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莱茵:访德随笔-波茨坦会议的瞬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提起位于德国波茨坦的西荠琳宫,可能许多外国人会感到陌生,但提起波茨坦会议,只要是对二战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会熟悉。尽管能够载入世界史册的会议很多,而这次会议因签署《波茨坦协议》改变了战后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一页。这次会议的会址正是西荠琳宫。

    从柏林出西南,沿途可以看见一片片湖泊和森林,犹如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水彩画,仿佛车在画中行。行约20公里,就进人了波茨坦。但是,你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这里是一座城市。据陪同我们的翻译介绍,哈韦尔河流经此地,形成众多的湖泊,让波茨坦成为一座被湖水和森林环绕的城市岛。

    波茨坦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4万。史料记载,1000多年前,这里是斯拉夫人的居住地。它最早出现在德国的史册中是公元993年,被人们称之为“在橡树之下”,足见那时的波茨坦已经是湖泊相拥,森林环绕,风景宜人。传说1660年的一天,勃兰登堡大选帝侯也即早期普鲁士王室的威廉,在外出途中偶然发现了这片土地,被它的别有天地的魅力所吸引,在此修建了宫殿。17世纪末,一大批在法国受到迫害的法国难民先后来到波茨坦。一向钟情于法国文化的普鲁士王室的达官贵人,容留了那些法国人,让他们在那里安居乐业。那些法国人和他们的后裔,经过多年努力,把波茨坦建成了一座带有法国风格的城市。因此,波茨坦又有德国的凡尔赛之称。从1701年普鲁士王国建国,一直到1918年共和国成立的一段岁月里,波茨坦一直受到普鲁士众多君王的青睐并在此大兴土木,先后建造了7个大宫殿群和相应的花园,分布在3个大型皇家园林之中,共计有50余处皇室建筑,其中的佼佼者便是著名的无忧宫。波茨坦因此也被称为宫殿和园林之城。在几百年间,波茨坦一直都是普鲁士王室在首都柏林之外的一个行宫城市。波茨坦有相当数量的建筑群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你随便进入哪一座宫殿,都可以从中看到历史的印痕,听到历史的回音,同时引发一些思考。

    与波茨坦以及德国众多的宫殿不同,西荠琳宫的建筑风格既不是华丽壮观的巴洛克式、也不是精致优美的洛可可式、雄伟壮观的哥特式;既没有一些建筑上象征着皇家权威的硕大的圆顶,也没有一些建筑上栩栩如生的众神雕塑。从外观上看,它非常普通,赭砖砌墙、红瓦覆顶,几个不知是实用性的还是装饰性的烟囱耸立其上,完全是英国古典庄园的风格。虽然它的占地面积不大,但四周是四季常青的园林,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树木不计其数,整个环境显得自然、清幽、宁静和安详,由此可以想象出,它的设计和建设者的初衷是把它作为远离尘嚣的田园别墅。实际上,我第一次走近它,也的确把它认作是一处乡间别墅。

    据西莽琳宫简介介绍,这座宫殿是由普鲁士皇帝威廉二世为他儿子(皇太子)和儿媳西荠琳修建,并以皇太子即威廉三世的夫人——西荠琳公主的名字命名的,始建于1913年,竣工于1916年。一战前后,皇太子及其家人悠闲、舒适地生活在这里。一战使德意志帝国被推翻,威廉三世成了末代皇太子,一家仍住在这里。二战时,威廉三世全家逃往荷兰。这座宫殿战后被收归国家所有。后来,它被一个富商购得所有权,并将它改建成了别墅。

    历史往往出奇不意地制造某个事件,而某个事件常常又带出某个名胜。比如中国河南商丘下属的永城市芒杨山,本来是一片极不显眼的丘陵,因为刘邦在那里斩蛇起义,让它一下名垂青史。同样,西荠琳宫可以说一直默默无闻,但却因一次会议举世闻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之间,苏、美、英三个战胜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在此举行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会议,这座建筑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炽热的目光。为什么三个战胜国的首脑会选择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召开如此重要的会议呢?我问了陪同我们的翻译,后来又看了一些相关的材料才知道,其实并没有什么背景或者说原因,就是因为西荠琳宫在二战后期的轰炸中没有被炸毁。也有的人说是斯大林独具匠心的选择,那只不过是没有充分根据的推测。

