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波兰智库观点摘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带一路”:构建中国的新外交策略

    Justyna Szczudlik-Tatar[165]

    原文标题:"One Belt, One Road" : Mapping China's New Diplomatic Strategy

    文章框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丝绸之路”的特点;“丝绸之路”的内涵;“丝绸之路”计划所涉及的地区;“丝绸之路”计划的实施;“丝绸之路”和欧洲经济共同体。

    观点摘要:

    1.2013年,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一个月之后,他又宣布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当时,这一政策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及其邻国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一项举措。“丝绸之路经济带”旨在连接中国的西部和中亚的内陆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旨在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2014年,中国提出另一个口号——“一带一路”,将其与“丝绸之路”交替使用。尽管这些计划总体框架仍然不明确,但是有一些细节表明了中国的主要目标,包括中国要成为全球经济的贡献者,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等。因此,中国打算重塑其经济结构。

    2. 中国表示,其积极和平的议程“丝绸之路”并不针对其他任何国家,这展现了中国基于“双赢”理念的魅力攻势。“丝绸之路”是一种分散别国对中国某些活动的注意力的途径,例如中国在海上展示其军事实力、推进军事现代化以及最新公布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法。

    3.“丝绸之路”最突出的一点是使用“建议”“愿景”“框架”这样的词汇,而不是“策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强调这个概念不存在政治目的,它不是一个对别国施加压力的政治工具。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并不是一个中国想要施压于别国的“单方面”想法,而是由其他国家自愿决定是否参与这一计划。此外,中国官员拒绝将这一计划与马歇尔计划作任何比较。他们认为,“丝绸之路”与美国在冷战思维指导下的马歇尔计划没有相似之处。“丝绸之路”并不像马歇尔计划那样是一种单向的发展援助且仅仅援助有限数目的国家。“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中国发展其西部地区的一种途径。另外,“丝绸之路”并不是由一个单独的机构提出的,而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共同管理和执行的一个综合计划。

    4. 事实上,“丝绸之路”可以被视作一个全面的国内外发展战略。中国的主要利益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其一是中国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全球变化的感知;其二是中国与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日益增强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国已经较为成功地应对了金融危机,而且经济发展仍然十分稳定,尽管近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但是中国想为全球经济作出贡献,并使政治作为一种展示其优势的途径。“丝绸之路”蓝图清晰地展示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贸易,即确保中国产品的出口市场稳定,并从其他国家进口原材料和新技术。“丝绸之路”旨在通过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来促进中国的投资,如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签署避免双重征税的协议以扩大经济领域——农业、海洋产业、能源和绿色技术(即“绿色丝绸之路”)等——的合作。中国还致力于加强金融合作,这是以货币的稳定和国际化为基础的,而且新设立的机构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都是为了刺激投资,消除限制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5. 虽然“丝绸之路”计划的细则还不明确,但是该计划涉及国内外的诸多地区。就国内而言,它几乎涵盖了中国的内陆和沿海地区,这说明该计划是一项综合项目,有助于实现中国的整体发展;而就国外而言,“丝绸之路”跨越了三大洲,即亚洲、欧洲和非洲。“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中亚、东南亚、俄罗斯、欧洲(包括波罗的海)、波斯湾和地中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中国沿海的各个港口,跨越太平洋、印度洋和欧洲。“丝绸之路”计划所涵盖的地区表明,该战略是中国应对美国“转向亚洲”战略的一个全球支点。中国对有意加入“丝绸之路”计划的国家给予慷慨援助,运用自身的软实力以及和平的言辞来加强与别国的合作,这些可能会比美国或欧盟的那些合作提议更具吸引力。

    6. 尽管“丝绸之路”是一个长期的想法,而且它的行动计划并未完善,但是以下例子是“一带一路”计划初步实施的表现:中国领导人在正式访问其他国家期间签署的合同和协议大部分都与“丝绸之路”项目有关。例如,习近平于2015年4月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中国宣布投资460亿美元,主要用于修建长达3000公里的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连接瓜达尔和喀什)。该计划包括交通运输、能源进出口和深海港口项目,将为中国提供绕过马六甲海峡直接进入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中东和非洲的通道。

