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期,卫国有一个名叫吴起的人,他擅长用兵。他曾经跟孔子的弟子曾参求学,侍奉过鲁国的一个国君(以年代推算,当为穆公)。有一次,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国国君想任命吴起为将领,率兵抵御敌人。但是,由于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君便有些顾虑。吴起这个人的特点是,只要自己能成名立业,便不择手段去实现它。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妻子杀掉了,以此来表明自己不依附齐国,打消鲁君的顾虑。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大将。
后来,吴起又在魏、楚当官,最后被楚国大臣杀害。
诗人无耻
这则典故表现了追求功名利禄文人心理。
此典出自《七修类稿》。
最近看见金华的一位朋友,经常游食在四方,以卖诗文为名,而他真实的意图却是想借此求请高官显贵。他有一颗私人印章,上面刻的文字是:“芙蓉山顶,一片白云。”他自比清高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友人商履之嘲笑他说:“这片云彩天天飞到官府的厅堂上!”
听到这句话的人都忍俊不禁。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的这一典故讥讽人的主观与贪求。
此典出自《笑府》。
有个人挖地,无意中挖出一个金罗汉,便用手不住地敲着金罗汉的脑袋问:“那十七个罗汉在哪里?”
食言而肥
“食言而肥”形容言而无信,只为一己之利。
此典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鲁哀公二十五年(公元前470年)农历六月,鲁哀公从越国返回鲁国,大臣季康子和孟武伯一起前往鲁国南部边境的五梧之地去迎接他。当时,大臣郭重为哀公驾车,见到季康子和孟武伯之后,郭重提醒哀公说:“这两个人喜欢说坏话,请君王详察。”君臣见面之后,哀公在五梧设宴,孟武伯祝酒时,因为很讨厌郭重,就说:“郭重,你为什么长得这么胖?”季康子插话说:“该罚孟武伯喝酒!由于鲁国靠近仇敌之国,我因此没有能跟随君王出使,郭重跟着君王辛苦奔波,然而孟武伯却说他长得肥胖,真不像话!”鲁哀公想起季康子、孟武伯屡次违背诺言的情况,就借机指桑骂槐地说:“这个人吃自己的话吃多了,能不肥胖吗?”这次饮酒,大家都怀着怨气,从那以后,鲁哀公和大夫之间开始互相憎恨了。
蜀贾三人
这则典故揭示了旧时商人的投机取巧、牟取暴利的手段。
此典出自《郁离子》。
有三个四川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个商人只卖质地优良的药,计算买入的成本而卖出,既不随便要高价,也不过分赚取利润。另一个商人,则把质地优良和低劣的药材全都一齐卖,至于价钱的贵贱,根据买药者的要求而定,而且还顺应买药人说“这是好药、那是次药”的说法应答着。还有一个商人,不选取质地优良的药材,只是贪多,卖时贱价处理,买药人要求多给一点他就多给一点,并不计较。于是,买药人都到他家去买药,把门槛都踏破了,每月一换,过了一年就发了大财。那个兼卖好药和次药的商人,买他药的人略微少一些,但过了两年也富裕起来了。只有那个专门选取良药的商人,把地摊摆在大太阳底下,也像夜间一样冷清,甚至有时上顿不接下顿。
束氏狸酹
这则寓言说明在舒适安逸的生活中久之往往忘记了求生的本领。
此典出自《龙门子凝道记》。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他对世间的东西都不喜好,就是喜欢养猫。猫,是捕老鼠的动物,他养了一百多只猫,家里周围所有的老鼠都被捕完了。猫没有东西可吃了,饿得整天嚎叫,束氏只好每天到市上买肉给它们吃。猫生了儿子又生了孙子,因为经常吃肉的缘故,竟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老鼠,只知道饿了就叫,一叫就能得到肉吃,吃完了肉就安闲舒适地到处闲逛,非常欢欣愉快。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中正遭鼠患,老鼠成群结队的乱窜,甚至跌落到水瓮里去,于是他急忙到束氏家去借猫。谁知,猫看见老鼠有两只耳朵高高竖着,眼睛突露像黑漆一样贼亮,有红色的胡子,唧唧吱吱地乱叫,便以为是什么怪物呢,因而它只是沿着老鼠走过的路慢慢地爬,不敢下去捕捉。这个读书人暴跳如雷,就把猫推到老鼠堆里去。猫害怕极了,只对着老鼠嚎叫。过了一会儿,老鼠估计猫没有什么本领,就去咬它的脚,猫吓得奋力一跳,返身逃跑了。
作者的本意,原在讽刺宋末“冗官冗兵”的腐败现象,说“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哉!”军队过分地享乐腐化,是无法打仗的,因此一旦遇到民族危难,就束手无策,丧权辱国。然而这则寓言的形象意义大于作者的创作思想。
措大吃饭
这则典故说明人各有志,但有崇高远大和目光短浅之分。
此典出自《东坡志林》。
有两个穷秀才,相互谈论着自己的雄心大志。
一个说:“我这一辈子都很贫穷,只想吃饱饭、睡足觉就罢了。将来,有朝一日得志,我定要吃饱饭就睡觉,睡足觉又吃饭。”
另一个说:“我和你不一样。我必定要吃饱了再吃,哪里有时间去睡觉呀!”
