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注:也许这儿记忆有误,那也情有可原,因为哥哥雷蒙德来信说:“其实你当时站在靠二楼的一扇窗户旁,是亲眼见到的;要不也许是保姆挡住了你的视线。不管怎么说,那人死成了。”
[3]原文Knight of the Bath,由英王乔治一世在18世纪初设的勋位,借用中世纪骑士受勋前沐浴净身作典,故名。
[4]当指Edward Henry Carson,1854—1935,曾任劳合·乔治联合政府的海军大臣。
[5]原注:我想这次邂逅准是发生在1897—1898年的圣诞假期,当时男伴博西离他而去,王尔德写到“多病、魂茕以及对一种悲喜剧式生活的全面厌倦”。
[6]原注: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时年十岁的兄长雷蒙德如此描述盛大的节日:“四点十五分起身,吃早餐。从尤斯顿叫了出租车去特拉法加广场。人海中再也无法前行。最后总算到达海军部。等候两小时左右,方见游行队伍经过。士兵在前,接着是贵宾马车,车上端坐身披黑点白鼬皮贵族长袍、头戴次级冠冕的公爵们。然后又是士兵和贵宾马车,过后才是皇家花车和头戴王冠的国王。接着又是大队士兵,如此这般。晚餐后,游行队伍再次经过。国王头顶戴上王冠的那一瞬间,街上华灯齐放,四十一尊礼炮轰鸣。接着,我们回家,累得要死。”喔,童年的疲累,无可比拟,直到我们步入耄耋。
[7]原注:蝙蝠恐怖延续至今。后来在吴哥窟,我曾鼓足勇气走过一只在地面通道上扑腾挣扎的受伤蝙蝠,而头顶上方,在结满菠萝的高塔上,有系着绳子的劳工的小小身影,他们是在搜集蝙蝠的粪便。那些日子,吴哥四周时有越盟伏击。我宁愿遭到伏击,也不愿看到一只垂死的蝙蝠。
[8]典出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诗作《我梦见了什么?》。
[9]原文为“make water”。作者如查《牛津英语大词典》当知“小便”之义古已有之。
[10]原文作“bugger”,一般的骂人话,然若深究,含相公癖等歧义。
[11]达尔文的孙女,英国著名版画家。
[12]类乎我国“丢手绢”的一种游戏,只是手绢变成待修理的拖鞋,围坐传递并藏匿拖鞋者假扮补鞋匠。
[13]玩时圈内一人扮局长,一人蒙眼。局长叫出两地名,地名代表必须互换座席而不被蒙眼人截获。
[14]指G.A.Henty(1832—1902),英国儿童冒险故事作家。
[15]莎剧《麦克白》中台词:“Here lay Duncan,/ His silver skin lac'd with his golden blood.”
[16]Peter Quennell(1905—1993),长大后也成作家。
[17]原文Charge,有“负责”之意。
[18]原注:有一年我乘坐从汉口到北京的火车旅行,坐在餐车里,饶有兴味地注意到,四处都有苍蝇拍子。可是,天哪,哪里还有苍蝇可拍?我于是又记起另一件往事:1942年在塞拉利昂的弗里敦。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把小小一间办公室的窗子关住,掐算着时间,在四分钟里打死三百只苍蝇。
[19]Claud Cockburn(1904—1981),出生在北京的英国著名记者和报人。
[20]两处均为安东尼·霍普(Anthony Hope)等作家的虚拟。
[21]即早年林纾译作《钟乳髑髅》者。
[22]即早年林纾译作《鬼山狼侠传》者。
[23]即早年林纾译作《烟火马》者。
[24]即早年林纾译作《三千年艳尸记》、曾广铨译作《长生术》者。
[25]当指西班牙早期殖民者Hernan Cortes。
[26]当指William Allingham(1824—1889)。
[27]此罗马勇士以及上文关于威鲁比的叙事诗,疑均出自当时流行诗集Lyra Heroica:A Book of Verse for Boys。
[28]英国诗人骚赛所作反战诗。
[29]美国诗人惠提厄(John Greenleaf Whittier)名作,女主人公在南北战争期间“以头护旗”的英雄主义一直传为美谈,丘吉尔作为英相过访故地时还朗诵过此诗,可见英童幼年受此诗激励之深。
[30]苏格兰诗人坎贝尔(Thomas Campbell)所作,寻常的情人私奔,葬身大海,严父追悔的悲剧故事。
[31]见本书第一章·2。
[32]罗马将军Horatius语,详见麦考莱诗。
[33]即早年林纾与人合译作《十字军英雄记》或《狮王李察》者。
[34]原文The Admirable Crichton,也有译作《巧管家》的。
[35]Rupert Brooke,英国诗人,前述女伶的情人。
[36]原文Christopher Sly,莎剧《驯悍记》中主人公名。
[37]蓝厄(Matheson Lang),20世纪初著名的莎剧演员,其妻Nellie Hutin Britton也是演员,后夫妇自办剧团。
[38]指爱称“芬妮”的Frances Jane Fetherstonhaugh。
[39]圣诞节的次日,因过年持盒巡求赠金而得名。
[40]指苏格兰诗人William Edmondstoune Aytoun。