    7. 习近平于2015年5月访问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期间,“丝绸之路”也是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在俄罗斯,习近平签署了一项将“丝绸之路”与欧亚经济联盟连接在一起的协议。中国还承诺为连接莫斯科和喀山的高速铁路建设投资58亿美元,这一铁路将经由哈萨克斯坦延伸到中国。习近平访问白俄罗斯期间,重点考察了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区,其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中国与其他国家也签署了类似的协议。预计中国与其他国家实施的大部分项目均与“丝绸之路”有联系,特别是在亚洲。

    8.“丝绸之路”计划也包括欧洲中部和东部地区,这可能会使整个地区尤其使波兰受益。例如,考虑到波兰的巨额贸易赤字,“丝绸之路”计划不仅是增加波兰双边贸易的一个工具,特别是增加波兰的出口,也会使波兰吸引中国的投资。此外,波兰作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它对参与亚洲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十分感兴趣。

    编号:20150702Z123

    “新丝绸之路”:中国政策的多功能工具

    Marcin Kaczmarski[166]

    原文标题:The "New Silk Road" : A Versatile Instrument in China's Policy

    文章框架:“新丝绸之路”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外交政策的工具;中国国内政策的工具;“新丝绸之路”的前景;“新丝绸之路”对公共外交及软实力的影响。

    观点摘要:

    1.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秋季提出“新丝绸之路”的概念,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政府提出该倡议最初的目的是与欧洲国家搭建基础设施网络。但在2014年,该倡议变成中国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公共外交和软实力领域。2014年年底,中国政府又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

    2. 中国政府与许多国家对话时都会谈到“新丝绸之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强硬”的对外政策使周边国家对其产生了负面印象,而“新丝绸之路”的包容性则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新丝绸之路”的建设将会扩大中国在中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影响,这将会使中国在这些地区替代美国的主导地位,而且此倡议也将会影响俄罗斯的一体化建设项目。这个倡议将会使中国对中东及中欧国家的影响力更加合法,对于中国实施国内政策也至关重要。“新丝绸之路”还将会促进中国中部及西部地区的发展,这个倡议的开放性决定了它无论会实施到什么程度,都将会取得成功。中国可以利用该倡议继续投资现有的项目,并将这些项目作为“新丝绸之路”项目的组成部分。

    3.“新丝绸之路”的起源与演变:“新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的,他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后来在2013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又提出一个类似的倡议,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复兴丝绸之路的想法开始在中国的各类媒体以及专家中被广泛讨论,他们将此称为“一带一路”。

    4.2014年,“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对外政策及国内政策中的重要议题。在初始阶段,该倡议的实施没有明确的方向,中国也没有想到建立相应的机构。然而,中国政府于2014年年底宣布为“丝绸之路”创建金融框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将会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中国及另外20多个亚洲国家于2014年11月联合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该银行也将成为“一带一路”的另一个资金来源。

    5.“一带一路”将会提供一个连接中国与欧盟的交通网络,欧盟是中国的头号贸易伙伴(2013年的中国-欧盟双边贸易总额达559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中欧将会合作修建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铁路、高铁以及公路基础设施、内陆和海上港口以及机场等),也会修建能源运输管道(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和通信基础设施。后来,中国政府新闻机构——新华社的网站上公布的“新丝绸之路”的陆上部分出现一些变化,而且海上路线有一部分也连接到意大利的北部地区。然而,这些变化都不足为奇,因为“新丝绸之路”本身就是各种路线的聚合体,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交通线路有十多个变动的地方,各个变动的线路之间也不会相互排斥。

    6.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一些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例如中亚国家的公路及能源管道、与波兰和德国连接的铁路项目都已经进入开发阶段。然而,这些项目的进展缺乏协调性。“新丝绸之路”也成了中国的“上层建筑”。现有的这些投资项目可以在不用投入任何成本的情况下转移至“一带一路”的项目中。

    7. 中国领导人赋予“新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远超出连接中国和欧洲的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斯塔纳提出的“一带一路”纲要显示出中国的抱负。在谈及“新丝绸之路”的目标时,习近平提出要使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促进当地货币结算以及增进人文交流。当提到“新丝绸之路”海上部分的变动时,习近平表示此变动是为了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一体化。尽管“新丝绸之路”最初只是为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但2014年它转变成为中国政策的多功能工具。

