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哀歌-告别朦胧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来源:《黄河》2007年第06期

    栏目:作家书斋

    现在回想,就《哀歌五十四章》,春天我在太行山上,就给诗人潞潞打过一次长话。在电话里,潞潞除对李杜这次颇具规模性的诗歌创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还特别强调了作品中的语言环境:较之诗人以往的创作,尤在语流、语感上,均有明显的变化和改善。

    我在陵川老家那个拆了围墙的老院子周遭转悠着,举着那个可以在省内漫游的太原小灵通,说了一大通。

    我的观点颇多。其中,我还从李杜《哀歌》的创作,一直延伸至今日多部优秀诗作反而出自于那些多年罢笔不写的沉寂者之手。从96年、97年计,李杜亦沉寂了十年。同样,《哀歌》也不是单摆浮搁的。在山西李杜的同代诗人当中,新近就涌现出如潞潞的《新的诗》,雪野的《白露》、《酒王》,非默的《天命》,郭新民的《土地系列》,赵泽亭的《唐诗的田园》,金所军的《黑》等一批优秀诗章。这些诗人,也多和李杜一样,各自都历经了自身创作上漫长而苦痛的沉寂期。

    还有,不管我是否一厢情愿,读《哀歌》后我更相信,如李杜这样一批自觉的创作者,他们在自己诗歌创作道路上新的探索与实践,就是在告别当年我们推崇备至的朦胧诗时代。就是从一般性的语音、语义上,他们大凡也都有意识地在自己新的创作探求中,规避晦涩,拒绝晦涩。

    李杜说:“它们能打通各种阅读层:低级的,一般的,中级的,高级的,所有的阅读者,在这儿都能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我记得,新疆诗人周涛早年回山西来探亲,也这样讲过。当时,他还用飞鱼穿越海洋的各个水温层及压力层,比较形象地打了比方。

    而今是李杜整整写了一部这样的诗,一共54首,还统一用的是较难把握的西方式的14行诗的基本体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