    我与同行的伙伴参观了波茨坦会议时的会议室、三国首脑的住室、以及陈列着不同内容的各个展室,一边走一边议论,一边思考,不时会生出一些想法。从它的正面大门进去,是一间大约40多平方米的大厅,当年波茨坦会议的中心会场就设在这里。大厅中央的一张栎木大圆桌上面,插着苏、美、英三国国旗,绕桌分放3把扶手椅,靠窗的一把为斯大林的座位,其余两把为杜鲁门和丘吉尔的座椅。会场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与会三国首脑的合影照片,照片上的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神态各异,表情复杂,各自的不同心思跃然镜头之上,日后多年的冷战局面已见端倪。事实上,这次波茨坦会议的历史作用在于它及时调整了三大同盟国之间的关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面临的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边界问题、对德国和其他战败国的处置问题等,基本上达成了协议,为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奠定了初步基础。但是,与会的三大国也的确各有打算,尤其是这次会议上把德国一分为二——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使骨肉同胞分离和敌对长达近半个世纪,从这一点说,是这次会议的一大缺憾。由此可见,政治家即使在美丽而宁静的田园中,考虑的也不仅仅是和平与和谐。

    让参观者感到有意思的是,在这座建筑里,斯大林的“红色”影子也四处可见。据说,主会场大厅的那个直径3.5米的栎木大圆桌,是根据他的指示在莫斯科定做,运送来的。桌布、椅套、地毯一律是庄严肃穆的鲜红色,而众所周知,红色是当时苏联红军的象征,也是革命胜利的象征、无产阶级的象征。至今,按照当时的原貌,宫殿外仍保留着用红色天竺葵组成一个巨大五角星的圆形花坛,耀眼夺目。据说,这也是会议前夕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设计建成的。斯大林选定了两个装饰最好的厅堂做自己的办公室和会议室,给英国首相丘吉尔安排了一个仅次于他的办公室和一个会议室,而把原来王子抽烟用的一个小房间安排给杜鲁门做办公室兼会议室。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是以胜利者和主人的身份出现在西莽琳宫的。不过,斯大林也没有忘记大局,精心安排了三方代表可以从三个不同方向同时进人大厅,在礼宾上避免了三国首脑谁先谁后的安排问题。

    西莽琳宫的100多个房间,如今大都成为展室,可以说是波茨坦会议的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就是一部波茨坦会议的完整纪录片。这次会议从7月17日至25日共开了9次会。此后,因等待英国大选结果而休会两天。那位二战中风云一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于7月28日在大选中下台,接替他的艾德礼以英国新首相身份参加会议。因此,会议前期众多的文献中还有丘吉尔的名字,而最重要的文献《波茨坦协议》文本上,除了斯大林、杜鲁门的签名外,代表英国签名的则是艾德礼。据说,在会议期间,美国总统杜鲁门曾收到一封电报,上面写着“儿诞生了”,意思是告诉他美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了。用原子弹攻击日本的命令,也是杜鲁门在波茨坦签署的。波茨坦会议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中、美、英三国在7月26日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规定的条款必须实施,进一步确认了台湾归还中国、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

    离开西荠琳宫,我的心情很长时间没有恢复平静。尽管我在那里停留很短暂,但心中留下的痕迹却十分深重,思考也十分深沉。想一想德国人民在二战后近半个世纪骨肉分离的痛苦,无论当时与会并且在改变一个国家现状、一个民族命运的条约、文件上签字的任何一个政治家,是否有过稍许的犹豫、踌躇或者不安?这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它留给以后的政治家们思考的则是,政治家必须具有宽广的胸襟、深远的目光,不仅要考虑自己国家的利益,更应当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国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人民的不同利益需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