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给吃货的美食笔记-以葱爆糟溜着称的鲁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且民族众多,因此,在客观上就决定了我国饮食我多样化和丰富多彩,单以不同风味的特色菜肴来说,如果一个人从我国的东边走到西边,再从南边走到北边,恐怕不重样的吃上几年也吃不尽。足见我国美味佳肴的丰盛,当然,这不是表明我国的人们更好吃,它是在标明我国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谈及自己家乡的风味小吃,大家都会说不尽,道不绝,像北京的脆皮烤鸭,陕西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等等闻名全国,数不胜数。

    在这么多香甜可口的美食中,最让我喜爱的,便是山城重庆的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不仅吃起来麻辣鲜香而且颜色五彩缤纷。嫩白的豆腐丁排着整齐的“队”站在盘中,穿上了用鲜红的辣酱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火红火红的一片,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外酥里嫩的肉沫,绿色的葱花散落在盘中,就如同一片片绿叶,沾着辣酱的豆腐丁成了一朵朵盛开的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不时,从盘中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真令人垂涎三尺!

    看上去,麻婆豆腐的做法是十分复杂的,其实非常简单:把豆腐切成一个正正方方的小块,让它们一个个“跳”入热气腾腾的水中热热“身”,再把它们捞出来,一会在用。接着,把肉切成极小的块,用植物油把肉块抄酥。然后,向锅里倒入适当的油,打开开关,向油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和姜片,等油在七、八十度时放入豆腐丁,再加上适量的淀粉,翻抄几下,再加入适当的盐、黄豆酱、豆瓣酱,点上一点白酒,最后用小火慢慢烧两分钟,在快起锅时加入少许的味精,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吃麻婆豆腐也是很有讲究的。吃时,先夹上一块豆腐,多沾一些盘中的辣酱,把它轻轻地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吃上去,麻麻的,辣辣的,这种味道一下充满了嘴的任何角落。我吃的时候,喜欢先把豆腐上的辣酱舔一舔,顿时,辣酱的麻和辣味一下“扑”入嘴里,再吃豆腐,嫩嫩的豆腐从嘴里一过,顺滑爽口,这样的吃法,吃到了麻婆豆腐别具一格的风味。如果你幸运的话,还能够吃到一点点的肉沫,外酥里嫩,更一步增添了麻婆豆腐的风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中国的美食丰富多彩,最具特色的地方风味更是数不胜数,我们只有慢慢欣赏,一一品味。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地域、气候、历史、资源、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和相应烹饪技艺的饮食体系,且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为各地所公认,这就是菜系的由来。

    我国清代初期,鲁、苏、粤、川菜形成最为影响力的四大菜系,至清末又加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于是有了“八大菜系”之说。

    以后菜系虽不断发展,但仍沿用“八大菜系”作为基础。“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别具风韵,其菜肴特色也各有千秋。

    鲁菜为八大菜系之首,又称山东菜,是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它集山东各地烹调技艺之长,兼收各方风味特点而又发展升华,经过长期演化而成,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齐鲁大地,物产丰富,水陆杂陈,为烹饪文化的发展和山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鲁菜在宋代已初具规模,被称为“北食”。据《孔府档案》记载,鲁菜在明清两代已经形成菜系。至清末民初,鲁菜在京城已经相当红火了。

    鲁菜分为许多支系,其中较大的三个支系,一是胶东菜,也称福山菜;二是济南菜,也称鲁中菜;三是济宁菜,主要指孔府菜。

    【济南菜】

    济南的烹饪大师们利用丰富的资源博采众长,上至山珍海味,下至瓜果菜蔬,菜品讲究清香、鲜嫩、味纯,“一菜一味,百菜不重”,用济南菜尤善用汤,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在北魏名著《齐民要术》中就曾记载了—种汤,用鸡鸭猪排反复熬制币成,但最后煮成的汤却如茶水一般清冽,其秘诀就在于熬制后,还要用鸡腿肉、鸡脯肉泥来吸收汤中的残渣,然后过滤而成。当年京城鲁菜名店泰丰楼名厨马玉良每天吊汤,以至于“马连良的腔,马玉良的汤”这句顺口溜在当时广为人知。

