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翘
1983年4月2日,画坛一代宗师张大千先生与世长辞,引起了人们的无限哀思。数十年来,先生为了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我国的绘画艺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介绍于世界,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美术界的一大损失。海峡两岸人民同声悲悼。
4月2日,新华社发布了张大千先生在台北逝世的消息。接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家报纸都纷纷刊载了张大千先生逝世的消息,并发表了大量纪念张大千先生的文章、照片、图片、唁电、挽联、悼诗,沉痛悼念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台湾《中央日报》还以《张大千先生千古》为题发表社论,对张大千先生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社论说:“大千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大画家,是崇尚自然的诗人、书家、艺术鉴赏家,更是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的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大丈夫。”“大千先生以他的画、他的诗、他的艺术生命和人格,为中华民族伸张正气,他对国族的凛然大节和他在艺术上的卓绝成就,将同传不朽,永远为世人敬仰、怀念。”
美国《纽约时报》、日本《产经新闻》、美国《华侨日报》,以及其他许多外国报纸,都在显著地位刊出了张大千先生逝世的消息。
4月4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从北京致电居住在台北的张大千家属,对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唁电说:“惊悉大千先生在台北不幸病逝,至感悲恸。先生中国画艺成就杰出,向为人所仰慕,他的逝世是中国美术界的一大损失。特电致哀,以表海内朋友念慰。”
同日,先生长子、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张心智偕妻向母亲徐雯波发出唁电:“惊悉爸爸仙逝,悲痛欲绝。儿与媳、孙等,遂面向东南而跪,恸示哀悼。祈母亲节哀保重。儿心智、媳仲淑泣叩。”
先生在四川的女儿张心瑞、张心庆、张心裕亦联名致电母亲徐雯波:“惊悉爸爸不幸逝世,儿等心如刀绞。今年初,听说爸爸已完成巨幅国画《庐山图》,儿等还为老人家精力旺健而高兴。半月前,突闻爸爸病重住院,儿等又泪含满眼,遥祈老人家病体早愈。不料,噩耗惊传,老人家竟丢下儿女,溘然长逝,怎不叫儿悲痛欲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爸爸将儿等养育成人,恩重如山。今海峡阻隔,儿等生不能为老人家尽孝,死不能为老人家送终,只能引领东溟,痛哭长天。伏望母亲大人节哀,珍重玉体,并乞诸兄弟姊妹代行重孝之礼,以慰爸爸在天之灵。”
先生的四子、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甘肃省分会工作的张心玉,也向母亲徐雯波发出唁电:“我和父亲分别已经30多年了,但我从未忘记他老人家对我们兄弟姊妹的养育之恩。1981年,我去美国探亲时,希望能在美国或台北拜见他老人家,但由于各种原因,他老人家未能到美国,我亦无法赴台湾,终未见面。父子只能时时在电话中互诉思念之情。从电话中,深知他老人家对家乡、对亲人、对故乡充满怀念之情。我临回国时,他老人家在电话中泣不成声,为他不能赴美国和我们团聚深感悲伤,特赶画了几幅画托人带给我,要我一定转交国内亲友。父亲的声音,至今犹萦绕耳际。不料,从此再也听不见他的声音了!父母恩重如山,父亲生前,我未能晨昏侍奉,是我终生最大憾事。今父亲仙去,我们全家万分万分哀伤。今特发唁电,以寄哀思。”