待价而沽
“待价而沽”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肯为他效劳出力,也可用来比喻等待有任较高的职位,或有人赏识时才出来做官。
此典出自《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春秋时期,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到处游说诸侯,以便能让自己得到重用。但是,四处碰壁,孔子为此感慨万分。有时候,他在言谈话语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急于得到重用的心声。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呢!”
道士包醮
这则典故的深刻含意就在于:观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这则寓言还揭示了贪得无厌的行为。
此典出自《广笑府》。
一个吃斋的人想请几个道士做道场。一个道士非常贪财,想得到所有的斋钱,就把宣疏、礼忏、击法器等各项工作自己一个人全包了下来。他夜以继日,忙得手忙脚乱,一会都不休息。到了第三天拜章的时候,竟晕倒在地上。主人家怕出人命,就商议说请人将他扛出去,再做别的安排。道士在地上听见后,拼命抬起头来说:“你把雇人的银子给我吧,我自己慢慢爬出去。”
得陇望蜀
“得陇望蜀”形容贪得无厌。
此典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八年,彭引兵从车驾破天水,与吴汉围隗嚣于西城。时公孙述将李育将兵救嚣,守上邽,帝留盖延、耿弇围之,而车驾东归。敕彭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发为白。’”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人。王莽废除西汉刘氏政权,建立新朝的时候,岑彭任棘阳县令,为王莽效力,固守棘阳,抗拒汉兵。几个月后,城中粮食吃光了,岑彭举城投降汉军。刘秀当了皇帝,建立东汉王朝后,不但保留着他的归德侯爵位,而且拜为廷尉,行使大将军的职权。当时,刘秀虽然已经打败樊崇等领导的赤眉起义军,但是仍然面临着豪强割据、全国分裂的局面。东方有张步,占据青州十二郡;北方有彭宠,占据渔阳等郡;西方有隗嚣,占据天水等郡;西南有公孙述,占据益州全部。刘秀为了统一天下,逐步削平割据者,不断地发动战争。
建武八年(公元32年),岑彭率军跟着光武帝刘秀攻下天水之后,与大将吴汉一起率军把隗嚣围困在西城。当时,占据益州的豪强公孙述同部将李育一起率兵援救隗嚣,扼守着上邽。光武帝刘秀留下盖延、耿弇领兵包围上,而自己驱车东归洛阳。刘秀给岑彭下了一道诏书,说:“西城和上邽两城攻下之后,便可率军去攻打蜀地的敌人。其实人就是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地,还想得到蜀地。每打一仗,头发都要变白啊。”岑彭接到诏书之后,筑堤阻塞谷水,然后决堤放水淹西城,几乎把西城淹没。这时,隗嚣得到了援兵,逃脱掉了。汉军因为粮食用尽,也只好退兵了。
得人遗契
“得人遗契”的这个典故讽刺那些把希望寄托在不切实际的愿望上,力图不劳而获。
此典出自《列子·说符》。
宋国有个人,在外出的路上,拾到一张别人遗弃的废契据,不禁异常欣喜。他急急忙忙跑回家去,把它藏了起来,并悄悄屈指计算契据的期限,十分得意地告诉邻居说:“我发财的日子快到了。”
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文章。
此典出自《神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
晋代初年,有一个县令叫许逊。此人虽身在官场,其实却是个道士。他经常咒符作法,并编造一些离奇古怪的故事,以便让人们相信他真的是位道术高深的仙人。《神仙传》记载,许逊在当旌阳令的时候,老百姓交不起租子,他施展法术,把石头点化成黄金,替百姓上缴欠租。
傍人门户
“傍人门户”形容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此典出自《东坡志林》:“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我国古代的习俗,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二神名字,悬挂在门的两边,目的是驱邪避鬼,人们把它称作“桃符”,另外,我国又有每年五月初五,用艾草扎成人形悬挂在门上方的风俗。
有一天,已在门边悬挂了好几个月的桃符偶然发现有个艾人在它的头上,紧紧地压住自己,觉得受了窝囊气,生气地骂道:“看您那样子,须须叉叉的,全是些不值钱的烂草,为什么竟然居我之上,又压着我呢?”艾草人刚从地上搬迁而来,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本来就不愿迁居门上,谁知现在还有人蔑视它,心里气愤无比,也破口大骂道:“你有什么可神气的,瞧你那两条腿,早已伸到地下去了!一块悬挂多时的朽木头,还要和我争高下?呸!”桃符见艾草说到自己痛处,不禁火冒三丈,报复说:“草包一团,虚有人形!愿太阳出来晒干你,愿下大雨淋垮你!”艾草冷笑道:“我不想长寿,每年挂一次就行了,可那些一心想寿比南山的人,到明年不也是‘新桃换旧符’了吗?”
