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问题答问题,也许不容易阐述清楚;我们不妨先坐下来,从《诗经》、《楚辞》开始,历经汉晋唐宋金元,直抵明清诗苑,看看浩瀚的诗海中有没有兼具理蕴与情致,并为历代认可,至今尚脍炙人口、传颂不衰的诗篇。如果有,而且数不在少,那前两个问题就不答自明了。——既然古已有之,且大量存在,又何来诗应不应负载、能不能表现哲理的问题!
依我个人的阅读经验,也有助于厘清这一点。青少年时期读古诗,喜欢那类抒情、写景的华美诗章;及长,脑子里沉淀下大量的生命体验与人生况味,生发出辨别事理、思索问题的自觉意识,这样,便对那些富有理趣的篇什感兴趣了。再经过一番“虚尽涵咏,切己体察”的功夫,觉得在这类诗篇中,诗人运用艺术手段,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体验揭示客观存在的人生哲理、生命智慧,其品位、格调之高,自非那些单纯的抒情诗、景物诗所可比并。
实际上,一部中国古代诗歌史雄辩地证明,那些传世名篇的共同特点是,它们不仅通过情感的传导予人以强烈的感染,同时还运用审美意象把情感体验升华为一种诗性智慧,以警辟而锋利的理性力量穿透时空的层积,使读者在千载以下得到心智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孟郊的《游子吟》该是典型的抒情诗吧?而六句中的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却又是理性的升华,典型的议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抒情?是议论?还是兼而有之?怕是三言五语难以解释清楚的。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说,被认为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开了诗可言理的先河;尔后,关于诗的要素的论述,层见迭出,或曰词、理、意、兴,或曰兴、趣、意、理,或强调神、理、意、境,或概括为情、事、景、理,说来说去,都没有脱开一个“理”字。宋人包恢有言:“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当是“理趣”说之所由来。看得出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诗能否表现理;而在于诗中之理应该如何展现。
表达诗中之理,亦即哲理的诗化生成,有三个关节点。
一是,诗应运用形象思维。我们说,诗应该也能够负载义理、表现理趣,并不意味着诗即等同于义理,诗人可以像阐释哲理那样来写诗。相反,诗人必须“以形象来思考”;“诗是寓于形象的思维”,“是直观形式中的真理”,它的创造物是“看得见的、可通过直观来体会的观念”。(别林斯基语)附丽于形象、意象,诗中的哲理才具有可感性。诗的审美特质决定了诗人必须通过形象创造特殊的审美意境,而不能以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构思。这类作品虽然没有直接言理,可是,里面却渗透着人生悟境和哲理蕴涵。物与理,理与情,水乳交融,了无形迹。
二是,诗中理趣与哲学中的理念有显著的不同。比如,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充满了禅机理趣,它是诗人从独特的切身感受与审美体验中获得的。这类诗作,生发于诗人的当下感兴,既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意象,又能寄寓普遍性的哲理蕴涵。而哲学理念则是通过逻辑性的推理,以陈述命题的方式加以展现。诗中理趣不具有经典中的抽象规定性,不是一般的知识性的判断。
三是,哲理诗的写作,变化无端,但其基本径路,大体上存在“悟出”与“纳入”两种方式。前者表现为诗人从生活实践、生命体验中感悟出来的理蕴,如唐人的“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宋人的“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后者表现为诗人以理观物,将自己的感悟纳入客体中去,通过揭示客体的内在特征,展示某种哲思、理趣,如明人的“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清人的“劝君平地上,还似过坡时”。不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必须达到所言之理与作为意象的客体形神契合,浑然一体。
在中国古代诗苑中,哲理诗或曰理趣诗是一个富矿,分布范围很广。咏史诗、咏物诗、题画诗、禅意诗中,固然较多阐明哲理、寄寓感慨、抒发对人生世事见解的篇章;而一些纪游、抒情、写景、怀人、赠答之作,里面也往往饱含理趣的内在质素。多年来,出于喜爱,读过之后,随手将那些兼具鲜明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动人的情感与警策的哲思的诗章,一一录下,积之日久,竟得五百首之多。这次选注、简析了其中的三百余首。
选录的首要标准是,理蕴与情致兼擅。尽量择取那些意蕴深邃、覃覃有味而形象、意象鲜明者。毋庸讳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古代诗所阐释的哲理,按今天的唯物史观衡量,未尽科学、准确。这当是可以理解的。
选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读者对象。为了适应广大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赏读要求,选取的都是形式简约,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的诗篇。对于古风、律诗、词曲等字数较多的篇什统统割爱,一律为五绝、七绝——从初唐至晚清一千三百年间,选录三百余首。以唐(含五代)、宋、金元明、清为序,厘为四卷。
为方便读者把握诗的内涵,除了对作者以及生词僻字作必要的注释,着重就全诗的理解予以简要的提示。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力求在“弱水一瓢”中显现“三千诗海”的咫尺沧波之势。无论从“诗无达诂”的特性来说,还是从“形象大于内容”的诗的规律来看,我觉得,多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探索的空间,总是比较明智的。
最后想说的是,作为选编者,此番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合作深感荣幸,也十分愉快。由于它贴近青年读者,出书质量高,趣味高雅,从读中学时开始,我就喜欢读它的书;于今五十余年过去了,仍然怀有深厚的感情。而在这次编书审稿过程中,责任编辑的认真负责、刻苦敬业,尤其留给我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青年编辑不仅对近四百首诗的注析一一反复研索,凡有疑问,随时沟通,指出其中数十首哲理“点睛”不够鲜明的,建议加以完善;并且提出添加诗人生卒年份以及增补几位诗人作品的中肯意见;还研究制订多种方案,与国内几位画家联系,精心选择插图。期间,她把星期节假几乎全部用于跑图书馆、钻书店,翻阅资料。这种精神着实值得赞赏,令人感动。
是为序。
2012年3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