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对外宣传论文集-加强广播影视对外宣传工作应对敌对势力舆论对抗和意识渗透的调查及政策研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尹代国 尹莎

    【摘要】加强新形式下广播影视宣传工作,就是巩固扩大“西新工程”成果,有效抵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和以达赖为首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舆论对抗和意识渗透,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建立起反分裂、反渗透的空中屏障。充分发挥广播影视在西藏的特殊优势和作用,坚决把反动有害的声音压下去,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为实现我区“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构建和谐西藏、平安西藏、小康西藏、生态西藏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加强对外宣传 抵御 意识渗透 调查研究

    广播影视是当今社会覆盖面最广、渗透力最强、传播效率最高、受众最多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但是应该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而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全球化”趋势。早在30年前,坚持技术具有决定力量的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大胆预言“地球将变成一个村庄”,电子信息瞬息万里,全球生活同步化,时空差别不复存在,海角天涯刹那可达。30年后的今天,果如麦氏所言。随着传播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就为广播影视有效传播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新的方法。

    西藏广播影视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肩负着党的宣传任务,它作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有着自己的独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西藏广播影视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和宣传手段,保持了应有的地位,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它的优势和作用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特别是近些年来,西方敌对势力,采取了“软渗透”和“硬杀伤”的对华广播策略,加大了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步伐。据资料显示,他们把西藏作为“西化”、“分化”中国的突破口,实施战略计划的主要目标,他们支持达赖集团利用“西藏问题”搞乱西藏,利用宗教问题进行煽动,妄图实现“西藏独立”。达赖集团勾结国际反华势力,借所谓“人权问题”大做文章,企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从表面上,“西藏问题”是西方国家热衷的人权、民族、宗教和环境等问题,但其背后却包藏着国际反华势力分裂中国的祸心,正如著名藏学家张羽新指出的:“所谓‘西藏问题’从出笼就有鲜明的侵华、反华胎记。‘大藏区’也好,‘高度自治’也罢,都是西藏‘独立’的变种。”2008年,在拉萨发生的“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就充分证明了这点。西方敌对势力和以达赖集团为首的分裂势力,他们利用广播等媒体加紧对西藏自治区进行“西化”、“分化”,加紧进行舆论对抗和意识渗透,与我们争夺阵地,争夺群众,争夺人心。他们的意思渗透,对我区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场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中,西藏广播影视工作将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重大课题。因此,加强广播影视宣传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我们要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充分发挥广播影视的优势和作用,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建立起反渗透、反分裂的空中安全屏障,坚决打赢这场精神领域里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为实现“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建设和谐西藏、平安西藏、小康西藏、生态西藏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近年来西藏广播影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

    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9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对加强西藏、新疆等边远省区广播覆盖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简称9·16批示)。为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西新工程”的重大战略部署。“西新工程”实施7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下,在国家广电总局、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西藏自治区顺利完成了“西新工程”一、二、三个阶段的光荣任务,第四个阶段的工作正在稳步向前推进。随着“西新工程”的全面实施,给西藏广播影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西藏的广播影视业同西藏自治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一道,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1 夯实了基础、增强了实力、扩大了覆盖面

    在2000年实施“西新工程”以前,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与全国兄弟省(市)广播电视相比,不仅广播电视发展起步晚,而且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广播影视整体实力也明显落后于内地兄弟省市。实施“西新工程”以后,西藏广播得到快速发展,国家投入巨资,购进了国内先进的播出设备,淘汰了沿用了40多年的模拟播出设备,于2002年5月1日,“西新工程”设备正式启用。至此,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系统基本完成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变,实现了自动化播出,这是西藏广播发展史上的飞跃,它不仅改变了广播传输手段,提高了收听效果,而且极大地拓宽了西藏广播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目前,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已开办了藏、汉语共4套节目,其中有3套上星播出,广播节目的上星播出,不仅大大提高了广播在西藏的人口覆盖率。据资料显示,西藏广播的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前的68%增加到了2007年的87.80%。与此同时,在“十五”期间,我区还完成投资1.8亿元人民币,在全区建成了4000多座村级广播电视台,完成了70多个县(市)、7333个乡镇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光荣任务。随着“西新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和完成,广播频率的增加,播出时间的延长,加上广播和电子对抗(干扰)实验的成功,全区主要城镇基本上压制了境外广播的空中渗透,西藏自治区空中广播敌强我弱的态势也基本得到了改变。与此同时,极大地解决了西藏自治区广大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目前,全区乡镇行政村以上的群众都能看到6套电视节目和2套以上的调频广播。

