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张大千-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本书1988年3月首次出版,名为《张大千生平和艺术》,本次再版更名为《回忆张大千》。

    [2]本文为徐悲鸿先生于1936年为《张大千画集》所作之序言。

    [3]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著名书画家。

    [4]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千先生故交。

    [5]中国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6]中国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大千先生生前好友。本文写于1982年。

    [7]中国著名国画家、文物鉴定家,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8]著名书画家、鉴定家,作者系大千先生挚友。

    [9]中国著名书法家,书画评论家。

    [10]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评论家、台湾大学教授。大千先生生前好友。

    [11]香港《大成》杂志社社长、主编。

    [12]张心瑞系大千先生长女,自幼随父学习书法、绘画,在四川美术学院工作。其夫肖建初先生,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全国美协会员,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四川分会理事。

    [13]大千先生长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4]戏剧研究家,大千先生及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生前好友。

    [15]大千先生侄儿,长期在交通部门工作。

    [16]大千先生三子,现为甘肃省文联《祁连歌声》音乐编辑。

    [17]大千先生在台北居住时的中、英文秘书。

    [18]大千先生在台北居住时的秘书。

    [19]著名艺术家大千先生故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20]王个簃系大千先生挚友,著名书画家,中国美协理事,上海美协副主席。

    [21]大千先生挚友,篆刻家。

    [22]著名画家,台湾美术学院院长,大千先生故交。

    [23]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大千先生老友。

    [24]大千先生故交,历任各大学教授。

    [25]台湾著名记者。

    [26]大千先生故交,著名书画家。

    [27]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美协理事,大千先生故交。

    [28]著名京剧、昆剧表演艺术家,大千先生故交。

    [29]周仲铮女士,安徽人,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政法博士。中年以后从事写作和绘画。战后住在联邦德国多年。

    [30]大千先生40年代之女弟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31]大千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门生。北京中国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32]大千先生20世纪30年代门生,北京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33]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20世纪30年代拜大千先生为师。

    [34]大千先生20世纪40年代女弟子,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35]大千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门生,以画虎著名,现任北京工艺美术公司画师。

    [36]大千先生20世纪30年代之女弟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37]大千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女弟子,擅长国画、古琴。

    [38]均系大千先生20世纪40年代女弟子。

    [39]大千先生20世纪40年代门生,长期从事美术编辑工作。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40]大千先生20世纪40年代门生,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41]大千先生20世纪40年代门生,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42]郁氏姊妹均系大千先生20世纪40年代女弟子,曾举办过姊妹画展。

    [43]大千先生20世纪40年代门生,现任上海公证会计师事务所总会计师。

    [44]大千先生20世纪20年代弟子,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

    [45]大千先生20世纪50年代女弟子,擅长花鸟画。

    [46]吾师缅怀祖国锦绣山河,写《长江万里图》长卷和巨幅《庐山图》。

    [47]逝世前一年,有人携成都平原泥土一包,送台北摩耶精舍,老师手捧故乡泥土,怆然泪下。

    [48]大千先生20世纪30年代门生,本业建筑高级工程师,现为苏州市文联特委、常熟市文联顾问。

    [49]三绝指有三种超人特长的技能。“三绝”典故出自史传,如晋代顾恺之的才画痴,唐代郑虔的诗书画。此处指大千先师的诗书画三绝。

    [50]四川内江以产蔗糖著名,故有“甜乡”、“甜城”之称。

    [51]“巴浪鼓”是一种手摇小鼓。先师之母曾太夫人,善画。当年经常摇着小鼓在城乡出卖花鸟花样,人们都称她“画花张”。

    [52]“二难”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内有“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之说,所谓难兄难弟即指陈纪和陈谌两兄弟各有英才。这里指大千先师和其仲兄善孖先生(以画虎名世)昆仲之才华可与陈氏兄弟媲美。

