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孩子才爱听:父母与孩子快乐沟通的秘诀-不要忽略肢体语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不同的谈话姿势可以给孩子传达不同的内心感受。只有让孩子感觉受到重视,他们才会听父母的话。因此,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应采取适当的姿势。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另一方面父母可以更轻松地了解到孩子的内心想法。

    与孩子谈话应采用的姿势

    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不同的谈话姿势可以给孩子传达不同的内心感受。只有让孩子感觉受到重视,他们才会听父母的话。因此,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应采取适当的姿势。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另一方面父母可以更轻松地了解到孩子的内心想法。

    由此可见,身体语言是父母向孩子传达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与孩子谈话的时候,如果父母东张西望或者面带倦容,说明他们没有认真地听孩子说话,因而会使孩子感觉自己没有受到尊重;相反,如果父母目光正视孩子,对孩子说的示意赞同或不赞同,则说明父母在认真地与孩子进行谈话。

    在一次华侨讨论会上,一位访澳归来的教师,谈到他的赴澳见闻,曾这样说:

    澳大利亚的父母在与孩子谈话时,都是蹲下与孩子说话,这种谈话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景是在我的一位朋友家里。一个周末,朋友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家里吃饭,当这个只有两岁的孩子吃饱了要下地玩时,年轻的妈妈把孩子从椅子上抱下并蹲下对孩子说:“去外面草地上玩吧!你能找到很多东西。这里有很多客人,你不可以闹人哦!”接着,孩子乖乖走出了房门。当时,我感到很惊讶,以为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子方式,所以没有多问。

    可是,事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又到了周末,学校的一位秘书邀请我到她家去共度周末,我欣然接受了,于是便收拾东西去了她家。她家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当我们一同去超级市场时,3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独自一人站在车子外,

    就是不肯坐进汽车。这时,秘书走到孩子面前,蹲下来,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脸对着脸,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孩子,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你生气是因为姐姐不让着你,是吗?”儿子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秘书接着说:“既然你是对姐姐的言行表示生气,那么等回家后,你再与姐姐探讨,好吗?”儿子露出同意的表情,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了。

    澳大利亚母亲的这种谈话姿势,无疑是在强调,只有采用正确的谈话姿势,孩子才会认为你与他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是理解他的,所以他才会从内心接纳你的要求,听你的话。

    无论你和孩子的谈话内容是什么,在你和孩子的谈话中,你一定要设法用正确的谈话姿势,说明你正在听孩子说,或正在与对孩子谈心,只要你的态度是认真的,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出你对孩子的爱,相信孩子能感受到大人对他们的关怀,也会很快懂得自己该用何种姿势与他人交谈了。

    苏联教育家玛卡连柯说过:“运用腔调、表情、举止适度,这一切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件琐事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要教家长学会注意这些琐事。”这正如那些懂得如何与孩子交谈的澳大利亚母亲一样,她们在自己的身体语言,在举手投足之间告诉自己的孩子,他们是父母的焦点,父母在关注他们。

    爱心指导读懂孩子谈话中的姿势

    1当你想与孩子谈话时,先要注意孩子的情绪,要在孩子乐于谈话的时候,与孩子交谈。例如,当你要求与孩子谈话,而孩子却低着头,无精打采地坐着,这说明孩子并不想与你谈心。

    2在你与孩子的谈话中,如果孩子表现得漫不经心、东张西望,有时手里还玩着小玩意儿,那说明你的谈话内容并没有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时你就要设法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的注意力回到你的身上。

    3如果在谈话中,孩子目不转睛地看着你,并与你说他的话题,这时你应该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耐心地倾听孩子所说的话。

    4如果孩子在与父母的交谈中,不敢用眼睛看着父母,而是低着头,那么很有可能表示孩子心里有些事想说又不敢说出来,这时父母可以蹲在他的面前,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着孩子,握住孩子的双手,告诉孩子“希望他能说出来,并不会责

    罚他,但他必须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暗示姿势,也许比对他大声斥责要有效得多。

    5在与孩子谈话时,孩子在父母还没有说完话时,就抢着说,这时父母要用摇头告诉孩子这样的谈话姿势是错误的,并教会孩子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谈话,在别人说话时,用点头或微笑表示对他人的赞同,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要等别人说完后,再开始说。

