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伯元:《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2.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王学钧:《李伯元年谱》,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吴趼人:《吴趼人全集》,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
7.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曾朴:《孽海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9.魏绍昌:《孽海花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刘鹗:《老残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刘德隆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12.蘧园:《负曝闲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张春帆:《宦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4.李伯元主编《世界繁华报》,1901~1907。
15.梁启超主编《新小说》,1902~1906。
16.李伯元主编《绣像小说》,1903~1906。
17.吴趼人等主编《月月小说》,1906~1909。
18.曾朴、黄人主编《小说林》,1907~1908。
19.阿英:《晚清小说丛钞》,上海,中华书局,1982。
20.吴组缃、端木蕻良、时萌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上海,上海书店,1991。
21.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编委会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共80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1996。
22.魏绍昌:《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上海,上海书店,1996。
23.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24.〔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2。
25.于润琦:《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26.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7.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
28.郑逸梅:《书报旧话》,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9.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30.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二 研究理论基础著作
3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李启、周立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32.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33.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34.〔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6.〔美〕沃纳·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7.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8.〔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9.〔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李启、周立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0.〔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传播理论导引》,刘海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1.〔日〕内川芳美:《信息与社会》,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4。
42.包礼祥:《近代文学与传播》,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3.张寅德:《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4.〔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5.〔法〕热奈尔·热奈特:《叙述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6.〔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赖干坚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47.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48.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9.〔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述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0.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51.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2.董小英:《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3.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4.〔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5.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56.〔美〕 W. 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7.〔美〕勒内·韦勒克等:《文艺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8.〔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三 史学著作
59.鲁迅:《鲁迅全集》卷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0.胡适:《胡适说文学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1.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苏州秋叶社,1927。
62.赵景深:《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6。
63.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64.时萌:《中国近代文学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5.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卷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66.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
67.叶易:《中国近代文艺思潮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8.黄霖:《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9.陈伯海、袁进:《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70.胡益民、李汉秋:《清代小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71.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2.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73.张炯:《中华文学通史·近现代文学编》,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
74.汤哲生:《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75.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6.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77.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8.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79.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0.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81.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2.〔美〕汪荣祖:《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83.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上海,中华书局,2002。
84.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近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85.王先明:《近代绅士——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86.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87.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88.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89.范文澜:《中国近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90.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92.〔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93.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94.熊月之:《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四 研究专著
95.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卷3,上海,中华书局,1984。
96.阿英:《阿英说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7.阿英:《小说闲谈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8.胡适:《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99.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100.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01.〔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02.王俊年等:《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3.林明德:《晚清小说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
104.方正耀:《晚清小说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05.王祖献:《孽海花论稿》,黄山,黄山书社,1990。
106.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7.〔捷〕米列娜:《从传统到现代:19~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08.王继权等:《台湾·香港·海外学者论中国近代小说》,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
109.关爱和:《悲壮的沉落》,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10.关爱和:《从古典走向现代——论历史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11.王学钧:《刘鹗与〈老残游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112.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3.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4.黄锦珠:《晚清时期小说观念之转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115.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16.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17.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118.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9.〔美〕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
120.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1.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22.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123.〔美〕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2000。
124.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5.林薇:《清代小说论稿》,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26.刘德隆:《刘鹗散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27.袁进:《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28.裴效维:《近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129.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0.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13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2.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3.郭皓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134.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5.〔美〕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徐侠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36.〔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7.李喜所:《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38.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5。
139.胡全章:《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探询——吴趼人小说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0.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1.高鑫荣:《明清讽刺小说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42.王国伟:《吴趼人小说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7。
五 博士、硕士论文
143.方晓红:《晚清小说与晚清报刊发展关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144.刘永文:《晚清报刊小说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45.付建舟:《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河南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46.刘春水:《沉重与恣意的书写:谴责、暴露及其他》,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六 期刊论文
147.庄严:《论晚清谴责小说中的爱国题材》,《宁波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
148.黄丽珍:《试论〈老残游记〉的层次与结构》,《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1期。
149.王学钧:《晚清“小说界革命”与小说市场》,《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150.程文超:《“游”者的视线内外—— 〈老残游记〉的文化思考》,《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51.方晓红:《晚清小说与报刊媒体发展之关系》,《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
152.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创作的三次高潮》,《文史哲》1999年第2期。
153.肖露:《论〈孽海花〉的语言特色》,《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54.黎跃进:《启蒙民众与社会批判》,《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155.宋莉华:《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156.潘建国:《由〈申报〉所刊三则小说征文启事看晚清小说观念的演变》,《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157.陈大康:《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158.郭浩帆:《〈新小说社征文启〉及其价值和意义》,《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59.杨彬:《叙事:在模式与效果之间》,《复旦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60.孙艳艳、王百涛:《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及〈老残游记〉叙事方法的革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61.王学钧:《李伯元与“谴责小说”的兴起》,《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62.马艳:《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63.王晓光:《文人角色的变化与近代文学的转变》,《东方论坛》2003年第3期。
164.刘永文:《晚清小说的广告宣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65.杨联芬:《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66.李九华:《论晚清文艺期刊与小说繁荣》,《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67.潘建国:《清末上海地区书局与晚清小说》,《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
168.王学钧:《〈官场现形记〉与晚清“新政”及鲁迅的误解》,《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69.刘永文:《上海租界地与晚清小说的繁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70.范伯群:《特缘时势要求 以合时人嗜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71.王学钧:《李伯元的“功名”与选择》,《学海》2005年第6期。
172.秦剑蓝:《叙事模式与文化意味》,《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173.曾琪:《论甲午战争后晚清政局的变化》,《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174.张传敏:《晚清学制改革中的白话与文学》,《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75.王姗萍:《西学东渐与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76.付建舟:《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77.刘颖慧:《插图与晚清小说的传播》,《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
178.段怀清:《最长的一夜:论〈老残游记〉的整体性》,《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79.王学钧:《鲁迅对〈老残游记〉的误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80.阚文文:《晚清小说出版商的广告营销》,《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
181.郭浩帆:《晚清印刷技术的提高及其对小说的影响》,《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82.文迎霞:《从广告看商务印书馆在晚清的小说宣传》,《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83.李九华:《晚清小说期刊营销手法述略》,《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84.周亮:《浅析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文本对现实的解构》,《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85.梁桂莲:《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语言认识》,《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86.方国武:《空间化的批判性书写》,《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87.孙文杰:《晚清小说出版述略》,《编辑之友》2008年第5期。
188.雷启立:《晚清民初的印刷技术与文化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89.夏晓虹:《晚清报刊广告的文学史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190.邓伟:《试论晚清“新小说”的白话语言建构》,《兰州学刊》2009年第2期。
191.杨惠:《论1902~1911年间晚清小说期刊中的插图》,《海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