    [53]先师幼年家贫,因父母都要干活谋生,故由三嫂(童养媳)背着经常到山间去拾取红苕,嚼碎喂食。先师感恩其三嫂,没齿不忘。先师侨居巴西时,迎养二伯母,以迄其终。张家家训是指汉张仲以“孝友传家”的典故。

    [54]先师12岁时已能画出较好的山水花鸟。有一天,因遭其父责打,负气出门,家人四出寻找。数日后着新衣返回,原来他沿途给人画画卖钱,衣食不愁。

    [55]先师少年时即学会游泳,曾多次泳渡嘉陵江。在重庆求精中学读书时,传闻校里闹鬼,他不信,深夜独自一人手持棍棒捉鬼,击伤扮鬼的坏人。

    [56]先师在求精中学读书时,一次寒假在返家途中,被土匪掳去,因写得一手好字,被匪首封为“师爷”(即文书),历时100天。

    [57]指先师父母经营有方,家道渐兴。

    [58]1914年善孖先生因反袁,家被抄,遂逃往日本,后先师也东渡赴日,在京都学习印染,但不废国画,即诗中所谓“格致兼攻”。

    [59]1919年先师由日本返回上海,先后投拜在名家衡阳曾熙、临川李瑞清门下,学习诗文、书法。

    [60]从那时起,他崇奉明末清初的四高僧石溪、渐江、石涛、八大的画派,一反当时画坛上所取法四五笔意。

    [61]1919年,先师曾到松江出家为僧(百日后还俗),逸琳法师为他取法名大千。

    [62]先师出家后,曾在寺中作四幅人物小屏,款署“石屋沙弥”。

    [63]先师好客,又是美食家,时常入厨亲自烹调待客。

    [64]鹤子孤山指杭州孤山有宋代名诗人林和靖的“鹤□”。虎儿阊阖指先师在苏州网师园里有“虎儿墓”。

    [65]1937年“七七”事变后,先师在北平被日军软禁,次年5月逃出沦陷区,8月回四川,在成都与善孖先生呼吁抗日救国,与友人举办“抗日募捐画展”。善孖先生又到北美举办“张善孖张大千兄弟抗日募捐画展”。昭觉指成都昭觉寺,先师曾居此作画。寺中产红莲即芙蓉。

    [66]1939年,先师借居四川青城山上清宫,写下了“青城十景”册。给道观画麻姑像,书题“鸳鸯井”、“麻姑池”,又遍植梅花。

    [67]写先师回蜀后,常去峨眉山探幽写景以及忆旧感怀之情。谢公指先师挚友谢稚柳先生。

    [68]20世纪40年代初,先师决心以唐僧西域取经的精神,不避艰难困苦,定要去敦煌探索石窟瑰宝。

    [69]写赴敦煌途中情景。

    [70]写先师到达莫高窟后排沙、编号情况。

    [71]先师在敦煌历时近3年,临摹壁画300余幅,还作了不少补残添彩的大量工作。此段主要叙述先师临摹壁画情况。

    [72]先师由敦煌回来后,在成都、重庆举行临抚敦煌壁画展盛况。璿瑰指先师所临之壁画。吴道子系唐代大画家。

    [73]写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先师放笔作泼墨荷花,并赋七绝一首,以示庆祝。

    [74]抗战胜利后二月,返北平,次年到上海。1946-1947年举办两次近作展。

    [75]丙戌仲冬,先师由方公介堪转余一电,云“有急用,速寄一千万元至颐和园听鹂馆”,余即如命,售出烚赤一百一十两,电汇寄去。岁暮南归,示余名古画9卷,皆出热河行宫,长春劫灰外物也。内有南唐董北苑《潇湘图》、南唐顾闳中《夜宴图》、宋人《群马图》、《溪山无尽图》、元钱舜举《明妃上马图》、姚廷美《有余闲图》、周砥《铜官秋色图》、明沈石田《临铜官秋色图》、姚云东《杂画》六段。先师以其中5卷授余以赏还垫款,余却之不可,终由葱玉估值为烚赤一百七十两作结拜领。

