,就可能影响你将来的婚姻。”这个解释或许可以加强求询者改正手淫过度的决心,但同时也加重了求询者的内疚感和焦虑情绪,甚至感到更加自卑。

    (4)解释要尽量采取试探性的保留态度,以便求询者有思考、接受或拒绝的余地。咨询师可以采用“也许”、“可能”、“我想大概是”等用语来进行解释,这样会令求询者比较容易接纳。事实上,对咨询师的解释,求询者有时会持抗拒态度,尤其是出现下列情况时,解释更要谨慎:①求询者感到焦虑和紧张。这可能是咨询师的解释与求询者的背景有出入,或不当的解释所致。这时咨询师要暂时停顿,或以支持方法稳定其信心。②拒绝。可能因解释的不正确或求询者维护自尊而发生,这时咨询师要改变解释的角度。③漠不关心。求询者对咨询师的解释漠不关心,可能是解释不恰当,也可能是求询者正在想自己的问题。这时咨询师必须放慢解释的速度,甚至可以用暂时沉默的态度来引起求询者的关注。

    总之,解释是会话术中最为复杂的技巧。咨询师要合理、灵活、富有创造性地应用解释技术,在求询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达到帮助求询者认清自己“庐山真面目”的作用。

    咨询师如何帮助求询者澄清问题?

    在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求询者中,有些求询者明确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只是他们自己解决不了,他们前来咨询是希望心理咨询师能够给予他们帮助;但是有些求询者却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他们只是觉得自己有困扰,具体问题在哪儿自己也不清楚,这就需要咨询师借助自己的知识,帮助求询者澄清自己的问题,这就是问题的澄清。在心理咨询中,许多问题需要运用一些具体化的技术来澄清。

    在咨询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求询者刚到会谈室时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他烦乱、痛苦,他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有一肚子不幸的事,有一大堆叫人难受的感觉,可他对那到底是哪些事、是什么感受却说不清、道不明。而且正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又加重了他的困扰,尽管他自己往往不曾意识到这一点。具体性的会谈使他得以理清自己的观念、事实、感受、态度和欲望,在此基础上,很可能引发他对自己的问题产生新的领悟,至少也能消除这种模糊不清状态本身造成的烦恼。

    求询者的问题缺乏具体性一般有三种情况:模糊、概括化和概念不清。

    除了表达障碍,求询者表达上的模糊往往反映着内在表征上的模糊。换言之,说不清楚是因为心里不清楚。在咨询中,许多时候是因为求询者的感受和事实脱节,情绪“罩住”了认识。结果,求询者会以情绪性的抱怨开始,“这一阵子太不顺心了”、“我苦恼死了”,等等。在咨询的初始阶段,对这种较为模糊的情绪表达,咨询师最好不要把注意集中于情绪,而应注意抱怨后面的事实细节,只有找到产生这些感受的事实细节,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他的感受。例如:

    求询者:我这段时间太不顺了。(情绪或者事实,模糊)

    咨询师:嗯,你能告诉我一两件不顺心的事吗?(具体化)

    求询者:好吧。上个月涨工资,没我。(事实,但不很具体)这几天跟我妻子又别别扭扭的。(事实,不具体)

    咨询师:的确是两件烦心事。或许我们应该深入讨论一下,你愿意选择一件谈谈具体情形吗?(具体化)

    通过逐步深入具体地发掘事实细节,并了解求询者是如何知觉、感受和认识这些事实的,我们就能协助求询者澄清思想和感受,咨询也就有了具体性。

    过分概括化是求询者中较普遍的现象。概括化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特性,概括过程就是从特殊、个别的事实、经验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概括的层次有高有低,以事实的特殊程度为转移。从极特殊的事实只能做出有限的、低层次的概括,否则就不合逻辑了。正如你不能根据一个鸡蛋是坏的就断定一篮鸡蛋全是坏的,如果依据一两个人对你不好就断言“全班人都跟我过不去”,这就犯了过分概括化的毛病。在咨询中,通过具体化这一与概括化相反的过程,能够帮助求询者发现过分概括的错误,使其对自己的真实情况有准确的认识。

    求询者:……我的性格很不好。

    咨询师:一个人的性格有多方面的表现,你能告诉我你认为哪方面不好吗?