    8.“新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中国区域发展及开展全球外交的工具。迄今为止,该倡议尚未给中国的外交政策带来显著影响。中国在个别国家的投资项目会继续以双边对话的形式进行,在项目结束前,这些项目都是“新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新丝绸之路”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背景中,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就有贸易及文化往来。

    9.“新丝绸之路”正在成为中国发展公共外交及提升软实力的关键因素。该倡议包括举行文化活动、专家会议以及开辟旅游路线等。“新丝绸之路”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有助于中国及其合作伙伴的关系的发展,这样将会减少各国潜在的顾虑。

    10.“新丝绸之路”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对话提供了一个灵活的范式,其中包括中亚、东南亚、中东地区、北非、东非以及欧洲国家。中国可以将此倡议“销售”给单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对于中国来说,利用“新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多边合作是一种有效途径。中国在大约50个国家中推广其开发项目,而且这些国家也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这些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波兰、立陶宛、俄罗斯、以色列、奥地利、希腊、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等。目前,中国已经与对“新丝绸之路”开发项目感兴趣的国家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议,例如2014年9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峰会”。

    11. 与欧洲一体化以及俄罗斯在独联体中提出的倡议不同的是,“新丝绸之路”是一个没有明确国界的开放型政治工程,因此,这将有利于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促进多边合作。中国声称“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互惠互利以及开放的特点,周边国家大都接受了中国的邀请,但印度国内仍在讨论是否应该加入“新丝绸之路”。另外,鉴于该倡议灵活与开放的特点,一个国家拒绝与中国合作也不会为其带来任何重大的挑战。从长远来看,“新海上丝绸之路”将会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构建国际秩序的一部分。“新丝绸之路”有望“遏制”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并且可以促使沿线国家制定有利于中国的政策。

    12.“新丝绸之路”将会帮助中国实现其在沿线国家的目标,这个倡议是中国对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的回应,有助于中国保护其经济利益,并且不必公开与俄罗斯展开竞争。另外,中国邀请俄罗斯加入“新丝绸之路”将会减少其对该倡议的反感,俄罗斯也会认为不值得与中国在中亚竞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的新闻机构新华社发布的“一带一路”地图有所改变,最初的陆上线路绕过了俄罗斯,而现在将会穿过俄罗斯。如果中国与俄罗斯修建了公共交通网,那么欧亚经济联盟将会有利于中国的开发项目。

    13.“新丝绸之路”将会消除东盟国家对中国的不良印象,而且中国可以在有争议的边境地区维护其利益。在各个国家开展的投资项目将会成为彼此持久合作的平台,“海上丝绸之路”将使中国海军的海上活动更加合法。

    14.“新丝绸之路”为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对话提供了平台。在促进该倡议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在加强与被视作印度伙伴的国家的关系,这些国家包括尼泊尔、孟加拉国以及斯里兰卡。尼泊尔和孟加拉国在连接中国与印度洋中发挥重要作用。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是中国海军的关键点,中国海军可以继续在印度洋进行军事活动。印度想要投资建设港口基础设施,这使其不得不与中国进行合作。印度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员,如果新德里方面拒绝与中国合作,印度可能会失去其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15.“新丝绸之路”将会进一步扩大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该倡议对于加强中国与埃及、以色列的关系至关重要。目前,中国正在考虑建设两个大型交通项目:开发平行于苏伊士运河的第二条运河以及在该运河附近修建铁路。“新丝绸之路”将会加强中国与土耳其的合作。

    16. 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新丝绸之路”将会进一步促进该地区贸易的发展。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中国可以更为方便地进入欧洲市场,与欧盟合作。中国与中东欧地区国家的双边贸易额高达400亿美元,在该地区修建海上港口将有助于中国进入西欧地区。中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仍然不发达,因此,中国专家强调这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建设基础设施的机遇。

    17. 我们应当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来审视“新丝绸之路”对于该地区的意义。在中国看来,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中国希望该地区各国能够接受中国的投资,并建立自由贸易区。此外,中国可以先将其产品引入该地区,在其得到改进后,再引入欧洲各国。双方在建立友好关系的同时,也有助于化解历史矛盾。

