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艺文说荟-文史联姻——《美文》成功的抉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日前,在北京的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同中文系的老师对话,我谈到,当前,存在着“散文无文”的偏向。许多散文作品削弱了文学属性,背离了审美性指向,缺乏深度追求的自觉。散文是一个民族的心声倾诉、精神写意与心灵升华,承担着社会批判和人性烛照、灵魂滋养的责任。而现在有些作品失去个性化的支撑,忽视对人的自身的发掘,缺乏对于人的命运、人性弱点和人类处境、生存价值的深度关怀,未能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具体的人生形态,揭橥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在这方面,陕西的《美文》杂志起到了起衰救弊的作用。近年来,《美文》发表了许多分量颇重的文化大散文,有的状写沧桑流变,有的捕捉史影苍茫,有的抚今追昔,忆往追怀,都极具特色。这类文化大散文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亦文亦史,今古杂糅,思、诗、史融合。它们往往以史事为依托,从诗性中寻觅激情的源流,在哲学层面上获取升华的阶梯。通过文史联姻,使文学的青春笑靥给冷峻、庄严的历史老人带来生机与美感、活力与激情;而阅尽沧桑的史眼,又使得文学倩女获取晨钟暮鼓般的启示,在美学价值之上平添一种巨大的心灵撞击力,引发人们把对往事的留连变成深沉的追寻,通过反思与叩问,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创作实践表明,《美文》的这一选择是成功的。由于历史人物具有一种“原型属性”,本身蕴涵着诸多魅力。作为客体对象,他们有着一般虚构人物所没有的知名度,经过时间的反复淘洗,头上往往罩着神秘、神奇的光圈;又兼历史题材具有一种间离作用与陌生化效果,同现实题材比较起来,时空拉开一定距离有利于审美观照、审美欣赏,可以把读者带向陌生的语境。朱光潜先生说,“年代久远常常使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从前’这两个字可以立即把我们带到诗和传奇的童话世界。”是呀,我们小时候,不也常常被老祖母的“从前有一个什么什么”迷得如痴如醉吗?加之,历史题材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和空白较大的特点,有一种张力,像黑格尔所说,可以跳开现时的直接性,达到艺术所必有的对材料的概括化,因此,诗人、艺术家特别喜爱从过去时代取材。

    当前,历史题材的散文颇为行时,但问题确也不少。最遭人訾议的是有些文章用史实代替艺术,借助史料的堆砌来掩饰精神的缺乏,抹杀散文表达个性、坦露自我的特长,把本来应该作为背景的史料当作文章主体,见不到作者的个性特征、心灵体验,缺乏真性情、真情感。我觉得,这主要是写法问题,不在于文体或题材本身。关键在于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必须满足读者的现实期待。

    历史是精神的活动,精神活动永远是当下的,决不是死掉了的过去。俗话说,“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这种“替古人担忧”,其实正是读者的积极参与和介入,属于一种现代性的判断与选择。作家写历史题材的作品,实际是一种同已逝的古人和当下的读者,作时空暌隔的灵魂撞击与心灵对话,是要引领读者在重温历史事件、把握一些背景化真实的同时,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共同地思考当下,认识自我,提升精神境界。我很认同被称为“新历史主义之父”的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话:“不参与的、不作判断的,不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写作,是无任何价值的。”当年,歌德也是这样批评曼佐尼的:“如果诗人只是复述历史家的记载,那还要诗人干什么呢?诗人必须比历史家走得更远些,写得更好些。”

    (2010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