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发死亡谷-2005抗天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穴居山野到飞越太空,在这漫长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弱小而又坚强的人类经受了太多的艰辛和灾难。

    翻开2005年的日历,上面清晰地记载着呼风唤雨的大自然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和危害:

    2005年1月5日,四川甘孜丹巴县山体滑坡,4558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2005年5月12日,福建省三明市啤酒厂山体滑坡,造成直接损失3000万元。

    2005年7月,四川省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722万人无家可归,37人死亡,7人失踪。

    2005年7月20日,5号强台风“海棠”袭击福建,全省36个县(市、区)受灾,人民群众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2005年8月,9号台风“麦莎”登陆渤海湾,天津沿海出现强风狂潮。

    2005年9月,13号热带风暴“泰利”袭击中南五省,96人死亡,35人失踪,直接损失达120亿元。

    2005年6至8月,洪水、雷电、龙卷风袭击辽宁,气象灾害造成55人死亡,36人失踪。

    另据国家减灾权威部门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发生了洪涝、台风、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多种灾害,截至9月20日,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630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1335万人,倒塌房屋145万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630亿元。

    国家减灾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常务副部长贾治邦在国务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发生灾害的特点是: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今年灾情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一是南部洪涝灾祸较往年偏重,伴随着洪涝灾害又发生了局部性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二是局部地区如云南、海南、内蒙、宁夏等地的旱灾为近年所罕见。三是台风登陆多,时间地点集中,造成损失较大。今年有六个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其中四个台风登陆浙闽沿海,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

    哪里有天灾人祸,哪里就有“橄榄绿”的身影,他们是“天公”的斗士,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神。本文撰写的是2005年“橄榄绿”抢险救灾的精彩片断。

    抗雪篇

    雪花,温柔而浪漫,晶莹而剔透,如梦如幻,飘飘洒洒。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为它写下诗赋,大加赞美。然而,人们却很少发现它冷酷无情凶残暴戾的另一面。

    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气象信息,2005年我国的降雪过程主要集中在新、青、藏、蒙局部地区。另据遥感数据检测结果显示:新疆北部地区降雪过程达两个月以上,大量牲畜被冻死,大量人员被冻伤。南疆的喀什、克州等地大范围降雪,草地的积雪覆盖率高达80%以上。西藏地区积雪主要集中在昌都西北部,约占地区总面积的30%以上。内蒙古、青海的雪情大致相同,草原被大雪覆盖,道路被大雪封锁,灾区的群众被大雪围困,面临灭顶之灾。

    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是诗人的浪漫与夸张。可在世界屋脊的西藏,用“巴掌大的雪片”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巴掌大的雪片铺天盖地而来,道路不见了,村庄不见了,牛羊不见了,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大自然营造了一个死寂的冰雪世界。

    新藏公路告急!这条西藏连接内地的大动脉被大雪封堵,阿里至拉萨段交通中断,沿途4个乡被大雪围困。

    2月21日凌晨,阿里地委、普兰县政府、解放军某边防连的求救电话几乎是同时打到驻狮泉河施工的武警交通八支队值班室,通报灾情:普兰边防连的一辆给养车和部分牧民已被大雪围困两天三夜,生死未卜。

    值班的副支队长刘长峰放下电话,命令四中队迅速组织营救。

    中队长焦世周接到命令后,选派5名驾驶员带领一台推土机一台东风车冒着风雪赶赴现场。

    推土机开道,东风车紧随,救援队伍艰难而缓慢地向前开进。

    道路中断,联络中断,救援队伍和中队失去联系。

    天黑了,中队长没有回来,军医李永文和中队的十名新战士把饭菜热了又热。

    天亮了,中队长依然没有回来,官兵们焦急地等了一夜。

    军医李永文向支队报告:中队长带领的救援队与中队失去联络,一天一夜没有回来。

    副支队长刘长峰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分析了可能出现的种种险情,最后决定派后勤处副处长王胜利带领一名司机一名修理工和通讯工具、救援工具前去解救。