    18.“新丝绸之路”的海上路线将会从希腊进入欧洲,这有利于匈牙利以及巴尔干半岛上国家的发展。而且,陆上线路将会通过波兰到达德国。希腊则是陆上线路与海上线路的交汇点。此外,波兰将会是“新丝绸之路”西端的主要枢纽,但主要是中国货物的运输通道。由于“新丝绸之路”的多种路线并没有使中欧国家之间产生竞争,波罗的海周边的国家也希望从“新丝绸之路”中获益。

    19.“新丝绸之路”将会成为中国实施国内政策的工具。在国内政策方面,该倡议是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个人建议。此计划的目标还未明确,目前是一个开放的倡议。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外交和经济政策都可包括在“新丝绸之路”中。

    20. 在经济发展方面,“新丝绸之路”将会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该倡议既是中央政府的发展工具,也是地方政府的发展工具。中国国内的发展目标包括促进货物及劳动力出口,向中央政府展示其在此领域的成功。然而,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通道不畅以及价格竞争将会给“新丝绸之路”带来负面影响。该倡议可以满足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出口需求,但是中央政府可能会限制各地的单独行动。

    21.“新丝绸之路”的前景:该倡议的实施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会对中国的贸易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系列的开发项目将会同时进行,而不是分阶段进行。正在修建的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铁路是“新丝绸之路”陆上部分的中心环节。目前,中国仅有3.5%的出口货物是靠陆路运输,与空中运输相比,虽然空中运输速度快,但陆路运输将会大幅降低运输成本。通过陆上运输通道,从中国到欧洲只需耗时12~16天,而海上运输则为50~60天,因此,利用铁路运输货物更为适合。

    22.“新丝绸之路”项目的实施可能遇到的最严重的障碍是冗杂的海关手续以及铁路系统中的差异,这将会延长运输时间。由于陆上线路会经过三种铁路系统,即中国的、后苏联时期的以及欧洲的,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将会很差。另一个挑战则来自俄罗斯一体化的建设项目。除此之外,欧洲各国可能会对线路改动产生各种不满。“新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还取决于沿线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欧洲缺乏出口到中国的货物也是另一个大挑战,其导致列车返回中国时没有装载任何货物,这将会增加货物运输成本。而且,冬季的低温要求暂停货物运输。

    编号:20150210Z127

    中国在中东欧:从北京的角度看“16+1合作”

    Marcin Kaczmarski[167]

    原文标题:China on Central-Eastern Europe: "16+1" as Seen from Beijing

    文章框架:“16+1合作”框架概况;“16+1合作”框架未实现预定目标的原因;中国选择继续发展“16+1合作”框架的目的;“16+1合作”框架与“新丝绸之路”倡议之间的联系。

    观点摘要:

    1.2012年,中国向中东欧国家(CEE)提议建立“16+1合作”框架。中国分析人士称,北京意识到中东欧地区在欧盟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过去阻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意识形态因素已经淡化。中东欧国家可能因为欧元区的危机而增加与中国合作的兴趣。这种情况为北京开了“机会之窗”,中国试图利用该地区作为在欧洲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桥头堡。除了对中东欧地区进行投资,“16+1合作”框架旨在推动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发展以及树立中国在欧洲的正面形象。中国专家认为,经过三年的发展,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框架只帮助北京实现了有限目标。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主要包括:该地区各国情况的多样化,欧盟法律的障碍,一部分中国公司专业化不足,双方不对称的经济需求以及一些中东欧国家本身没有意愿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2. 无论成效如何,中国仍选择继续开展“16+1合作”。中国一直使用这种多边框架来改善与该地区特定国家的双边关系,从而扩大北京在中东欧地区存在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3. 在中国看来,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目前仍不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在东欧剧变后,前社会主义国家专注于加入西方机构,而中国也忽视了中东欧地区。“中东欧”由中国定义的16个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组成,其中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

    4.2011年,中国恢复了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在中国的倡议下,布达佩斯举办了一个经济论坛。一年之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又称为“16+1合作”)首次领导人会晤于2012年4月在波兰华沙举行。会上正式启动“16+1合作”框架。后续的领导人会晤分别在布加勒斯特(2013)和贝尔格莱德(2014)举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代表都出席了一系列高级别会议,并组织了各种活动,包括建立关注经济和投资事务以及区域合作的论坛,并设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

