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好饮酒。有事没事喝两盅,家里来了客,都不免要备上一壶好酒,推杯换盏一番,似乎不喝酒就不算吃饭,不喝酒就不能尽地主之谊,不喝酒就不能尽兴尽情。于是,酒成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人说请客不叫吃饭,而叫“喝酒”。旅馆、饭店多数都称“酒店”。酒跟饭相比,雅致得多,也性情得多,更能体现中国文化中好客、讲礼、重仪的一面。其实,饮酒最初还真就是源自礼仪之需。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记载:“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周代有专门的官员掌管酒礼。根据《仪礼》,古时最重要的冠礼、婚礼、射礼、燕礼,都离不开酒。饮酒的品类、多少、先后都有严格的礼制。不过,酒礼最根本的还是有祭祀的意味。《诗经·周颂·旱麓》有:“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诗经·周颂·载芟》有:“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当然,饮酒也不乏娱乐的味道。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有:“宜言饮酒,与子偕老。”《诗经·小雅·鹿鸣》有:“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可见,无论宴会的场合,还是夫妻之间,酒都是调动情绪,促进情感交流的最好媒介。
周人讲的礼仪,最重德行,提倡养老之饮。周人的乡饮酒礼之中,饮者以年资排座次,饮酒的目的在于尊老敬长,确立了长幼之序。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三代以来尊老敬长的传统还是承袭了下来。在思想意识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尊老敬长对于安定社会环境、确立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孔子提倡孝道,认为年轻人应该奉养长辈。要使长者享有饮酒的礼遇,又要确立长幼之序,树立尊老敬长的社会风尚。《论语·为政》有:“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乡党》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有酒食给师长这是最基本的礼节。在行乡饮酒礼中,孔子让长者先出,以示恭敬。后来,无论是隆重的祭祀宴飨,还是情感的交流娱乐,酒都变得不可或缺。皇帝、诸侯祭拜天地要酒,百姓祭祀祖先神灵要酒,有接风洗尘酒,有壮行送别酒,有婚俗交杯酒,有节日饮的雄黄酒、菊花酒,乃至中国人有饭必有酒,有宴必有酒,有人必有酒。
酒带给人们生活的情调和隆重或热闹的气氛,显露出儒雅或豪迈的风度。文人相聚是雅致,侠客相逢是意气,将士对饮是气势,与歌伎共饮是风流,月下独酌是情调,饮酒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难怪有人效仿王国维给饮酒安排了三重境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此为第一种境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此为第二种境界。“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此为第三种境界。当然,这饮酒已超越了最初的礼仪、礼制,充满中国人的生活气息和味道。
(二)丰富多彩的酒仪
很久以前,流传着这样一首歌:“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可见,酒虽然产生很早,但夏、商时代不乏很多教训与饮酒无度有关,因此,关于酒的礼仪和风俗也应运而生。我国的酒礼大概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生丧酒。
1.剃头酒。孩子满月时要剃头。这时家里要祀神祭祖,摆酒宴请,亲友们轮流抱过小孩,最后就坐在一起同喝“剃头酒”。除用酒给婴孩润发外,在喝酒时,有的长辈还用筷头蘸上一点酒,给孩子吮,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像长辈们一样,有福分喝“福水”(酒)。
2.得周酒。孩子长到一周岁俗称“得周”。这时孩子已牙牙学语,在酒席间,由大人抱着轮流介绍长辈,让孩子称呼,这不仅增添了“得周酒”的气氛,还让人感受到了天伦之乐。
3.寿酒。古代为老人祝寿,一般都要举行盛大酒宴,以示儿女祝福之情,有的张灯结彩,贴红挂绿。人生逢十为寿,中国人喜欢吃寿酒。《史记·项羽本纪》有:“沛公奉卮酒为寿。”《史记·魏公子列传》有:“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可见,献寿酒、吃寿酒的风俗早已有之。据说,民间还有专门的寿酒。寿酒以南岳衡山泉水所酿白酒为基酒,配以灵芝、冬虫夏草、枸杞、山药、肉桂、茯苓、山茱萸、淫羊藿、泽泻、牡丹皮、黄芪、蜂蜜等十余种名贵中药材,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南岳又称“寿岳”,这酒也自然被称为“寿酒”了。不管怎样,中国人讲“五福寿为先”,人们都希望能够健康长寿。