    夜幕降临,寒气逼人。从早上出发到晚上,整整一天了,焦世周带领的推土机和东风车还在山脚下缓慢地爬行。山高路滑,许多地段机械派不上用场,只能用原始的工具人工清雪。寒风穿透了大衣,手脚失去了知觉,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人吃不下饭,喘不上气来。

    推土机手杨勇一整天了只啃了半个冷馒头,不是他不饿,而是馒头太硬,硬得像石头。驾驶室内外温差太大,人的呼气瞬间就会在挡风玻璃上结下一层冰花,挡住视线,杨勇索性摇下车窗玻璃开车,尽管身上裹着皮大衣,他依然能感觉到冷气在一层层地入侵--棉衣、绒衣、衬衣、皮肤、肌肉、神经,直到两条腿完全失去知觉。

    王胜利带领的另一支增援队艰难地爬上5700米的冰达坂,司机突然惊叫起来:“山下有火光!”王胜利循声望去,看到了一个惊奇。是他们,肯定是他们,焦世周他们还活着,与他们失去联络已经30多个小时了。

    上山不易,下山更难。汽车顺着陡峭的山坡向山下滑行,那一刻,汽车的刹车似乎在一瞬间失灵了,司机张建设额头上浸出了汗珠,他凭着熟练的驾驶技术和过人的胆量,闯过了这道生死关。

    当王胜利副处长驱车来到时,中队长焦世周、推土机手杨勇、东风车驾驶员王伟、上等兵王保明、侯武、冯小雷已经冻得说不出话来,大家都想哭,泪却流不下来。

    就这样,军警民在雪海中跋涉4个昼夜,终于“杀”出了一条雪路,救出了被大雪围困的群众。

    抗火篇

    水火无情,人们总是这么说。

    火!火!火!天火,地火,山火,电火,人为之火,天然之火,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大大小小的火灾发生。熊熊烈焰中,一片片绿色的山林在呻吟中化为乌有,一座座美丽的家园在呜咽中化为灰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浓烟中倒下……

    人们依然还清晰地记得:

    2004年11月3日,衡阳发生特大火灾坍塌事故,20名消防队员牺牲,11人受伤,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1999年圣诞节那天,长春市夏威夷大酒店地下洗浴城发生特大火灾,20人死亡,创下该市有史以来火灾事故中死难人数的最高记录。

    1994年,11月27日,阜新市艺苑歌舞厅发生重大火灾,一瞬间,233人毙命,乐园成了地狱。

    2005年,湖北省发出火灾通报,仅3月5日一天,全省境内共发生54起火灾。

    哪里有火魔,哪里就有斩妖降魔的勇士。

    2005的春夏之交,四川凉山州连续发生3次重大森林火灾。四川森警总队官兵发扬连续作战精神,转战千里火场,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辉煌战果,为保护国家森林资源作出突出贡献。

    雄伟的贡嘎山脉在四川省凉山州境内孕育了大片原始森林。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的凉山州,31%的地表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被人们称为“绿色聚宝盆”。

    5月17日,一股浓烟从风景秀丽的贡嘎山麓的东子乡腾空而起,继而形成一股冲天大火,火势在迅猛蔓延。

    四川森警总队闻风而动,立即启动紧急预案,成立了以总队长为“前指”政委为“基指”的临时指挥机构。

    5月19日晚,一线发来急电,请求增援。“基指”立即命令凉山州支队西昌大队和直属大队官兵火速增援,昼夜兼程,摩托化开进。同时紧急动员总队机关、阿坝州支队、甘孜州支队600官兵作为第二梯队待命。

    东子乡地处高山密林之中,平均海拔3100米,山路崎岖狭窄,交通极为不畅。灭火部队赶到火灾现场时,燃烧了一天一夜的大火由原来的一条火线扩散为三条不规则的火线,每条火线都在急剧地向外蔓延。