[41]原注:我得承认自己不知感恩。三十年后,诺伊斯曾因我写了一篇对他自传的书评而威胁要告我诽谤。
[42]Kitchener's Army,系由英国国防大臣Horatio Kitchener提议成立的志愿新军。
[43]原文作Deans'而非Dean's。
[44]指Kenneth Norman Bell,详见第六章·1。
[45]原文fives-court,英国学校一般都仿伊顿,设于教堂旁边的三合院。
[46]疑为作者自嘲,“上了年纪”云云,自然是夸张。
[47]原注:记忆时常夸大失真,不过当我在十二年前,为写一部关于学校的小说而旧地重游时,我发现宿舍一点没变。那部小说我放弃了,因为我无法容忍自己在脑海中,再在那种环境里住上几年。刚果的麻风病村要比这儿强,于是我就去了庸大,寻找一个病愈的例子。(《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系作者一作品名。——译注)
[48]自然是指Sir Arthur Thomas Quiller-Couch,单个Q字母是作家本人常用的笔名。
[49]Q先生名言为“The best kind of revenge is not to become like him”。
[50]原文colonial face,指穿戴与当地人无异,脸庞却泄露人种秘密。
[51]原文O.T.C.,疑为Officer Training Corps之缩略。
[52]原注:军官训练团把对于制服的永久性厌恶植入我心。1942年,当局一度要我穿上海军制服。我即指出,为保障秘密使命不致泄露,就非挂海军中校军衔不可。当局随即提议空军。我回答说,那样,我就得挂空军上校衔。当局只好让步,并提议我可自称是特别支局刑事调查科的探员,身穿制服的危险从此解除。
[53]原文Up Hill and Down Dale,后一词系此人名字。
[54]原文Torquemada,乃英国填字游戏设计人Edward Powys Mathers之笔名。
[55]原注:作为剑桥三一学院尚未毕业的学生,他同别人一起对第一卷惊世骇俗的《诗歌及民谣》作了佳评。“请立即寄我,”史文朋在1867年写信给阴险的出版商霍吞,“一本叫做‘蓝光’的剑桥杂志的一月号,那上面有篇评论我诗歌的文章。”
[56]见第二章·3。
[57]当指Thomas Frederick Tout的1899年作品。
[58]显然因有强奸、卖淫等内容。
[59]这首军歌流行于一次大战,使用现成的《友谊天长地久》音乐。之所以与美国作家斯泰因相联系,是因为她做过“正常运动神经自发性”实验,为写作中的意识流找科学根据,并断定一心可以两用,心口可以不一。
[60]系叙事诗每节最后之叠现句和末句。作者熟悉的埃希律奇猎场、屈灵以及何末尔汉普斯黛德均在切尔吞山脉景点范围内。
[61]指由“大都会铁道”连接的伦敦西北部地区。
[62]英国名演员,劳伦斯·奥利维埃之父。
[63]指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
[64]原注:父亲的秘书,寡妇再醮,第二个丈夫是初阶部的教师,个头很大,全无幽默感。秘书的第一任丈夫有个比较响亮的爱尔兰名字,两人生了一个漂亮女儿,金发垂到腰部以下。多少次我沿长长的通衢大街,一直走到北教堂村和“黑店”那儿,为的只是希望看到她一眼。我估计,学生当中没人能接受倒霉蛋埃德蒙兹是她继父的事实。他像是擅闯浪漫王国的异类。
[65]采用酒后对话又以主教独白为主的体裁,有评家称,在某种意义上,是诗人关于信仰和怀疑、说教和行为的自辩。
[66]后接诗句为Unless we use,as the Soul knows how,The earthly gift for an end divine!疑故意不引,意在突出作者在此强调肉欲。
[67]勃朗宁被公认为忠贞爱人,尚且期待“清新”和“新鲜”,何况作者本人?
[68]从卿卿我我到生儿育女再到事乖命蹇的记录。
[69]原注:我未能得到奖学金,怎么还去贝利奥尔?我想是父亲明智遴选的结果,因为那所学院在当时是反对无神论的。再有,学生人数多,就像处身在一座大城市,失落在人群中,籍籍无名,是种保护。
[70]Antoni Ferdynand Ossendowski(1876—1945),波兰作家、记者、旅行家、探险家兼大学教授。
[71]详见作者所著《权力与荣耀》。
[72]原注:生活中富有讽刺意味的事实:考克班恩和我当时都根本不倾向于共产主义,可是若干年后,他成了一名党员,而过后又退党。三十年之后的我,经历了法国的越南战争,又领教了美国人在那儿的政策,比之以前任何时候都要亲共。当然看着俄国模式的共产主义,现在对此越来越没有好感了。
[73]原文mozzer,法人不善发/th/音,以致误读。
[74]疑指Balliol学院院长Francis Fortescue Urquhart(1868—1934),参阅下句:The nickname Sligger,by which he was generally known after about 1892,was derived from ‘sleek one’ through ‘slicker’.
