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书前书后-《致亲爱的读者》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整理这部《域外书简》过程中,我蓦然记起了少年时一位敬爱的师长。

    那年我十五岁,在初中二年级就读。一天午后自习,班主任富老师走进来,手拿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是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竖排本。她说,这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艺术经典”,也是“爱的经典”,希望同学们传着看看。当时,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现场向同学们提议,首先是大家传看,每人不要超过两天;然后选出二十九人——因为全书共二十九封书简,每人抄写一篇。这样,三个月之后,这本手抄的《寄小读者》,便装订成册了。

    随之,我暗自下了决心,将来也要用书简形式来讲述自己的见闻与心得。上世纪60年代,供职于新闻单位,我曾以“金风书简”为总题,写过一组游记散文;待到80年代以后有了出国机会,记怀当年的“夙愿”,便逐日写下日记,一直到现在,每次出国,都坚持书写,从未间断。期间,有的篇章曾以散文形式,在报刊上发表过。

    这次,承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关注,听说我有一部域外游的日记,建议我循着文缘·理蕴·奇观这个脉络加以选编,整理出一本二十万字以内的《寄亲爱的读者》。我觉得这个设想很别致、很新颖,如果弄得好,肯定会有一种现场感,令读者分外感到亲切。于是,欣然从命。

    这样,我便按照编者提示,迅速投入了实际操作。就中,体现了设置、设身、设问三点要求——

    所谓“设置”,指的是《书简》的具体编排、设计与心目中的读者定位。我的出国访问,始于1985年,迄止2011年。二十七年间,足迹所至四十多个国家,记有书简式的日记近四十册;这次按照编者要求,从中选取了寄自十八个国家的四十五封书简,以出访时间为序,分列胪列在三十八个标题之下。说到读者定位,我预想,大体上是那些好学上进、求知欲强、视野比较开阔、敏于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青年、中年读者;当然,肯定也会有一些老年和少年的读者朋友。

    所谓“设身”,含有二义:一是身临其境,每封书简所涉内容,皆为作者在场的亲见亲闻,并且都是即日书写;二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设想身处读者的境地,揣摩、体察读者的心境。

    所谓“设问”,就是觉得每时每刻,面对的都是亲爱的读者,他们一面阅读,也会一面询问。由于信中所述,全在异域他乡,涉及到的人文环境、社会自然条件比较生疏,他们会不断地质疑、提问,这样,我在写作时,必须“心中有读者”,有些地方需要做些必要的情况说明、背景交代。

    我想,要向读者交代的也就是这些。

    最后再说一句:敬爱的富老师,真是由衷地感谢您!

    王充闾

    2013年7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