4.白事酒。也称“丧酒”。民间称长寿仙逝为“白喜事”、“喜丧”,亲戚、邻里要到主家慰问,以示亲谊。
第二类是婚嫁酒。
1.订婚酒。订婚酒是婚嫁过程中仅次于结婚的一个关键性步骤,是正式婚礼的前奏曲。如今虽然婚俗简化了,但订婚酒是一定要吃的。双方的父母及关系近的亲友会约定见面,到时不仅喝酒,男方还要送上彩礼。送彩礼之后,婚约正式缔结,一般不得反悔。若女方反悔,彩礼要退还男方;若男方反悔,则彩礼一般不退。
2.喜酒,包括迎亲酒和别亲酒。在迎亲的大喜之日,男方家里要张灯结彩,大宴宾客,称为“迎亲酒”。而女方在女儿出嫁前一天,也会置备酒席,称为“别亲酒”、“辞家宴”,这时会叫上亲友和四邻,一起分享喜庆。
3.交杯酒。婚礼新人喝“交杯酒”十分严肃认真,因为从此以后,新婚夫妻就要风雨同舟,共同生活。古时洞房之中,要喝交杯酒,叫做“合卺”。卺,指将一个瓠瓜分成两半瓢,是古代婚礼时用的酒器。合卺的习俗始于周代,合卺的原意是指将瓠瓜分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执一个,喝酒漱口。可见,最初的交杯酒是不用喝下去的。到后来,交杯酒的习俗逐步演变。把两个有足的酒杯用彩色丝线连起来,新郎新娘互相交换饮一杯,称为喝“交杯酒”。现代人喝“交杯酒”常常是在婚礼仪式上,作为一个颇为逗趣的环节出现。
另外,婚礼三天后,女方也要设宴待客,称为“回门酒”。婚嫁的酒喝到这会就算是尾声了。
第三类是岁时酒。
1.散福酒。祝福的日子,一般在腊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之间,但不得越过立春,祝福这一天十分忙碌,前半夜烧煮福礼,到拂晓之前,摆好祭桌。次日凌晨开始祭神,家中男丁依辈分大小,逐个向外跪拜行礼。祝福祭祀完毕,全家人一起围坐喝酒,这叫“散福”。因这酒刚供过菩萨,是神赐之福,因而男女老少都喝,十分快乐。
2.新岁酒。除夕是守岁迎新之夜,一家人围坐团圆,必须要喝新岁酒。有人远在外地,不能回家过年,则要让出一个席位,摆上筷子,斟满酒,以示对远地亲人的怀念。梁代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中。”除夕夜饮用的有“屠苏酒”、“椒柏酒”等。古时还有“春节饮春酒”的说法,唐人呼酒为春。
3.清明酒。清明时祭扫祖坟要备上酒和各种祭品,祭过之后带去的酒菜要留下,酒要洒地以祭,而后回家喝清明酒。有些人家没去墓地祭祀,会在家中摆酒祭奠祖宗,俗称“堂祭”,祭后族人聚饮,这也是喝“清明酒”。
4.雄黄酒。端午的传统习俗要置“五黄”,即黄鱼、黄鳝、黄梅、黄瓜和雄黄酒,其中,雄黄酒是必备。这天家家门前要挂菖蒲、艾叶以辟邪,中午要喝端午酒,同样是辟虫秽。
5.桂花酒。中秋节要饮桂花酒,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桂花东酒。”我国用桂花酿酒有着悠久的历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即有“桂酒”,《九歌·东皇太一》中有“奠桂酒兮椒浆”。唐代酿桂花酒较为流行。桂花酒有开胃、怡神的功效,至今还有中秋节饮桂花酒的习俗。
6.菊花酒。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这酒便是菊花酒。《续齐谐记》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危,急令家人做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此祸乃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在这个故事里,菊花酒有保命的神奇功效。《本草纲目》说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身目、去萎、消百病”等。因而古人有食菊花的根、茎、叶、花的习俗,还酿制饮用菊花酒。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有的还加地黄、当归、枸杞等。清代则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称为“菊花白酒”。重阳节人们还饮茱萸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等。
第四类是生活酒。
1.新居酒,可分造屋与乔迁两大类。
2.和解酒,人与人之间有了纠纷,有人出面劝之和解,以酒为“中介”之物,于是出现了“和解酒”。
3.宴宾酒,饮酒宴客,以畅叙友情,自古以来,上自官府,下至平民百姓皆以酒会友。除游乐性的如“元宵赏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赏菊品蟹”等约亲友小酌外,尚有“洗尘酒”、“接风酒”、“饯行酒”、“送别酒”等。古人常在十里长亭处折柳话别,分手前必以酒饯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古绝唱,依依惜别,情之深厚,让人感怀。另外,还有“会酒”、“罚酒”、“谢情酒”、“仰天酒”等。