    “糖醋黄河鲤鱼”是济南菜中的传统名菜。《诗经》中有食用黄河鲤鱼的记载:“岂食其鱼,必河之鲤”。据传孔子得子后,鲁昭公送鲤鱼作为贺礼,孔子遂为其子取名为孔鲤。厨师在制作时,先将鱼身割上刀纹,外裹芡糊,下油炸后,头尾翘起,再用著名的洛口老醋加糖制成糖醋汁,浇在鱼身上,香味扑鼻,外脆里嫩。

    此外,相隔不远的泰山风味也飘溢到此处。泰山由于多建寺庙,僧道络绎不绝,香火隆盛,因此色调淡雅、口味滑嫩的素菜颇受膏睐。如泰山豆腐宴就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泰山豆腐,用小石磨推磨,用泰山水成浆,经过多道工序的细心制作,无苦味,无涩味,细嫩如玉似脂。宴会时有多达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选择,如一品豆腐、八仙瑶池聚会、佛手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都是上品。

    【胶东菜】

    胶东菜最早起源于福山,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当地人天赋善烹,产生过许多烹饪世家。福山城北有个小村叫銮驾庄,这赫赫冠名大有来头。据说,此村有人在宫中为皇帝伺候御膳,很得皇上的赏识。当他晚年告老还乡时,其他御厨烹制的菜肴却很难讨得皇上的欢心,最后皇帝只得派人用半副銮驾(只有皇帝才能坐一副)将他接回宫中,继续为皇上从厨。

    由于临海,胶东菜承袭了海滨先民食鱼的习俗。烹制海鲜,口味以鲜夺人,偏于清淡,少用作料提味,但风味繁复微妙。比如一条偏口鱼,可以被烹制出爆鱼肝丁、糟熘鱼片、糖醋鱼块、鱼包三仔、瓤八宝鱼等上百品种,令人称奇。

    【孔府菜】

    孔夫子是个美食家,不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有一系列“不食”的主张,如“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馁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吃菜的讲究随着孔门日盛而越发细致丰富。明清时期,鲁菜大量进入宫廷,成为御膳珍品。乾隆皇帝为了标榜尊贤之心,曾八次驾临孔府,并将女儿下嫁给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嫁妆里就有一套“满汉宴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这更促使鲁菜系中的奇葩“孔府菜”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官府菜必然讲究规格,孔府宴分三六九等,不光有寿宴、喜宴、家宴、便宴、满汉宴的分别,论起菜色名堂来,还分为燕菜全席、鱼翅席、如意席、全素席、四十大碗席、三大件席、十大碗席等。最高档次的满汉宴,仅餐具就有404件,要上菜196道。

    孔府菜作为国内唯一历代不倒的贵族府第的菜品,讲究“色、香、味、形、器、意、疗”。其中的“器”指的是美食需要美器盛装。孔府宴的器皿,造型精美,工艺考究,材质有瓷、金、银、铜、锡,形状更是有方形、圆形、元宝形、八卦形、云彩样,盛鱼的是鱼的形状,盛鸭是鸭的形状,极尽想象之能事。要说那“意”,就不是几句话所能说明白的,孔府的许多菜,从这“意”字上增加了不少的情趣。孔府菜中的经典之作“带子上朝”是75代衍圣公夫人带着76代衍圣公进京为慈禧术后贺寿而作,该菜用莲子和五花肉制成,将五花肉切成丁,用勺子取食时,莲子朝上,寓意辈辈为官、代代上朝;又如“诗礼银杏”,源自孔子问儿子学诗、学礼的典故,明清时期孔家造了一座诗礼堂,堂前有两棵宋朝银杏树,此菜就用这树上银杏果制成。

    孔府莱,吃出好味道来不算高明,而吃出文化来才算没有辜负那盘中美食。

    鲁菜对于华北、东北、京津地区的影响颇深,京菜、东北菜都或多或少地吸取融合了鲁菜的一些特色,所以鲁菜可谓其他菜系之嚆矢。

    烤鸭是最具代表性的鲁菜菜品,后来被发扬光大,成为了京菜的代表乃至中华美食的招牌菜之一。

    鲁菜素以用料广泛、制作精细、善于调味、工于火候而著称,更以香、鲜、脆、嫩、醇、软而为世人所推崇。鲁菜的烹调方法全面,尤以爆、塌、炒、炸、熘、扒等见长。

    塌是鲁菜独有的一种烹调方法,做法是将主料用调料腌渍入味,夹入馅心煨口,然后两面拍粉并沾上蛋糊,再用油塌煎至金黄色,放入调料和清汤,最后以慢火收汁。锅塌豆腐、锅塌鱼片等都是鲁菜中以塌法制成的传统名菜。