双方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个不停。门神实在看不下去,叹息一声,无可奈何地说:“我们都是无能之辈,都傍人门户,替人家看守大门,有什么可争的呢?”
桃符、艾人听了,低下了头,感到无比的尴尬。
宝价十万
这则寓言说明高尚的品格和道德素养才是真正的“无价至宝”。
此典出自《龙门子凝道记》。
来自西域的胡族商人,在出售一些宝玉,称作“”的宝玉,颜色呈纯红色如同朱红色的樱桃,长度达到一寸,价值超过数十万。
龙门子问道:“能够充饥吗?”回答说:“不能。”又问:“能够治病吗?”回答说:“不能。”又问:“能够驱逐瘟疫吗?”回答说:“不能。”又问:“能够使人们产生孝悌的品德吗?”回答说:“不能。”又问:“既然它一无是处,那为什么它的价钱要超过数十万呢?”回答说:“由于它出产在险峻遥远的地方,很难得到呀!”
龙门子听后笑着指袖而去,对他的弟子郑渊说:“古人有句话说:‘黄金虽是贵重宝物,生吞下去就会死人,粉末弄进眼睛就会瞎眼。’宝物与我没有牵涉已经很久了,我自己身上一件最珍贵的宝物,它的价值不止数十万。这件宝物水不能淹没,火不能燃烧,风不能吹扬,太阳不能烘烤,用它可以使天下安宁,不用它可以使我平安无事。但有些人不知道日夜去求得它,而把获取珠宝当做要事去办,这难道不是舍近而求远吗?唉,人心之死已经很久了,人心之死已经很久了呀!”
抱鸡养竹
“抱鸡养竹”的这个典故鞭挞那些贪官是如何利用职权,想方设法巧取豪夺。
此典出自《古今谭概》。
唐朝新昌县令夏侯彪之,刚刚上任,就向里正打听道:“鸡蛋一个钱几颗?”里正回答说:“三颗。”县令便叫取出一万钱,让买三万颗鸡蛋,并对里正说:“我现在不要这些鸡蛋,你就让母鸡给孵化出来,就能得到三万只鸡,过几个月,等它们长大后,让县吏卖掉,一只鸡三十个钱,半年之内就是三十万钱。”
过了一会儿,县令又问里正:“竹笋一个钱几根?”里正回答说:“五根。”于是又取出一万钱交给里正,让买五万根竹笋,并吩咐里正说:“我现在不要笋,你就在林园里给我培育起来,到秋天笋长成竹,一根卖十个钱,就可以得到五十万钱。”
博士家风
这则典故讽刺人的吝啬。
此典出自《雪涛谐史》。
有一个私塾老师,杀了一只鸡,拌上萝卜制成菜肴,邀请二十个学生来吃饭。
鸡的灵魂跑到阴曹地府去告状,说道:“杀鸡招待客人,这是常有的事,但不该把一只鸡供给二十多个人吃。”
阎王说:“可能没有这个道理吧!”
鸡说:“有萝卜做证人。”
等到把萝卜捉来审问,萝卜回答说:“鸡,你欺骗人了!那天请客,菜肴里只看见我,哪曾看见你呀?”