    求询者:我的性子很急,爱耍脾气。

    咨询师:譬如……

    求询者:我常跟我男朋友发生冲突,爱冲他发火。

    咨询师:对别人呢?比如对同宿舍的同学?

    求询者:那倒还好,我凭什么吼人家呢?

    咨询师:别的方面呢?譬如待人诚恳吗?自私吗?

    求询者:那倒没问题,我跟其他同学处得不错。

    咨询师:这么说,你认为自己性格不好,主要是因为你常对男朋友使性子?

    至于概念不清的情况,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求询者看了一些变态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他的言谈中夹杂着不少专业名词,比如“强迫症状”啦、“恋母情结”啦,等等,他们把自己与这些概念对号入座,自己给自己下了诊断。咨询师要特别小心地探查他们是否准确地理解了这些概念,不可被求询者牵着走。

    有位求询者一坐下就说,“我有强迫症”。咨询师要求他谈谈具体症状,他告诉咨询师,他洗手的次数明显比别人多。咨询师问,以前洗手次数和现在比,是否现在多。答,差不多。只是最近看过一本书后偶然注意到的。问,不洗怎么啦?答,难受,手心黏糊糊的。让他把手伸出来看看,果然汗渍渍的。原来他就是手心多汗,不洗不舒服罢了,根本不是什么强迫症。

    像这样概念不清的情况,不限于专业概念,还有一些是求询者生活圈子里的特殊用词,或他个人对某一概念的独特理解,造成咨询师感到模糊不清,都可通过具体化予以澄清。

    为澄清具体情况,在咨询时咨询师可以借用开放性的提问,如:“你的意思是……”、“你说……你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你说……能给我举个例子吗”,等等。这样通过具体的提问,可以很快地澄清求询者的问题。

    当求询者对会话的情境及双方的关系发生误解时,咨询师应如何澄清?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由于某些求询者对心理咨询缺乏足够的了解,误以为心理咨询和一般的亲友交流一样,因而对咨询会话情境之下的双方关系,以及双方各自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误解。因此在咨询会话过程中,咨询师不仅要把求询者的问题澄清,还需要把咨询会话的情境加以澄清。

    在咨询会话的各个阶段都会用到情境澄清的技术。所谓情境澄清,就是当求询者对咨询会话的情境以及双方的关系发生误解时,咨询师需要对此进行澄清。有的求询者对咨询师的期望过高,希望咨询师能有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对咨询师产生了感情偏移,把咨询师当成生活中的亲友,对咨询师产生了咨询关系之外的感情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咨询师运用情境澄清的技术来妥善地处理。

    一些求询者把咨询师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以为咨询师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咨询师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求询者,更不能替求询者改变或做决定,其实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求询者努力改变现状的作用。遇到这样的情况,咨询师就要运用情境澄清的技术,使求询者认识到,咨询师无法给求询者一个现成的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能代替求询者解决问题。咨询师的职责是帮助求询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此外,有些求询者往往对咨询师期望过高,以为通过三言两语就可以让咨询师洞悉一切,妙手回春。实际上,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它要求求询者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由咨询师对求询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才能帮助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要引导求询者一起澄清对心理咨询以及对双方关系的误解,调整求询者不恰当的期望。

    为了进一步解释情景澄清技术,下面举一个实例说明,看看在具体的案例中,咨询师是怎样运用情境澄清的技术来处理问题的。

    有一位求询者在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前来进行心理咨询。尽管咨询师在开始时已经明确地告诉过她,咨询师无法给求询者一个现成的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她也表示同意,但她还是固执地认为咨询师就是为人排忧解难的,是替人拿主意的。因此,咨询开始不久,她就期望咨询师能够给她找到一个既简单又管用的解决办法,并且她试图说服咨询师能够对她特别对待,给她一个现成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在他们的咨询会话开始不久,咨询双方就进行了下面的会话。

    求询者:我在单位待得很难受,我现在跟单位的同事合不来,似乎他们在故意疏远我,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不叫上我,有时候他们在一起说说笑笑挺热闹的,一旦我插话或者发表意见他们就都沉默了……他们一直都是这样对我的。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您能帮我拿个主意吗?我觉得再不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我恐怕在这里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咨询师:你想知道你下一步该怎么办,是吗?

