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父赵寿山已经去世20多年了。他在有病期间,曾手录毛主席提出的“革命接班人必须具备的五个条件”,赠我留念。我每次看到叔父这些遗墨,就思绪不断,深切怀念。
我童年时,在本村善慧小学上学。有一天晚上,师生和乡亲们到镇上去看电影,当时还是无声电影,当放映叔父在抗日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的片断时,大家都高呼抗日口号,并热烈鼓掌,异口同声称他是真正的抗日英雄。
叔父有一次回乡,汽车开到村外就停下了。他走出汽车,看见老人就拱手,遇到乡亲就问候,还到乡党家中去,坐在炕上和大家拉家常。他对农业生产和幼儿入学非常关心,总是劝说乡亲们无论如何要想法送孩子上学。
我在城南上中学期间,叔父常年在外,很少见面。偶尔见到时,他总是鼓励我努力学习,坚持锻炼。我虽不会说什么,但心里却明白,这是他对我的要求和希望。后来,他在甘肃武威任职,叔母曾带我去住过一个月。他习帖练拳,从不间断,另外还抽时间阅读文史,学习外语。他曾给我讲过许多故事和名言,对我启迪很大。
叔父到延安后,敌伪数次抄了我们的家。当时我已高中快要毕业,家庭遭难,身处危境,但我始终把叔父的教诲记在心中,奋发图强,坚持锻炼,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并考入了西北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叔父先在青海省任职,见面的机会很少。当他被调到陕西工作后,我当时在大区公安部门工作,同时他也是我们负责警卫的首长之一。有一天晚上,夜已很深了,但他还在阅读党的文件,我劝他休息,他说:“只有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更好地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在教育我们时,他总是把坚决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作为中心内容。叔父爱让我给他读报或者和他下象棋,他在谈话和娱乐中,时常教诲我要把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作为共产党员的起码条件。
叔父调北京后和在陕西一样,非常关心我省的生产建设和许多老同志的生活,经常托顺人问候。我记得,每次省里党政代表到北京开会或秦腔剧团来京演出,他如果人在北京,总要亲自到火车站或飞机场接送;有许多同志还来他家看他,很热闹,很亲切。
我还记得,有一年叔父和杨老(明轩)一同回陕视察,省市许多领导同志都到大厦看望,并要我们热情接待,参观时要有领导同志陪同,介绍情况,看秦腔戏时要叔父点戏。他当时曾说,“咱们国家还不富裕,接待中一定要贯彻勤俭节约的方针,都是熟人,那里有戏看就行了。”经我们领导解说后,才点了几个折子戏。当时,我们发的票很多,顺便招待了住厦的内外宾。
叔父在京病故后,我从中央的悼词中,从以后许多同志的怀念文章中,详细地知道了叔父英勇顽强、艰苦战斗的一生。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的解放和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贡献了毕生精力,实现了他的夙愿。他的身影,我们怀念,他的教诲,我们始终铭记在心。
(1988年10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