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域外文缘-马来西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马六甲纪游

    一

    我们沿着吉隆坡通往新加坡的高速公路,驱车访问马来西亚历史古城马六甲。早在中学时代,我就从地理课本上接触到这座古城的名字,后来读书渐多,知道它紧靠马六甲海峡——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有六十多个国家的船只从这里通过,每天多达二百四十艘以上,就是说,每隔六分钟就有一艘船通过。随着海洋运输量的激增,这里的海盗活动也日见猖獗,而且,撞船事故屡屡发生,生态隐忧日甚一日。

    马六甲所在的马来半岛西海岸,是一条长数百公里、宽仅八十公里的山麓狭长地带,为马来西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海上交通极为便利,公路、铁路运输也十分发达,这都有力地促进了马来半岛种植业的发展。此时正值一月上旬,车窗外映入眼帘的却是浓郁的盛夏光景。橡胶林、棕榈林、椰子林,一片片,一层层,葱茏茂密,满山满谷。透过稠密的车流,时而闪过去一幢幢精致、华美的别墅宅院,此外几乎看不到其他景物,满目都是翠绿、嫩绿、浓绿、苍绿。绿,是这里的生命的基调。

    马来西亚人口中,华人占三分之一左右,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带,许多人从事橡胶种植业。据导游员介绍,橡胶树原是产于南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野生植物,19世纪80年代,在东南亚试种成功,马六甲郊外的亚沙汉山是马来半岛橡胶业的起源地。华人在这方面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前马来亚殖民官员兼学者巴素有个说法:“如果没有中国人,就不会有现代的马来亚”,而“如果没有现代马来亚的橡胶业的发展,欧洲和美国的汽车业就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规模”。多年来,马来西亚一直居于世界天然橡胶出口的领先地位。天然橡胶年创汇近四十亿马元,与棕榈油、石油、木材、旅游业构成出口创汇的五大支柱性产业。

    马六甲由于物产丰饶,地理位置重要,从1511年起,葡萄牙、荷兰、英国就先后在这里夺得了统治权。而华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暹罗人以及爪哇人数百年来则相继到马六甲落户,同当地的马来人一道,共同进行生产、经营、开发、建设。他们不仅创造了巨额的物质财富,而且通过长期的文化交流,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汇成了特有的文化……风貌。

    马六甲的华人,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时代,当时不少人居留下来,以后世代蕃衍,生齿日繁;还有一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中国南方各省来此地做生意的;近年来从东南亚其他地方移居此地的也占一定数量。现在,他们均已落籍,不再以中国人自居,亦较少保留纯粹的中国人血统,但仍沿用华族姓氏,并承袭了大量的传统习俗。

    二

    经过三弯两拐,我们来到街的尽头,一座巍峨的庙宇赫然展现在眼前。这便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中国式庙宇、始建于1646年的青云亭。上世纪30年代末,郁达夫先生根据庙中长生禄位牌上记载的木主的姓字,以及碑铭上镌刻的他们的业绩,断定青云亭原是一所古老的公共建筑,神殿供奉的两位明代衣冠、发须楚楚的老者,为明末遗民。他们离乡去国,避地南洋,依靠帮会势力扶植侨民利益,因有功于华人,后遂被奉为神明。庙内同时供有观世音、如来佛及天后娘娘。奇怪的是,这座由佛教团体管理的庙宇,里面却有儒释道三教合流之挂像,这在中国境内是很少见的。

    15世纪初叶,中国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每次都在马六甲停泊一些时日。这里,控制着马六甲海峡,扼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咽喉。为保证中国船队顺利远航,满剌加不仅提供各种物资援助,而且,批准郑和的船队建立“官场”(仓库),作为下西洋的转运站,长期存放货物。船队到达后,在这里稍事休整,便分派到附近一些国家去开展贸易活动和进行友好访问;完成了任务,驶离各国,也都在此间会齐,静候五月中旬的西南信风,再整队返航回国。这种转运站的建立,对郑和胜利完成航海任务,成功地访问三十多个国家,发展同南洋、西洋各国的友好关系,扩大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今天,“官场”遗迹虽已湮没无存,但它作为两国友谊的直接见证,已经牢牢地扎根在人民心里。

