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9年讲座精选-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09年,文化部授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文化创新奖”,这是市民大讲堂自开播以来取得的最高荣誉。2009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在前五年的基础上,在各主办、协办和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次获得了国家级奖励。2009年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相对于2008年,大讲堂采取了两种创新性措施。

    首先,主、分会场良性互补,推动讲座走进市民生活。2009年,市民文化大讲堂在深圳六个区和三所高校(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大讲堂分会场。十大分会场的设立使得距离市中心区较远特别是特区外的市民也能够更便捷地走进大讲堂,共享文化盛宴。市民文化大讲堂主会场仍设在人流量大、设备先进、交通便利的深圳图书馆报告厅。深圳图书馆每周五通过读者短信平台向读者手机发送本周六、周日的讲座预告,每周有近9000人收到当周的讲座短信预告。通过主会场与分会场讲座良性互补,有效地扩大了讲座受众的覆盖面。现场听众不仅有机关公务员、离退休干部、公司职员、个体工商业者、在校大学生,还有相当部分的外地来深建设者。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听众与嘉宾踊跃互动,普通市民与专家学者在大讲堂找到了对话的平台。市民赞誉大讲堂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大讲堂的忠实听众们还给自己取了个有趣的称号——“堂粉”。

    其次,完善立体多元传播网络,影响力辐射全国各地。为了充分发挥“一次讲座、多次传播”的辐射效应,大讲堂始终把宣传工作作为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2009年,大讲堂讲座现场直接受众累计达4万余人,而通过媒体二次传播的间接受众高达上千万人次。2009年,《市民文化大讲堂》电视专题栏目在深圳电视台66套节目中收视率进入前十位,最高收视率为4.19%,平均收视率达2.09%,相较2008年同比增长35%,创历史新高。大讲堂电视栏目还作为广电集团“走出去”项目,先后在桂林、太原、湖北、济南、郑州五地合作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播出。2009年5月,大讲堂栏目通过深圳卫视(B版)成功落地港澳台地区。据统计,2009年,各地新闻媒体对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共做了124次报道,其中《光明日报》1次,《中国文化报》3次,《深圳特区报》45次,《商报》38次,《晶报》22次,《晚报》4次,《南方日报》1次,《广州日报》1次,《宝安日报》1次,人民网1次,新华网1次,中国经济网1次,文化传播网1次。大讲堂官方网站经过3年的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12月31日,网站总访问量超过280万人次,网站视频累计点播超过140万次,各类信息发布37971篇,会员及论坛系统总注册人数2732人。网站开展了“市民对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看法”问卷调查,共收到网上问卷调查12835份;举办了三期网上会员参与夺奖活动,共13000多人次参加,获奖200多人(获奖人含全国各地会员)。“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网站始终保持在百度、谷歌、雅虎同类网站搜索的第一名,点击率达310万人次。移动视讯是大讲堂在2009年开辟的一条新的传播渠道,2009年3月16日起,《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正式在深圳广电集团移动电视频道精编播出。移动视讯每天影响着600多万移动人群,目前分布在全市近20000多个电视终端,涵盖了公交,地铁、楼宇、商业街、私家车等多个不同的播出平台,播出到达率高,范围广泛,影响深远。市民文化大讲堂以电视、报纸、移动视讯、网络为主体的立体多元传播网络日益完善,将大讲堂的社会影响力辐射至全国,扩大了大讲堂在全国的品牌效益。

    本年度,市民文化大讲堂继续沿用主题系列化的方式,每月设定一个主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主会场严格遵循当月主题安排,分会场原则上应遵循当月主题,如遇特殊情况,经大讲堂组委会同意,可作相应调整。2009年市民文化大讲堂共分为7个系列:新中国60周年系列、礼仪文化系列、励志教育系列、养生文化系列、创新文化系列、婚姻家庭系列及文学艺术系列,共邀请了厉以宁、高占祥、吴建民、海闻、张继钢、郁钧剑、韩少功、康洪雷、毕淑敏等105位主讲嘉宾,推出了104场精彩讲座,其中在深圳图书馆主会场共举办78场讲座,各区及高校分会场共举办26场讲座,现场直接听众累计达4万余人。

    本书由104场讲座文稿中精选的71篇文章集结而成。本书的选编出版工作得到了各位主讲嘉宾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组委会

    2009年12月30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