    求询者:对。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请您告诉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我理解你现在非常希望能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是目前我还是不太明白你与你同事的关系,这个问题你还没有讲清楚;还有,就是在弄明白问题、情况之后,我们最好一起来处理这个问题。因为这毕竟是你和你同事之间的事情,至于该怎么做,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则需要你自己的思考和选择。你说对吗?

    求询者:我明白您的意思,可是您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咨询师,一定见到过类似的问题,我想您一定知道我的问题该怎么办。请您一定要帮助我。

    咨询师:是的,在我以前的咨询实践中,的确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但是你们之间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适合他的方法或许对你不起作用。我们最好先一起来探讨一下你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一起来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你看这样行吗?

    求询者:好吧……

    上面这个案例中,求询者对咨询师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她认为咨询师就是替人排忧解难的,她想让咨询师帮她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就需要引导求询者,一起澄清对心理咨询及双方关系的误解,调整求询者不恰当的期望。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求询者在几次咨询之后,将咨询师当成了自己的亲友,对咨询师产生了依赖、爱恋等情感,有的求询者甚至把自己对生活中某个人的强烈的爱或恨的情绪转移到咨询师的身上。在咨询过程中,求询者对咨询师产生情感依恋的现象,在心理咨询中叫做“移情”。有关移情的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中有专门的讨论,这里不再赘述。咨询师要及时发现求询者的这种心态,运用情境澄清的技术消除求询者的误解,告诉求询者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咨询关系,不管咨询时关系多么密切,一旦咨询关系结束,他们的关系就随之结束。咨询师要有把握关系远近的能力,同时要求咨询期间尽量避免同求询者建立咨询以外的关系,或是给亲戚朋友做咨询,以避免双重关系,使咨询达到最好的效果。

    什么是自我披露?在咨询中如何运用自我披露的技术?自我披露又叫自我揭示、自我开放,是指咨询师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地将自己的感觉、经验和行为与求询者分享,以增进求询者对自己的问题的了解和获得自我改变的有益信息。

    通常,自我披露在咨询过程中,能产生下列作用:①咨询师自我披露的内容和求询者的经验相似,可以增加求询者对咨询师心理上的认同,有助于双方的沟通。②咨询师愿意将自己的私事或内心话表露出来,表示他信任求询者,这样自然也增加了求询者对咨询师的信任感。③一般而言,有困扰的求询者多倾向封闭自己,因此咨询师的自我披露具有示范作用,让求询者学习更有效地开放自己。④经过咨询师的自我披露之后,求询者不再只是倾诉者,同时也是一个倾听者。从咨询师的经验当中,求询者可以看到一些自己忽略的地方,有利于其思考和自我改变。

    当然,自我披露并非是咨询师的随意披露,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性。一般而言,根据自我表露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咨询师只表露出能满足自己的东西,完全不顾求询者所表露出的情感。

    第二级:咨询师不主动地自我表露,仅回答求询者直接的问题,却显得焦躁和简单。

    第三级:咨询师的表露仅限于和求询者有关的表面的和一般性的情感,而未将他个人的独特处表露出来。

    第四级:咨询师自由地、无拘无束且适时表露他自己个人的观念、经验和情感,而且也符合求询者的兴趣、需要和当时的情境。

    以下是根据自我披露等级进行分析的例子。

    例:六年级学生与老师

    学生:“在学校玩游戏时,我总是最后一个被选上的,同学们都知道我是这么笨拙,如果先上的话,一点也不能帮助他们的团体。我真失望,我喜欢玩,但他们对我的看法不太好。在家里我是最大的孩子,家里人都要我做些事,不管是如何的笨拙。但在这里我没有机会,您说我该怎么办?”

    老师A:“我没有任何意见,许多人都会忽略许多事。”

    评析:属层次一。咨询师避免给任何的信息。

    老师B:“你可能需要指导才能表现较好,也许你父亲能帮你进步。”

    评析:属层次二。咨询师回答了求询者的问题,但无自动提出个人资料。求询者不知道咨询师是否已经经历过相似的情境,他也不了解咨询师对这个问题的个人反应。

    老师C:“有一次我在学校也觉得被忽略了,我不能确定我当时解决这问题的方法是否适合于你。你愿意告诉我更多有关你的情形吗?”