    中午,我们在再也大街海京楼酒家吃过一餐马来沙爹、肉骨茶和各种热带水果后,便乘车来到市郊的三宝山参观。15世纪30年代前,这里是三宝太监郑和的船队的驻扎营地,所以得名三宝山,到了15世纪60年代,明朝汉丽宝公主嫁给满剌加国王曼斯·沙为皇后,国王便把这块久已不用的山地拨给公主构筑宫殿,并命名为中国山。前些年,当地市政府曾拟议铲平此山作为开发用地,后因华人团体强烈反对而作罢。

    山的西南麓有三宝井,传为郑和开凿。当地居民为保护这口久经沧桑的古井,特意筑起高约四米的围墙,使之至今完好无损,井水清冽,可供饮用。我们每人喝了一小碗,果然甘甜可口。主人欢快地告诉我们,民间传说:凡是饮过这井水的人,在有生之年至少还会再来马六甲一次。我们高兴地回答:“好,祝愿他年能在这里重逢!”

    三

    漫游马六甲市区,我们看到,这里虽然屡遭炮火洗礼,饱经世代沧桑,但仍然到处留存着许多殖民地时代的古建筑。市区东面有葡萄牙人修筑的圣约翰山故垒,市郊海湾阿伯奎路有葡萄牙村和葡萄牙广场,都属于最初的殖民者的遗迹;而荷兰街一带的雕梁画栋、整齐壮观的红房子群,则展现着当日荷兰征服者的威严;由荷兰人始建于1753年的基督教堂,法国神父建于1849年的哥特式圣查威尔教堂,以及圣彼得堡教堂等,都反映了那段以《圣经》与宝剑征服贫弱民族的历史。但最有名的还是葡萄牙总督阿伯1511年侵入马六甲后建筑的圣保罗教堂。——这一切,可说是一幅数百年来西方殖民者在马来西亚“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立体的历史写真画卷。

    圣保罗教堂建在圣保罗山上,位于市区西南隅,接近马六甲河口,它是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的最古老的建筑物。1641年荷兰人占领马六甲后,曾把教堂改作墓地,现今这里还竖立着许多块刻有荷兰文字的墓碑;1795年,拿破仑战争未息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取代荷兰夺得了马六甲的管辖权,二十年后《维也纳条约》签订,重新划归荷兰;到了1824年举行伦敦会议,英国又以苏门答腊为筹码,从荷兰人手里换回了马六甲。教堂一度被英国人改作马厩,再次遭到严重的损坏。经过四百多年的战乱破坏与风雨摧残,这座当日堂皇富丽的教堂,于今已面目全非,残存的四壁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衰翁在那里颓然怯立,大张着嘴巴,向游人诉说着过往时光血与火的遭遇。

    下山时,经过一座建于1512年的圣地亚哥城门,门高五十尺,以赭色石块砌成,是葡萄牙古城堡唯一残存的建筑物。在山的正门斜对面,市政府建立一座独立纪念馆,专门陈列马来西亚于1957年8月31日独立时有关文物与史料。对于数百处的历史遗迹,政府下令要严加保护,没有因为它们是殖民地时代的耻辱印记而予以拆除或弃置不顾。这实为明智之举。“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历史的教益是不容忽视的。

    天已向晚,我独自站立在古城门前,远眺着马六甲海峡。尽管因为离得比较远,看不清过往的船只,但我深知,其间凝聚着历史的烟云与时代的风雷,在两洋要冲的滚滚波涛中是隐伏着无数危机的。半个世纪前,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浏览了圣保罗山古城门和圣约翰故垒后,曾独立在残堞缺处,远望马来半岛南部最高的一带远山,感喟无限地想到萨都剌的那首“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的金陵怀古之词。而我此刻,却记起了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名句:曹氏父子“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历史毕竟属于人民。国家民族之间的杀伐流血、强权劫掠及其所取得的胜利,总是暂时的;而各民族间的友谊将永世长存,各国人民将千秋万代长期友好下去。

    (1991年)

