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在航空科研生产任务极为繁重的情况下,集团公司党组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指导方针,十分重视民品发展工作。面对新世纪、新形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居安思危,开拓进取,在努力完成国家航空武器装备任务的同时,使民品得到了长足发展,为集团公司经济增长、队伍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民品已成为实施大集团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集团公司成立5周年之际,我们对集团民品的发展作一个简要的回顾、总结和展望。
“军转民”的基本概况及成果
航空工业经过20多年“军转民”的艰苦实践和几代人的执着奋斗,民品已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中国一航成立后,以航空工业的部分民品为基础,目前已形成燃气轮机、交通运输装备及配件、制冷设备、机械装备及液压件、电子信息产品、新型材料及制品、环保节能设备七大门类产品,涉及国民经济中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冶金、石化、天然气、建筑、环保、医药等十几个行业,累计开发和生产了300多项近千种产品。2003年实现民品产值192.2亿元,占集团公司工业总产值的53.5%,非航空产品销售收入完成161.3亿元,占集团公司总销售收入的43%。目前从事民品的职工占集团公司全部职工的38%,在集团公司经济发展、职工就业、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品发展成绩斐然
中国一航成立的1999年,民品产值出现了负增长,通过3年的努力和顽强拼搏,基本实现了民品的恢复性增长。2003年集团公司共完成非航空产品销售收入155亿元,是2000年92.7亿元的1.67倍,占集团公司经营/销售性收入的41%,年增长18.6%。其中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14.6亿元,是2000年72.5亿元的1.58倍,年增长16.6%。
5年来,集团公司实现民品产值累计为764.4亿元,比1979~1998年20年间集团公司民品产值的总和还多。
5年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主攻方向,传统民品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以摩托车、大客车、汽车零部件、空调压缩机、机械及液压产品等传统产业为主要支柱产品的产业格局,重点民品的产销量大幅攀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十五”计划中制定的2005年目标。“金城”牌摩托车以优质的品牌和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出口量及创汇额在行业的领先地位,保持在国内摩托车行业第一方阵中。2003年,一航金城共生产摩托车70万辆,其中出口摩托车39.8万辆,出口创汇1.3亿美元,居行业第一。5年来,金城摩托车合计生产265.5万辆,为5年前近20年累计生产量的79%。一航庆安抓住国内空调机市场扩容的机会,迅速做大规模,从1999年的年销量22万台跃升到2003年的270万台,市场占有率8.09%。5年来,空调压缩机共生产819.6万台,是从生产销售压缩机开始至1998年近20年累计产量的2.3倍。高档豪华大客车5年共生产1720辆,占全国市场的25%。纺织机械中并条机5年共生产3350台,是5年前累计产量的1.9倍。
5年来,集团公司非航空民品技术改造总投资8.09亿元,形成一批汽车零部件、大客车等经济规模或适度规模的生产线,已经开始产生经济效益。从“七五”开始到2003年民品累计技改投入与2003年的产出比达到了1∶3。
5年来,集团公司大力推进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先后开发了多种新型摩托车、大客车、汽车零部件、空调压缩机、新型纺织机械、仓储设备、模糊控制器、铝胆复合气瓶、柴油发动机电喷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一批新产品,增加了产品品种,打造出核心竞争优势,促进了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5年来,集团公司加快推进合资合作和股份制改造,建成了沈飞日野大客车、金城ZF汽车转向助力泵、红湖汽车尾气净化器等一批合资企业;集团公司直接投资,成立了中国一航金航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一航中航世新燃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泰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资本运作,一航贵州集团汽车零部件重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一航庆安制冷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原洛阳航空电器厂整体改制为中国一航光电科技股份公司,成飞模具改制为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汽车座椅调角器公司改制为湖北中航精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一航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民品改制成北京百慕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申请上市,以求利用资本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壮大发展。
5年来,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一些重点出口产品再创历史新高,摩托车5年累计出口创汇2.9亿美元,为1988~1998年累计创汇的2.9倍;钛合金精铸高尔夫球具5年共创汇1.15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30%;汽车零部件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扩大了企业知名度,也为企业怎样与世界经济接轨摸索和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5年来,持续推动民品创名牌活动,使企业进一步认识到品牌的重要价值,较为自觉地组织实施“名牌战略”,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金城’牌摩托车”和一批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