酒礼的作用还有很多方面。如祭祀:酒在祭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祭品。有酒才能进行奠祭,以表示人对天、对祖先的感情和心意。《楚辞》中不少篇章写到祭祀场面,如:“惠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如祝捷:古代战事频繁,军中打了胜仗,班师回朝,都要举行盛宴,开怀畅饮,庆贺胜利。据载,城濮之战晋军败了楚军之后,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襄王。襄王大喜,款宴晋文公,为晋文公加餐加酒,一则表示祝贺,再则以祝兴。
(三)酒德与酒礼
儒家学说在我国古代被奉为治国安邦的学说,几千年来被尊为正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酒文化、酒习俗也同样浸透着儒家的思想。对于酒,儒家最讲究“酒德”二字。在儒家的经典《尚书》和《诗经》中已经有了关于酒德的记载。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桀商纣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写道:“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可见,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这都是德行。饮酒也是一种饮食文化,这其中有很系统复杂的礼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酒礼是维持宗法秩序的一种方式。在一些重要场合,如果违反酒礼的话,轻则失礼,重则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说酒会乱性,饮酒过量,难免失去理智,所以古人就制定了饮酒的礼节。比如,在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都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时,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再坐入次席。长辈让晚辈饮酒时,晚辈才可举起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的话,晚辈是不能先于长辈饮尽的。
简言之,古代饮酒的礼仪大致有四个步骤: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以表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洒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再尝尝酒的味道,并加以赞扬使主人满意,现在人们还有咂酒的习惯;最后一饮而尽。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所以现在形容喝酒是酬酢之间,在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词。客人之间相互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一圈叫做一巡。一般敬酒以三杯为度,所以有酒过三巡的说法。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的人都要“避席”——起立,这是如今生活中常被忽略的礼节。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的饮酒习俗也多有差异。
中国人好客,在酒桌上也多有体现。主人往往希望客人多喝酒,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得失面子,没有尽到地主之谊。所以酒桌上便有劝酒之说,劝酒的方式大致有三种:“文敬”、“罚敬”、“互敬”。“文敬”指有礼节地劝人饮酒。一般酒席开始时,主人会讲上几句客套话,然后便是第一轮的敬酒。这时,宾主起立,主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暗示自己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这就是所谓的“先干为敬”。这种情况下客人一般也要喝完。“罚敬”是一种独特方式。为了能达到罚酒的目的,人们会制定出五花八门的规则和理由。如迟到的要“罚酒三杯”,还有上菜时鱼头所对之人要先喝一杯,等等。很多难免是牵强附会,强词夺理,但其敬酒之意却是真诚的,体现了中华民族淳朴热情的民风。“互敬”是客人之间的相互“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的理由,若是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那就得喝酒。在双方寻找敬酒理由的同时,人们之间的感情会随之得到升华。