    用手与孩子交流

    手就是人的第二张脸,它是人类触摸世界万物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在身体动作当中,手所表达出的语言信息也是最为丰富的,它能够充分地表达出很多思想活动。例如,把手轻轻地搭在对方肩上或胳膊上表示亲密,伸开双臂拥抱表示喜欢或安慰对方。在与孩子交流时,你也可以用你的手与他进行一次无声的交流,相信孩子会非常听你的“话”的。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从小就失去了听觉和视觉,她的老师莎莉文只能用触觉与海伦进行沟通,教她学习知识。例如,当教海伦认识水时,莎莉文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接着老师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海伦静静地站着,注意着老师手指的动作。突然,她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她的脑海中浮现,她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知道了“water”就是正在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其实,在与孩子沟通中,父母也可以借助手与孩子交流,例如,同孩子握手、或者用手拍拍孩子肩膀等。握手表示对人友好,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拍肩膀表示对别人的一种鼓励和肯定。

    有一天,妈妈正给儿子熬中药,儿子看见后,笑着对妈妈说:“妈妈,邻居家的英子说中药太苦,她加了好多糖还是一样苦,结果她就不喝,她妈妈没办法,就给她换了另一种药。”

    妈妈听了,说:“怎么这么娇气,这样不好。”

    儿子点了点头,对妈妈说:“吃这点苦,就受不了,以后走上社会,要遇到事怎么办?我认为我自己就特能吃苦,要知道只有历经风雨挫折,才能成就大事。”

    妈妈笑笑,用手摸摸孩子的头,说:“别光说,要去做。不过,妈妈相信儿子能做得很好。妈妈希望你以后遇到挫折时,一定跟妈妈聊一聊。”

    儿子说:“那要是我有事可以不告诉妈妈吗?”

    妈妈拍拍孩子的肩膀,握住孩子的手说:“当然可以了,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我尊重你,但是妈妈希望做你的朋友。来,咱们握握手吧!”儿子愉快地接受了,与妈妈握了握手。

    上述案例让我们感受到:大手与小手,爱意在手间传递。与孩子用手进行交流,通过握手,父母将自己的信任和支持通过手传递给了孩子,孩子更容易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友好和关爱,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必然会敞开心扉,从心里认可父母是他的朋友,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当然,与此同时,孩子也就会更听父母的话。

    因此,当父母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不妨通过手,运用握手、拍肩等肢体语言,将父母对孩子的爱更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孩子更听父母的话。

    爱心指导用手表达自己的意图

    1当孩子做了让父母高兴的事情,或者孩子自认为得意的事情时,父母不妨握住孩子的手,拍拍孩子的肩膀,孩子会领会父母的意思,感激父母对自己的鼓励和赞赏。

    2当父母发现孩子非常伤心时,父母可以轻轻地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膀,把孩子搂在怀里来鼓励孩子,这样做往往能够给孩子很大的精神鼓励,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的爱。

    真诚的目光交流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展示你的内心世界时,眼神发挥着最大的作用。交流时的眼神是谈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如你的目光是散乱的,不管你的用词多么讲究,也会给人留下没有诚意的印象。

    在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也一定要重视眼神方面的交流,这有助于增强你的言语效果,加深对于孩子的影响力,让孩子更加听你的话。

    “宝贝,请看着我的眼睛,然后听我说……”,如果你希望孩子认真听你说话,并对你的话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定别忘了拿这句话作为前奏。从你的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是你内心的真情实感。你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期许,都蕴含在你的眼神里。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也是能够察觉得到的。

    有一位深谙儿童心理的儿科医生,身怀一项“绝技”:任何爱哭闹的孩子,只要一见到他,就会很快停止哭泣。

    一天,一位妈妈带着3岁的男孩来找这位医生看病。原来,这孩子特别喜欢喝牛奶,结果喝多了,现在患了牛奶癣,皮肤痒得睡不着觉,但还是吵着要喝牛奶,不给就开始哭闹。

    听完妈妈的述说,医生不慌不忙地脱下白大褂,蹲在那个男孩面前,看着男孩的眼睛。

    “你喜欢喝牛奶吗?”医生温和地问道。

    男孩点点头。

    医生仍然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说:“如果不让你喝牛奶,你能忍得住吗?”

    男孩随即回应了一个烦躁的眼神,并且把脸扭向一边。

    医生并不气馁,他跟着转到孩子面前,蹲下身子,盯着孩子的眼睛说:“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

    不管男孩怎样不耐烦,拒绝回答,医生的目光一直充满信赖,而且口气十分诚恳。

    终于,男孩轻轻地点了点头。

    奇迹发生了。男孩回家后不喝牛奶了,他的牛奶癣症状很快消失了。一年以后,母亲认为孩子应该适当喝点牛奶了,可男孩这次却说:“医生伯伯说能喝我才喝。”母亲只好又去找那位医生帮忙。

    这一次,医生仍然真诚地看着男孩的眼睛,微笑着说:“现在,你已经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