私塾老师家的门风就是如此呀。
卜昼卜夜
“卜昼卜夜”形容宴乐无度,昼夜相继。
此典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公曰:‘以火继之。’辞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
春秋时候,有一年陈国的国君杀死太子御冠,陈国的公子敬仲逃亡到齐国。齐国的国君桓公,很尊敬敬仲,想拜他为齐国的卿士。可是敬仲却不愿意,他客气地辞谢说:“我是逃奔而来的客人,如果得到您的宽恕,在您的宽厚的政治庇护下,能够被赦免罪过,这便是君王的恩惠,我已经觉得心满意足了,我怎么还能接受卿士这样高贵的官位呢?如果我不知满足而应允下来,很快就会招来官员们的谴责的,所以请您免了吧!”
齐桓公觉得敬仲说得十分有道理,更加喜欢他了,就让他担任工正这个职务,负责管理各种工匠。
齐桓公与敬仲关系很好,经常在一块饮酒闲聊。有一天,敬仲请齐桓公到家里喝酒,两人越喝越高兴,一直喝到天黑。齐桓公觉得还没尽兴,吩咐仆人说:“把蜡烛点上,再喝几杯!”
敬仲是懂得礼仪的人,他觉得再喝下去是不合礼仪的,便委婉地对齐桓公说:“君王,我只知道白天执行君命,不知道晚上陪饮呀!确实不敢再留您喝下去啦!”
齐桓公只好告辞而去,敬仲将他送出门外。
后来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赞扬敬仲,说他做得好:“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所以饮酒不能没有限度;与君王饮酒更不能让国君饮酒无度,这才是有仁有义呀!”
曹商使秦
这篇典故对那些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富贵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此典出自《庄子·列御寇》。
宋国有一个名叫曹商的人,替宋王出使到秦国去。他去的时候,得到宋王赐给的几辆车子。到了秦国,秦王非常喜欢他就又赐给他一百辆车子。回到宋国以后,他去见庄子,说“住在穷乡僻壤狭窄的小巷子里,穷困得靠打草鞋过日子,脖子枯干,面黄肌瘦,那是我曹商的短处。一下子使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君主醒悟,我拥有了一百辆车子,这才是我曹商的长处啊!”庄子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治疗。给秦王破疮化脓除疖子的,可以得到一辆车子;用舌头舔秦王的痔疮的,可以得到五辆车子。治病的手段越下流,得到的车子越多。难道你为秦王舔过痔疮吗?不然的话,你怎么会得到这么多车子呢?去你的吧!”
姹女数钱
“姹女数钱”形容精于计算,贪恋钱财。
此典出自《后汉书·灵帝纪》注引《续汉志》。
公元167年(永康元年),汉桓帝(刘志)死去,他没有儿子可以继承帝位,窦皇后和她的父亲窦武商议,决定拥立十二岁的刘弘为帝。刘弘是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淑的孙子、解犊亭侯刘苌的儿子。公元168年(建宁元年),窦皇后、窦武派使者把刘弘迎到京都,让他即位,这就是汉灵帝。随同刘弘前来的还有他的母亲。刘弘登基的第二年,尊称他的母亲为孝仁皇后,居南宫嘉德殿,宫称永乐。
以前汉桓帝在位的时候,东汉朝廷的达官贵人就卖官鬻爵,大发横财。只是大将军梁冀一人,搜刮的钱财就已超过三十万万钱。窦皇后、窦武等人更是变本加厉地聚敛钱财,已成巨富仍然贪得无厌。汉灵帝的母亲也毫不示弱,她叫汉灵帝卖官求钱,钱财无数,盈满堂室。
对这种丑恶的社会现实,百姓们早就恨之入骨了。因此在汉桓帝死后不久,京都里就有童谣唱道:“城头上的乌鸦啊,摆动尾巴,得意忘形。你像达官贵人一样,身处高位,独自吃掉美味佳肴,不给底下的人留下一点剩菜残羹。朝廷下令征战,百姓们倒了霉。父亲被征做军吏,儿子又被抓去当兵,到前方去打仗。朝廷征战无厌啊,一个士兵被打死,又派去百辆战车出征,叫更多的无辜者血染沙场。老皇帝死了,新皇帝接班。迎驾的车辆隆隆地开,开到河间接刘弘。刘弘的母亲本是河间一女,数钱迅速。她用钱造屋啊,以金做堂,金钱虽多犹嫌少,派人终日舂黄粱。我心悲啊我心怒,看到房梁之下挂着一只鼓。想要击鼓申冤见卿相,说说胸中愁和苦。恳求再三啊不获准,管鼓的恶官又发怒。恶官不许我击鼓啊,何况卿相也发了怒。”
