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类酒令
1.作诗。饮酒赋诗,由来已久。前面所说的晋人石崇金谷园宴客,就需当庭赋诗,不成则罚酒三杯。行令作诗,常见的是每人作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这种形式的酒令有时不是一人作一首诗,而是每人联诗两句,似作对子。也有每人联一句,凑成一首诗的,接不上则罚酒。据说下面就是传说中李白和贺知章、王之涣、杜甫等四人的行令联诗:一轮明月照金樽(贺),金樽斟酒月满轮(王)。圆月跌落金樽内(杜),手举金樽带月吞(李)。虽是文字游戏,但颇富才情雅趣,全唐诗像这样的联句诗很多,可见饮酒赋诗在“诗唐”、“酒唐”已蔚然成风。
2.对句。酒席筵前行令也常常采取联对形式。行令联对常见的形式是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对下联,对不出则罚饮酒。还有一种是限定题目,每人作一副对联,作不出者罚饮酒。据说,宋代大文学家苏洵曾在家宴上限以“冷香”二字联对,他有两个学富五车的大文学家儿子,所以留下的都是千古佳话。
3.续句。续句指的是出令者限定一种类似学生造句的行令题目,由每人随口编造词句,即兴组织语言,东拉西扯,左连右接,合而生新意,续以成文章,构成行令语言。《清朝野史大观·清朝艺苑》记载,陈眉公行酒令,要求“首要鸟名,中要‘四书’,末要曲一句承上意”。像这种行令题目,相当有难度,须有功底。
4.引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遗留下很多诗文经典、佳什秀句。古人从小读书讲究背诵,记忆力惊人,“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李杜诗、苏辛词、韩柳文,多背至烂熟,口头行酒令往往信手拈来,形成酒令语言。唐代传奇《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5.析字。析字也叫释字,是通过对字的分析解释,引申出某种道理和内容,构成行令语言。比如,明无名氏撰《笑海千金》载:昔一县尹与县丞爱钱,主簿极清。一日,同饮酒,至半酣,县尹遂设一令:要《千家诗》一句,下用俗语二句含意。县尹说:“旋斫生柴带叶烧,热灶一把,冷灶一把。”县丞说:“杖藜扶我过桥东,左也靠着你,右也靠着你。”主簿嘲讽说:“梅雪争春未肯降,原告一两三,被告一两三。”
6.拆字、合字。拆字、合字酒令形式上与析字酒令相像,区别在于析字是通过对字的分析解释,引申出其他道理或意思,构成酒令语言,而拆字和合字酒令只是通过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或者把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酒令语言。《聊斋志异》有一则《鬼令》故事,就是用的拆字、合字令。如其中一令曰:“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古字赢一钟。”一令曰:“回字不透风,口字在当中;口字推上去,吕字赢一钟。”一令曰:“囹字不透风,令字在当中;令字推上去,含字赢一钟。”一令曰:“困字不透风,木字在当中;木字推上去,杏字赢一钟。”都妙趣横生。
7.限字。限字酒令的要求是,出令者限定令语的开头、结尾或中间必须是或者必须有某个字。冯梦龙所辑《广笑府》载一则限字酒令故事,三个人同饮行令,要说一句话,“相”字为首,“人”字结尾。民间也流传很多限字酒令,如令语要求每人背诵两句“四书”上的话等。
8.谐音。谐音就是在行文字酒令时,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和多字一音及字音相近等特点,在酒令字面上表达一种意思,又隐含一种意思。传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辩慧知诗的僧人进贡,皇上命令同样机智聪慧的杨次公接待。宴会上,僧人出酒令:“要两古人姓名争一物。”接着先说:“古有张良,有邓禹,争一伞,良曰:‘良(凉)伞。’禹曰:‘禹(雨)伞。’”此中有调侃杨次公冠带如伞之意。次公随即对曰:“古人有许由,有晁错,争一葫芦,由曰:‘由(油)葫芦。’错曰:‘错(醋)葫芦。’”针锋相对戏称僧人头如葫芦。
9.陈述典故。我国的历史掌故和文学典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行酒令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常用到典故和掌故。一般在行射覆、拇战、猜枚、掷骰子、击鼓传花等酒令输了之后,要罚说一个古代笑话、人物掌故和文学典故,以助酒兴。
此外,文字酒令还有列说俗语和谚语等情况。
(二)游戏类酒令