    评析:属层次三。咨询师自愿提出个人一般性的资料,这些资料是有关于求询者的问题,维持了与求询者互动的焦点。

    老师D:“在我六年级时,当时他们那些球队中没有一个要我,我费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克服。我在你这个年纪时的经验跟你现在遭遇的失望有些一样,或许我们能一起来解决。”

    评析:属层次四。咨询师本身很自由自在,求询者能视他为单独的一个人,因为咨询师自我披露具体事件,咨询师坦白承认他与求询者分享了相同的经验,也表示了他的经验的独特性,并未以他个人的情形混淆求询者。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自我披露的案例。

    求询者:老师,我控制不了自己,每天都在想我们班的一个男同学,他学习也好,相貌也好。我们班好多女同学都对他有好感,都想跟他接近,但他好像对谁都是一样的不冷不热。我每天上课眼神都在他身上,我想不去看他,但做不到。

    咨询师:那你一定很不好受啦?

    求询者:是的,每次我们在教室内碰面,或是在其他什么地方相遇,我都会心跳加快,激动好半天。我好像觉得他对我也有意思,因为每次见到我他都会冲我笑一笑。真的,老师你说他是不是对我也有意?

    咨询师:你感觉呢?

    求询者:我觉得他对我有意,不然他不会对我笑的。

    咨询师:如果他对你有意,你想让他为你做什么呢?

    求询者:那他就该大胆约我出去呀,像看电影什么的。我一定会答应的,真的。而且我们还可以一起做作业,让他帮助我。我们要是能一起考上大学,在同一地方上学就好啦!老师,你是不是觉得我在胡思乱想?

    咨询师:我不觉得你是在胡思乱想。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求询者:真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显得很兴奋。)

    咨询师: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曾喜欢过班里的一个男同学,也曾到了茶饭无心的地步,也曾觉得他对我有意,并产生过许多美好的幻想。

    求询者:那后来呢?

    咨询师:后来我与一位我最敬爱的老师谈了我的苦恼。她在耐心听我讲完话后对我说,你这么大的女孩子是很容易患单相思的,所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但爱情只有在双方同时产生共鸣时才有意义,才有味道。你现在这样放纵你的感情,而那个男同学却在一门心思地准备高考,你们现在谈情说爱是不会有共同基础的。你如果要使那个男同学看得起你,就去跟他竞争学习成绩,一同考上大学。到那时你就会有追求爱情的资本,也许到那时你也不会再对他感兴趣了。还真说不定的噢。

    求询者:那后来呢?

    咨询师:后来我真的将所有心思都放在学习上,考试成绩一路上升。结果你知道后来怎么样?

    求询者:怎么样?

    咨询师:我考上的大学比那个男同学的还好,他曾主动来找我交朋友,但我对他可没有当初那份儿兴趣啦。

    求询者:老师,你真是太棒了!

    咨询师:那你觉得我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求询者:停止单相思,振作起来。

    在上述对话中,咨询师巧妙而自然地运用了自我披露技巧,使求询者看到她单相思的危险,并下定决心加以改变。重要的是,这位咨询师没有像一般家长和教师那样闻“恋”色变,教训求询者要以学习为重,不要让感情的放纵误了自己的前程。与此相反,她首先肯定求询者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并将自己早年的类似经历告诉求询者。这种同感的表示使求询者一下子与咨询师产生了共鸣,也使求询者愿意接受咨询师的意见。最后,咨询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求询者应该做什么,而是让她自己去领悟。这种同感、启发式的思想交流较以往那种干巴巴、冷冰冰地教训求询者一通的方式自然有效得多。

    虽然自我披露在咨询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自我披露也不宜过分使用,那样不但会混淆心理咨询的核心与目标,也会使求询者对咨询师产生不必要的错觉与误会。事实上,自我披露是心理咨询界最富争议的一项技巧,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咨询师自我披露到底会在求询者心目中树立什么形象。有观点认为,这样做会缩短咨询师与求询者的心理距离,树立可亲近的形象;另有观点认为,这样做会使咨询师对求询者的成长产生偏见,使求询者对咨询师的作用产生疑惑。