    异国年俗

    过去,国人乡情浓郁,安土重迁,特别看重能够在乡园故土过上除夕、春节。因之,旧时文集中常常见到“十载年从羁旅过,几丛花在故园看?”之类略带些感伤、酸楚之情的诗句。其实,这里说的异乡飘泊,倒不见得路出千程万里,远隔万水千山,更不大可能是“去父母之邦”而置身异域。若以今天的眼光看,如果能够有机会在天方绝域体味一番异国年俗,变换一种环境、一个角度,回看最能展现祖国民族传统风情的春节,倒未始不是一件新奇而有趣的情事。

    恰好我遇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这次访问马来西亚,除夕、春节都赶在了著名历史古城马六甲,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么亲切,又那么古朴而文明!

    除夕之夜,我们吃过晚饭,就早早赶到华人聚居的庙街。那种年味异常浓烈的喜庆气氛,大出我们的意想之外;恍惚间,竟有回复到五十年前的异样感觉。全街绝无例外,家家户外都是红灯高挂,垂下金光闪闪的朱红穗子,高悬着光华耀眼的迎年喜幛和童男玉女《拜年图》,招财进宝《财神挂》(一种类似年画的装饰品),张贴着写有“年年有余”、“接福迎祥”、“平安是福”之类吉祥语句的汉字对联,以寄托主人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整条街打扮得鲜红火爆,金碧辉煌,光怪陆离,商场里摆满了年货,置身其间,简直忘却了是在他乡异域。大家很怕错过了这个景观,纷纷举起照相机,“咔、咔、咔”地拍摄个不停。

    我们又连续游观了其他几条街道,基本上都是如此。可以说整座城市,都在应和着节日气氛,市场上无一例外,到处溢满了买卖应节食品及信仰消费品的热潮。果品摊床上,更是奇瓜异果,琳琅满目,本地的鲜果,世界各地的洋果,盈筐满架,斗艳争奇,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顾客争夺战。

    看罢了街头盛景,我们又顺着整齐的石头甬道,走进了两家华人的住宅。同样是张灯结彩,节味浓郁。刚一进院,就听到屋里欢腾地说笑着。当地习俗,大年三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共同守岁。有的聚在灶间包饺子、擀面条,有的玩着各种游戏,有的中青年夫妇正在率领子女给父祖辈拜年。唯一见不到的就是滥放鞭炮。不像咱们的城市、农村,每当春节前后,几乎是炮火连天,日以继夜,尤其是三十晚上,整个楼群、庭院简直像坐落在火药桶上,又宛如置身于万炮轰鸣、硝烟密布的战场:“咕咚——咔!”霹雳一声,震天动地;“噼里啪啦”,有如鼙鼓频敲,爆豆不停,没有片刻的消歇;“通!通!通!……”这是高程排炮五十发、一百发、三百发的连射。整宿彻夜地闹腾,前后左右轮番地轰炸,搅得人心意不宁,神魂错乱,彻夜无法成眠。走到外面去看看吧,天地为之改容,风云为之变色,硝烟弥漫,呛得人喘不过气来。还不如紧闭房门,床头枯坐,犯不上让鼻孔、肺子、眼睛和耳朵一同遭罪。这一切陋习,在这里,统通都绝迹了。

    马来西亚人口中,华人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马六甲一带。这里的华人,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当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每次都要在此间停泊一些时日。马六甲当时译作“满剌加”,是马来半岛的一个新兴国家,同明朝的关系很好。船队到达时,国王总是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前往码头迎候,并在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在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间,满剌加曾有三位国王到中国访问,并遣使二十六次晋京通好,每一次都受到明朝政府的优厚接待。后来,明朝皇帝的女儿汉宝丽公主许配给这里的国王,随侍宫女数百人,获准住在三宝山——当年郑和船队的驻扎营地。山上有三宝井,传为郑和遗物,一说是国王专为汉宝丽公主开凿的。山麓有三宝公神庙,建于1795年,庙宇飞檐上饰有彩龙戏珠,与黄瓦、红柱、白墙相配,后面衬着飘忽的白云,据说是象征着三宝公郑和驾飞舟破白浪扬帆远航的。中堂深处供奉郑和……坐像。