酒令中还有丰富有趣的游戏形式的酒令。这些游戏有相应的令具,有具体的方法、原理和过程,有利于激发参与者的智慧。春秋战国时的投壶游戏,秦汉之间的“即席唱和”等都是一种酒令。酒令本是游戏之事,然而也有“酒令大如军令”之说。原来,西汉时吕后曾大宴群臣,命刘章为监酒令,刘章请以军令行酒令,席间,吕氏族人有逃席者,被刘章挥剑斩首,这就是“酒令如军令”的由来。为喝酒游戏而掉了脑袋自然有些过火,但也看出酒令劝酒的目的,游戏又不失严肃,后来“酒令如军令”也有了行令平等的意思,打破现实中的高低贵贱,使酒宴更加融洽热闹。酒令至唐朝更加丰富多彩,达到了极致。白居易有“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之咏。后来到明清酒令也有所发展。凡用作行酒令的游戏,都是民间游戏的一个方面,其中有些游戏是专门为行酒令而设计的,也有些借用了民间现成的一些游戏形式。以下择要介绍几类:
1.投壶。投壶是很古老而流行的游戏。投壶大概与古代的射礼有关,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投壶这种游戏形式早在春秋之前就有了。投壶中用的壶,是一种小口径的瓶子。它的玩法是在酒席上设特制的壶,以壶口为目标,客人和主人每人拿四支箭,依次投入壶中,以投中的多少决定胜负,负者罚饮酒。投壶游戏看似简单,却是一件很有技巧的事儿。据《礼记》中记载:“壶头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岀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又云:“筹(即壶矢),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投壶口广、腹大、颈细长,所投之矢很容易弹出。而且投壶用的箭也是专门为行令而制的,不同于兵器中的箭。这种特制的箭有三种尺度,室内用二尺,堂上用二尺八寸,庭中用三尺六寸。可见,规制之详细。
投壶的礼节也很烦琐。投壶之前宾主间要谦推。《礼记·投壶》记述:“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以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再拜受。”
投壶时,专有管记数的人面东而立,如果主人投中一次,就从装着记数的竹签的器皿里抽出一支,丢在南面;如果客人投中一次,就把竹签丢在北面,最后由记数的人根据双方在南、北两地面上的竹签的多少来计算胜负。两签叫“纯”,一签叫“奇”。如果主人打得十枝签,报数时称“五纯”;如果客人共得九枝签,报数时称“九奇”,结果,主人胜客人“一奇”。如果双方得签数相等,叫做“均”。报数时称“左右均”。
投壶是从“六艺”中的“射”演变过来的。因宴会场所狭小,不能设靶射箭,所以,用壶替代靶,用短箭替代长箭。可见,投壶之戏还是源于儒家的“礼”。参加投壶的宾主,包括侍从,都要受礼的约束。“毋怃、毋敖、毋俏立、毋锦言”,就是说投壶时不能怠慢、不可傲慢、不得背立、不得谈论他事;否则,要受到惩罚。流传至今的南阳汉代画像石刻中,有一幅投壶图。它生动地再现了古代的投壶场面。图中左侧第二人执朴(即木棒),就是司射(相当于酒监)。他除了指挥投壶之外,还负责处罚投壶时失误的人。
投壶之酒令游戏自产生延续了两千多年。《左传》有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还要在投壶期间说些酒嗑,类似我们今天说的吉祥话。《史记》中也有“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的记载。《后汉书》记载:“(祭)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西京杂记》记载:“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以竹为矢,不用棘也。古之投壶,取中而不求还,故实小豆于中,恶其矢跃而出也。郭舍人则激矢令还,一矢百余反,谓之为骁,言如博之羿棋,于辈中为骁杰也。”这位善投壶的郭舍人特异之处在于,不仅能投中,而且能令箭弹回,因此能取悦皇帝,得到厚赐。东方朔《神异经》有:“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与一玉女投壶,设有投不出者,天为之笑。”这些记载都可见投壶游戏在秦汉时之流行。唐宋之际,投壶仍然是酒席间必备的游戏。李白《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有:“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高适《巨鹿赠李少府》有:“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苏轼《送将官梁左藏赴莫州》有:“葛巾羽扇红尘静,投壶雅歌清燕开。”王安石《张氏静居院》有:“问侯客何为?弦歌饮投壶。”陆游《东篱》有:“陪客投壶新罚酒,与儿斗草又输诗。”《月上海棠》有:“投壶声断弹棋罢,闲展道书看。”欧阳修《醉翁亭记》云:“酒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文人酒酣耳热,载歌载舞,尽情于投壶之戏可见是常事。