    风助火势,火助风威,腾空的烈焰像一个张着血口的魔鬼,疯狂地展示着不可抗拒的淫威。

    靠近,再靠近!勇敢的森警官兵手持风力灭火器一步步逼近火龙。

    离火龙近了,离死亡也近了。灭火的官兵谁都知道这个常识性的道理,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

    西昌大队担负最危险地段的灭火任务,中队长程成和指导员夏传金身先士卒,一直站在最危险的位置上。按照“前指”的部署,中队担负从山下取水供水枪灭火的任务。水源距火灾现场2公里,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60度的斜坡,3100米的海拔,荆棘丛生的山路,肩上背的是一个30公斤重的大水桶。这是超越身体极限的运动。如果在平时,很难做到,可在这非常时期,在这灭火的战场上,战士们靠着勇敢和忠诚,超越了自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担负供水任务的排长刘日亮、战士张兵一个上午来来回回背了4趟,由于他们供水及时,为打胜灭火攻坚战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新战士焦科第一上高原灭火,高原反应强烈,头晕、恶心,不能吃饭,不能喝水,一天吐了八次,身体极为虚弱。战友们劝他到宿营地休息,看到身边的战友将生死置之度外地灭火,他说什么也不肯,一直坚持到最后。森警官兵就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战斗精神将火魔降服。

    5月23日晚,在森警官兵的共同努力下,全线一万多米的火线被扑灭,东子乡扑火战役全线告捷。

    无情的大火并不甘心失败,5月24日中午,在距东子乡西南约一百公里的水洛乡又现魔影。扑火的部队停止休整,立即转移新的战场。

    25日凌晨,扑火大军翻过高山,跨过峡谷,一路风尘,从四面八方准时到达火灾现场。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队队身着桔红色防火服的官兵,向一支支斩妖降魔的利剑,向着各自预定的路线发起进攻。2小时后,西昌大队首先传来捷报:部队顺利打灭1500米火线,转入清理余火阶段。又过一小时后,木里大队传来喜讯:向原始森林蔓延的一条火线被封控,预计两个小时内结束战斗。

    26日凌晨,“前指”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大纵深穿插”战术,向最后一条火线发起总攻。100人组成的尖刀队在大队长张瑞峰的带领下,一路攀悬崖,斩荆棘,快速接近火线。风力灭火机在前,水枪紧随其后,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不可一世的火魔败下阵来。

    6月1日,木里县唐央乡再次发生森林火灾,火魔一次比一次凶猛,现场观察员发来情报:火情复杂,情势严重,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立体燃烧。

    火场就是战场,带着一身的疲惫,灭火勇士们再次出征。

    唐央火场过火面积27万亩,有火点5处,烟点12处,分别向东南和东北两个方向迅速蔓延。直属大队在扑火时,遇到高达数十米的火爆,火爆发出飓风般的吼叫,令人毛骨悚然。危急时刻,大队长张瑞峰高喊“新兵们退下,党员干部跟我来!”随即,一支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敢死队”在张瑞峰的带领下冲了上去。

    血肉之躯,岂能超然物外!灭火的官兵,衣服被烧焦了,头盔被烤变形了,头发、眉毛被燎光了,脸上、手上被烫起了大水泡。他们没有退缩,硬是靠着勇猛顽强的意志挡住了火魔的去路。

    5月5日,攀枝花市发生森林火灾,攀枝花市森警支队一中队官兵奉命前往灭火。

    “舒鹏掉进火场了!”正在撤离火场的舒鹏一不留神摔倒在地,顺着山坡滚翻下去,一瞬间,大火将他团团包围。走在舒鹏身后的余力眼看着战友发生不测,一边呼喊一边冲进火海。

    大火被扑灭了,两名战士被严重烧伤,生命垂危。

    “战士是为保护攀枝花绿色家园受伤的,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英雄的生命。”当天晚上,正在成都开会的市长孙平打电话作出指示。