    [76]1947年夏,先师与杨孝慈先生同游西康,在成都展出西康写生并出版《西康游屐》。

    [77]写先师去印度讲学,在阿旃陀石窟临摹壁画三个月后迁居大吉岭。先师认为莫高窟与阿旃陀石窟虽同属佛教,但壁画风格不一。

    [78]1952年,先师举家去南美阿根廷,次年去巴西圣保罗,因与成都平原相似,故购地建园,名曰“八德园”,在此居住17年。

    [79]1956年5月,先师在巴黎罗浮宫博物馆和东方美术馆举行“敦煌壁画展”。7月与西欧绘画大师毕加索会晤,相互赠画,世界艺林称这一会晤是“艺术界的高峰会”。

    [80]因巴西政府开辟河渠,“八德园”正当其冲,先师弃园赴美,并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一笑置之。

    [81]1970年,先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名胜区卡麦尔市郊购地建“可以居”,1972年又在该地修筑“环筚庵”。

    [82]先师一生环游世界,并在各国名都大邑举办画展,享誉中外。但余以为外国人仅仅赏识先师的画艺而不识汉文,掩没了先师的诗文造诣,并以晋代才子张翰作比喻。

    [83]早年先师尝斥余不勤于笔砚,曰:“你如不好好作画,将辜负了你的一支笔。”后余专攻建筑,业余习画、作诗填词,不敢稍怠。20世纪70年代先师在台北营造摩耶精舍时曾对人说:“我还有个学生是建筑专家呢,可惜他不在这里。”

    [84]1981年,友人柳和清、王丹凤夫妇赴港,余修书一封,乞其托人转呈先师。旋得复示“汝过去经济情况甚好,现在如何,是否要余襄助”云云。余以工作顺利、生活安定、谨谢关怀。唯我师盛情,永铭肺腑。

    [85]1983年年初,余特请老友谭和庵之子廷元、媳张梦儿夫妇,专程赴台,代叩师座。得蒙破例延见,并承优遇,于余近况,垂询甚详。

    [86]1983年3月8日下午,先师忽扶病下榻,命出新印画集,题赠国内老友、门生,家人劝阻不听,并曰“此时不题,再无机会矣”。共题12册,内3册赠老友、9册贻门生,余亦得1册。此次题字为先师绝笔。

    [87]先师殁于公元1983年4月2日(农历癸亥岁二月十九日辰时),享寿85岁。遵师遗命骨灰权厝于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梅丘之下。余以北宋文与可铲平山岩瞭望苏东坡回蜀的“望坡崖”故事,切盼祖国统一,先师归葬故乡。

    [88]余作为先师的老门生,借孔子弟子“三年心丧”的典故,怀着无比感伤悲痛之情,写了这篇《丹青引》以寄托哀思。

    [89]大千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女弟子,在上海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多年。

    [90]大千先生20世纪40年代门生,现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及书法协会会员。

    [91]作者于20世纪20年代从师张善孖、张大千学画,以画虎著名,现为天津茂林书法学院教授,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及书法协会会员。

    [92]大千先生20世纪30年代门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并致力于诗书画创作。

    [93]大千先生20世纪40年代弟子,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94]大千先生20世纪30年代门生,擅长人物画。

    [95]大千先生20世纪60年代弟子,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及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

    [96]大千先生表弟,黄花岗烈士喻培伦之子。

    [97]大千先生挚友,四川剧院院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

    [98]大千先生侄女(张善孖之女),现侨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99]大千先生次女,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100]大千先生三女儿,重庆西南制药一厂工程师。

    [101]大千先生长媳,宁夏政协文史编辑。

    [102]张心珏系大千先生四子,化工工程师。

    [103]诗词下面的写作年代、地点系辑录者所加。下同。

    [104]年谱中谱主年龄按虚岁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