投壶的游戏延续到元明清依然存在。虞集《寄丁卯进士萨都剌天锡》有:“投壶深竹里,系马古松间。”明代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记载:“惟松江专要投壶猜枚,夫投壶即开起座喧哗之端矣,然恐昔日祭征虏之雅歌投壶,未必如是。”指出后来的投壶猜枚游戏和最初的雅歌投壶或许是有区别的。如今,其中的细节变迁我们已难细究,但是投壶作为流传最广最久的酒令游戏,它趣味丰富,表现出古人的风雅之情。无论文雅儒礼,还是风趣幽默,投壶的游戏都是我国丰富的酒文化的一部分。
2.流觞。流觞也称为流杯、传杯等,这个酒令游戏也非常古老,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修禊活动。古代风俗,人们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要到水边嬉戏、沐浴、采兰,以祛除灾祸,祈降吉福。早在周朝,就有这个风俗。到了汉代,又将三月上巳确定为节日,这一天人们常常要临水宴宾。三国魏时将这个节日时间固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
曲水流觞是由上巳节派生出来的风俗。人们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就在环曲的水流边聚会,临水设宴,置酒杯顺流而下,杯子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要取来饮酒,这就是所谓流觞。这里的觞是古代的酒器,多为木制,底部有托,易于漂浮。古时也有陶杯,两边有耳,称为羽觞,质量稍重的流杯有时会放在荷叶上,使其漂浮。
历史上最有名的流觞之会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这一次相会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这一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的兰亭举行修禊活动,事后按照古俗,他们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在场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大家相约杯子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要即兴赋诗并饮酒,作不出诗的再罚酒。这次曲水流觞的风流雅会,大家纷纷饮酒赋诗,其中有十一人成诗两首,有十五人成诗一首,有十六人没有成诗,各饮罚酒三觥。事后,王羲之把大家的诗收集成册,并挥笔写下了书文绝世的《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文字优美,可见其盛况。王羲之等人的这次曲水流觞,充满风流儒雅的味道,颇为后世仰慕。
晋以后,曲水流觞活动逐渐普遍,影响越来越大。《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庾信《春赋》写道:“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非常生动形象。唐代流觞之习最盛,唐人追慕右军高风,自然留下了许多他们最擅长的诗作。大诗人孟浩然有:“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据传,李白游居万县时(今四川万州市),曾邀友人流杯饮酒,即兴赋诗。后人在此建有“流杯池”。唐德宗李适虽是九五之尊,也不免附庸风雅:“佳节上元巳,芳时属暮春。流觞想兰亭,捧剑得金人。”大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写的联句诗《会昌春连宴即事》有:“簪组兰亭上,车舆曲水边。”可算流觞行令的较早代表。后来,杜牧有:“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崔峒有:“遥想兰亭下,清风满竹林。”罗隐有:“旧迹兰亭在,高风桂树香。”可见,唐人的流觞赋诗之风。
宋代辛弃疾写有《新荷叶》:
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今几千年,风流禊事如新。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丝竹纷纷。杨花飞鸟衔巾。争似群贤,茂林修竹兰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清欢未了,不如留住青春。
词作俨然又一幅《兰亭集序》,道出了大词人对流觞古风的追慕。高承在《事物纪元》里专设《流杯》一篇,详细记述了流杯的起源及发展情况。可见当时流觞之风依然很普遍。
到了明清时代,流觞活动逐渐减少。只有宫廷里还会在有亭的地面上凿一条弯曲折绕的流水槽,用于举行流杯宴会,重沐古风。
曲水流觞还影响到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据载,早在958年,日本福冈县太宰府天满宫,就仿效我国的曲水流觞活动,举办过“曲水宴”。其仪式相当隆重,参与的人都穿上古装,进行修禊礼仪,跳舞娱神,然后曲水流觞。这种活动在日本一直流传至今。1983年清明前,福冈县书法美术振兴会与绍兴市书画家一起举行了曲水流觞活动,并进行了艺术交流,可见我国曲水流觞的永和遗风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在国内,曲水流觞后来多有简化和演变。如人们用掷色数点传杯行令来取代临水设宴,也叫做流觞。
3.击鼓传花。这个游戏由曲水流觞发展而来。人们用花代替杯子,用顺序传递来象征流动的曲水。传花过程中,以鼓击点,鼓声停,传花也停。花停在谁手中,就像漂浮的酒杯停在谁的面前一样,谁就被罚酒。与曲水流觞相比,击鼓传花已经成为单纯的饮酒娱乐活动,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适合在酒宴上进行。宋代孙宗鉴《东皋杂录》中称,唐诗有“城投击鼓传花枝,席上搏拳握松子”的记载,可见唐代就已经盛行击鼓传花的酒令。由此看来,击鼓传花虽受曲水流觞启发,但也自有渊源。范成大《上元记吴中节物》诗有“酒垆先迭鼓,灯市早投琼。”《今古奇观》中有:“卢楠正与宾客在花下击鼓催花,豪歌狂饮。”清代沈复《浮生六记》中说:“始则折桂催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始罢。”评书《金镯玉环记》中有一段击鼓传花行令的描写,说桂莲和桂梅从对诗答文中发现茶童像是雷宝童,因父母在座不好问话。于是,叫丫鬟春红在门外击鼓,他们和老爷、夫人传花喝酒,私嘱春红舔破窗纸,看见花到老爷、夫人手中则住鼓,让老爷、夫人喝酒。结果,一会儿就把老爷、夫人哄醉,扶回睡了。二位小姐把茶童请入座中,对诗答令,终于知道了茶童原来就是遇难流落到贾府的雷宝童。
根据这些描写,击鼓传花酒令游戏的大致玩法是,设置一个人击鼓,取花一枝,现在常用其他小物件,如手帕等代替。酒席上随着鼓声的节奏速度,依次循环传递这枝花,鼓声住后,花枝落到谁手里,谁喝罚酒一杯,有的还说些令语。所设的击鼓之人,旧时多为盲艺人和下人,用下人一般要在门外或屏风后。现在击鼓者需蒙目。击鼓传花酒令场面大,声响大,参与者多,随机性强,住鼓灵活,罚酒偶然,因此令参与之人多提心吊胆,花枝迅速传递,气氛颇好。
4.射覆。射覆是很早的酒令游戏。据载,三国时魏国的管辂、晋代的郭璞都有射覆的故事。所谓射,是猜的意思;覆,是遮盖隐藏。顾名思义,射覆游戏早期的玩法就是用器皿将一未知物件隐藏遮盖起来,让人猜度。后来,衍生出用语言文字进行射覆游戏,如同猜谜,若猜不出或猜错时,就要罚酒。
“射覆”和“藏钩”等都是唐代流行的酒令游戏。李商隐《无题》诗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之句。“藏钩”其实与“射覆”很相近,这里顺带说下“藏钩”之戏。据说,“藏钩”始于汉武帝时。钩弋夫人,姓赵,河间人,她生下来就两手攥拳,从不伸开。汉武帝路过河间使其双手伸展,手中现一钩。武帝娶她回宫,号“钩弋夫人”。后来,当时的女人纷纷仿效钩弋夫人,攥紧双拳,人们称这种姿态为“藏钩”。这种“藏钩”姿态后来成为一种娱乐游戏。《风土记》记载:“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较胜负。若人偶则敌对,人奇则奇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名为‘飞鸟’,以齐二曹人数。”参加的人分为两曹,即两组游戏时,一组人暗暗将一小钩(如玉钩、银钩)或其他小物件攥在其中一人的一只手中,由对方猜在哪个人的哪只手里,猜中者为胜。
到了唐代,藏钩游戏有两种用处,一是博戏,二是酒令。唐代的“藏钩令”也包括“猜花”(十杯九空,只有一杯有花),猜中的则藏花的饮酒,猜不中的则猜花人饮酒。这种“藏钩”已经和“射覆”基本相同了。
唐诗中还有专门的射覆诗,酒间猜谜,颇为新鲜有趣。如:
“圆似珠,色如丹。傥能擘破同分吃,争不惭愧洞庭山。”谜底是橘子。
“近来好裹束,各自竞尖新。称无三五两,因何号一斤。”谜底是丝巾。
