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对郑和问题的几点思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茂忠

    据《简明中国古代史》记载:郑和,云南人,回族,12岁时入明朝燕王朱棣藩邸为宦官。朱棣称帝后,升为内官监太监。为宣扬明朝国威和寻找建文帝下落,奉命出使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凡7次。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87年。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有着伟大的意义。

    而在云南省内,关于郑和的籍贯问题,历来有镇南州(今南华县)和昆阳州(今晋宁县)两种说法。其根据是南华有郑和故里碑,晋宁有马哈只碑。

    然而,南华和晋宁有关郑和籍贯的碑刻,都有许多说不清楚的地方。南华的这块郑和故里碑文字表述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但人们都说不清楚李根源立碑的依据。而晋宁的那块马哈只碑仅从文字上看是郑和为生父所立,但从文字记述上分析却又疑窦重重,实在经不起推敲。

    关于郑和故乡的争论,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发生过一次。时至今日,南华县的文人们,不甘让郑和这样一个伟人擦肩而过、落籍他乡,因此,在县文联的牵头下,再一次掀起了“辨别真假美猴王”的热潮,试图寻找李根源所立郑和故里碑的依据,为南华县的人文景观增添一缕亮丽色彩。

    要想了解郑和的真实故事,还必须从与郑和有关的几个事件说起。

    郑和进京的历史背景

    据《钦定四库全书·滇考》和《云南省志·军事志》等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九月壬午,皇帝朱元璋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师30万征云南。列侯曹震、王弼、金朝兴,都督郭英、张铨等俱从。明军在曲靖一带消灭了元梁王的10万主力大军后,傅友德自率大军北攻乌撒,配合郭英、胡海、陈桓等部消灭元梁王残余,遣蓝玉、沐英率师西取昆明。癸酉,蓝玉、沐英等至板桥,梁王弃城走,至晋宁后合家赴滇池死之。云南省右丞观音保以城降。蓝玉、沐英等整众入城,收符信图籍,抚定其民,秋毫无犯。自出师至是,仅百日。

    明军进驻昆明后,迅即分兵征讨昆明以外地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辛巳,威楚路平章阎鼐玛贝、参政徹弥布哈等赴曹震营降。傅友德攻取乌撒后,即率军至昆明,与蓝玉、沐英部会师,然后进驻威楚(今楚雄),准备征讨大理。大理总管段世致书友德,请依唐、宋故事奉正朔为外臣,修岁贡,友德不从,答书令速降。段世怒,再上书陈述利害,词意桀骜。友德怒其悖慢,下令蓝玉、沐英等进兵大理,在下关歼灭了土司军主力5万余人,春三月攻占大理,生擒大理总管段世及其兄已故老总管段宝的两个孙子段苴仁、段苴义。此后,明军分兵进取鹤庆、丽江、金齿(今保山)等地,各地土司相率归附,云南平。云南行省所属22个府、63个州、54个县尽归明朝。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遣使将故元威顺王之子巴拜及梁王幸存家属318人送京师。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二月,送故元右丞观音保、参政徹弥布哈及段世等160人至京,各赐其家衣服。以观音保为金齿指挥使,赐姓李观。由于原大理老总管段宝在明军攻占四川时曾送过降表,因此朱元璋赐段宝之孙、段明之子段苴仁名归仁,授雁门卫镇抚;赐段苴义名归义,授永昌卫镇抚。其余头目悉伏诛。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皇帝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等班师,留沐英镇云南。此后,云南乌蒙、乌撒、东川、芒部、丽川等地的土司相继叛乱,朱元璋两次派傅友德回师平叛。明朝廷平定云南先后共用了9年时间。

    有关郑和身世的碑刻文献

    到目前为止,有关郑和身世的碑刻、文献主要有三个:一是晋宁县的马哈只碑,二是南华县的郑和故里碑,三是云南军事书籍。

    马哈只碑即“故马公墓志铭”,具体内容为: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赒给,未尝有倦容。

    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勋,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

    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

    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时,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郑和故里碑是李根源在镇南州(今南华县)的东、西城门外树立的石质纪念碑和逯家屯驿道旁的摩崖石刻,三块纪念标志的文字内容相同,为颜体字,竖刻,中间一行为大字,左右两边字体稍小。从右至左的内容是:

    大中华国四千六百九年十月;前明开拓南洋各岛之大冒险家三保太监郑和公故里;陆军第二师长节制迤西各属文武官吏西防国民军总统官李根源立石。

    云南军事书籍即《滇西兵要界务图注》,为李根源所撰。此书在介绍镇南州的地理山川人文时,有如下内容:

    镇南州城……明三保太监郑和,州人也。

    李根源其人及家世

    李根源是云南腾冲人,男,清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生,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19岁中秀才,25岁赴日留学。反清革命时期为中国同盟会37名首批会员之一,云南讲武堂总办、云南反清重九起义军副司令(司令蔡锷)、云南军政府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官。北洋军政府时期任国民党云南支部长、众议院议员、两广护国军司令部副参谋、陕西省长、驻粤滇军总司令兼靖国军第六军军长、陆军上将、广州卫戍司令、航空督办、农商总长代国务总理。国民党执政时期任云贵监察使。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根源的祖籍在山东。据《腾冲叠水河李氏家谱》记载:一世祖李德,字裕本,世居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北城,明洪武中,历任云南总营军校千户,终前卫前所千户,封昭信都尉,为入滇始祖,洪武二十九年丙子八月初八日卒于任,葬云南西北城外。配陶氏封恭人合葬。子二:长贵,次华;女一。

    在明朝,屯戍云南的军官实行世袭制。李根源的前十世祖都世袭千户(相当于当代的团长),都被封为昭信都尉,其中:二世祖李贵袭任千户后调洱海卫中所,复还任云南前卫前所;三世祖李全袭任千户,正统十四年调任腾冲司前所千户,为迁腾始祖;九世祖李世馨晋升武略将军;十世祖李正雄升授都指挥佥事、腾冲卫练兵总管,亦封武略将军。

    明朝灭亡,李氏家族跌入低谷,成为布衣,迁居曲石,然读书家风不变,到清朝中后期逐步崛起,其中:十四世祖李超贤任浙江巡检;十五世祖李颖标是国子生;十六世祖李国科获监生六品衔;十七世祖李殿任清军龙陵营千总,十八世祖李大茂任清军都司;十九世祖李根源本人在清朝末期任滇省新军协统,掌握云南兵柄,是云南“重九起义”的实权人物。

    郑和幼年流落镇南

    郭荫超在《镇南州志·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一文中认为:“盖和初本昆阳马姓回”,“然侧闻和幼时流落,为镇南郑姓所得,养以为子,遂袭其姓,故名郑和。”其他有关郑和研究的文章也记述:郑和的父亲是滇阳侯米里金。

    其实,郑和流落镇南说疑问太多。如果说郑和是在4岁时流落到镇南成立的话,那么,按现在的常识,人长大后是记不清5岁以前发生的事的,他又如何知道他的父亲叫马哈只?再者说郑和的亲生父亲真的是滇阳侯米里金的话,那么滇阳侯是元朝的贵族,他的宝贝儿子应当有一帮人保护,怎么可能走失到镇南?就退一万步说,郑和幼年时被人拐卖,但郑和在镇南的养父有自己的儿女,又怎么可能花钱买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娃娃呢?如果说郑和是被他父亲寄养在镇南的话,那么郑和从出生到明军占领昆明之前的11年间,云南无战事,一个堂堂的滇阳侯,又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宝贝儿子寄人篱下?

    如果说郑和是在明军进攻大理之战时逃难到镇南的话,那么此战发生的时间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此时的郑和已经是11岁的少年了,相当于现在的五年级学生,他又怎肯改名换姓,并记不得自己亲生父亲和祖父的名字呢?

    郑和随梁王败兵至镇南

    郭荫超认为,郑和在镇南被掳及成长的原因是:“明兵入滇,元梁王兵败奔大理,明兵逐之西上,和被明兵掳,为黔国公沐英送之京师,给事于燕王邸内。后随王出藩北平,日侍左右。及燕王起靖难之师,逐建文而篡天下,和亦有功于其间,益受成祖宠任,擢之为宦者长。”

    首先,“元梁王兵败奔大理”之说站不住脚。据《钦定四库全书·滇考》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冬,颍国公傅友德等南伐,梁王兵败,走滇池岛中。友德等人入云南,梁王闻之,谓右丞曰:‘我宗室,无降理,唯有以死报国耳。’先缢其妃,自饮药,不死,投滇池水中,举家从之。”由此可见,元梁王并没有兵败奔大理。把匝剌瓦尔密的父亲老梁王帖木儿不花倒是向威楚(今楚雄)镇南(今南华)逃跑过一次,但那是在元朝末期的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而追击的敌军是重庆红巾军明玉珍,这股红巾军被大理总管段功率兵击溃于关滩江(今吕合)。郑和是元宣光元年暨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这次梁王逃到镇南时,郑和还没有出生。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玉珍之子明升复派红巾军将领舍兴率兵进攻鄯阐(今昆明),但中途撤军。这次战争发生时,郑和也没有出生,也不存在走失或被掳的问题。

    晋宁的马哈只碑

    马哈只碑即“故马公墓志铭”。按碑文所述,此碑是郑和为生父所立。但是,这块碑的疑问确实太多。

    首先,郑和给父亲立碑,能记住生卒日子,却记不得父亲和祖父的姓名,只用“马哈只”代替,从情理上说不过去。退一步说,即便郑和记不得,他一直在家的哥哥马文铭总应该记得吧?有人解释说,郑和的父亲是元朝的贵族,是世袭的滇阳侯,郑和怕暴露家世招灾,所以不直接写父亲的名字。但是,从上文郑和进京的历史背景可知,明朝廷对云南败将降官及家属子女的身份是一清二楚的,郑和不可能也根本没有必要隐藏自己的身世。