    鲁菜还精于制汤,以汤为百鲜之源,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清浊分明,取其清鲜。《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制作清汤的记载,将其作为味精产生之前的提鲜佐料。经过长期实践,现在清汤的制法已演变为用肥鸡、肥鸭、猪肘子为主料,经沸煮、微煮等程序,使汤清澈见底,味道鲜美。与清汤不同,奶汤则呈为乳白色。

    在菜肴调味上,鲁菜的一大特点是以葱佐味。其或以葱丝或葱末爆锅,如爆、炒、烧、馏以及烹调汤汁等;或借助葱香提味,如蒸、扒、炸、烤等;还有的直接用葱段作为佐料,如烤鸭、烤乳猪、锅烧肘子、炸脂盖等菜品。

    无论是菜品的制作,还是上菜的程序,以及饮食现象的丰富性,鲁菜都充分体现着大鱼大肉、大盘大碗的民俗特点,请客宴会也以丰富实惠而著称。

    鲁菜的代表菜品有葱烧海参、糟溜鱼片、糖醋鲤鱼、德州扒鸡、清汤燕菜等,皆是清香鲜美、酥脆质嫩的菜中名品。

    以下是几种精典的鲁菜菜谱及制作方法:

    莱阳卤鸡

    莱阳卤鸡,是山东的一款地方风味菜,起源于清朝末年,与德州扒鸡齐名于齐鲁大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相传,莱阳卤鸡的首创者姓牛,初时是经营白煮鸡的。—次夜间加工白煮鸡,待原料全部入锅后,由于连日的加工销售,疲劳过度,昏昏睡去。第二天一早醒来才想起了锅里煮的鸡,揭开一看,煮的鸡个个被卤汁包围着,用手一拽,肉质全部脱骨,非常酥烂。无奈,只好拿到市场上论只出售。当地人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鸡肴,便纷纷买来品尝,人人称赞味道特别的清鲜,由此名声大振。

    莱阳卤鸡成品鲜烂清爽,为夏季时令佳肴,尤其是卤汁,汤清、色白、味醇,鲜美异常。原因是几次煮鸡用的汤胶质重,黏性强,故卤汁沾在鸡身上后,色白透明,格外吸引食客。

    操作所用食材:净公鸡1只(约重750克),鲜猪肉皮150克,清汤1000克,葱段25克,姜块25克,花椒10克,大料15克,精盐9克,味精4克,料酒15克,竹棍一节,白矾适量。

    做法

    1.将鸡切去鸡爪、腚尖、翅尖、嘴尖洗净,将竹棍从宰杀鸡的刀口处横放人,使鸡腹撑开。

    2.猪肉皮煺去皮毛,切成大方块。

    3.花椒、大料、葱段、姜块用洁纱布包住,扎住口,成为调料包。

    4.将鸡和猪皮一起放锅内,加清汤1000克,再放人精盐、味精、料酒、调料包,用慢火炖烂取出,拿去竹棍,脊背皮面朝下放大碗内。

    5.原汤捞出调料包和猪皮不要,烧开后调口,撇净浮沫,加适量白矾使杂质沉淀,滗取汤汁,慢浇入鸡碗内凉透,用圆盘扣住大碗,翻个倒盘内即成。

    博山豆腐箱

    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山东博山大街南头有一个叫张登科的人,在京城一家叫“振泰绸缎庄”的大字号里当大师傅。此人聪明能干,手艺高超,在京都号称“博山厨师第一人”。大约到了光绪年间,50多岁的张登科因病回到家乡养病。博山部分商贾知道张登科是位烹调高手,便与他在当时窑业十分发达的山头合开了一家饭馆,取名为“庆和聚”。