    5月6日凌晨,北京请来烧伤外科专家飞往攀枝花,与同时到达的上海二医大烧伤专家共同制定抢救方案。

    两名战士扑火烧伤的消息传开后,当地群众纷纷赶往医院看望和慰问。在市重心血站,市委副书记徐孟加带头为英雄献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电视里看了两名战士救火被烧伤的报道后,从家里拎来200个鸡蛋,走了几十里山路,专程前来看望。老人说,两个娃娃是保护我们村庄被烧伤的,让他们补补身子吧。

    血浓于水,情重如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到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两名战士被深深地感动着。

    作为森警战士,在一次次与无情大火的搏斗中,舒鹏、余力目睹了大火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也同时感受到作为森警战士的责任和光荣。

    “妈妈不要难过,儿子是一名军人,军人就要牺牲和奉献。”舒鹏这样安慰母亲。

    “火场就是战场,要战斗就会有牺牲。”余力这样开导前来看望他的父亲。

    这就是我们的武警战士--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抗洪篇

    沙兰镇,像一颗小小的卫星,环拱着美丽的牡丹江城。清澈而安静的沙兰河从镇中缓缓流过。人们喜欢这条小河,它给这里的人民带来清凉,带来富饶,带来欢乐。然而,谁也不曾料到,就在2005年这个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这条一向温顺的小河发起大怒来。

    6月10日,对于沙兰人来说是一个永远也抹不掉的黑色日子,这一天,暴雨、泥石流突袭小镇,猝不及防的人们惊慌失措,105名小学生和12名群众被无情的洪水卷走……

    沙兰在哭泣!沙兰在呼救!

    牡丹江武警支队接到抢险命令,200余名武警官兵立即赶赴救灾现场。

    现场一片狼藉:洪水将小镇淹没,1500间房屋倒塌,20000亩良田绝收,上百人死亡与失踪,上千人无家可归。

    洪水过后的当天晚上,沙兰镇停水断电,一片漆黑,搜救工作在黑暗中进行。

    搜救的重点区域是沙兰小学,105名小学生被洪水卷走,不知去向。失去孩子的家长们哭天抢地,搜救现场笼罩在极度的悲痛之中。

    学校的院子积了半米多深的淤泥,每一块淤泥的下面都可能会有遇难者的尸体。没有工具,官兵们只能用手扒泥用脚探路,不少人手脚被磨破被扎伤,可没有一个人离开救灾现场。站在抢险救灾队伍里的战士张家洋,他的家就在沙兰镇,家里同样是房倒屋塌。张家洋在沙兰抢险5天5夜,却没有回过一趟家。

    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沙兰镇上百个家庭失去亲人,给群众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稳定群众情绪成为抢险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支队长赵和在组织部队清淤时,一位中年男子走过来,指着身边的水塘说,他的儿子失踪,想请部队再搜索一遍这个池塘。实际上,这个水塘官兵们已经搜索过,为了让这位失去儿子的父亲心灵得到安慰,他二话没说,带领8名战士跳入水中,重又搜索了一遍。

    15日,沙兰小学复课,这一天,小学生每人收到一个新书包,这是前来救灾的官兵们捐赠的。

    23日,部队完成救灾任务撤离灾区,村民们聚集在村口,含泪和武警官兵告别。那面赠送给抢险官兵的锦旗上写着:武警,沙兰不会忘记!

    江西永修县马口镇,是潦河下游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岛,这里水利资源丰富,岛上的百姓以种稻捕鱼为生,祖祖辈辈过着安闲舒适的太平日子,然而,岛上的人谁也不曾想到,在一天早上,这个造福百姓的潦河突然发起威来,汹涌的洪水如脱缰之马直扑村镇,万名群众被洪水包围,生命危在旦夕。

    2005年9月4日凌晨,人们还在甜蜜的睡梦之中,村子里的狗突然狂吠起来。“不好了!决堤了!”最早发现灾情的人们奋力呼喊着。犬吠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睡梦中的人们被惊醒,惊慌失措地跑出家门。