    1.2 广播频率不断增加,日播出量不断延长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由1978年底开办的2个频率(即藏语新闻综合频率、汉语新闻综合频率)增加到2008年的4个频率(新增藏汉语各1个频率);全台节目的日播出时间由1978年的每天24小时增加到2008年的80小时零5分,全天转播中央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节目时间达80个小时。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自办节目和转播中央台节目播出量达160小时零5分钟,已走进全国省级广播电台总播出量的前10名。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1月1日和2002年1月1日,西藏广播电台汉语新闻综合频率、藏语新闻综合频率延长播出时间后每天播音分别达到21小时30分钟,第一次实现了与中央台同步。频率的增加、播出时间的延长有效地压制了境外广播和敌对势力的占领和渗透,守住了这片纯洁的空间,这是“西新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1.3 极大地提高了藏语广播(民族语言广播)节目的译制能力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节目的译制制作量由2000年的每年2200小时增加到2008年9912小时30分,是实施“西新工程”前的4倍多。随着藏语广播节目译制制作能力的增加和制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藏语广播的收听率,还辐射到了临近的兄弟省(市)。

    1.4 加强以拉萨等中心城市的调频覆盖,彻底改变了空中广播敌强我弱的态势

    拉萨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在2000年以前,只有一个频率覆盖,而且日播出时间只有4小时~5小时。拉萨调频发射覆盖工程于2001年10月1日竣工投入正式运行以来,调频发射中央台1、中央台2、首都英语、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汉语频率和都市生活频率6套节目,这6套节目在拉萨市区全部实现了调频覆盖,取得了空中覆盖的绝对优势,拉萨的城镇居民、机关、学校等广大听众都能收听到清晰、优美的西藏调频广播节目。

    1.5 加强了对外宣传的力度,新开办30分钟的《圣地西藏》对外英语广播栏目

    2002年5月1日,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在藏语新闻综合频率中开办了30分钟的《圣地西藏》英语栏目。这个栏目作为西藏台向国外听众介绍西藏的一个“窗口”,也是国外听众了解西藏的一个渠道。这个节目开播以来,收到了英国、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热心听众的来信达2500多封,由于加大了藏语广播和英语广播的宣传力度,收听藏语广播的听众群不断增加,来信不断增多。对此,西藏台曾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肯定,并指出“很好,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同时,也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西新工程”实施7年来,西藏广播事业有了空前的发展。从硬件建设上看,国家投入巨资购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取代了落后的技术设备,实现了由模拟到数字、自动化播出的新飞跃。从软件上看,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经过多次节目改革和调整,大幅度地延长了播出时间,增加了频率。西藏电台藏汉语节目的质量普遍提升,凝聚力、影响力、感染力不断增强,收听效果明显改善,听众与日俱增。我们还惊奇地发现,在这短短的7年时间里,西藏广播事业的发展速度无论是质还是量上都是过去40年发展速度的2倍。可以说,“西新工程”给西藏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广播对外宣传工作,把西藏广播做强做大夯实了基础。

    实施“西新工程”以来,西藏电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藏语卫视在尼泊尔落地,目前藏语卫视已实现24小时播出。西藏广播影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难题。

    1.5.1 硬件建设上去了,软件建设没有跟上去。近几年来,西藏广播电视每年都有新动作,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但是频率和频率、频道与频道之间、节目与节目之间的雷同化和模式化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节目内容单调,缺乏特色和新意。目前,西藏电台有4个频率(藏语2个、汉语2个),西藏电视台有了3套节目,从日播出时间上看,尽管节目播出时间延长了,但有的节目质量不高,形式呆板,没有认真研究受众的需求,尤其是受众的心里和收听习惯,以及根据受众的层次不同来设置节目和定位。因此,我区广播电视节目可听性、可看性不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1.5.2 广播电视频率频道权威品牌节目少,频率频道专业化不高。叫得响的具有本地特色、民族特色的节目更少。