4月5日,张大千治丧委员会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由严家淦担任召集人,张群担任主任委员,秦孝仪担任总干事。治丧委员有张群、严家淦、谢东闵、陈立夫、何应钦、孙运璇、倪文亚、黄少谷、刘季洪、余俊贤、张宝树、邱创焕、蒋彦士、马纪壮、林洋港、朱抚松、朱汇森、邓传楷、陈奇禄、李登辉、杨金枞、蒋纬国、王升、秦孝仪、周应龙、宋楚瑜、张学良等台湾国民党党、政、军以及文化、艺术界人士共117人。会上公布了大千先生于1979年4月12日订立的遗嘱。遗嘱规定,先生除将自作书画分成16份留给妻儿外,他所收藏的古人书画文物和家宅“摩耶精舍”的房屋及基地全部捐赠给公家。治丧委员会决议:“摩耶精舍”暂交台北市政府接管,组织成立张大千纪念馆,并决定了各项治丧事宜;同时决定,按照先生生前意愿,丧礼中不接受花圈、挽联、挽幛及奠仪。
先生之最后遗作《庐山图》于4月5日起在台南展出。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表示,为纪念国画大师张大千,该院将于近期内将先生捐赠给他们的敦煌壁画摹品付梓出版《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画册》,并同时举行“张大千临抚敦煌壁画特展”。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何浩天也表示,将尽快出版《张大千书画集》第五辑,并将在近期内举办《张大千生活照片展览》。
4月5日,我国著名画家及大千先生的生前友好和学生吴作人、刘开渠、刘海粟、叶浅予、李苦禅、何海霞、黄永玉等人,从北京联名致电台北先生的家属,对先生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唁电说:“惊悉大千先生不幸病逝,至为哀恸。先生终生为艺术献身,为国内外所崇敬,他的逝世是艺坛一大损失。谨致深切哀悼并向家属慰问。”
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重庆市、成都市的有关领导同志和四川美术学院的领导同志,分别看望了张大千先生在成都、银川、重庆的亲属,向他们表示了亲切的慰问,并通过他们向在台北的先生夫人徐雯波女士和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4月7日,著名戏剧艺术家梅兰芳的女儿梅葆明、儿子梅葆玖、戏剧研究家许姬传(梅兰芳原秘书)亦发唁电致台北张夫人,痛悼大千先生仙逝。其唁电委托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先生转交。
4月8日,张大千故乡亦发出唁电,委托香港《大公报》转交先生夫人。其唁电全文如下:
徐雯波女士清鉴:
惊悉张大千先生仙逝,乡梓人民,尤感痛惜。追忆先生勤于笔砚,精于丹青,血汗铸成名山大业;感怀先生浪迹异乡,心属故里,手书“内江市志”、“内江县志”,墨痕犹新。痛之惜之,惟将先生业绩垂之竹帛,以慰天灵。
望夫人节哀,祈阖府纫悲。
四川内江市编史修志委员会
4月10日,张大千先生在大陆的子女张心智、张心玉、张心瑞、张心庆4人分别从宁夏、甘肃、重庆、成都四地兼程抵达香港,要求赴台奔丧。他们到达香港后,立即去台湾驻港有关机构申请办理赴台手续。该机构负责人对大千先生遗属深表同情,但表示无权办理,须请示台北决定。
4月12日,西德《南德日报》刊载了先生逝世的消息,登出了张大千先生的照片和生平,追念他是用“泼墨”来结合中西艺术最成功的画家。
4月13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张大千画展在成都人民南路四川省展览馆开幕。省博物馆馆长、四川大学历史系主任徐中舒教授主持开幕式,省文联主席马识途剪彩。在四川的美术家、作家、艺术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千先生的生前友好及学生刘雅农、张采芹、朱竹修、何海霞、王永年、胡梦痕……以及先生的亲属肖建初、施硕权、张心义、张兰先、晏良伟等400多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出席了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分会主席李少言讲了话。他说:“张大千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画大师,毕生从事国画艺术的创作和研究,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李少言在讲话中还高度赞扬了张大千热爱祖国的品德。他说:“张大千先生在定居祖国台湾省台北市的垂暮之年,他愈加向往祖国大陆,思念家乡和骨肉亲人。我们不仅对大千先生半生零落异乡,未能实现‘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夙愿深表怆痛,而且对1800万台湾同胞寄予无限的关切。”