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书前书后-《柳荫絮语》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练习散文写作,始于50年代后期。那时在新闻单位工作。编采之余,常将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散文、随笔,披诸报端。这样坚持了几年。十年浩劫中,由于不想陷入惯于罗织人罪的林彪、“四人帮”的文网,更不屑于去写那类献媚邀宠的帮闲文字,所以,整段是个空白。前人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说法。其实,在那万马齐喑、斯文扫地的年月里,到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句”尚不存,“工”何谈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着潮平岸阔、虎跃龙骧的蓬勃景象,创作情怀又从长久的冬蛰中苏醒过来。心灵上的锁链脱掉了,一种火热的激情和昂扬的活力喷涌而出。真实的感受,伴着联翩的浮想,通过理性的过滤,揭示出潜藏在生活深处的美感。这样,就再次与缪斯女神打上了交道。

    但是,光阴荏苒,其时已届“不惑之年”。朱自清先生有言:“中岁为诗难孟晋,只宜工拙自家知。”就我个人的气质和素养看,大概也确乎难以在艺术方面获取大的突破。又兼身处省、市领导机关,会海沉浮,劳形案牍,深入生活与研习创作的机会很少。所以,尽管抓紧了可能支配的一切业余时间,兢兢为之,而作品质量终觉平平,往往流于直白,失之清浅,实在有负于这瑰奇、绚丽的伟大时代。

    当然,这些文字,无论是礼赞自然、剖析世态的婉喻微讽,还是感物吟志、涉古论今的遐思玄想,毕竟是过去一段时间笔耕墨耘的留痕,意蕊心香的印记。敝帚自珍,不甘弃置。因此,当春风文艺出版社决定结集、刊行时,我还是将它们略加剔抉,归为一束,以献曝之诚飨诸读者。所辑七十篇散文,大部分是近作;其中也有几篇二十几年前的作品,意在存留些许往昔的足迹。按其内容与形式的不同,分为五辑:曰乡情,曰萍踪,曰说荟,曰心迹,曰材论。时间互有参差。

    将文章送去付梓,有如嫁女出门,自然希望她能够焕发光彩。但世间万物贵在本色、天然,原不必巧加雕饰。明人有诗云:“但写真情和实境,任它埋没与流传。”是媸是妍,为毁为誉,都付与时间天平去检斤拨两,听凭读者作品评鉴定。倘世有同好,尚能博得几许共鸣,我将献上掬诸肺腑的谢忱,感到由衷的欣慰。

    多年来,养成了晨兴、傍晚负手闲步的习惯,清风徐来,柳丝拂面,平日的诸多感想、见闻,汩汩地涌上心头。书中多数篇章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构思、结想的。劳者自歌,随兴而就。内容比较芜杂,而且多是些詹言细事。因而就借了里面一篇文章的题目,名之为《柳荫絮语》。感谢著名作家单复先生在创作紧张、繁忙的情况下,为本书写了序言。作为散文界的前辈,对于后进多所称许和鼓励。自知力有未逮,我将奉为心仪的目标去奋力实践。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春风文艺出版社马兆政先生曾给予热情的指点、教正,倾洒了宝贵的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王充闾

    1986年春记于营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