    一天,张登科在京时的掌柜到周村去办货,顺路到博山看望他,但到庆和聚时已是晚上,馆子里准备的菜肴全部销光,没有像样的菜招待客人。张登科灵机一动,用博山优质豆腐为主料,做一道箱式“素菜”,主要配料是用炒过的蝇头豆腐、海米,木耳、砂仁粉等装入箱内,整个外观呈箱形,用油炸成金黄色,勾芡后更有金箱之感。席间,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客人,吃到这道别具风味的素菜时,赞不绝口。

    客人见菜的形状,脱口而出:“真像个金箱,就叫它金箱吧。”在座的有一位客人,很是文雅,接过话茬说:“按吃法,叫金箱还不如叫开箱取宝更合情理。”

    于是,“金箱”这道菜渐渐在山头部分窑主的酒席上出现。这道菜出现时,是一个“大箱形”,吃时很不方便。张登科就将其改为若干个“小箱”凑成一个“大箱”。因为此菜是道素菜,山头人就按当地的命名习惯,管它叫豆腐箱。

    后来,庆和聚经营不善,店铺濒于倒闭,这时,张登科在京的掌柜再三邀他去京城。此,张登科又回到了北京,并将做“豆腐箱”的手艺带进京城。从这之后,京城里部分商贾的宴席上出现了“博山豆腐箱”,慢慢一些官僚的家宴上也时常见到“博山豆腐箱”这道菜。

    操作所用食材:豆腐1千克,猪肉馅500克,木耳、青菜、青笋各100克,葱、姜、蒜、淀粉、醋、香油、酱油、盐适量。

    做法:

    1.将豆腐切成方块,入油锅炸至金黄,取出。

    2.于豆腐块一面切开一块皮(不可切断,以便做箱盖),将豆腐挖空,填上拌好调料的猪肉馅,将“箱盖”盖好,上蒸笼蒸10分钟取出。

    3.另准备木耳、青菜、青笋、葱、姜、蒜、淀粉等,加醋、香油、酱油等调味品烹成浓汁、浇至豆腐箱上即可。

    糟熘鱼片

    相传明朝隆庆年间,兵部尚书郭忠皋回福山老家探亲后,带一名厨师来京。适逢明穆宗朱载为了给一位宠妃做寿,大宴文武百官,郭尚书便向皇帝推荐自己带来的福山名厨主持御宴。这位名厨果然身手不凡,使这次御宴一改旧观,满朝文武开怀畅饮,赞不绝口,对其厨艺深为叹服,尽欢而散。皇帝也因多喝了几杯,至第二天,日上三竿方才酒醒。过了几年,朱载龙体欠安,皇后娘娘传出懿旨,命那位福山厨子进宫做“槽熘鱼片”,因为皇帝不思饮食,就想吃这个菜。谁知那位名厨已告老还乡。皇后娘娘即下定决心,派出半副銮驾赶往山东福山降旨,定要那名厨子带两名徒弟进宫为皇帝做菜。从此,福山菜成为御膳的重要组成部分。厨师的家乡被人们称为銮驾庄,糟熘鱼片也身价倍增,广为流传。

    操作所用食材:皱鱼肉(或青鱼肉)750克,鸡蛋清150克,水发木耳100克,特制香精酒50毫升,精盐、白糖、鸡汤、鸡油、湿淀粉、花生油适量。

    做法:

    1.先将鱼肉切成一寸左右的片,用精盐、鸡蛋清、味精、湿淀粉浆好。

    2.花生油烧至温热后,将浆好的鱼片一片一片地下入油锅中,搅动滑开,捞出控油。

    3.木耳于开水中氽透,捞出控水。将鸡汤、精盐、味精、白糖于汤锅中调好上火,放入滑开的鱼片。汤微开后放入香糟酒,勾芡,淋入鸡油,装盘托放在木耳上,即可。

    九转大肠

    九转大肠是清末时创于济南的一道名菜,上世纪50年代即收录于《中国名菜谱》。这菜名起得蹊跷,“大肠”还要“九转”?道家有“九转金丹”,须画符念咒,“九蒸九晒”才能炼成。

    《西游记》太上老君的葫芦里就装着九转金丹,服一粒就可成仙,孙悟空像吃炒豆子似的偷吃了几葫芦。那么“九转大肠”有何玄妙呢?