    总之,心理咨询界目前对自我披露尚缺乏共识,因此咨询师在其运用中要格外小心,注意不要过分宣扬自我,忽视求询者当前困惑与挫折的特殊性,并避免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当作心理咨询的中心议题。

    心理咨询师在使用自我披露的技术时,必须把握下列原则:

    (1)咨询师必须在认定自己的经验对求询者有所帮助的情况下才做自我披露。自我披露不是咨询目的,而是一种促进求询者自我探讨、自我认识、自我改善的手段。

    (2)咨询师自我披露的次数不宜太多,否则会使求询者怀疑咨询师的真诚性,或者加重求询者的心理负担。

    (3)咨询师的自我披露必须适可而止,避免长篇大论,反客为主。要知道,咨询的历程是以帮助求询者为前提,不可将重点转移到咨询师的发泄情感上。

    在咨询会话中,如何控制会话的方向?

    心理咨询的会话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随意的聊天,但实际上,在开始咨询会话之前,咨询师已经对咨询会话有了一定的计划。咨询会话是有明确方向的,而这个方向,则是由咨询师来控制的。因而,咨询会话是在咨询师的控制下,一步步朝原定计划推进的。也就是说,什么时间谈什么内容,都是在咨询师的掌控范围之内的。否则,咨询会话真的就会变成漫无边际的聊天,也就谈不上是心理咨询了。

    咨询会话的过程中,控制会话方向的方法有很多,咨询师可以根据情况,随机应变,采取相应的办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释义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有关内容释义的内容,在这里,释义也可作为控制会话方向的方法,咨询师适时地把求询者的话,换个说法重复一下并做解释,解释完以后,立即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即把握了会话方向,又使求询者感到很自然,感到咨询师的问题提得合理。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求询者:我和女朋友已经相爱半年多了,可我父母有不同意见,我母亲喜欢我女朋友,但我父亲却反对我在大学里谈恋爱,要我跟女朋友分手。为此,我很苦恼,书也看不进去,晚上经常失眠,上课也没精神……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咨询师:你认为你和女朋友彼此相爱,你的母亲也同意,但你的父亲不赞成,因为他不希望你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现在你能跟我谈谈你和你父亲的关系吗?

    在上面的咨询会话中,咨询师就是用释义方法巧妙地控制了会话的方向,推进了会话的进程。

    2引导

    所谓引导,就是把会话由目前的话题自然地引向另外一个话题。这需要咨询师富有经验而且足够机敏。因为引导不是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经由一段中介性的谈话内容自然而然引出新的话题。

    一位大一女生因为入睡困难、神经衰弱前来咨询。咨询师想了解一下她一般的人际关系,以便帮助她更好地解决问题。但她在咨询室却不停地抱怨她父母,说她母亲从小对她管教太严,每天让她10点准时睡觉,加上父母关系不和睦,家里充满火药味,使她得了神经衰弱。这时,咨询师将她与父母的关系引申为一种人际关系,之后又对一般的人际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表示对她理解,另一方面将她的思路引得更远,随后问她跟同学、朋友的关系,进而引导她谈谈她的同学、朋友对她的态度。最后将话题引到一般人际关系方面。

    这位心理咨询师经过一段中介性的谈话内容,将原来的话题转到新的话题上,控制了咨询会话的方向。

    3中断

    所谓中断,就是在会话中暂时停顿一下。有些求询者比较健谈,自从进入咨询室之后就侃侃而谈,如同泄闸的洪水连绵不断,甚至咨询师也难以插话。像这样漫无边际的谈话肯定难以达到心理咨询的目的,咨询会话也偏离了它的方向。这时咨询师也不能强行命令他停止谈话,可以采取如下的一些办法:或者请他抽支烟,或者替他倒一杯水,或者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或者建议换一个地方再继续谈。这样,也就收到了暂时中断的效果。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建议暂时停止会话,下次再来。

    为控制会话的方向,也可以使用情感的反射作用,就是咨询师有意识地激一下求询者,使他把谈话转向某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初次会话中最好不要用这种方法,因为情感的反射作用往往会引起求询者很大的情绪波动,有时甚至难以控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