综上所述,5年来集团公司民品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市场经济的观念淡薄,分业经营格局尚未形成,生产关系不太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还没有形成有效促进民品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创新机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等等,需要在实施大集团战略的过程中,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民品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中国一航成立之初正处于我国国民经济消费低迷、通货紧缩时期,很多企业经济情况十分困难。加上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大战,市场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使我们原本基础薄弱的民品更是雪上加霜。同时也进一步暴露出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对此,集团公司党组高度重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商振兴大计,并于2000年在洛阳召开了集团公司第一次民品发展工作会,认真分析当时民品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确定集团公司民品发展战略,动员企事业单位树立并实践以市场争先、改革创新,以追求第一的精神,改组改革体制机制,加强产业产品规划,强化企业管理,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到2002年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3年非航空产品销售收入是2000年的1.67倍,年增长18.6%,重点企业、重点民品的生产经营基本步入正常状态,同时在推行分业经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组织企业改制、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稳定质量、加强新品开发、技术引进、合资合作、出口创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为了保持这一良好势头,推进民品持续发展,集团公司又于2003年在太原召开了“非航空产品骨干企业‘十一五’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从战略高度研究了民品的发展思路,在“军民结合”一些重大问题上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民品在大集团战略中的定位和分业经营的指导思想,研讨了民品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任务,以及应采取的措施。通过这次会议初步形成了“十一五”民品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方针和规划重点,当年较好地完成了民品任务。
2004年民品的经济运行保持良好势头,一季度销售收入比2003年同期增长26%,销售收入前十位企业同比增长29.5%,一些重点产品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新品开发取得可喜进展,例如四冲程水冷摩托车发动机、大功率空调压缩机、新型全电子式底盘的大客车、柴油发动机电喷系统等一批新产品已研制成功并进入批生产阶段,有的已投放市场,获得良好反响。
回顾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的民品发展过程,可初步归纳如下几个特点:
(1)集团公司党组十分重视民品发展工作。在民品发展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刘高倬总经理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采取果断措施,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行分业经营,通过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扭转了被动局面,基本实现了民品的恢复性增长。
(2)创新意识增强,通过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大了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步伐和力度,并已初见成效。表现在利用制度创新组建了一批股份制公司,依托技术创新使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上升。
(3)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金城”摩托车增添新品种,结束了以100CC单一品种打天下的局面,2003年销量较1999年增长34%,庆安空调压缩机形成了以转子式与涡旋式共同发展的格局,2003年较1999年销售量增加10.5倍。汽车零部件、纺织机械、机械装备开发的新产品已进入市场,重点民品企业经济效益逐年上升。
(4)牢固树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思想,正确处理好军品与民品的关系。近几年民品发展较快的企业大都是军民兼顾比较好的企业,例如一航金城、一航庆安、一航太行、一航贵州集团、一航上海集团、一航电科等一批企业和一航材料院、一航制造所、一航动力所、一航上电所等一些科研单位,这些单位的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5)市场机制凸现,一些传统工业民品由于投入少、新品开发滞后,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市场竞争中,销售价格直线回落,出现在市场竞争中“丰产不丰收”的局面。同样,也是市场机制的作用,空调压缩机在原材料上涨和职工薪酬刚性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从2004年起,空调压缩机价格又开始回升。
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本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中国一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潜力,提出了“整合、凝聚、创新、卓越”的大集团战略,以及“成为一家快速成长,创造卓越的公司,跻身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的发展愿景。2004年,集团公司又确定到2010年实现总收入1000亿元,进入世界500强;到2020年进入世界航空航天企业前10强的战略目标。明确了“突出航空、相关多元、分业经营、做强做大”的经营方针,航空产品、非航空产品和第三产业要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各自做出应有的贡献。非航空民品到2010年要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为此,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总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平利用军工技术为现代化服务,是中央确定的长期战略任务,在提升航空产品发展水平的同时,着力发展非航空产品产业是建设和发展国防经济的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国一航大集团战略的推动下,弘扬“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集团精神,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民品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大集团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快马加鞭未下鞍