    旁有一副对联:

    秩重荒邦 凛凛官方超上国

    位跻良吏 绵绵岁序荐明禋

    横批是:

    惠风广被

    都是颂扬三宝公郑和的历史地位与不朽功业的。

    此间的华人多已落籍所在国,较少保留纯粹的中国人血统,但仍沿用华族姓氏,并承袭了大量的传统习俗,许多人还会说汉语。他们一年到头,要过很多节日,尤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和除夕为重,而出于对亲情、乡情、族情的重视和对祖先的追思怀念,就中,以农历新年占居首位。

    依本地传统习惯:大年初一,人们留在家里准备接受其他民族(马来族、印度族等)街坊邻里的拜年;整天不能扫地、除尘;信佛的人家这一天要焚香、吃素;初二这天,开始走出户外,过访亲戚朋友;初三、初四以后,有各种戏曲表演。春节期间,有的华人社团还要举行迎春书法比赛,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加节日气氛;元宵节,照例举行“猜灯谜”……活动。

    大年初一,我们早早就起来了,在当地文友陪同下,“入乡随俗”,到马六甲河北岸唐人街,为打过交道的华人家拜年贺节。这里的华人住宅,多为双层建筑,独门独户,宽敞大方。所到之户,发现家家神台上都供着黄梨,原来,他们的祖籍是福建,福建话“黄梨”发音类似“旺来”,取其吉利;有的家中摆放着从中国台湾购进的梅花,象征着吉祥如意。在咱们国内,接待拜年的来客,通常都用香烟、酽茶和各种糖果;而这里则是主客一道品尝着各种各样的新鲜水果。

    主人热情地向我们男士推荐奶油果,说它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由于富含维生素E、甘油酸、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没有胆固醇,被誉为世界上营养最丰富,植物性脂肪最高的水果。而对在座的两位女士,则请她们品尝莲雾——过去俗称“爪哇蒲桃”,因为原产爪哇,现在台湾屏东、高雄的产品质量更好。色泽深、肉质脆、糖分高,种子少,有养颜润肤之效,所以颇受当地女性欢迎。

    还有一种网纹瓜,比西瓜略小,青绿颜色带有黄色细纹,原产自日本,后被中国台湾引进。入口之后,香甜甘美,肉质醇厚。蜜释迦,我们也是头一次经眼,果皮突起的鳞目形似佛头,因而得名“释迦”。果实扒开以后,呈颗粒状,与石榴类似,甜酸适中,别有一番风味。

    我笑着说,在这里,不仅嘴巴获得了丰收,而且眼睛也饱享一场盛宴。当地文友趁势说,既然如此,也总得有个回报呀!他向主人介绍了我的作家身份,谦让不过,只好应邀书写了一副春联:

    户纳千祥 天开吉运

    门迎百福 地辟财源

    “地辟财源”四个字,对应了主人的事功与身份——他在郊区经营一处橡胶植物园。

    横批是“人寿年丰”。

    主人黄姓,高兴地告诉我,过几天,他要把这副春联推荐给“迎春赛会”;还要了我的通联地址,说是如果中奖,要把奖状、奖金寄给我。

    我笑说:“如果真有这份鸿运,那就请黄兄留下吧,权当我提前送了‘元宵贺礼’。”

    马城二日,我们尽情观赏了浓烈而欢快的异国年俗,留下了许多堪资回味的精神意蕴。作为一种文化景观,作为表现本族群色彩的复合性符号群,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凝聚着人们的感情、习尚与追求。

    面对那种久违了的亲切、温馨而浓烈的年味儿,不禁发出“礼失而求诸野”的感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热而不俗,活而不乱。整个节日期间,显得和谐、宁静,包括除夕、元旦,都没发现有人在街头、院落里燃放鞭炮;大年夜,商店灯火通明,照常营业,也没有见到哪一处幺五喝六,“胡吃海喝”。他们说,过年了,人们难得休闲几天,更应该好好养生,讲究科学饮食。节日里,祖孙几代团聚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娓娓话桑麻”,其乐也融融,共同珍惜这难得的阖家团聚、促膝谈欢的……气氛。

    (1992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