“此物不难知,一雄兼一雌。谁将打破看,方明混沌时。”谜底是鸡蛋。
《红楼梦》中多次写到射覆的游戏情境,雅致有趣。《浮生六记》中也有:“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射覆为令”,“船头不张灯火,待月快酌,射覆为令”。可见射覆流传之久,深得人们喜爱。
5.猜枚与拇战。猜枚游戏源于射覆。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说:“猜枚乃藏阄射覆之遗制。”饮酒时,取若干小物件,如钱币、棋子、瓜子、松子、莲子和小果粒等,一人先将手放在背后,将小物件握于拳中后伸出,供人猜测有无、单双、个数和颜色等。猜中者为胜,不饮;猜不中者为负,饮罚酒。也有数次为一局,局负者饮酒,胜者不饮。
猜枚酒令游戏也称猜拳。元姚文奂《竹枝词》有句云:“剥将莲肉猜拳子,玉手双开各赌空。”猜枚酒令,涉及具物简单随便,又颇小巧有趣,人们喜爱至今。顺带说下拇战。拇战类似于猜枚,只是具物是手指本身,所以现在也称拇战为猜枚,又俗称划拳、猜拳等,是酒令游戏中传统而通俗的方式。明代王征福有《拇战谱》,专记划拳令辞。清代江藩《汉学师承记》云:“拇战分曹,杂以谐笑。”清沈复《浮生六记》有:“拇战辄北,大醉而卧。”都可见拇战简便易行,深得人们喜爱。
拇战也称拇阵,大概因拇指相搏,互争胜负,有如战阵而得名。清代赵翼诗曰:“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
以上我们按照文字类和游戏类择要介绍了几类酒令。以往人们把酒令区分为雅令、通令和筹令。雅令,大致与我们上述的文字类酒令相照应。重在考验人的学识、智慧和敏捷程度。要求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有点像文化人的智力竞赛,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来。而通令大致是我们这里介绍的游戏类酒令。通俗,简单,不必劳神,几乎人人可为。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筹令。
筹令非常古老,这似乎和古代人们喜欢占卜有关。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筵席说成“觥筹交错”,可见筹令的普及。筹令的筹大多是用象牙、兽骨、竹、木等做成,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越王竹……南人爱其青色,用为酒筹。”酒筹要插于相应的签筒内,行令时在座宾客依次摇抽一支,按签上标注的饮酒方式、方法、人数、杯数及要求所说令词等,组织说令行酒。其中令签之酒令多是当时多才好事之人操刀,其设计制作都别出心裁、耐人寻味。古代的酒筹也有行令时计数的用处。如元稹《何满子歌》有:“何如有熊一曲终,牙筹记令红螺杯。”
酒筹还是富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物件。从流传下来的一些酒筹叶子看出,酒筹设计印制精美,其上绘有历史故事,文雅别致。除了注明饮酒的方式、方法、人员和杯数等,还标有“敬宾客”、“敬老年”等字样,反映出我国古代朴实无华的劳动人民文明礼貌的思想。
与筹令属于同类的还有牙牌令。牙牌是民间牌类游戏用具,多用于赌博,玩法很多。相传起源于宋代宣和年间,牙牌最初是用象牙制成,后来也有兽骨制造的,也有骨牌之称。到明代又用硬纸制造,叫纸牌。另外,还有占花名。将若干根签放在签筒里,每根签上画一种花草,题一句古诗,并附有饮酒规则,行令时一人抽签,依签上规则饮酒,这些都是由筹令发展而来的。
这里再介绍一下骰子令。骰子令即利用骰子所行的酒令。骰子是最常用的民间游戏用具,相传是三国时曹植所造,最初是两个,用于游戏投掷,故又叫投子。因多用玉石做成,故又称琼。唐时加至六个,改用骨制,始有骰子之名。其六面分别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点,点中着色,故又称色子。其点色一般有红绿、红黑或白黑等几种,各面点色交错变化,掷之以决胜负。骰子在古代主要用于赌博,骰子除了用玉和骨做成以外,也有用木头制造的。
从酒令发展的历史来看,有个规律,就是由繁到简逐步演变。到了明清两朝流行“拧酒令”,也就是不倒翁。“拧酒令”是一种无锡的泥娃娃,也是一种专门的酒令工具,成盒成套,每次选一个,可以用手拧着使它旋转,停下之后,不倒翁的脸朝向谁,谁就喝一杯罚酒,粤人叫做“酒令公仔”。这种玩酒令的方法显得很有趣,老少皆宜,尤其不倒翁像个小娃娃,应该更合小孩的口味。汤匙令,在桌子中间放一只汤匙,急速转动,停止后汤匙的木柄指向谁,谁就是输家,就会被罚酒。这和今天的幸运转盘几乎相同。我们可以看出酒令游戏的不断演变,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