——中国一航民品发展5年回顾
中国一航成立5年来的民品发展,归结起来一句话:一切皆在转变中。
从大环境看,这5年中,我国加入了WTO,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由此促进了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对行业的保护由贸易壁垒向技术壁垒转变;跨国公司的对华策略从产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我国正面临着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机遇。5年里,国民经济经过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后,其增长方式正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深入人心。
从微观层面看,航空工业改组为两个集团公司后的5年里,航空工业从垄断向竞争转变;企业总部从带有浓厚政府色彩的行政性公司向市场经营性的企业转变;人员身份从国家干部向公司雇员转变;民品企业的体制从完全国有向多元合资转变;经营从单纯的产品运作向资本运作提升;市场从国内向国外扩展;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融资从国有银行一条渠道向上市、合资、资源置换等多渠道转变;开发从测绘仿制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开发转变;竞争对手从国企同行向跨国公司、民营企业转变;有人还提出:产品结构要从传统产品向航空相关、高新技术转变,等等;在这一系列的转变过程中,民品的发展势头正在向少数几家企业集中。
在诸多的转变中,产权的转变和政府(包括集团公司总部)职能的转变是最核心的转变。产权制度的转变,使得各类资本得以流动重组而获取较高的回报。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市场环境更为宽松,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
中国一航成立5年来民品所发生的各种转变,从哲学的观点看,是由于事物间相互联系带来的相互作用,而引起了事物的状态或者性质所发生的变化。这些转变是在各种外因的作用下发生的,多数是打破了从前体制、结构上的僵局而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
我国每5年制定一次发展计划,经济的发展是由一个5年连着另一个5年向前推进的,中国一航的下一个5年里,民品还会出现哪些转变?我们满怀希望。
源于市场长于合作
中国一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非航空民品经营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最显著的特点是能看准市场需要,选择好合作伙伴,合作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西沃”客车是由瑞典沃尔沃客车公司开发,西沃公司生产制造的高档豪华旅游客车和城市间客车,1994年投放市场后一直引领着中国高档豪华客车的发展潮流,但是它高昂的价格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甚至传出了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蜚言,以至于这块蛋糕一直做不大。2002年,西沃公司推出了为中国长途旅客量身订制的高档豪华人性化的卧铺客车,并将B7R客车的车身材料由铝材改为钢材,大幅度地降低了成本和价格,在推出两款新车型的第七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客户人头攒动,在业内引起轰动,当年“西沃”客车销量上升到414辆,实现销售收入6.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12%。西沃公司趁热打铁,于2003年9月,又推出了3款新研制开发的车型——“B12M”、“伯爵”、“子爵”。其中“B12M”是与欧洲市场同步推出,摆脱了行业内传统设计模式,全电子化底盘,有很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这一年也是西沃公司推出新车最多的一年,分别满足了客户对高、中、低档豪华客车的需求,扩大了西沃公司产品系列范围。
走出去,天地更宽阔
中国一航金城集团有限公司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聪敏睿智,在军转民的征程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金城摩托,经过几代金城人的打造已成为了国内驰名品牌。近3年来,它又在海外市场大显身手,呈现了出口迅猛发展的势头,出口量年年翻番,创汇额以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一航金城总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已超过40%。
2003年,一航金城实现出口创汇额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摩托车出口39万辆,比上年增长156%,名列中国摩托车行业出口之榜首,出口超过了内销。液压产品出口也在增长,VQ泵出口5.6万台,同比增长9.6%。外经贸工作已成为带动一航金城整体规模与效益发展的龙头。
截至2003年,一航金城已经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市场,并在伊朗、越南、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意大利、哥伦比亚、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建立了金城海外办事处或海外合资公司。有8个系列70多个摩托车品种,8个排量20多个发动机品种,5个系列泵芯、7个系列总泵的叶片泵品种被销往国外。
敲响开市锣
中国一航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汽车零部件年销售产值都在10亿元以上,成为了一航贵州集团支柱产品,并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近几年来,国外汽车零部件“巨头”们大举登陆中国本土投资建厂,一航贵州集团的汽车零部件与他们相比,无论是产品技术含量,还是产业规模,都存在着较大差距。直接后果是配套的企业和车型越来越少,以至于有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生存难以维系,形势严峻。