车载斗量
“车载斗量”这个典故来形容数量极多。
此典出自《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三国时,吴国有一个人叫赵咨,字德度,南阳人。他博学多识,同别人谈论时应对敏捷,极有辩才。孙权当吴王后,把赵咨提拔为中大夫,有一次,派他出使魏国。魏文帝曹丕非常欣赏赵咨的才能,有意调笑赵咨说:“吴王孙权很有学问吗?”赵咨回答道:“吴王拥有万艘航行在江上的战船,以及百万披坚执锐的军队,任用贤能之人,刻意筹划,一心治理好国家。虽有空闲时间博览诗书、传记、历史,也是借以采摘其中特异而突出的知识之花,不像昏庸的书生只知死读书本、寻章摘句而已。”曹丕问道:“吴国可以被征服吧?”赵咨回答说:“您居大国,拥有征讨别国的军队,而吴国虽小,但却也有抵御侵略的钢铁长城。”曹丕又问道:“吴国害怕魏国吗?”赵咨回答说:“吴国拥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汉水为天险,为什么要害怕魏国呢?”曹丕又问道:“像大夫您这样的人才,吴国有几个呢?”赵咨回答道:“特别聪明通达的人才,吴国有八九十个;像我这样的人,用车载不完,用斗量不尽,多得不可胜数。”
程松献妾
“程松献妾”比喻阿谀谄媚的卑劣行径。
此典出自《宋史·程松传》。
南宋宁宗庆元(公元1195~1200年)年间,权臣韩侂胄专权,吴曦任殿帅。当时,程松任钱塘县知县,通过谄事吴曦来巴结韩侂胄。有一次,韩侂胄为了一件小事就将爱妾赶出家门,程松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用百千巨款买下她,供给她华美的帐幔,安排她居住在正堂,程松夫妻二人小心翼翼地服侍她。过了不久,韩侂胄气消意平,又把爱妾召回去,她一五一十地述说了程松用心招待她的情形,韩侂胄非常高兴,就任命程松做诸军审计司的干办、代理太府寺丞。不到十天时间,转任监察御史,提拔为右正言、谏议大夫。
后来,在党派斗争中,程松帮了韩侂胄的忙,可以说是立了一功,可是,一年了还没有升迁,程松心中非常不高兴。于是他把自己的一个爱妾献给韩侂胄,并给爱妾起了一个名字,叫“松寿”。韩侂胄对这个名字感到很奇怪,就询问程松,程松回答说:“这个名字,有一个‘松’字,是为了让您能时常记起我的卑贱姓名。”于是,韩侂胄又任命程松做了枢密院的同知院事。程松从县令升到执政官,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
吃人无厌
这则典故讽刺爱贪便宜的人。
此典出自《事林广记》。
有人养了一只老虎,毛皮的图案十分好看。主人每天拿谷物给它吃,老虎不吃,拿米喂它,老虎也不吃,又把饭菜给它吃,老虎也不吃。这时有一个小孩路过,老虎一口就把他给吃掉了;一个男子经过,老虎也把他吃掉了。主人看见大声斥责说:“你这个畜生,给你那么多东西你全都不吃,原来你吃人吃不厌。”
醇酒妇人
“醇酒妇人”原指沉溺于酒色,后常用于形容颓废腐化的生活。
此典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魏无忌的人,他是魏王的弟弟,因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号信陵君。公元前260年,秦军在长平将赵国的四十万士兵坑杀以后,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于是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不愿派兵救援。魏无忌为了救赵,请魏王的宠姬如姬偷了发兵的虎符,打败并杀掉了魏将晋鄙,夺得兵权,挑选八万精兵,帮助赵国打败了秦国。
魏公子虽然窃兵符救了赵国,但却因此得罪了魏王。打败秦国以后,他把军队和兵符交给魏国的将军带回去,自己留在赵国,就这样一呆就是十年。秦国见此情形,就不断地出兵攻打“魏国”。魏王害怕秦国的威势,使人请魏无忌回国。起初,魏无忌不肯,后经人劝说,才回到魏国。魏王把上将军印授给魏无忌。各国诸侯听说魏无忌又回到魏国带兵了,纷纷发兵援助魏国,共同对付强秦。魏无忌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从此,魏无忌更加名扬诸侯,威震天下。