    那天回家以后,男孩真的又开始喝牛奶了。

    显然,这位儿科医生的本领是很多父母都渴望学到的。那么这项本领的关键在哪里呢?其实,那就是真诚的目光交流。

    不管你和孩子谈话的内容是什么,一定要设法让你的目光充满爱意。有人说,爱的目光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源。哪怕只是两岁的孩子,只要他感受到了大人的诚意,就能很快明白道理并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父母和孩子说话时,在注意倾听孩子说话内容的同时,别忘了投去鼓励和尊重的目光,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如果你的目光是专注而真诚的,自然会引起孩子的好感。这样一来,孩子无论有什么话都愿意向你诉说,而且也会欣然接受你的建议。

    总之,与别人谈话时保持目光交流,不仅是出于礼貌以及保证交流顺畅的需要,而且是要从对方的眼神里获得谈话内容之外的更多信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今后孩子也会在与人交流时做到专注地倾听,当然也就会认真倾听父母的话。

    爱心指导读懂孩子的目光语言

    1孩子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这时孩子可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父母不要轻易打扰他。

    2孩子眼睛发亮,出现兴奋的光芒,说明孩子想明白了什么事情,此时父母应予以夸奖,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孩子怒目而视,说明孩子认为父母处理某事不公平,他很不满意。此时,父母应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而不应一味压制。

    4孩子目光迟钝,左顾右盼,是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此时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鼓励他做出决定。

    5孩子眼睛躲闪着,不敢和家长的目光相对,往往说明孩子做了错事。这时家长可以先等一等,看孩子能不能主动认错;假如孩子不认错,可追逐着孩子的目光,用微笑和探询的目光鼓励孩子认错。当孩子认错以后,要肯定他的勇气,并用“爱的目光”告诉他:父母依然爱他。

    多给孩子一些微笑

    微笑是一种无声而有效的沟通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面部表情是一个人内在态度的表现。一般来说,在与别人见面交谈时,首先就是看对方的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松弛,态度和蔼,往往使人感觉比较容易亲近;面部肌肉紧绷,总板着面孔,往往使人产生距离感,让人很难接近。这就是微笑的力量。

    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微笑,心与心的沟通也需要微笑,同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更需要微笑,在与孩子沟通时,微笑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家卢勤曾说过:“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面部表情非常重要。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善于微笑的父母,总是会博得孩子们的喜欢,自然也就会让孩子更听话。

    上学后第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小智考了全班第一名。当老师和很多其他同学的家长来向小智“取经”的时候,小智说他能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最感谢的是父母的微笑。那微笑似乎就在说:“孩子,你已经很用心,很努力了,考第几也没有关系。”因为有了父母的微笑,他才没有了后顾之忧,正是父母一直以来的微笑,给予了他进取的动力。

    孩子上学以来,小智的父母没有像大多数家长一样给孩子买复习资料,上辅导班以更好地帮孩子学习功课,而是有一套特殊的教子方法——微笑。爸爸很有见地,他认为,尊重孩子应该是第一位的,到了上学的年纪,孩子对于很多事情会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什么事情都由父母说了算,应该让小智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父母应该做的是孩子放学回家后,多给他些微笑。因为一个真诚的微笑,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安慰和肯定,它能驱散孩子整日学习的疲惫,远比说“你先歇会儿再做功课”要好得多。此外,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安慰他不仅不会对他有什么帮助,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很烦,从而破坏孩子的心情。最重要的是,当孩子主动来找父母时,父母就要陪他说说话,谈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带孩子出去逛逛走走,以让他心情变得平静轻松。

    其实,每个孩子都非常善于观察父母的表情,他们喜欢从父母的表情中推测父母的想法和态度。在许多孩子看来,只有在父母表情比较温和的时候,才能商谈事情,得到父母同意的可能性才会越大,而当父母板着脸的时候,孩子的表现也就比较沉默,不敢讲他们的事情。

    因此,当父母微笑着点头认可孩子时,孩子会觉得比听到“你真乖”更高兴。因为微笑和点头,不仅仅给予孩子一种认可和鼓励,而且让孩子体验到了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这样孩子当然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实际上,父母对孩子微笑,孩子也会以微笑回报父母,这种微笑不仅是双方情感的体现,也是一种表示友好的社会性行为。亲子间的微笑往往可以消除亲子间的争执、冲突、愤怒等,从而避免不良情绪以及内心隔阂的产生。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要给孩子多一点微笑,让微笑在父母与孩子之间荡漾,化解亲子之间的矛盾。