    1.5.3 节目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严重不足。“西新工程”在硬件建设方面解决了播出、发射和接收(落地)等问题,但是,因事业经费不足,广播电视的自采能力、译制制作能力还很薄弱,广播电视的发展与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品牌节目少,节目资源严重不足。

    1.5.4 对外宣传深度、广度不够。

    1.5.5 广播电视发展的后勤不足,广电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2.充分认识西藏广播在对外宣传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当今社会正处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广播作为传播信息最快捷、渗透力最强的先进电子媒介。广播的信号采用无线发射、中波、短波、调频、调幅等传播方式等多种多样,覆盖面广,它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收音机体小灵活、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便于接受。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学习节奏加快,人们在工作学习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收音机就成了他们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时代正在变化,广播在变革,重新认识广播,特别是西藏广播的特殊优势和作用,加强和改进我区广播对外宣传工作,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分裂势力的意识渗透。坚决打赢反分裂斗争主动仗是西藏广播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找准突破口的重要基础。

    2.1 从西藏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上看加强西藏对外宣传工作

    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人口280多万,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区域自治区。它与印度、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被称为祖国的西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山高纵横,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不发达。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社会文化程度较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特别是占全区人口80%以上的广大农牧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那么,怎样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怎样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西藏、平安西藏、小康西藏、生态西藏的伟大号召变为全区人民的具体行动和伟大实践,就要靠舆论宣传。从我区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主流媒介来看,它的性质都是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都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光荣任务,它们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只是各自的宣传方式和手段的不同。无论是从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还是改革开放,西藏各个历史阶段发生的巨大变化,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与这“三大主流媒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智力支持发挥的重大作用分不开。但是,西藏目前与全国相比,仍然是交通不便、能源奇缺、经济不发达、群众文化水平低,看报、看电视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据初步了解,拉萨市机关、居民可以看到当天的报纸,报纸送到地区最快的也需要2~3天,报纸送到县、镇(乡)就得一周左右,甚至更长时间。有的乡镇只订有几份报纸,群众个人订报的不多,而且报纸大都在乡镇长手里,群众看报纸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再说电视,西藏电视发展刚刚20年,尽管电视在西藏发展速度迅猛,但是,由于能源奇缺和经济欠发达,边远山区的群众还看不到电视。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区大约有近100万农牧民没有用上电,约占全区280多万人口的1/3。同时,西藏贫困面比较大,贫困程度比较深,还有60多万人没有脱贫。由于没有电,有的地方老百姓看不到电视,还有部分群众由于经济贫困还一时买不起电视机。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就成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准确、及时收听到党和国家的声音,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比如,2008年4月14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一封日喀则地区康马县嘎拉乡琼桂麦村31位农牧民联名向全区农牧民发出的倡议书。倡议书中说:“我们从广播中知道了拉萨发生的‘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真相,是达赖集团及境内外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煽动的事实,我们全村人表示强烈谴责和极大的愤慨。倡议书中号召全区农牧民要认清形势,团结一心,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珍惜现在拥有的和谐、稳定、幸福的生活,用实际行动回击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并表示,达赖搞分裂,西藏各族人民坚决不答应。分裂不得人心,破坏必遭失败。”之后,广电局派出广播电视记者深入到嘎拉乡琼桂麦村进行了实地采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位执笔写信的是一位广播的忠实听众,名叫白玛朗卡。他说:“在这个偏僻的山村收音机就是我们的耳朵和眼睛。”这个村的绝大多数村民都是靠着收音机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据听众调查资料显示,西藏广大农牧区约有70%以上的家庭都有一到两部收音机,而且广大农牧民在农忙时,把收音机随时带到田间、地头和牧场。可以说,广播成了广大农牧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已走进雪域高原寻常百姓家。

    2.2 从发展和稳定的工作大局,从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看加强西藏广播对外宣传的特殊性

