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域外文缘-新加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日近长安远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使地球上各地的距离大大地缩短了。早晨还在冰封雪裹的沈阳,中午,波音737客机就把我们送到了温煦如春的香港,午后又搭乘国泰航班直飞离赤道仅136公里、热浪蒸腾的新加坡。一天里逐次体验了寒凉温热,真是一番奇异的经历。无奈,春夏秋冬同人一样,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独立存在的价值,不能互相取代。生活在四季分明的故国,已经习惯于春秋代谢、暑往寒来,现在突然跌落在终年皆夏的热带地区,好像生命中缺少点什么似的,心中不免感到一种失落,一阵空虚,一丝怅惘。

    好在此间是名副其实的“花园之国”,一走出机场,作为热带标志的旅人蕉排闼迎人,满眼都是树木、花卉、绿地。花团锦簇的兰苑,青翠如毡的草坪,衬着净洁的蓝天、飘忽的白云和华美的高楼,使人感到清新、舒畅、恬适,躁动的心境一下子宁静下来了。

    原来我以为,新加坡人口中华人占百分之七十多,置身其间,一定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乡园感。实则不然,这里的欧化程度之高是出乎意料的。整个樟宜机场宽敞豪华的大厅里竟见不到一个汉字,甚至连供人随便取阅的各种导游小册子也都是以英文排印。商店、餐馆、洗手间的标记,包括旅社的电话号码盘上的每一个符号,全都用英文书写。我在繁华的乌节路的一幢百货大楼里找到了一家大书店,整个一层楼摆满了各种图书、报刊、画册,竟没有一册是中文的。

    这里许多餐馆都专门卖“肉骨茶”,并标明是华人美食早餐,可是,无论如何,我们也弄不清楚它究竟是什么货色,直到我们用过了这种美食早餐之后,还就“黄亚细肉骨茶”这个店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六个人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黄亚细”是店主名字;另一派则主张,“黄亚”是店名或店主名,“细肉骨茶”即精肉或瘦肉骨茶的意思,并说:“刚才我们喝的汤,全是精瘦的肉骨熬成的,就是明证。”其实,名为“肉骨茶”,并非以肉作茶,而是指在提供副食排骨汤、主食油炸鬼之外,还特备一杯香茶而言。这种方式的早餐,连学识渊博、多闻广见的作家秦牧先生都说:“在国内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饭后,登上“百龄麦”顶楼的旋转餐厅鸟瞰星洲市区,入目的是一幅幅完全欧式的城市图景,几乎找不出什么东方色彩。站在高悬在头顶上的炎炎烈日之下,翘首北望,但见翠海茫茫,不知何处是岸,心头蓦然涌现出《西厢记》中那句“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的著名元曲。

    不过,事物总是复杂变化的。置身万里之遥的新加坡,我原以为绝不会碰见熟悉的面孔。可是,在著名风景区圣淘沙却意外地邂逅了来自辽宁省朝阳市、由一位女市长带队的文化教育考察团,两天后又在吉隆坡与营口市一些金融、商业工作者相遇,说明世界毕竟是很小的。天涯原自多芳草,何处楼台无月明。于是我联想起《晋书》中那个著名的故事:

    明帝幼而聪哲,为父亲元帝所宠异。几岁时,元帝当着众多臣僚的面问他:“是日近还是长安近?”他说“日近”,因为“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父亲甚为诧异,因为头一天也曾问过这个问题,他的答复却是:“长安近,因为常有使者从长安来,却未听说有人从日边来。”是呀,故国再远,却经常有人来这里访问;太阳举目可见,可是,又有谁见过来自日边的人呢?

    我们访问了著名唐人街——牛车水。这里是早期新加坡华族移民社会的一个缩影。尽管四周的高层建筑在不断地矗起,但一个多世纪以来,其间的街道格局与建筑风格基本上保持原样。甚至因早期华侨用不上自来水靠牛车拉水而得名的“牛车水”这个街名也保留了下来。这里有经营地道中国菜肴的中餐馆;有中国式的庙宇、茶楼、中药铺、当铺;有颇具潮汕风情的各种手工艺品;有建于1892年,以典雅雕刻和巨型梁柱闻名于世的同济医院建筑群;在阁房稠密区还偶尔能碰上一种装束奇特的老妪“三水婆”,她们身穿蓝衣、头戴红巾,多从事建筑业,因来自广东三水县而得名。我们来到这里,恰值农历新年前夕。牛车水年货市场生意兴隆,人如潮涌,大红色的春节装饰举目皆是,耳边不时传来喜气洋洋的迎年曲。这种浓烈的“年节味”把祖国和星洲紧紧地拉在了一起,原先那种去国离乡的疏离感已经荡然无存了。

