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哀歌-《哀歌》文本析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民歌在我到来的时候响起

    静静的河谷

    牛铃声伴着歌声冉冉而上。扑面而来

    大团大团清纯的气息

    我看到太阳从东山探出头来

    霞光万道

    满坡的野花瞬间开放。天地间

    弥漫着温柔神圣的情意

    希拉穆仁

    民歌在我到来的时候响起

    怎能不令人感动万分

    就像这满山婷婷玉立的野花

    我并不曾养育它们

    却依旧在我到来的时候绽开花蕾

    ——《民歌》

    像这样的诗,即便把“希拉穆仁”的意义无限放大,仍旧是不足以将它圆满完成的。对于想完成它的诗人,要求则是多方面的。这样的诗,通常我们称之为厚积薄发以及从心所欲之作。

    显见,以这首《民歌》为代表的一批诗,为《哀歌》的主体写作。这里有《飞翔》,《上帝的麻雀》,《舟之梦》,《风的样子》;有《葡萄园》,《青鬃马》;有《天恩》,《夜曲》,《沭浴月光》等等……

    我想,能把这一部分诗结构在一起,还不取决于这种大体完整的诗歌形式——这些实际也很难说得上有多么规则的十四行诗。当我把这些诗一首一首摆放在一起,诗人那壮岁年华之中仍有汩汩哀情流动的一颗心,才跃然纸上,更吸引人。但这哀情,诗人反不在这些诗中说出。他甚至说他是快慰的,是欣然的。以前我评论过潞潞的《手上的灯盏》,我说:“它是熔生命、情感、智慧、才情于一炉的高度结晶体,是诗人的‘高峰体验’。”《哀歌》中如《民歌》这样的诗,大体上也如此道理。它们不同的地方,则在于当年潞潞诗意哀惋的情感更浓郁一些,李杜作品渗透的反倒是人至中年情感趋于和缓后深邃的智性。至于那汩汩流动的哀情,就包含在诗人对生命和缓的祝福当中。

    此外,有《高度》、《农历十月初一》、《不题》、《在雪与雪之间》等诗,在这些地方都做出过努力。我归了一下类,这四首,加上《民歌》,大致代表了这次整体创作中五个不同的着力方向。

    这里自然也是有互现的;尤其是可单另划出来和雪有关的一组,它们又分别可以归到其他的方向类别;而我把它们抽出来,全因为诗人天然有那么一种远雷暴而近白雪之情:雪在他心中最圣洁,美好。雪是诗人的一个寓言?在《在雪与雪之间》,诗人写到:

    整个冬天我都在奔波。希拉穆仁

    在这座城市的时候

    雪落在那一座

    离开后,雪又落在这座城市

    我不知道这是因为什么

    在行驶的列车上我看到一路的积雪

    却无缘置身在漫天的飞雪里

    它们一共是七首,另六首为:《雪》,《打开车门》,《感恩节》,《二零零零》,《盲者》,《宿命》。现在看,若是通过雪这一集中意象将它们编辑为一组,由于各首间表达的东西各不相同,反而显得丰赡,新颖,匠心独运;分散放置于《哀歌》之中,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有意象重复之嫌:它们左右牵扯着,也似在稀释《哀歌》的内在力量。记得一次和一位老友讨论剧本,他就举了一个做法式面包怎样往里放糖放盐的例子。他说,这中间糖和盐的比例,是最讲究,最精细,也最玄奥的。想想,我们这么大一块诗的面包,又何尝不是?这是我的一己之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农历十月初一》、《祖屋》、《车行塬上》、《平原上的坡地》等五六首能和李杜早期诗歌对接的泛乡土诗篇。

    它们从一开头便能引起我的足够重视,除了这些诗确有闪光的地方,令你过目难忘,另一大原因,那恐怕还是因李杜早年凭《丑枣树》那样质朴的乡土诗而成就诗名,我要在这两者间,找到它们的悬殊,差异,以至于必然联系的地方。

    在我看来,我们共同的老家太行山,比起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来,那一定来得更为实在:你李杜是那里的黄泥捏出来的小人人嘛。那里,才是你这位出身于中国乡村的诗人的出发地呢。一点都不差,她就是你的如来。你怎么可能走得出她所放眼的天地呢?我知道,在诗之心灵家园这一核心问题的认识上,李杜一直都是比较清楚,比较有主见,甚或带点儿偏激的。他的第一部诗集《生为弱者》,就是献给这块血脉相连、梦萦魂牵、想割舍也割舍不开的老黄土地的。现在,《哀歌》中如《农历十月初一》这样的诗与之相对应,无非艺术手段更高明了一些,叙述主题更广大,更透彻;变化就在于诗人完成了从狭义到广义的飞越。所以,我把它们定位为“泛乡土诗”,而不是当年人们所言的“新乡土诗歌”。

    客居在这座大而无当的城市

    这天,我只想跟往年一样

    给已故的亲人送几件寒衣

    掌灯的时候我便忧心忡忡,

    跑遍大街小巷

    仍没能请到香烛纸箔

    这座到处都是文物古迹的城市啊

    这座备受先人恩泽的城市

    我空着手走到十字路口。

    我知道我年迈的父母

    此刻在我们的城市已点燃香烛

    我像我的父母一样向西天长跪

    一缕缕旋风在我的身边卷起,我知道

    先祖如神无所不在,他们接受了

    我的感恩

    ——《农历十月初一》

    而以上一节已作过引用的《不题》为代表性的近10首诗,为李杜城市化生活经验的智性感受以及对尘世生活的高度概括。在这一类诗中,超出阅读预期的,是他能写得如此之提纲挈领。与这一类诗相对立的,正是他早年的乡土诗歌。就为如《桥》、《此夜》、《突如其来的》、《习惯》、《迷失》等,我还向诗人周同馨兄作过讨教。他认为,生存感知为一方面是没有错的:李杜毕竟在城市生活了大几十年;使这些简约、甚至还有点儿干涩的诗能够立起来,那则为诗人诗歌生活背后的哲学素养。这属李杜的强项,读书破万卷嘛。这类诗亦有明显不足的地方。用最老套的评判尺度,即为:思想大于形象。这样的东西,已非青年时代那种喷薄而出的才情之作。如是情感深处的智慧,那就应该多用一些心血和时间,把这些晶体打磨得更深邃。

    不过,还是读《桥》中质地扎实的诗句吧:

    桥的泛滥解构了桥原本的含义

    六里桥,丽泽桥,航天桥,某某某一桥二桥三桥

    在桥的下边驱车而过

    总不由自主地想起流水

    同样,在以上一节也作过引用的《高度》为代表性的一批诗,则为具有一定诗歌意义的生活本身的赐予。用“二为”“双百”作指导方针,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超出这种能指的,是高明的诗人,在揶揄自己。无须辨析,这就是李杜的本意:那就是一个高音,是现实之一种,唱不上去,就是唱不上去。这一批诗,数量最大,可为《哀歌》的第二大主力阵容,让人读后能记下的有《守望》,《无题》,《海滩》,《午后》,《偶记》,《鸟》……这一批诗和前一批诗看上去相同点颇多,其间的差异则在于,它们置入《哀歌》中较为和谐或相对和谐,而前一批因较多使用城市化意象,置入《哀歌》中不够和谐或较为不和谐。除了《高度》等几首,这批诗最大的问题是,大多单列,无优势可言。总之,诗如来得相对容易,气韵不饱满,那就很难让阅读者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那种苍茫暮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