    济南后宰门街是条古老的东西小街,这儿离大明湖不远。清光绪年间,街东首路南有一家“九华楼”饭庄,“九华楼”的石刻横匾就嵌在大门上面。里面是个东西长、南北窄的小四合院。北屋是座二层旧式小楼,雕花窗棂,朱漆栏杆,此为雅间。楼下及东、西屋为散座,南屋作厨房。这里一次可摆二十几桌酒席,它比同街上后来的“同元楼”饭庄要阔气,厨艺精湛,当时在城里算是家大馆子。主人姓杜,乃济南富商,相传他有9处买卖,均以“九”冠其字号,“九”为阳,故取吉祥之义。主人每逢宴客,就在楼上雅间里摆席。

    某次应酬宾客,觥筹交错中端上一盘大肠,色泽红润光亮,段段如扳指儿。众人举箸一尝,大肠软嫩,油而不腻,且酸、甜、香、辣、咸五味俱全,入口浓郁,与平常所吃的红烧大肠迥异,举座叫绝。一问掌灶的厨子头,才知这是他独出心裁,创出一道新菜来孝敬老爷们。既是新菜,须赐嘉名。座上有一文士,有“捷才”,说:“何不叫九转大肠呢!”大家一听,连连说好。这菜名既有仙人的味道,又暗含主人的嗜“九”之好,可谓巧妙。大肠一经冠名,其制法也就不胫而走,声誉日隆,流传至今,遂成为济南菜中的一朵艳丽之花。

    操作所用食材:猪本肠3条(约750克),香菜末1.5克,葱末、蒜末各5克,姜末2.5克,料酒10毫升,酱油25毫升,糖100克,醋50毫升,食用油100毫升,花椒油15毫升,胡椒粉、肉桂面、砂仁面、清汤、盐各适量。

    做法:

    1.将猪大肠洗净,用50毫升醋和少许盐里外涂抹揉搓,除去粘液污物,漂洗后放入水锅中,加葱、姜、酒焖烧熟,捞出切成3厘米长的段,再放入沸水锅中焯过,捞出沥水。

    2.炒锅上中火,倒入食用油烧至七成热,下大肠炸至呈红色时捞出。锅内留油25毫升,放入葱、姜、蒜末炸出香味,烹酷,加酱油、糖、清汤、盐、料酒,迅速放入肠段炒和,移至小火上,烧至汤汁收紧时,放胡椒粉、肉桂面、砂仁面,淋上花椒油,颠翻均匀,盛入盘内,撒上香菜末即成。

    此菜含维生素A、C、E、B6以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人体所需多种矿物质。有润燥、补虚、止咳止血功效,因猪大肠其性寒,凡脾虚便溏者忌食。

    鸾凤同巢

    “鸾凤同巢”原名“三套鸭”,是孔府中一款历史较为久远的菜肴,多用于孔府家宴之上,适合老年人食用。

    鸭在我国有数千年的食用历史,远在西周的典籍中已有记载,而且多用于宫廷膳食,其食用和烹制程序都是相当考究的。孔府“三套鸭”的烹制程序又有独到之处,风味亦别具一格,是一款以鸭为主,配以雏鸡,菜鸽,将三禽相套在一起制作而成的菜肴。制作此菜,需将菜鸽、雏鸡、家鸭巧作处理,三禽依次相套,实在要有较高的操作技术。

    在孔府的家宴上品尝“三套鸭”,既是一种食味的满足,又可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其中,家鸭肉质肥厚,味鲜醇;雏鸡肉紧丝细,味香美;而鸽子则肉质松软,味鲜嫩。三禽一体,众味复合,汤汁则清鲜醇美。菜肴献上桌宴之上,客人由外层(鸭)开始吃起,逐渐层层向里,大有层层叠叠,层出不穷,美妙神奇之感,令食者陶醉于味中有美、美中有乐,其乐无穷的意境之中。