    爱心指导学会对孩子微笑

    1当孩子征求你的意见时,无论同意与否,你都要用微笑表示友善和蔼,不要板着脸对孩子说话。

    2如果你让孩子去尝试做一些事,而孩子没有勇气去做,你可以用微笑的眼神鼓励孩子去尝试;如果孩子坚持不去,你也可以用微笑安慰孩子。

    3当你发现年幼的孩子正在跃跃欲试想要独自爬上楼梯而遇到困难,然后用征求的眼光注视着你的时候,你可以用微笑、点头表示你对他的肯定;同时,你可以在恰当的范围内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但是不要去帮助孩子,而让孩子自己登上楼梯。

    4当孩子登上楼梯后,你可以再对他笑一笑,并用适当的手势表扬孩子,这样孩子就会高兴地笑起来,因为他在你的微笑中读到了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就会更有信心,会把每件事做得更好。

    5当然,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父母也应用摇头表示制止,让他不要做这种行为。但是,摇头的时候也要微笑,微笑同样会对孩子起作用,就是表达一种友善。

    “弯腰”和孩子说话

    纪伯伦说:“孩子来自你的身体,但是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塑造他们的思想……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弓上发出的生命箭矢。”然而,有些父母想尽办法,为子女安排一切,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人生,有的家长觉得自己为了孩子好,似乎有很大的权威,经常用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对话,甚至为孩子做出很多选择……这些做法显然是不对的。

    在中国,长辈与晚辈说话时,通常会站在较高的位置上,象征着一种权威。而中国式家庭中父母在与孩子说话时,也总是站着对孩子发号施令,以显示家长的权威,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虽然父母对孩子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感到一种不平等,孩子会感觉父母不理解他们,不懂得他们的想法,久而久之父母这种“权威”的说话方式就会让孩子感到厌烦,最终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障碍。

    如果父母弯下腰或者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情况很可能发生变化。弯下腰蹲在孩子面前,父母的面部以及眼神就和孩子一样高了,这会使孩子感觉到亲子之间的平等。那么这个时候与孩子进行交谈,孩子就会认真地听你说话。

    弯腰或者蹲下来,这样看似非常简单的动作,却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而亲切的态度,从而拉近了孩子和父母的距离。要知道爱的细节不仅能感染孩子,更能教育孩子。

    有位8岁的小男孩,他特别喜欢和隔壁邻居的阿姨交朋友,心里话都愿意跟她倾诉,而不愿意与自己的妈妈讲。一般情况下,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本应该更喜欢与父母在一起才对。有一天,小男孩又与那位阿姨开心地交谈。出于好奇,有人就问他,为什么喜欢和这位阿姨说话。小男孩说:“阿姨总是弯着腰和我说话,与我一样高!”

    这句话令人感到震撼!弯腰,与孩子一样高,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尊重,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的关系是平起平坐的。的确,人人都渴望平等,即使是个孩子也渴望得到对方的尊重。那个小男孩的父母平时又是如何与他进行交谈呢?

    原来,小男孩的妈妈跟他讲话时,总是居高临下的,无论站着、坐着都比他高。8岁的孩子在与父母谈话时面对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会产生一种压迫感,觉得两者的地位特别不平等,因此心里话就不愿意跟父母讲;而父母如果能蹲下来,跟孩子平起平坐,就一下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那么,孩子自然也就愿意向父母倾诉心里话了。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和自己一样高”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如果母亲能够弯下腰来与孩子进行交流,那么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当然,弯下腰或者蹲下来让自己的面部与孩子一样高是人格平等的最基本体现,但是要真正做到人格平等,还需要父母从心理上“弯下腰来”,抛弃居高临下的姿态,然孩子感觉到你真诚的关爱。

    爱心指导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1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无论多么幼稚,父母都不应该嘲笑、责骂孩子,应用平等的态度,以商榷的口吻与孩子沟通,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努力去理解孩子。

    2当自己生气时,不要与孩子对话,要知道人激动时,很有可能把不该说的话说出来,也有可能伤害孩子的心。

    3在你与孩子交谈时,语言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态度要和蔼,最好不要使用命令的口吻与孩子说话,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说话。

    4在讨论家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参加,不管是否采纳他的意见,都能让孩子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家庭中的一员。

    5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进行交流。作为父母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和孩子交流,注意说话的语气、方式和态度:教育的话形象着说;批评的话表扬着说;拒绝的话引导着说;多商量,少命令。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非常尊重自己,也就非常愿意听家长的话。

    6真诚地对待子女。父母对待子女一定要真诚,必须放下权威,蹲下身体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话,向孩子表示父母尊重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性。

    7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可以配合正确的肢体语言进行。例如,脸上露出亲切温和的表情,眼神里充满了关爱,语调轻声而平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