    “潦河大堤决口,堤内12000名群众被大水围困,情况十分危急,请求武警部队救援。”凌晨5时许,九江市武警支队值班室接到市汛防办打来的求援电话,党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一边向总队报告险情,一边紧急部署兵力。

    支队长周勇、政委刘金梅亲自披挂上阵,一线指挥,副支队长周太华、参谋长邹宏斌带领200名官兵火速赶赴救灾现场。

    祸从天降,一个短短的瞬间,良田不见了,渔场不见了,肆虐的洪水漫过了门窗,无处逃生的人们被困在圩内,马口镇真的成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孤岛。

    受灾群众多,救生设备少,抢救工作在争分夺秒地展开。

    时间紧,任务重,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斗在风口浪尖上摆开战场。

    “武警来了!救星来了!”冲锋舟在风雨中穿梭,所到之处,看到的是挥舞的手臂,听到的是救命的呼唤。

    老人妇女和儿童优先,重灾区的灾民优先,每一座民宅都要搜寻,把死亡人数降到最低限度。一线指挥部制订了抢险原则,抢险工作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我爷爷的腿不能走路,快来救命啊!”一位少年儿童趴在二层楼的窗口对着驶来的冲锋舟呼喊。听到呼救声,冲锋舟靠了上去,官兵们将这位瘫痪在床的老人背上冲锋舟,紧接着,老人全家七口一起登上橄榄绿的“诺亚方舟”。

    一位老妇人艰难地爬上屋顶,拼命地向着冲锋舟挥手,她嘶哑的呼救声被风浪声淹没。她坚信,救星已经来到眼前,她看到了冲锋舟,看到了冲锋舟上穿橄榄绿的救护神。冲锋舟缓缓驶近,救援的官兵破窗而入,先将一位刚出生的婴儿抱出来,接着两名战士将产妇抬上冲锋舟。半小时后,冲锋舟将这家人送到安全地带,看到全家人安然无恙,老妇人突然双膝跪地,叩头谢恩。

    时至中午,数百名被救脱险的群众集聚在大堤上,吃的是武警部队送来的午餐。当他们知道,参加抢险救灾的武警官兵同样是粒米未进,而他们吃掉的是武警战士们的午餐时,心里格外感动。

    下午5时许,连续作战的官兵粒米未进,身体极度疲劳。这时,抢险指挥部接到村民牟万春的求救电话,称妻子难产在送往医院途中遭遇洪水,被困在潦河大桥。大桥已被洪水冲断,产妇危在旦夕。

    奉新县中队接受救灾任务后,指导员带领4名战士飞奔救灾现场。

    雨大风急,心里恐慌,加之产妇在水中被困时间较长,羊水破裂,多次昏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桥头河面狭窄,洪水流速增大,洪水打着旋涡奔涌。冲锋舟一次又一次靠近目标,又一次次失败而返。无奈之际,班长余新芳想了一个主意,把自己的身体绑在船上,把救生衣穿在孕妇身上,冒着被洪水卷走的危险,强行推舟前进,把孕妇接到船上。由于营救及时,孕妇在医院安全产下一女婴。

    当那个婴儿的啼哭声传来的时候,抢险救灾的战士又转移到新的战场。

    经过27小时的奋力营救,一万多名被大水围困的群众安全转移。

    2005年8月2日凌晨,一场特大暴风雨袭击皖北。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引发了宿州有史以来最大的山洪暴发。滚滚洪魔扑向“烧鸡之乡”--符离集古镇,扑向投资百亿元正在建设之中的宿州电厂和油库。

    符离集在告急!电厂和油库在告急!