    关于“鸾凤同巢”的来历,还得从清朝乾隆皇帝的女儿下嫁说起,相传,乾隆的孝圣皇后生了一个如花似月的美貌女儿,年至二八,出落得愈加漂亮,深得乾隆钟爱,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位公主的脸上有一块米粒大小的黑痣。看相者说,此痣位不正,日后必有灾难降临。皇后听后,心下不安,于是求解救之法。据看相先生云,若能公主嫁到一个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就可以因福而破灾。乾隆帝想来想去,便想到孔府。乾隆心中早就产生过与孔府攀亲之意。但在清朝有一条法规,满人和汉人是不能通婚的。于星乾隆请大臣出主意,最后决定,为了避开相传的婚规,乾隆事先将爱女认汉族的军机大臣、当朝的中堂大人于敏中为义父,更姓于,转而以于氏之女嫁给了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二月完婚。

    婚后翌日的家宴上,内厨单独为孔宪培之父、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制作了一款“三套鸭”的菜肴,因为菜肴味道特别鲜醇,上桌后,孔昭焕欣喜之余,对此佳肴思忖起来:眼下正是自己的儿子与皇帝的女儿新婚之时。孔氏家族素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孔子的嫡系后裔与当朝的公主成婚不正是鸾凤相配吗。孔昭焕思想到这里,顿时喜自心上来,遂赐以“鸾凤同巢”之名。借此比喻儿子婚姻的门当户对、完美无缺。而“三套鸭”之名则从此弃之不用了。此菜由于有了这一层雅意,就更加显得名贵,成了孔府中的最受欢迎的菜品。

    操作所用食材:净嫩鸭1只(约1500克),净雏鸡1只(约500克),雏鸽1只(约200克),鲜香菇3片,冬笋2片,冬菜50克,葱白段、姜片、南酒、八角、十三香料包1个、精盐、花椒、糖色、生抽、老抽、淀粉、花生油各适量。

    做法:

    1.将洗净的雏鸡置于净盆中,加入生抽、南酒、精盐稍腌,下入六成热的花生油中,炸至枣红色,捞出控油;将嫩鸭、雏鸡分别放入沸水中焯出;将葱白炸黄捞出控净油。

    2.汤锅中加入高汤,八角、十三香料包、南酒、精盐、老抽,放入鸡、鸭、鸽,小火煮至六七成熟时,取出拆掉大骨。

    3.砂锅内放入锅垫,将炸葱白、冬菜分两份摆好,搭上香菇片、笋片,将鸭胸脯朝下放入,将雏鸡填入鸭腔,雏鸽套入鸡腔,加入原汤、糖色、上面放入鸡鸭骨,加盖用小火煨烧2小时,去掉鸡鸭骨,手提锅垫,用大盘托着,翻扣在盘中,装入大碗内。

    4.炒锅内放入花生油少许,投入葱、姜、花椒烹香,捞出不用,倒入原汤,用淀粉勾芡,浇在鸡鸭鸽上即成。

    诗礼银杏

    孔子的后代为了纪念孔子敦子学诗习礼的“庭训”,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在孔子故宅内建造了“诗礼堂”,凡祭祀活动进行前必须先在此处演习礼仪。在“诗礼堂”的庭院内,有两棵栽植于宋朝的银杏树(白果),虽历经千余载,斑驳槎橱,但仍枝叶茂密,遒劲挺拔。千年来春华秋实,至今仍然果实累累。据传说,这两株银杏之所以茂盛不衰,是因为受了孔子圣灵的护佑。这两棵银杏树所结的果实特别胖大饱满,而且香甘异常。孔府厨师便取了树上的银杏,趁鲜去净壳及内脂皮,然后入开水锅内氽过,除净异味后,放入用白糖、蜂蜜调制的汤液中,煨至酥烂时盛盘,谓之“蜜腊银杏”。

    此菜首次献上宴席时,“衍圣公”认为味道虽好,但其名不雅,也不含蓄。当得知所用银杏乃取自“诗礼堂”院内古树之上时,当即赐名“诗礼银杏”。在我国古代人们的认识中,银杏树是永远不会衰老的长生之树,而且围绕银杏树还流传过许多神秘动人的传说。“衍圣公”将“诗礼”与银杏联系在一起,既可借此纪念孔氏先祖的“诗礼垂训”,又可假银杏的长生不老之意,表达了衍圣公府“诗礼传家”,世代不衰,永远相承的心愿。真可谓一名双关。由此,普通的一款菜肴,便成为孔府中的珍品了。

