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一年谈话今宵多-在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表奖会上的发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98年6月15日)

    衷心感谢省委以及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对我的关怀与支持。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编辑、记者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要说介绍创作经验,正如荣获鲁迅文学奖,我觉得其他许多知名的、成就卓著的作家可能更有资格。却之不恭,我想着重谈一下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即保持自我、形成自我,又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哲人庄子曾经企望达到一种“大知”境界。但他分明知道,这种“大知”目标的实现,绝非个体生命所能完成,只能寄托在薪尽火传的生命发展历程之中。他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生是一次单程之旅,无限的期求与有限的生涯,这是摆在人类面前任何人也无法回避的悲剧性命运。

    由于时间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相联结的,一切作为都要在这个串系事件的链条中进行,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时间问题总是特别敏感,备加关注。古人说:“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还幻想有一位鲁阳公挥戈驻日,使将落的夕阳回升九十里。凡是智者、哲人,无不对于时间倍加珍惜。换句话说,珍视生命,惜时如金,正是一切成功者的不二法门。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珍惜时间的情结会越来越加重。特别是文人,对于流年似水、韶光易逝更是加倍的敏感。可是,时间又是一匹生性怪诞的奔马,在那些对它视有若无、弃之如敝屣的人面前,它偏偏悠闲款段,缓步轻移,令人感觉着走得很慢很慢;而你越是珍惜它,缰绳扯得紧紧的,唯恐它溜走了,它越是在你面前飞驰而过,一眨眼就逃逸得无影无踪。尤其是过了中年,“岁月疾于下坂轮”。弹指一挥间,繁霜染鬓,“廉颇老矣”。米兰·昆德拉说得很形象:一个人的一生有如人类的历史,最初是静止般的缓慢状态,然后渐渐加快速度。五十岁是岁月开始加速的时日。

    在与时间老人的博弈中,从来都没有赢家。人们唯一的选择是抓紧当下这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清代诗人孙啸壑有一首七绝:“有灯相对好吟诗,准拟今宵睡更迟。不道兴长油已没,从今打点未干时!”“从今打点未干时”,这是过来人的沉痛的顿悟之言。过去已化云烟,再不能为我所用;将来尚未来到,也无法供人驱使;唯有现在,真正属于自己。与其哀叹青春早逝,流光不驻,不如从现在做起,珍惜这正在不断遗失的分分秒秒。“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失晨之鸡,思补更鸣”。

    唐人杜牧说:“与老无期约,到来如等闲”。不知不觉的,我也过了花甲之年。回头一看,两万多个日夜已被抛在身后,这还了得!难道生命的基础不过是面对前尘影事,召唤遥远的感觉世界,只剩下淡淡的追怀了吗?昔日戏言衰迈事,今朝忽到眼前来。应该承认,思想准备是不足的。突然间,强烈地觉察到岁短心长,光阴迫促,时不我待。我曾题诗慨叹:“青春余梦感蹉跎,老去狂奔逐逝波。一卷未终天又晚,人间难觅鲁阳戈!”有些年轻人见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分秒必争、寸阴是竞,觉得不能理解。这也不奇怪,如同百万富翁体味不到穷光蛋“阮囊羞涩”的困境一样。世间许多宝贵的东西,拥有它的时候,人们往往并不知道珍惜,甚至忽视它的存在;只有失去了,才会感到它的可贵,懂得它的价值。

    我不懂得“百无聊赖”是一种什么滋味,每天都过得异常充实,“忙”是生活的主调。书籍越积越多,苦于没有时间细读;走了许多国家,足迹遍布九州,随手记下许多随感,苦于没有时间加工整理成文章;各地报刊约稿信雪片飞来,欠下了无数笔文债;许多优秀影视作品,朋友们再三推荐,却抽不出时间去看;长函、短简箧满桌盈,未能作复的为数不少。前人说:“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四项中我能对上三项,唯有“贪客过”没有做到,因为舍不得这点时间。朋友们也都理解,有要紧事必须找我,总是说,知道你忙,只打搅五分钟。我散步总是踽踽独行,并非生性孤独,只是为了便于创作思考。甚至睡前洗脚,双足插进水盆中,两手也要捧着书卷浏览,家人戏称之为“立体交叉工程”。