    5. 中国专家如何看待中东欧地区?对中国来说,中东欧地区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在于该地区11个国家已加入欧盟。在北京的眼中,中东欧日益成为欧洲的一部分,而不是前苏联或欧亚地区的一部分,北京也承认该地区的国家对欧盟决策的影响。

    6. 中东欧国家被视为欧盟的“郊区”,在欧盟的政治及经济的影响范围之内。现在,从中国的角度看,“16+1合作”框架是北京与欧盟开展合作的一部分。此外,中国在该地区的唯一目标似乎是通过提供发展援助减少欧盟国家间的差距,从而加强欧洲的统一。中国专家很少关注美国在中东欧地区的角色,以及中东欧国家与美国在安全领域的联系。然而,当前美国、德国和俄罗斯等大国在该地区的竞争并不鲜见。

    7.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东欧国家对与中国的经济合作非常感兴趣。它们希望升级基础设施,得到投资,并希望将本国商品出口到中国市场。然而无论经济合作深入到何种程度,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和社会联系并不密切。

    8. 该地区对中国参与其经济的需求可能只是暂时的。这种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元区的经济形势。如果西欧经济状况改善,经济形势稳定,那么其对中东欧的资本参与预计会增加。同样,西欧对中东欧商品的需求也将会增加。这可能会削弱中国投资者的作用,从而削弱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机会之窗”的开放是暂时的。在这种情况下,评估建立“16+1合作”框架的目的是很重要的,中国建立“16+1合作”框架主要出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动机:中东欧国家是中国对欧洲投资的“后门”和“试验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希望推动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16+1合作”框架是为了促进中国获得该地区的投资优惠的举措。中国还可以运用该框架影响并发展中国和欧盟的关系。中东欧国家在特定的欧盟机构和论坛可以成为中国利益的“说客”。“16+1合作”框架也旨在帮助中国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中国认为其在该地区的负面形象是发展与该地区各国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重大障碍。中国希望将公众舆论的注意力从中国的政治体制问题和社会问题转到中国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上。中国可以成为一个负责任和友好的国家。该合作框架也可以帮助北京与中东欧各国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单独与中东欧地区的众多小国发展关系,达成独立有效的政策是非常困难的。

    9. 分析人士表示,将“16+1合作”框架的概念纳入“新丝绸之路”项目(“一带一路”)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中东欧地区注定是“新丝绸之路”上的“枢纽”,而该地区的各国城市已经意识到与“丝绸之路”连接是帮助其发展经济的好机会。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和该地区的各国需要深化合作,并建议创建专门的合作平台,以制定和实施具体的政策。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可以将合作扩展到新的领域,如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此外,中东欧国家内部采取一系列协调措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考虑到现实情况,它们之间的政治协调将难以实现。因此,专家建议将协调重点放在贸易和投资领域。

    10. 同时,专家也建议促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的相互了解。中国企业多了解中东欧国家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特点有助于提高其在该地区经济活动的成功率。同时,在中东欧社会培养人们对中国独特性的理解有助于提高中东欧社会加强合作的意愿。双方在法律制度方面的相互了解对开展良好的合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咨询公司可以与中国政府合作,帮助解决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减少投资风险,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对地方性法规进行调查分析。同样,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智库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可以促进双边合作,减少合作风险,提供当地相关法律和市场变化的信息。

    11. 北京不应该指明任何合作的“首选国家”和“优先发展项目”,因为这可能会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发展以及中国在该地区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它应对中东欧各国一视同仁、同等重视,这在资本投资中尤为重要。中国应避免对所有国家都使用统一标准,唯一可行的合作模式是在每个国家分别制定具体适用的标准。中国应避免与欧盟发生冲突。分析人士称,中国应该避免挑战欧盟的团结,或对该地区事务进行“干预”,同时在中东欧的活动不应引起欧洲主要国家的不满。北京强调应完善“16+1合作”框架,并推动发展《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

    12.“16+1合作”是中国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框架可以评估中国在该地区进行经济参与的有效性。北京没有成功实现“16+1合作”框架的主要目标,包括在该地区增加经济活动,扩大经济参与,在该地区建立对欧盟市场的“发射台”,以及通过中东欧国家扩大中国对欧盟的影响力等目标。尽管有这些缺点,北京仍选择继续发展“16+1合作”框架,这说明其有自己的考虑。