    支队长刘长涛率领宿州市180名官兵连夜开赴抗洪抢险一线。

    安徽总队直属支队26名官兵7艘冲锋舟紧急驰援。

    蚌埠市支队9名官兵2艘冲锋舟协同作战。

    军警民组成的抗洪抢险大军迅速动员、集结,一场人定胜天的家园保卫战拉开战幕。

    暴雨在倾泻,山洪在奔涌。武警官兵顶风冒雨,涉水踏浪,经过一小时急行军,赶到救灾现场。

    抢险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支队长带领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父老乡亲,另一路由参谋长带领保卫电厂和油库。

    参谋长带领30名官兵赶到油库现场时,油库的围墙已有三处断裂,洪水从决口处直往院子里灌,院子里的积水已达一米多深。

    “装运沙石,封堵决口!”参谋长杨德宏率先跳下深水,用身体挡住洪流。

    “参谋长,危险!”有战士在大声呼喊。

    “快传沙袋!越快越好!”杨参谋长似乎没有听到官兵们的提醒,果断地指挥战斗。官兵们闻令而动,迅速站成一排,在洪水中形成一道橄榄绿色的传送带。官兵们手抬肩扛,用最原始的劳动的工具,用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毅力,堵住了决口,保住了油库。

    油库抢险的官兵刚刚松了一口气,意外情况发生了。符离镇党委书记蔡玉昊拖着疲惫的身体涉水来油库视察灾情,就在这时,一排巨浪迎面打来,蔡书记被卷进激流,顿时不见踪影……

    “蔡书记,蔡书记!”眼睁睁地看着蔡书记被洪水卷走,在场的干部、群众大声地呼唤着,回答他们的只是风浪的呼啸声。

    搜救工作立即展开。30名武警官兵激流飞舟,在深水区打捞。浅水区,当地群众“一字形”排开,一步一步向前搜索。6个小时过去了,战士们打捞出来的只是蔡书记穿过的一只雨靴。

    夜幕降临了,暴雨仍在倾泻,山洪仍在咆哮。“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武警部队必须撤下来。”晚九点半,抢险指挥部下令停止搜救。

    次日早晨,30名官兵继续搜救。官兵们站在冲锋舟上,望着滔滔的洪水,一遍遍呼唤着英雄的名字。

    中午时分,蔡书记的遗体找到了,官兵们跳下水,把蔡书记的遗体抬上冲锋舟,默默地向这位牺牲在抗洪一线的父母官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抗风篇

    麦莎,海棠,泰利……多么好听的名字,然而,它们全都是十足的恶魔。

    “海棠”率先登陆,“麦莎”、“泰利”、“龙王”随之而来,一个比一个凶猛,一次比一次强劲。台风所到之处,风起云涌,天昏地暗,暴雨倾盆,浊浪滔天,房屋倒塌,树木折断……

    2005年9月1日,“泰利”带着巨大的淫威从浙江北上,一路疯狂地登陆安徽,先是台风,后是暴雨,短短6天,全省有27个县市受灾,629万人流离失所,76人死亡,12人失踪,58600间房屋倒塌,150万亩农田绝收,575个工矿停产,交通通信设施严重损坏……这是安徽省百年不遇的天灾。

    天灾,不可抗拒!

    救灾,刻不容缓!

    这是一场生与死的严峻考验,这是检验武警部队对党和人民忠诚的战场。

    “同志们,武警部队是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执行国家赋予的抢险救灾任务是我们的神圣使命……”面对肆虐的台风,面对严重的灾情,总队长夏鹤一声令下,2000余名武警官兵紧急出动,打响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家园保卫战。

    7月2日上午,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告急,1400名群众被洪水围困,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洪水在急剧上涨,情势相当严峻。

    在一线指挥抢险救灾的夏鹤获悉灾情后,迅速调整部署兵力,急调合肥市支队、六安市支队650官兵,携带20艘救生艇火速赶赴灾区。

    西河口乡地处三河交汇处,当地连日普降暴雨,上游水库开闸泄洪,洪水在这里汇聚,淹没了村庄,冲垮了桥梁。远远望去,水连着天,天连着水,一片汪洋。被洪水围困的群众爬上大树,爬上屋梁,凄厉的呼救声被呼啸的风雨声淹没。

    暴雨如注,风大浪急,救援工作在极度艰难的环境条件下展开。

    副参谋长刘波第一个跳上冲锋舟,向灾情最重的乡政府所在地驶去。

    巷道狭窄,林木丛生,电线交错,地形复杂,水下险象环生。

    洪水在继续上涨,流速在继续加大,冲锋舟在风口浪尖上穿行。

    受灾的村民被洪水一步步逼上房梁,再也无路可退了,眼睁睁地看着死神逼近,发出生命的最后呐喊:救命啊--救命!