    创作切忌雷同,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如果千头一面,那么天地间又何贵乎有我这个人;如果千篇一律,那么文坛上又何贵乎有我这些文字!所以,散文创作中我苦苦追求自己的特有风格。我重视吸收、借鉴他人的长处,但耻于依傍,也忌讳模仿。如果听到有人说我的什么文章与某某人的相像,我便设法另起炉灶,改弦更张。“和尚在此,我却何往?”这总是很难堪的。当然,形成自己的风格,固属不易,但更难的还在于如何不断地超越自己,取得新的突破。一个作家最大的前进障碍,正是他自己营造的樊篱。他必须时时努力,走出自己现成的窠臼。

    新时期开始,我的散文格调比较清新,时代感比较强,但有时失之直白,流于清浅。我便下功夫钻研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西方哲学史,以及黑格尔的《美学》,注意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世界、感悟人生。逐渐地,自己感到作品的思想内涵,特别是美学意蕴较前厚实一些了。这大约在80年代中期。进入90年代,我体会到,散文应予社会人生和宇宙万物以深度关怀,融进作家深切的人生感悟,表露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格风范,实现诗、思、史的有机结合。散文随笔集《春宽梦窄》和《面对历史的苍茫》,都是这种追求下的产物。

    创新与突破,还体现在我对工作方式现代化的追求上。当世界已经走进信息时代,信息的处理速度已经超出了以往的理解力,“换笔”便成为一种新的诱惑、新的挑战。1994年年底,我下决心学习用电脑写作。当时周围的人“换笔”的很少,尤其是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更是望而却步。当我打开电脑书,也觉着“键入”、“回车”、“主菜单”、“任意键”等一大堆术语眼晕,更感到五笔字型输入法难以掌握。最后,各种艰难险阻还是被我征服了。文字编辑软件我也换了几回。先是用WPS,经过一年操作,达到熟练程度。后来听说UCDOS更好一些,于是又学用这种软件操作,确实尝到了甜头。今年初,友人又向我推荐WINDOWS和WORD软件,说它的编辑功能远远超过WPS,。自然,学起来又遇到许多麻烦。界面不同了,一个个的窗口,一个个的下拉菜单,由过去的“熟头巴脑”一变而为面目全非。术语改换了,功能键的作用不同了,操作方式也变化了,“删除”命令变成了一把形象的小剪刀,靠控制符编辑的文件变成了“所见即所得”……一切都变得陌生,不习惯。经过一个星期的刻苦磨炼,我终于能够熟练掌握,运用自如了。

    最近,北京一位学者著文:《未完成的王充闾》,说“王充闾永远不给自己寻找停下来的理由:多次获奖,没有使他陶然于种种赞誉,眷恋自己的留痕;年逾花甲,没有使他觉得老之将至,无力前行;省级领导的角色,忙碌而喧嚣的生活,没有对他产生太多的内心限定;……他选定了‘创化’这个永恒的状态,他始终觉得自己未完成。未完成是一种勇气,否定自己,走出自己,向新的目标前进。未完成是一种态度,在未完成中,生命还正年青。因为认定自己永远未完成,所以,王充闾把不重复自己作为艺术创造的标尺。打开他的几部有代表性的散文集,从《清风白水》到《春宽梦窄》,再到《面对历史的苍茫》,他的艺术视界始终是敞开的。没有固守已经形成的,没有排拒将要出现的,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内心命令奋飞:不断创造,不断发展”。

    是的,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人生,而不同的人完全可能让生命呈现出不同的相对长度。如何设法使生命永远成为一团烈火,一股清泉,燃烧着理想,流注着憧憬,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向着各种新的可能性敞开,永不封闭,永不凝滞,这确是一个富有意义而且引人深思的话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