[75]指本都王国国王米特拉梯六世,此人每日小剂量服毒,以求适应,以致最后于罗马入侵时服毒自杀不遂。此句是古罗马时代传下的老话,后世,如A.E.Housman等,多引。
[76]原文不用第一名,疑指老前辈John Henry Newman,“牛津运动”的始作俑者。
[77]伊夫林·沃所著,中译本亦作《故园风雨后》。
[78]1930年代为苏联克格勃收买的英国间谍,与其他几人有“剑桥五君子”之称。
[79]属陈旧的GESTRA系统。
[80]原文为the Ordinary和the Mermaid,查而不得,疑为社团名称。
[81]从罗伯特·勃朗宁《再说一句》诗中引来。
[82]原文White Cargo,疑为表演旧时将前科犯人、街头流浪儿、妓女等贩往北美的戏剧或影片。
[83]原注:我从牛津毕业回去时背了以当时标准看是足够沉重的债务。我对父亲撒谎说是一百英镑,老人家几乎一无怨言就替我偿还了——其余的欠款我是工作了一年半之后才慢慢还清的。
[84]关于越洋海轮出书,可参见。
[85]指James Elroy Flecker。
[86]原文Golden Road,疑为作者对Silk Road之误记。
[87]原注:多年以后,他还真出了一本真实性非常可疑的书,叫做《在西班牙的特工》——这类书几乎成了我们一家人的专题。
[88]《金箭》中的女主角,故事叙述人。
[89]对作者试写惊险小说的弱点和败笔,读者可搜寻Brian Diemert著《格雷厄姆·格林的惊险小说和1930年代》。
[90]原文为eaten his dinners,意指英国法律学生在伦敦四律舍的一种经历。
[91]原注:超现实主义作家安德烈·布洛东一次写信给电影大师让·谷克多:“眼下,我的全部努力倾注于一件事:战胜厌郁。夜以继日,我别的什么都不想。对全身心贡献给这一症状的人,这是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务必读懂我的意思:我非要看到厌郁的那一边是什么不可。”
[92]原文Scarlet Woman,原有妓女之意,详见《圣经·启示录》;后被教会中人用来以红衣主教说事,揶揄女性,故有“Cardinal Men and Scarlet Women”之说。
[93]作者虚拟的城市名,实指诺丁汉。
[94]原文Haig poppies。英军前司令官Field-Marshall Earl Haig提倡以纸花代替真花,故名。
[95]似与前文所述有悖,见本书第三章·4。
[96]Chiozza Money,著名报人,曾涉嫖妓丑闻,且牵扯警察总监。
[97]原注:以下这个典型例子是《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编辑阿瑟·克鲁克先生提供的。“E·考尔斯顿·谢珀特,《泰晤士报》前任航空记者,有次告诉我说,他精心写成的一篇报道给砍得支离破碎。他悻悻然向安德森告状,说稿子给删得不成样子。‘删得很多,亲爱的谢珀,确实很多。谈不上不成样子。是我删的。’”
[98]沃茨—邓吞正助史文朋戒酒,代史见客,是否与此有关?
[99]疑指Charles Montagu Doughty。
[100]原文:The Children's Hour。BBC傍晚节目名,取自朗费罗同名诗作。
[101]原文Old Moore,系从Old Moore's Almanack化出。
[102]指约翰二十三世,此人在位时曾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简称“梵二”,提倡清廉教会。
[103]见《马太福音》(新约第一卷)。
[104]当指Alfred Charles William Harmsworth,1st Viscount Northcliffe。
[105]Radiguet和Alain-Fournier,前者殁于20岁,仅有两部作品传世;后者28岁死于一战,第二部作品都未写完。
[106]原注:难得有人注意到斯蒂文森的生涯何其短暂:他二十五岁时第一次试笔写小说(后来中辍),而四十四岁就逝世了。
[107]引自《诱拐》。
[108]原文didicoes,似应作didicoys。
[109]多写摄政王时期浪漫故事和儿童读物。
[110]原文Guy Fawkes night,GF是英国1605年火药阴谋案主犯,此人11月5日被绞决,英人于此日燃放烟火成俗。
[111]此书疑为滞后于1974年出版的Lord Rochester's Monkey:Being the Life of John Wilmot,Second Earl of Rochester。
[112]当指Stanley Baldwin,时任英国首相。
[113]这儿指的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作家Wilkie Collins与小说同名的剧本The New Magdalen:a Dramatic Story in a Prologue and Three Acts。
[114]见第六章·1结尾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