    75岁高龄的张大爷眼看就要被洪水吞没,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就在这时,身边突然间来了救星。

    “屋里有人吗?屋里有人吗?”刘波的冲锋舟经过张大爷的家园时,看到的只是一个几近被洪水淹没的黑黝黝的屋顶,他一遍又一遍大声疾呼,屋里丝毫没有反应。有房屋就应该有人,刘波作出明晰地判断。他跳下冲锋舟,爬上岌岌可危的屋顶,揭开房瓦,从屋顶上跳了进去。屋子里漆黑一片,借着手电筒的光亮,刘波发现了困在房梁上一天一夜的张大爷,他二话未说,在抢险队员的协助下,将张大爷解救出来,就在张大爷登上冲锋舟的那个瞬间,身后传来一声闷响,他的老屋不见了,水面上浮起的是他熟悉的家具。

    经过七个小时的奋战,被洪水围困的一千多名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面对被洪水吞没的家园,面对身穿橄榄绿警服的救星,脱险的群众齐声呼喊: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感谢武警救星!

    9月4日深夜,受台风影响,含山县暴雨成灾,滁河大堤出现管涌,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大堤将有崩溃的可能。受领任务后,巢湖市支队100名官兵连夜赶赴救灾现场。

    洪水滔滔,浊浪翻滚,管涌在继续扩大,大堤危在旦夕。

    没有照明灯光,没有救生设备,抢险工作在艰难地条件下展开。

    要想有效地堵住管涌,首要做的是找准管涌的确切位置。在场的官兵纷纷请战,要求下水探险。

    水下情况复杂,下水探险十分危险。在生与死的关头,在一线指挥抢险的支队长蔡韧给战士们下了一道禁令:谁也不许下水,我和参谋长先下!眼看着两位领导当仁不让地跳进激流中,官兵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次下潜,再次下潜,三次下潜……经过十多次艰难地寻找,终于找到了管涌的准确位置,官兵们齐心协力,很快堵住了管涌。

    一个支部一道堤,一个干部一根桩,一个党员一面旗。在抢险救灾的战场上,到处传诵着党员干部的模范事迹。

    参谋长张先宁不顾个人安危,始终与官兵们并肩战斗,扛沙包肩膀磨出了血泡,下水打桩脚被扎伤,他一步也没有离开大堤,身边的同志劝他休息时,他说,部队在抗洪,就是在打仗,我是指挥员,怎么能离开战场!

    战士王广文,亲眼看到家里的房子被洪水冲垮了,家里的亲人不明下落。此时此刻,他想得最多的是,自己是一名战士,是一名共产党员,是战士就不能离开战场,是党员就要冲锋在前。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忠诚卫士”的答卷。

    洪水翻巨浪,心潮逐浪高。

    在抗洪大堤上,喊得最响的一句口号是:共产党员是排头兵,最危险的地方干部上。

    官兵们生死与共,情感在洪水中交融,力量在洪水中凝聚,境界在洪水中升华。这就是凝聚力,这就是战斗力,这就是圆满完成任务的坚实保障。

    6天6夜,全总队2000多名官兵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打赢大小战斗数十次,先后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16800人,加固堤坝3650米,排除重大险情31处,抢运物质价值5000多万元。为支持灾区人民回复生产,重建家园,总队机关和直属队官兵踊跃捐款10万元。

    省长王金山在一份抗洪救灾的简报上批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向参加抗洪救灾的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