    我以为,写新加坡游记,华侨、华人在开发建设东南亚与发展居留国同祖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方面所建树的卓越功勋,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为了纪念华人开拓马来半岛的业绩,新加坡政府专门在国家博物馆大门外雕塑一尊华人半身铜像。我们有些人对于华侨实在缺乏了解。有的戏剧里,华侨一出场就是大腹便便、挥金如土、满口洋腔洋调的巨商大贾模样。有人在文章里写道:“他竟是这样艰苦朴素,胼手胝足,简直不像个华侨。”显然,把所有华侨都当成了纸醉金迷、养尊处优的阔佬。其实,华侨的勤俭美德是举世称道的。在星洲宝塔街,我们寻访了早年贩卖从中国来的苦力(猪仔)的交易站旧址“广合源号”,不禁唏嘘久之。可以说,华侨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血泪史、创业史、爱国史。

    华侨向来富有爱国传统,他们同祖国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脉搏是一同跳动着的。据说,当年太平天国灭亡后,许多太平军将士都流亡到新加坡。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也曾亡命至此。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多次起义都有新加坡的华侨青年参加,他的活动经费很大一部分是这里华侨捐赠的。今天,我们站在新加坡美丽的国土上,抚今追昔,会深情无限地缅怀那些海外赤子,其中有三位杰出人物尤其不应忘记——

    爱国侨领陈嘉庚,十七岁南渡新加坡,经营米店、橡胶、菠萝、皮鞋等业,成为著名华侨实业家。抗日战争开始,他率先在这里发起组织“新加坡筹赈会”和“南侨总会”,号召侨胞捐资救国,为散居南洋各地的千百万华侨制定了共同的抗日救亡、报效祖国的纲领。今天,我们徜徉街市,还仿佛听到那亲切感人的筹款募捐的歌声:“你一角,/我一毫,/涓涓滴滴/积成江河/变成怒潮。……”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陈先生一生不惜耗费巨资,兴学助教,义无返顾;但个人生活却极为节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有一句名言:“应该花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我们不会忘记南洋爱国巨商、曾任清政府驻新加坡领事、在烟台创办过张裕酿酒公司的张振勋。这里只记述一件事:1898年他乘德国邮船前往新加坡董理商务。他的外籍家庭医生凭着白种人的肤色可以坐官舱,而他却因是中国人只能坐统舱,连仆人的待遇都享受不到。张振勋怒不可遏,当即把船票撕得粉碎,决定置办专载华人的海轮,票价只收德国邮船的一半。他说:“我宁可赔上全部家财,也要为华人争这口气!”逼得德国人当面赔礼认错,并取消了那个不平等的规定。

    再早一些,还有祖籍福建、出生海外的爱国报人薛有礼。1880年他在新加坡创办了海外华人第一份正规报纸《叻报》。他为了全力以赴地投身报业,毅然辞去了汇丰银行的高职,谢绝了朋友们推选他为新加坡议员的厚意,在长达五十二年的岁月中,坚持以文笔流畅、立论新颖的评论和公正、客观的新闻反映祖国人民和南洋华侨的心声,在海外华人报业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为强烈的爱国热情所驱使,早年的华侨大都有“叶落归根”的观念,他们即使生前不能遂其“衣锦还乡”的夙愿,死后也希望将骸骨运回“唐山”。由于历史的原因,后来越来越多的华侨取得了当地国籍,成了外籍华人,“叶落归根”的观念逐渐被“落地生根”所代替。尽管从华侨到华人,在经济、文化、心理各方面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但在热爱中华、眷恋祖先之邦这一点上,却始终如一。因此,现在,“访祖寻根”又成了第三、第四代华人的共同愿望。说明中华民族好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它强力吸引着海外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以强烈的感情热爱着自己居留的国家。通过交谈,我深切地感到,新加坡人(当然包括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华人)上上下下,都充满着对于自己国家的成就的光荣感和自豪感。诗人杜红是这样宣扬爱国意识、歌颂自己的国家的:

    我住的地方真好,

    我住的地方真好,

    她是一个小小的岛,

    小到地图上难找。

    可是他的名字呀,

    全世界都知道。

    不是她土地富绕,

    不是她历史古老,

    是她清洁美丽,

    清洁美丽,

    世上难找。

    我住的地方真好,

    我住的地方真好,

    她是一个小小的岛,

    小到地图上难找。

    可是他的名字呀,

    全世界都知道。

    在访问新加坡期间,我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这里堪资我们学习、借鉴的实在很多,诸如社会稳定,生活富裕,文明礼貌,清洁美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以为,就精神风貌来说,最值得赞赏的,最值得珍视的,是人民群众这种浓烈的爱国热情,对于自己国家、民族的光荣感与自豪感。这种精神支柱,是整个精神文明的基石。

    (1991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