    其次,马哈只碑记载:“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但据赛典赤·瞻思丁的十五世孙马注重修的家谱《咸阳家乘》记载:“今籍其予祖西来牌谱:所非尔公、瞻思丁公、忽辛公、伯颜公、文明公、烨如公、之云公。”有人据此认为:拜颜和伯颜是同一个人,并由此推断出郑和是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的第6代孙。如果此事成立的话,那么,父哈只(米的纳)和文明公是同一辈人,马哈只(米里金)和烨如公是同一辈人,郑和与之云公是同一辈人。但是,从文字对比不难看出,伯颜和拜颜有一字之差,文铭和文明不仅有一字之差,而且还有三辈之别。这种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考证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再次,马哈只(米里金)的两个儿子中,长子叫马文铭。次子叫马和,也是有点不太对劲,按常理,马和应该叫马文和才对。同时,子、女、媳、孙甚至重孙的名字应该写在碑文的末尾。

    再者,马哈只碑落款为“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从这些头衔来看,李至刚的学历至少应该是进士出身才对,但马哈只碑墓志铭却体例不遵、逻辑混乱、毫无文采,其写作水平还不如成绩好一点的贡生或秀才,难道堂堂大学士就只有这点水平吗?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回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一般不立墓碑,即使偶有墓碑,也不写墓志铭,只简单地刻上死者的身份、头衔、生卒年月,最多刻上子孙名录,而且回族墓碑上都有阿拉伯经文。可是,大名鼎鼎的郑和给他父亲立的墓碑却没有一个阿拉伯文字,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至于天子朱棣赐姓不赐“朱”而赐“郑”,到不难理解,因为回族忌讳“猪”字,“朱”“猪”谐音,马和不叫朱和而叫郑和也在情理之中。况且,朱元璋赐观音保为李观、赐段苴仁为归仁、赐段苴义为归义即是明证,这说明,明朝赐姓并不一定都赐皇姓。

    南华郑和故里碑比较接近历史真实

    当我们对晋宁县的马哈只碑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之后,就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下南华县的郑和故里碑。

    众所周知,李根源在1911年农历十月在镇南州城(今南华县城)的东、西城门口各立了一块郑和故里碑,又在古驿道边的石岩上搞了一个摩崖石刻,他的用意是要让镇南州人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记住,镇南就是郑和的正宗故乡。他那不容置疑的底气到底来自哪里呢?

    通过查阅李根源的宗谱——《腾冲叠水河李氏家谱》得知,李根源的入滇始祖名叫李德,明初随沐英征战至云南,历任云南总营军校千户,终前卫前所千户。另据康熙《镇南州志·沿革》记载,镇南在明初军置前、左二所。再据《钦定四库全书·滇考》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至闰二月,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部在威楚(今楚雄)集结整训,并奉皇帝朱元璋之命设置卫所,为征讨大理做准备。由于这一时期云南总营移驻威楚,前卫前所移驻镇南,因此,李德无论是任云南总营军校千户,还是任前卫前所千户,对郑和的身世都应该是了如指掌,甚至可能就是抓捕和押送郑和的具体负责人。由于郑和后来成了大名人,因此,抓捕和押送郑和一事也就成了李氏家族的大功一件代代相传。如若有人说郑和是别个地方的人,他李根源打死也不会承认。正因为如此,李根源才会在听到有些人说郑和是某某地方的人时,才理直气壮、霸气十足地在镇南立下了刻文相同的三块郑和故里碑。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明军占领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梁王地盘后,最初只设立了7个卫,前卫前所驻镇南。后来攻占了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土司段世的地盘后,又在险要地方增设卫所,最多时达20多个卫。前卫前所随大军往来征战,云南平定后常驻昆明西南的滇池之滨,因此,李德及其儿子就埋葬在昆明城西北。

    此外,从郑和进京的历史背景可知,明初军方抓捕后送往南京处置的两批478人,主要是元朝在云南的败将、降官及家属子女。如果郑和是镇南人可以确定的话,那么,郑和很可能就是元朝镇南州末任知州的公子。由于这批人中有利用价值的就封官为明朝所用,没有利用价值的就在南京“伏诛”,因此,年仅12岁的小郑和“两害相权择其轻”,在杀头和做太监之间做出了痛苦的抉择。

    参考文献:

    [1]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冯甦撰.钦定四库全书·滇考卷下一[M].吏部编修,清乾隆年间.

    [3]孙粹屏.云南省志·军事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4]杨育慧.镇南州志[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996.

    [5]李学诗.腾冲叠水河李氏家谱[M].苏州线装本,1928.

    (作者为南华县地方志办公室综合办主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