在这样的形势下,一航贵州集团的决策者们意识到,兼并、上市是企业做大做强之路。2001年12月27日上午9时30分,以一航贵州集团为主体、吸收了地方优势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鸣锣上市,公司名称:贵航股份,发行代号:600523。上市后短期内就募集资金净额3.3亿元。该公司的上市,大大提高了一航贵州集团汽车零部件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大部分资金已投向汽车零部件产业中的中高端产品。贵航汽零股份公司的厂家已开始承接美国“通用”、德国“宝马”的部分汽车产品。
求同存异的合资之路
20年前,当中国一航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客车领域时,把飞机制造中的蒙皮预拉伸技术带进了中国客车制造业,并率先引进了日野的客车技术,在行业里曾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被中国客车行业认定的十大客车公司中的绝大多数和世界著名的客车公司已纷纷结对组成合资公司。冠以“奔茨”、“沃尔沃”、“凯茨鲍尔”、“五十铃”、“纽约普兰”、“伊利沙尔”、“大宇”等外国品牌的客车驰骋在中国的高速公路、旅游路线,以及城市的公交线路上。此时的沈飞客车已沦为了中低档产品,跟不上中国高速公路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对客车产品的要求。一航沈飞决定调整产品结构,走合资之路,导入名牌客车,全面引进先进的产品开发、生产制造技术及生产管理模式,以国外名牌带动沈飞客车重新崛起。2000年12月,一航沈飞与日本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签订合资协议,成立了沈阳沈飞日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合资公司成立后,沈飞日野汽车公司瞄准当今国际汽车制造业的前沿,比照日野客车的生产制造技术、管理模式和生产流程,在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拥有1695台(套)先进设备,12条生产线,可供36辆客车同时装配,年产大中型客车3500辆、客车专用底盘5000台的新工厂。如今的沈飞客车一改当年陈旧落后的老厂房,成为拥有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国内一流、亚洲乃至世界先进的客车生产基地,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沈飞日野合资后,在全面引进日野生产制造技术的同时,全面引进日野的产品开发技术,全面推行日野管理方式,日方人员全方位参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在日野产品开发人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的帮助下,中方工程技术人员仅用3年的时间,提高了对汽车设计开发技术和生产专用设备的掌握、运用,他们在沈飞原型车的基础上,吸收了日野的底盘、发动机技术,设计制造了一款适合国情,面向中端消费市场,极具高性价比的“沈飞”牌SFQ6115型客车。刚一投放市场,便受到用户的青睐。
腾飞的翅膀
由中国一航航空救生装备研究所投资组建的湖北中航精机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在汽车座椅调节机构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了业内知名企业和集团公司汽车零部件企业里的一颗明珠。
中国一航成立后给公司以支持的国债专项技改,成绩显著,公司在手轮式调角器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国债专项技术改造、产品采取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在板簧式调角器、无间隙调角器、多工位连续精冲模的开发,在引进低温焊机、大吨位精密冲床、德国KEIPER公司技术等技改目标完成后,公司的产品才由单一的手轮式扩充到手轮式(TJL)、无间隙(TJW)、板簧式(TJB)三大系列二十几个品种,实现了汽车座椅调角器产品的系列化。从而才具有了为跨国公司新座椅调角器产品提供本地化生产的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技术改造为公司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技术改造不仅仅提高了企业的硬件装备水平,同时也带动了企业的开发能力。1997年公司只能设计制造简单的单工序精冲模,为了适应新生产线的工序能力,2003年又开发设计制造出了大型复杂连续精冲模,使得公司的精冲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同时由座椅调角器产品又引导企业开发出了座椅滑轨。几年来,公司取得5项专利,其中,TJLB2A分别在中国和日本拥有专利,TJL11产品被国家科技部、税务总局、外经贸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环保总局5部委联合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TJL11调角器的研制与开发获得了部级科学进步三等奖;湖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TJB2A调角器项目获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生产的汽车座椅调角器被法国科技质量监督评价委员会推荐为高质量产品。
压缩,意在扩张
近几年,随着外资企业大规模进入,空调压缩机行业进入规模效益竞争时期。空调行业的价格竞争近乎于一种非理性状态,空调市场上“跳楼价”、“大甩卖”、“不惜血本”之类的字眼触目惊心,加之原材料的持续涨价,空调压缩机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然而一航庆安却在这几年里,本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创造出了年平均增长30.3%的速度,从1999年到2003年产销转子式空调压缩机831万台,超过前13年总和的2倍多,共实现销售收入29.63亿元,利税总额2.4亿元,资产从4亿元增长到6.6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的跳跃式增长。“庆安”牌压缩机成为了行业中惟一存活下来的民族品牌。
一航庆安对零部件供应商实行招标竞标、引入新的供货商等措施,强制性降价,大幅度降低零部件采购价格。他们推行价值工程,分析各个零部件的功能、特性,在保证质量性能的前提下,从设计源头开展降成本工作。公司开展工艺创新,通过对中国、日本、美国等不同原材料产地的配试,寻求最佳的材料、零部件替代方案;通过对从精加工到装配每一道工序的具体细化分析,共制定出近80项降成本措施,大大降低了工艺成本。公司通过严格的定额管理,提升生产现场管理水平,堵住了各种“跑、冒、滴、漏”。他们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尽力扩大高附加值大系列产品所占比例,减、停产无毛利润产品,降低了库存产品数量,改善了库存产品结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