另外,还有“代饮”之说,为了不失风度,也不扫人酒兴,那些实在不会饮酒的人,或已经饮酒太多的人,为了表达对敬酒者的尊敬之意,会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请代者有特殊关系。为了劝酒,酒桌上流传着很多有趣的酒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等等。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有很多民族有着很特别的酒礼。藏族人好客,在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会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然后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一手用中指和拇指在杯子里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酒礼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恩赐分不开,故在享酒之前,要先礼敬神灵。喝酒时,藏族人约定的风俗是:客人先喝一口,主人马上斟满杯子;喝第二口时,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再斟满;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藏族人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对女宾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有交杯酒之说,这时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同时主人会唱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君前君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
在某种程度上,传统的酒德、酒礼在今天已失去了特有的意义,但古人喝酒时流传下来的风雅、礼貌还依然保存在我们的酒文化中。饮酒是一种乐趣,是一种集智慧、娱乐、机智、快乐于一身的游戏。而酒令则是以文化入酒,是酒文化中的精粹。今天,我们掌握酒令的有关知识,并把它应用到饮酒活动中,可以调节气氛,增添乐趣,陶冶情操,使饮酒成为一种趣味盎然的文化活动。
(四)酒令演变
酒令最早萌生于儒家的“礼”中,所以上古有“一觞百拜”的酒令。《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中有:“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即在用“礼”约束的基础上,在酒宴上安排监督大家饮酒的“监”、“史”,他们的职责是用强制性的手段制约醉酒的人,不准饮酒过度,不准有失礼仪,违反规定的就要受到惩罚。由此可见,酒令虽是用来罚酒的,但客观上活跃了饮酒的气氛。行令就像催化剂,使席间气氛迅速活跃起来。
设置酒监、酒史,用强制性的规定来制约饮酒过度。从“礼”到“法”,这是酒令产生中一件有趣的事儿。还有种说法,酒令约产生于春秋初期。据汉初的《韩诗外传》载:“齐桓公置酒令曰:‘后者罚一经程(经程是一种饮酒器)!’”这表明春秋初年已有酒令了。到战国初期酒令由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礼”的意味逐渐淡漠。到晋代,石崇在他的金谷园别墅中宴客,不但令客人即席赋诗,且规定“或不解者,罚酒三斗”,从此产生了以诗为令进行罚酒的酒令。曲水流觞令和藏钩令就是魏晋人从民俗中发掘出来的趣味酒令。至此,原本是维护“礼”、专门为贵族所制定的酒令,在汲取了民间习俗之后,变得新鲜有趣。唐代,我国酒业兴盛,酒风甚浓,酒令花样众多。常见的有掷骰、射覆、酒筹、酒牌、文字令,此外还有击鼓传花、手势令、旗幡令、小酒令等等,其花样之新,门类之多可谓空前。元代以后,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酒令从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之间普及到民间普通百姓之家。明清时,酒令更是囊括前代,丰富多彩,具有集大成之意。凡人间事物、花草虫鱼、经史典故、风俗习惯、时令节气、唐诗宋词、小说俗语等等,均可入令。此时的酒令向着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文学酒令几乎运用了所有的修辞手段,雅令在娴熟中见经纶,俗令在随意中显风采。其行令只为劝酒,饮酒只为行乐。
(五)饮酒为何行令
行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饮酒行令好处多,概括起来,至少有三个:
一是调节气氛,增进交流。俗话说,饮酒最忌喝闷酒,如果席间彼此无话,则主人会感到窘迫,客人会感到尴尬,宾主双方都会不舒服,即使席间有一人默默无语,也会引起举座不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酒令,僵局很容易被打破,气氛就会活跃起来。
二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人人循令而行,打破了现实中的长幼尊卑。投壶掷骰,有益身心;分曹算筹,充满惊喜;击鼓传花,气氛热烈。败者罚饮,饮之甘心;胜者观饮,亦觉快意。
三是陶冶性情,激发才智。即席赋诗,即景联句,征引诗文,拆字贯句,说绕口令,讲笑话等,激发人们多方面的才艺,陶冶性情。因为当场构思,有时间限制,所以要求才思敏捷,学识渊博,这样就促进了思维能力,增进了才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