    操作所用食材:水发银杏500克、冰糖80克、白糖100克、蜂蜜50克、桂花2克、猪油50克。

    做法:

    1.将水发银杏用沸水焯两遍,捞出沥净水分,冰糖搌成碎末;将桂花酱加入少许清水滤汁去渣后待用。

    2.锅内加水,放入白糖、冰糖、桂花酱汁、银杏,用小火煨炼至银杏熟烂时,放入蜂蜜收浓汁即成。

    烤花篮鳜鱼

    “烤花篮鳜鱼”是孔府中著名的三大烤菜(另两烤为烤鸭、烤乳猪)之一,多见于较高级的宴席中。如“燕窝宴”、“满汉全席”等,并作为极考究的大件菜出现,是一款别具风味的烧烤菜品。

    菜肴所用的鳜鱼,亦即桂鱼,又名季花鱼,是我国极为名贵的淡水鱼。该鱼具有生长较快、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的特点。在孔府中,以鳜鱼入馔制肴的品类最多,原因除鳜鱼质嫩味鲜之外,更因鳜鱼谐音“贵余”,即“富贵有余”的意思,所以鳜鱼在孔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喜庆寿诞、宴宾饷客,无不献以鳜鱼佳肴,以示吉祥。

    据传说,七十六代“衍圣公”的正室夫人陶氏非常喜欢吃鳜鱼,每次吃不同做法的鳜鱼菜肴,还要询问其操作方法。有一次过节,午间设宴团聚,以示欢庆,此时又正是微山湖的鳜鱼的上市旺季,为孔府服役的”捕鱼户”将新捕捞的鳜鱼送到孔府内。掌灶的厨师就用新鲜的鳜鱼为陶氏精心制作了一款“烤鳜鱼”。由于原料新鲜,加之加工精细,其滋味特别隽美,陶氏食后甚为中意。于是,一边兴致勃勃地品尝美味,一边讯问此菜的做法,侍宴仆人把厨师喊来,一一向夫人作了解释,陶氏听后,觉得很有趣。就说,用猪网油包鱼,恰似花篮盛鱼,何不取名“花篮鳜鱼”呢。厨师听后,连连称是。自此以后,凡在宴席中出现的“烤鳜鱼”,《孔府档案》中均记为“花篮鳜鱼”。因此菜系烧烤而成,后来,厨师们就在其菜前加一烤字,使菜名明确完整。

    操作所用食材:活鳜鱼1条(约700克)、网油1张、面团200克、火腿10克、香菇2个、鸡肉茸150克、南酒10克、精盐4克、清汤250克,葱姜末5克、蒜片5克、花椒4克。

    做法:

    1.将活鳜鱼去鳞、去鳃、去五脏,洗净、控干水分,在鱼身两面切麒鳞花刀。

    2.将调好的鸡肉茸均匀地抹在划好的刀口上,加葱姜蒜、精盐、南酒、花椒;把火腿切成象眼片、香菇切片,均匀地摆在鱼身上。

    3.将网油洗净,把鱼包严。将面团擀成直径35厘米的薄饼,把包好的鱼放入薄阱内包起。放入烤炉烘烤30分钟,烤至面皮裂纹为好。打开面皮,取出鳜鱼,装入花篮即可。

    鳜鱼味甘性平。入脾、胃经。有补气血,益脾胃的作用。治虚劳赢瘦、肠风泻血。宜忌:患寒湿病者不可食。

    带子上朝

    清光绪二十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辰,孔氏家庭为了表示不忘慈禧太后的恩典,孔令贻奉母彭氏并挈妻陶氏亲往京城为慈禧太后贺寿,在京期间,孔令贻之母和其妻分别进贡寿宴一桌,祝福慈禧太后万寿无疆,深得太后的喜欢,并赐给了“衍圣公”母妻许多物品。祝寿毕,一行三人回归曲阜时,受到家人及同族人的隆重迎接,当时的族长亲自设宴为老太太、“衍圣公”及夫人接风。在接风宴上有一道深为孔令贻喜欢的菜品,原名“百子肉”,孔氏族人为了颂扬孔氏冢庭的殊荣,就取彭氏携带儿媳进京一事为题,将此菜更名为“带子上朝”。

