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94年在晋宁县月山发现《故马公墓志铭》,百年来经专家学者的考证和研究,郑和故居在云南晋宁昆阳已是不疑的事实。但当我们从考据的资料里再次审视郑和的家世:赛典赤—纳速剌丁—伯颜(拜颜)—米的纳(马哈只)—米里金(马哈只)—郑和(马和),郑和的姓氏由来仍然扑朔迷离、疑雾重重。郑和为何叫马和?根据《故马公墓志铭》和《郑和家谱》记载,郑和的祖父米的纳已采用“马”字为姓。云南回族马姓,皆咸阳王赛典赤后裔,源于先祖穆罕默德,取译音。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马哈麻”“马合麻”“马罕默德”均指圣人穆罕默德。米的纳作马姓,有返祖归宗、诠释“圣裔”之意。马和为何又为郑和?据李至刚撰写的《故马公墓志铭》称:(马和)事今天子,赐郑姓。“郑”姓的由来,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其一为马和追随燕王朱棣在“靖难役”中屡立战功于河北郑坝村,朱棣登基后御赐“姓郑”;其二为明成祖朱棣迷信“马不能登殿”而赐姓“郑”。笔者对两种说法都心存疑义,理由有三:其一,马和随燕王破李景隆军营于郑坝村,《明史》或《明外史》并无此记载;其二,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秀英感情笃厚、同朝议政,“马登宝殿”并非明朝避讳;其三,凡天子赐姓,必赐国姓。如汉高祖刘邦赐项伯姓刘,唐太宗李世民赐徐勣姓李,历史上绝无赐予他姓之理。目前,学术界对郑和的研究,将探索的目光一致关注于晋宁月山和宗族谱牒,却无人对当年学术界泰斗梁启超和李根源先生最初的研究成果稍加凝注。梁启超于1904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这是中国第一篇研究郑和的论文,首次将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进行比较研究,首次声称郑和为世界航海伟人,并断言郑和为楚雄人(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这些问题被学术界称为“梁启超问题”。民国元年(1912年),云南军政府陆军第二师师长兼节制迤西各属文武官吏西防国民军总统官李根源先生巡视迤西,滞留于镇南(南华),题字“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大明三宝太监郑和公故里”,于镇南逯家屯石崖上刻石为记,同时于城东、西门外立碑垂示。民国初云南滇洱驿道穿越镇南东、西城门而过,经逯家屯,沿线往来的马帮、官员、旅客、商贩络绎不绝。城东、西门外碑石及逯家屯摩崖刻石煌然醒目,令来往行人凝眸。清光绪举人、“梅花老人”郭燮熙曾作诗一首:“鸡和忽有郑公乡,新矗丰碑孔道旁。一代朱明迁百地,千秋青史拓南洋。马来群岛今谁属,鹿逐中原又几场。记得卓如曾立传,争墩岂待辨昆阳。”(载民国《镇南县志·艺文志》)城东碑石无存,西门外石碑1986年由南华县地方志办公室在顾家村寻获收藏,后移至鹦鹉山公园供游人瞻仰,逯家屯摩崖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部分字迹剥落,现由南华县人民政府浇铸水泥初步保护。回首百年,晋宁月山《故马公墓志铭》已灿然面世,梁启超、李根源将郑和故里指定于楚雄境内,并非指鹿为马。据考证,元末明初,明兵入滇,滇阳侯米里金(马哈只)携家眷随梁王奔走大理,明兵逐之西上,9岁幼童马和失散,流落于镇南,被镇南郑姓人家收为养子,袭其姓,改名为郑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率三十万明军横扫云南,元梁王退守昆阳,投滇池自尽。米里金(马哈只)力战而死,时年39岁。郑和在镇南隐姓埋名三年,因聪明俊秀,为黔国公沐英部属虏获,选送燕王朱棣府邸为侍童,日待左右。燕王起靖难之师,登上皇位后,顾及郑和之功,封为内官监太监,后擢升为南京守备。至于永乐皇帝御赐“郑”姓之说,有的学者认为《故马公墓志铭》疑窦重生,永乐三年端午节,礼部尚书兼大学士李至刚受担负着朝廷重大使命的郑和公委托,出于某些难言之隐,刻意违反墓志铭撰写的体裁义例,隐去墓主前朝滇阳侯米里金的身份和姓名,同时又为了彰显当朝皇帝的恩宠,言:“(马)和自幼有才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从此,郑和家世及姓氏的由来竟成为密布在学术界上空的疑云。笔者根据初步研究认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当为郑和的第二故乡,郑和姓氏并非天子所赐,而是源于镇南(今南华县龙川镇)郑氏人家。
原载《南华县志》(1986—2002),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作者单位:楚雄州地方志办公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