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我见文学多妩媚-花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读私塾的年月里,最为畅怀惬意、赏心悦目的,莫过于春秋两季的郊游了。

    印象最深的那次春游,是在结业那年,恰值梨花开得正闹时节。先生带领我们来到闾山东麓一处丘陵地带,整个向阳的一面坡,上上下下,高高低低,叠叠层层,到处泛滥着、奔涌着浩荡的花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好似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呼喇喇地浮荡在头顶上。仰望天穹,蔚蓝而高远,雪白的云朵,像羊群、棉絮一般,舒卷着,游荡着,转盼间就变换一个模样。远处的山峦罩着烟岚晴雾,仿佛蒸腾着热气,青松翠柏间欹侧着一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充满了泼辣的生意。

    归来后,先生让我和嘎子哥以这次郊游为素材,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既要纪实,把眼中的所见写出来,又要把心中所想也呈现在纸上。他说,高明的画师总要在图像之外给人留下一些可供思索的东西。

    驱遣文字来描形拟态,状写事物的发展经过,我并不打怵;可是,一听到“思索”二字,就有些犯愁了。尽管老先生多次强调,读书中要设法疏通思路,多在思索上下功夫;但我自认这种能力是比较弱的。那时候主要精力是放在记诵上,拿起笔来,充其量也就是表情达意,而不善于分析、思辨。用绘画作比喻,只能够“写生”,求其形似,而做不到传神写意,更谈不上进入化境。

    当时,很费了一番脑筋。后来琢磨出一个思路,用现在的话讲,运用了联想(其实,这里面也有思辨)。我把郊游中看到的梨花景观,同我外祖父家的梨园作了比较。我讲,外祖父家的梨园是在平地上,我进入里面,感觉像是穿越花海;而郊游中看到的梨园,却是在一个丘陵坡地上,站在下面往上一望,仿佛是一片花的云霞浮在头上。所以,我的题目叫做“花云”,写了大约有五六百字。卷子交上去后,我就注意观察先生的表情。他细细地看了一遍,摆手让我退下。第二天,父亲请先生和“魔怔”叔吃春饼。坐定后,先生便拿出我的作文让他们看,我也凑过去,看到文中画满了圈圈,父亲现出欣慰的神色。

    原来,塾师批改作文,都用墨笔勾勒,一般句子每句一圈,较好的每句双圈,更好的全句连圈,特好的圈上套圈。对欠妥的句子,勾掉或者改写,凡文理不通、文不对题的都用墨笔抹去。所以,卷子发还,只要看圈圈多少和有无涂抹,就知道作文成绩如何了。

    席间,父亲请先生为我另起个名字。早前,父亲按照辈分,并参照我的两位兄长“庆学”、“庆贤”的名字,为我定下了“庆良”二字;结果未出四年,他们先后谢世,迷信很深的父亲,一直觉得这个名字不祥。后来,因为嘎子哥叫“庆槐”,“魔怔”叔说,那就叫“庆沂”吧——古代王氏家族,有过“三槐堂”和“沂国公”的显赫名头。可是,用过之后,邻里、亲戚都说“沂”字不好认,有的念“斤”,有的念“芹”。所以,这次请老先生再起一个。

    先生说:“《晋书》里有‘充闾之庆’的成语。按排序,你正好赶上‘庆’字。我看,可以把‘庆’字隐去,称为‘充闾’。”父亲和“魔怔”叔齐表赞同,他们都熟读过童蒙读物《幼学琼林》,那里有“子光前曰充闾,子过父曰跨灶”这句话,意思是光耀门庭,强爷胜祖。先生接着又补充一句:这里的西山,名为闾山。这样,‘充闾’一词就不独是荣宗耀祖,还有光耀乡邦的寓意。借用欧阳修的话说:“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多年来,私塾都不放寒假。老先生曾多次说过:“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学而时习之,要取得成效,学童应该始终保持敬、静、净的心态,最忌讳的是时作时辍,心浮气躁。”但是,进了腊月门之后,课业安排相对地宽松一些。因为这段时间没有背诵,晚自习也取消了,我便常常晚上去逛灯会,看高跷。不过,有时先生还要拉我们命题作诗,或者临机对句,也是很难应付的。

    古制:“嘉平封篆后即设灯官,至开篆日止。”意思是,官府衙门到了腊月(嘉平月)二十前后便要封存印信,停止办公;村里临时设置灯官,由民众中产生,俗称“灯笼太守”,暂时摄理民事。到了正月下旬,官府衙门印信启封,灯官即自行解职。辽西一带乡村,结合本地的实际,大都沿用了这种习俗。灯官的差事并不复杂,而且能够增加一些收入,但因旧时有种说法:“当了灯官的要倒霉三年”,因此,一般的都不愿意干。村上只好说服动员那种平时懒惰、生活无着的“二混子”来担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计中的困难。

    到了旧历除夕,在秧歌队的簇拥下,灯官身着知府戏装,头戴乌纱亮翅,端坐于八抬大轿之中,前有健夫摇旗喝道,两旁有青红皂隶护卫,闹闹嚷嚷地到全村各地巡察。遇有哪家灯笼不明,道路不平,或者随地倒置垃圾,“大老爷”便走出官轿,当众予以训斥、罚款;街头实在找不着岔子,就要走进院子,故意在冰雪上滑溜一下,然后,就以“闪了老爷的腰”为名罚一笔款。这笔钱,一般用来支付春节期间各项活动开支,同时给予灯官这类特困户以适当的补助。被罚的对象都是村里事先圈定的,为了不惹麻烦,尽量避开那些高门显贵,而挑选一般的殷实富户,农村所谓“土财主”者,到时候找个名堂,走走过场。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样,既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又带有鲜明的娱乐性质,颇受民众欢迎。

    每当灯官出巡,人们都前呼后拥,几乎是全村出动。这天晚上,刘老先生也兴致勃勃地出来了,随着队伍观看。第二天,就叫我们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和一首即事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