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庙”是1989年陕西岐山县政府修建的一处旅游胜地。近年店铺林立,水果摊、小吃店、工艺品店应有尽有。其中以“农家臊子面”面馆尤为出名。
“农家臊子面”掌柜叫杨八,人们叫顺口了,也称“杨八臊子面”。杨八臊子面的特色就是“一口香”。面粉加工成型之后多层叠在一起,十几斤重的铡刀一头固定,两手摁住刀柄细细切下,面就被切成细如线的面条。其制作流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显的却是制作者的真功夫。汤水则更讲究——辣子是价格不菲的头拨儿辣椒磨制而成,醋是上等粮食酿制的陈年老醋。臊子(肉丁)则专挑五花肉切成米粒大小,讲究刀工与口感。细面捞进碗,舀上酸汤,捏一撮葱花,霎时油花朵朵,面如游龙,青青白白红红,色香味俱佳。
这臊子面堪称一绝,杨八的经营更绝。那面条只有一口,吃面不喝汤,吃一日就是一碗。客人吃几碗后齿颊留香爽到心里,欲罢不能。往往一吃就是十几碗几十碗,吃得肚子溜圆。
一位客人吃得再多,杨八也只收一份儿的钱。他还配有6个小菜,都是蒜泥灰菜、香蒸槐花之类的野菜。成本极低,做工讲究。客人一边吃着小菜,一边喝着酒,最后才是让人馋涎欲滴的主食。那顿饭能把人香死,也能把人撑死,每位才17元。生意很好,杨八也是大名远扬。
这一天中午,杨八正看电视,义妹小青进来说,哥,有人要喝汤。你去看看吧。
杨八出去一看,发现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杨八眉头紧蹙,说,师傅,我这店里卖面不卖汤,你可不能乱了规矩呀。
那人一听,立刻讪笑着说,杨老板,我知道你的规矩,更知道你的规矩是专门为外地客人定的。我是土生土长的岐山人,你就让我喝汤吧。你的汤最后还不是倒了喂猪。
杨八一听,立刻警觉起来。不管那人怎么说,就是不答应。
汤是杨八不知经过多少次调试才弄出来的,那是秘方。可有心之人如果一门心思地琢磨,汤一碗一碗喝得多了,就算挖不出配方,也会猜个八九不离十。
第二天那人又来了。
杨八懒得理他,任他说得唾液乱溅,就是不应允。
第三天,那人还来。还拿了身份证,开了证明。
看过资料之后,杨八才晓得这个人叫张福平,是一名小学老师。
杨八仍旧不动声色。张老师好不沮丧,悻悻而去。
张老师前脚刚走,杨八立刻暗地里摸清了张老师的底。
过两天,张老师再来的时候,杨八就问,张老师,你为啥老是要喝汤?
张老师说,说来惭愧。我做饭功夫不行,调不出这样的香汤,只好多喝你的。
杨八说,没想过试着学学?
张老师脸一红,说,我笨,学不来。
杨八说,好吧,我答应你。
张老师霎时眼睛一亮,笑得弥勒佛一样。
以后,张老师每一次来,都带着一个大大的洗得很干净的塑料桶。消瘦的一个人,饭量却大得惊人。每一次,都是先把碗里的香汤倒进塑料桶里,然后才吃面。几十碗面吃完的时候,桶里的汤也满了,提走。
张老师提了几次汤之后,再来吃面时就开始带着儿子。孩子小,饭量轻。杨八就装作没看见,张老师好不感激!
让杨八纳闷的是,张老师每一次带来的儿子都不一样。在一次张老师吃过饭之后,杨八忍不住就问起这事来。
张老师很不好意思,半晌才说,杨老板,本来我不想告诉你,可是恩人今天问了,我就不能不说。
杨八说,怎么回事?
张老师说,其实,我是为了孩子们。我在学校除了当老师以外,还负责管灶。学校穷,有一些外村的孩子因为离家远,中午不回家。可是他们吃饭的时候连最便宜的素面都吃不起,每天都是啃干馍,喝面汤。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有孩子竟然昏倒在课堂上。自从我知道你的“一口香”汤水营养高却要喂猪以后,这才几次求你。你同意后,我每个月来吃一回“一口香”,好给孩子们提一桶汤回去。其实我饭量不大,只不过我多吃一碗面,学生就能多喝一碗汤。汤提回去,第二天中午吃饭时让做饭的师傅热了,给那十几个不回家的学生喝。看到那些孩子喝汤后开心的样子,我又厚着脸皮,每一次来吃面时都带着一个孩子。没想到你从来没有收过孩子的钱——你可真是活菩萨呀!
张老师走后,杨八大哭了一场。
几天后,杨八的饭店里来了十六个特别的客人。十六张小脸上冒着细汗,刺溜刺溜吃着“一口香”,好不舒畅。
杨八说,同学们别急,慢慢吃。以后你们张老师每个礼拜三中午都会来提汤。我现做。香汤不过夜,那才是最好的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