秦国见此情景,非常恐惧,便使用反间计,用重金收买晋鄙的一些旧友,说了魏无忌的很多坏话,使魏王罢了魏无忌的兵权。魏无忌心灰意冷,从此便消沉下去,称病不上朝,与一些宾客日夜饮酒作乐,沉溺于酒色之中,四年以后,因酒色过度而死。
祠少求多
这则典故讽刺了祠少求多,贪得无厌,不劳而获。
此典出自《说苑·复恩》:“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鲋鱼。其祝曰:‘下田邪得谷百车,蟹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
邻居有一位春祭田地的人,他用一小匣饭和一条小鲫鱼当做祭品,向神祷告说:“愿我那低洼劣田能收一百车谷子,狭小高地生长出稻子来。”
这个邻居供这么少的祭品,而所要求的却这样多呀。
东壁余辉
“东壁余辉”形容希望沾点别人的光,使自己得到帮助和照应。
此典出自汉代刘《列女传》。
传说很久以前在齐国东海地方有一个女子,名叫徐吾,她的家境非常贫寒。每天夜里,她与邻女们聚在一间大屋子里纺线绩麻,而照明的蜡烛则由各人从家里拿过来。
徐吾因为穷,所以她带来的蜡烛最少。有一个姓李的女子很不满意,便对其他人说:“徐吾带的蜡烛不够,以后不要她来和我们一起干活了。”
徐吾听了她的这话后,愤愤不平,她分辩道:“你怎么能这样说呢?大家都看得到,我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迟。天天打扫好房间铺好席子等你们来。坐的时候也主动地坐在下面。这都是因为我穷,自己知道带的蜡烛太少。何况,同一间屋子内,多我一个人,烛光不会暗淡一点;少我一个人,烛光也不会明亮一些,而我只要借东墙上的余光,每天干自己的活。请你们不要吝惜那一点余光,就让我蒙受大家的同情与恩惠吧。”
大家见徐吾说得很有道理,而且她也确实让人同情,便都不再有异议,而姓李的女子也无话可说了。从此以后,徐吾仍天天与邻女们在一起纺线绩麻,也不再有人因为她带的蜡烛少而说三道四了。
东海黄公
这则典故由汉代杂戏“东海黄公”改编而来。原意讽刺妄求非分的人。
此典出自《郁离子》:“安期生得道于之罘山。持赤刃以役虎,左右指使进退如役小儿。东海黄公见而慕之。谓其神灵之在刀焉,窃而佩之。行遇虎于路,出刀以格之。弗胜,为虎所食。”
安期生在之罘山得道成仙。他拿一把红色的刀便能够驱使老虎。他用刀左右指挥,要老虎进就进,退就退,就像使唤小孩子一样。东海有个黄公,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羡慕安期生。他以为安期生的神妙本领就在刀上,于是就偷来了那把刀并佩带在身上。不久,在路上碰到老虎,黄公拿出刀来与虎搏斗。谁知那刀一点儿也不灵。黄公斗不过老虎,就被老虎吃掉了。
东食西宿
“东食西宿”比喻贪利的人企图兼而有之。
此典出自《艺文类聚》卷四○引《风俗通·两袒》:“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战国时候,齐国有一个女子,长得漂亮无比,父母爱如掌上明珠。她家附近住着两家人,东家住一个大财主,家财万贯,可是这财主相貌生得非常丑陋。西家住着一个读书人,他很有才学,相貌十分英俊,但却家徒四壁。
有一天,东、西两家同时托人来说亲,她父亲一时不能决定,于是便和她商量,说:“现在东、西两家都来求婚,我们做父母的一时拿不定主意,你自己喜欢哪一家,不妨说一说。”那女子娇羞万分,默不作声。她父母以为她害羞,难于启齿,于是又说:“这样吧,你既然是不好开口。那么如果你喜欢东家,就举起左手;如果你喜欢西家,就举起右手。”
没想到那女子把两双手都举起来。她父母惊骇不已,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她答说:“东家那人富而丑,西家那人贫而美,我愿嫁到东家食,再退到西家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