    西藏自治区是一个政治上十分敏感的地区,又是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区。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西藏自治区一直处于同达赖集团和西方敌对势力斗争的最前沿。我们同达赖斗争的主战场是在精神领域。因此,西藏广播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正面宣传西藏和揭批达赖两大任务。这也正是充分发挥广播在西藏自治区对外宣传中得天独厚的特殊优势和作用的关键所在。

    自西藏广播在高原诞生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央关于新时期西藏自治区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政策和总体部署,在藏语广播频率中开办了对外广播节目。近50年来,西藏广播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事实为依据”的对外宣传方针,开展了有理、有利、有据的舆论斗争。用大量翔实的事实报道了和平解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入揭批达赖分裂势力与西方敌对势力互相勾结,妄图搞“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的图谋。西藏广播电视在反分裂宣传中,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在国际上树立了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新形象。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敌对势力是达赖集团和“藏独”分裂势力的幕后支持者。2007年以来,特别是处于“后达赖时期”以来,达赖集团变换手法,以“高度自治”为旗号,围绕“谈判”问题大做文章,大肆宣扬所谓“不要求独立”,只要求自治的“中间道路”,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掀起新的一轮“西藏问题”国际化浪潮。2008年在拉萨发生的“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就再一次暴露了达赖集团与国际反华势力相勾结,破坏北京奥运会,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因此,面对当前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的尖锐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西藏广播影视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要充分发挥广播影视这个重要舆论阵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用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等大量铁的事实,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让广大群众进一步认清达赖在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段上的欺骗性,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和浓浓的舆论氛围,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西藏、发展的西藏、变化的西藏。

    3.政策、对策的研究

    针对西藏自治区处于反分裂、反“西化”与“分化”斗争的前沿,广播影视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反分裂斗争的重要任务。要不断加大对广播影视的投入,加强阵地建设。

    3.1 政策方面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对广播影视工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多方面灵活措施和优惠政策。我们认为在加强广播影视阵地建设方面还需要政策支持,给西藏广播影视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

    一是解决西藏卫视在内地兄弟省、市落地问题,需要中央政策和有关部门的协调。

    二是西藏广播要像内蒙、新疆那样走出去,走出区门,走出国门,就要着力解决西藏藏语广播在尼泊尔、印度等藏胞聚居区落地问题,也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的投入。

    三是青藏铁路通车后,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不断涌入,也为西藏广播影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要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应对敌对势力的舆论对抗,这就必然要把西藏广播电视做强做大,才能适应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反分裂斗争的需要。

    四是建立西藏对外广播电台,使用藏语、英语、印地语等播音。这是加强对外宣传的需要,是维护祖国统一、西藏稳定、反对分裂的需要。目前,开办对外广播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这就需要中央给政策支持。

    3.2 资金投入方面

    从境外电台来看,对西藏自治区进行空中渗透的都是大功率、多频率,而我方仍处于被动防御中。如何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就要加强阵地建设,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软件建设和投入。二是加大发射功率,增强有效覆盖,也就是要在“西新工程”延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

    在加强广播影视的阵地建设中,除了国家投入外,不足部分,国家和自治区是否可以给予贴息和低息贷款,用于西藏自治区广播影视业发展和加强对外宣传。

    3.3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方面

    西藏广播电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要加强和改进广播影视宣传工作,就要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一方面加强培训,另一方面从内地引进人才,要给人才培训,人才引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还可以采取到内地挂职锻炼,短期培训的方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4 解决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加大软件建设的投入

    西藏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在逐步加强,但是软件建设没有跟上。上面要求广播电视要不断增加频率、频道、延长播出时间,做到24小时播出,由于电台、电视台人力、物力、资金严重不足,频率、频道增加了,节目时间延长了,经费没有相应增加,这就很难办好节目。所以要不断加大藏语广播电视节目的译制量,提高译制制作水平就要增加投入。

    综上所述,要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的舆论对抗和意识渗透,就必须强化对内、对外广播电视宣传,抓好阵地建设,发挥自身的优势,打好主动仗,积极、稳妥地推进广播影视改革,不断创新广播影视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才能真正实现把反动、有害的声音压下去,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将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

    (作者简介:尹代国,男,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尹莎,女,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主持人。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京中路41号。邮编:850000)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