    13. 中国可能将该“区域模型”作为实验,这个“区域模型”并不是基于构建多边关系的长期、具体战略。目前从北京发展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活动形式来看,其政策是务实的。中国外交官借助“机会之窗”创建了一个协调双边合作的论坛。这个论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活动的开展。该地区众多小国领导人之间的定期峰会加强了其与中国进行合作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利用多边框架来改善与该地区各国的双边关系。北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与真正对合作感兴趣的国家加强联系、扩大合作,并尝试说服其他国家将与中国合作纳入本国的外交战略中。如果这一实验取得成功,中国可以将这一经验应用于世界其他地区。

    14. 经过进一步发展,“16+1合作”框架也可以推动“新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这两个项目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们都涉及对特定经济利益的追求与对多边公共外交工具的使用。“16+1合作”框架可以用来在中东欧地区协调跨境项目,而这些跨境项目可以涵盖到“新丝绸之路”计划中。其中一个例子是,在“16+1合作”框架下,中国出资支持建设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之间的铁路,旨在促进这两个地区的互联互通。新一轮的“16+1合作”领导人会晤将于2015年年底在北京举行。这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的成效,并为中东欧国家提供机会以了解中国选择继续维持这一合作框架的动机。事实上,在北京举行的这次会晤将推动对多边关系发展的评估。同时,这将是北京对中东欧国家在合作参与程度方面的一次测试。中东欧地区各国对此次会晤的参与和重视程度将反映在其官方代表团的构成上。

    编号:20150414Z127

    中国国家主席访问明斯克

    Tomasz Bakunowicz[168]

    原文标题:The Chinese President Visits Minsk

    文章框架:介绍中国与白俄罗斯的合作项目;介绍白俄罗斯与中国合作的不平衡;分析未来在“新丝绸之路”背景下白俄罗斯面临的发展机遇。

    观点摘要:

    1.2015年5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始对白俄罗斯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在他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一项友好合作协议,加上两国其他的双边协议、合同和贷款协议,两国之间签订的协议总价值超过35亿美元(根据白俄罗斯财政部的数据统计)。这些协议的关键部分在本质上还是初级协议,比如白俄罗斯铁路基础设施的发展;为期五年的中国购买白俄罗斯钾肥协议的备忘录;建设汽车工厂以及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区等(该项目始建于2010年,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

    2. 自2001年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白俄罗斯以来,白俄罗斯政府就一直想要以此来做政治宣传。明斯克政府自诩为中国的战略伙伴,并且极力想要塑造政府在本国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习近平的访问证明了白俄罗斯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比如,白俄罗斯是欧盟市场和欧亚经济联盟市场之间重要的“中转站”。然而,似乎没有证据表明习近平的访问可以改变中国和白俄罗斯目前的这种关系模式,两国关系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中国占据贷款项目的主导地位,中国在白俄罗斯进行低端的直接投资(2012~2013年只有9500万美元)。去年,白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额是6.41亿美元,但是其从中国进口的贸易额是23.7亿美元。此外,未加工产品(主要是钾肥)占据白俄罗斯出口产品的80%。习近平这次访问签署的大部分贷款协议都是长期的,并且相关贷款被分配用于指定项目。

    3. 到目前为止,明斯克在吸引中国贷款的政策上已经出了问题。在过去20年里,中国大约只提供了15亿美元。签署这些协议不会给中国-白俄罗斯现存的经济合作带来任何实质性的重大改变。中国应该帮助解决白俄罗斯的经济问题(对外贸易额的下滑、偿还外国债务和货币不稳定)。当前,中国提出“新丝绸之路”倡议,在这种情况下,对“新丝绸之路”的具体实施而言,白俄罗斯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比如,建设连接中国和欧洲的交通系统,会给卢卡申科(白俄罗斯总统)提供更多空间使其通过与相关各方进行政治与经济合作来与俄罗斯周旋,同时,中国修建通往欧洲的交通运输体系会给白俄罗斯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北京也会时刻关注欧亚经济联盟内部出现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的障碍,并且会阻止这些潜在威胁的出现。同时,与白俄罗斯的合作也符合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并寻求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愿景。

    编号:20150513Z127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