    操作所用食材:猪带皮五花肉750克、水发莲子100克、白糖50克、冰糖250克、花生油25克。

    做法:

    1.将五花肉去净毛,刮去污垢洗净,下入沸水中煮至六七成熟。捞出晾凉,用刀截去4个小角,在肉面上剞十字花刀处,皮朝下放入砂锅的锅垫上。将莲子削去两端,去掉莲心,嵌入肉面的十字花刀处,呈葵花状。

    2.锅内放入花生油烧热倒出,锅内留底油,放入白糖熬熔,待大泡刚起,迅速加入清水、冰糖,待冰糖全部化开后,倒入砂锅内,盖一大平盘。

    3.将砂锅放在木炭护上,慢火煨烧数小时,待煨至猪肉酥烂呈紫红色时,提起锅垫将肉翻扣在大盘中,再将砂锅内汤汁收浓,浇在肉上即成。

    朝天锅

    “朝天锅”是山东潍坊市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满清时由潍县农村兴起,因开始多在集市上露天摆摊,锅顶无遮盖,故称“朝天锅”。它以肉肥汤美、经济实惠而闻名。每当进入秋末冬初以后,几个人围锅而坐,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原汤,用薄饼卷上香气扑鼻的猪下货和葱段,佐以潍坊特有的辣葛大咸菜,吃起来津津有味。

    朝天锅在潍坊大集上相传数百年,到民国初年,城内陈坛开设了异香园,始将其移入室内,并在煮锅周围增添木制圆桌,用以放碗筷及饮酒器皿,并增添了肉丸子,熟鸡蛋等。现在经过不断的改进,制作更加讲究,深受中外食客的欢迎。

    操作所用食材:猪下货两套(猪头、心、肝、肠、肚),瘦猪肉2000克,生驴肉3000克,生鸡3000克,熟鸡蛋500克,蛋清100克,水发海米50克,冬笋丁50克,葱姜米各15克,味精8克,精盐200克,湿淀粉50克,辣葛大咸菜100克,青萝卜条150克,葱段100克,香菜末25克,葱花50克,胡椒粉15克,酱油250克,醋100克。

    做法:

    1.猪头劈成两半,取出口条、猪脑,洗净。肠、肚放盆内加盐、醋反复搓洗,去黏液后与心、肝、肺一起用清水漂洗净。驴肉切成大块。

    2.瘦猪肉2000克切成小方丁,加水发海米、冬笋丁、葱姜米、蛋清、酱油(50克)、味精、湿淀粉、精盐(适量),拌匀待用。

    3.鸡去三尖(嘴尖、翅尖、臀尖)洗净待用。

    4.先将洗净的猪下货用开水焯一遍,除去猪口条和猪肚上的一层膜皮,用清水洗净。

    5.将其中一套猪下货加水(5000克),精盐(适量),煮熟取出,撇去浮油,原汁待用;生驴肉1500克,加水(4000克)、精盐(适量)煮至熟烂取出,留原汁待用;生鸡1500克,加水(4000克)、精盐(适量)煮熟取出,汤备用。

    6.调好的肉馅做成每个约60克的大丸子,放八成热油中炸成金黄色,捞出放入锅内加水3000克煮沸,捞出丸子撇去浮油,汤备用。

    7.把煮下货用的汤、驴肉汤、鸡汤、丸子汤倒在一起,又称“三合半汤”。把焯水后的另一套猪下货和驴肉(1500克)、生鸡(1500克),放入汤内,煮至熟烂时再加入丸子、熟鸡蛋,用旺火烧开去浮末,加精盐、酱油改用慢火炖。

    食用时,客人围坐在直径40厘米的“朝天锅”旁,摆上潍坊特产青萝卜条、辣葛大咸菜、葱段、甜面酱、香菜末、葱花各一小盘,另配胡椒粉、酱油、醋等调味品,将煮好的猪下货,驴肉切好,每人一盘。客人各持汤碗羹匙,随吃随舀,别有风味。

    操作要领:煮猪下货时,猪肝的火候以断血为好,煮大—了易变老,肚、肺、肠加热时间应长一些。

    补充说明:食用时可以另配上炸全蝎、麻汁杂拌菜各一盘,其他配料可根据食用人数适量增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