李少言最后表示:“希望台湾画界的同人,与我们携手合作,共为一体,一起探讨张大千先生的国画艺术,为振兴中华的文化艺术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次画展,是从张大千先生自1924年到1982年的遗作中,挑选出来的150幅精品,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松石、虫鱼、敦煌壁画摹品以及书法条幅等等。展出期间,各地、各界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他们对张大千先生的艺术成就交口赞誉,对先生的逝世深表痛心和惋惜。
4月14日,依照张大千先生生前遗愿,先生遗体于上午10时30分在台北市立殡仪馆火化。从即日起,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数十幅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菩萨像,以示悼念。
4月16日,张大千先生之丧礼在台北市立殡仪馆举行。因先生生前曾向人言:“至痛无文”,主张丧礼应力求简单、隆重,故治丧委员会依先生遗志,不发讣文,不收花圈,不收挽联、挽幛和奠礼。灵堂前除悬挂了一副治丧委员会撰写的挽联外,没有其他挽联或任何花圈、花篮,真正做到了简单朴素而隆重肃穆。
治丧委员会的挽联是:
“过葱岭、越身毒、真头陀苦行,作薄海浮居,百本梅花,一竿汉帜;
理佛窟、发枯泉、实慧果前修,为山河生色,满床退笔,千古宗风。”
上午8时,由大千先生的家属先行家祭。面对着先生的遗像和骨灰,张夫人率儿孙再度伤心痛哭。
8时零2分,蒋经国先生特派“总统府秘书长”马纪壮前来灵堂代行祭吊;祭奠后,并代表蒋先生向大千先生遗属致唁。蒋先生并特发褒扬令一道,全文如下:
四川张爰,耆年令望,艺苑宗师,天赋高华,发为绘事,深功博古,妙悟创新。所作自东徂西,驰誉光国,历名都而展出,拓异域以流传。远游归来,多难明志,中原海上,下笔成图,托忠爱于丹青,写山河之壮丽。揆其艺术成就为独步,于我文化复兴为有功,继往开来,永垂不朽。遽闻溘逝,悼惜殊深,应予明令褒扬,用昭文节。
8时15分,由治丧委员会主任张群率领全体治丧委员举行公祭,祭文如下:
唯先生之挺出,实累行而渐修;竖立身之大纲,亦与世而遨。托性情于纨素,积退颖如高丘;面佛窟以穷索,掳藻思而冥搜。绚烂云乎重译,推美接于朋俦;藜床化于异俗,汉帜拟乎中州。羌归来兮髯苍苍,居少出兮声益光;婴痼疾兮忘夙劝,挥云烟兮神飞扬;胡遗世兮成独往,余楷则兮长芬芳,灵旗飙兮蕤雨,魂有知兮来觞。呜呼哀哉!
10时30分,公祭完毕。在哀乐声中,由大千先生之子张葆罗捧着先生骨灰盒,步上灵车发引往“摩耶精舍”。
中午12时,张大千先生的骨灰,被安葬在“摩耶精舍”中的“梅丘”巨石之下。一代画坛宗师就此长眠,留给后人无限追思。
4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吴作人文章《悼念张大千先生》,对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文章说,张大千的逝世,使“画坛痛失巨匠,一水之隔,两岸同悲”。文章特别强调:“大千先生以他渊博的识见,令人景仰的成就,赢得了各国艺术界、评论界的尊重,增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世界影响。他的建树,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他的声誉,是当之无愧的。”
4月20日,美国文艺界和华侨界为张大千先生举行追悼会,由先生生前老友、国画大师黄君璧、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何浩天及在美学习的台湾著名演员郭小庄主持。
4月22日,上海博物馆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联合举办的“张大千遗作展览”在上海博物馆大厅开幕。展览为期一月,共展出先生自1921年至1982年的遗作114件。刘海粟、谢稚柳、唐云、王个簃、陆俨少、程十发等名画家及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参观。
5月1日,香港《大成》、《美术家》等杂志,台湾《艺术家》、《雄狮美术》等刊物,纷纷出版《张大千专辑》,刊载了大量纪念大千先生的文章、照片、图片等,以哀悼张大千逝世。
5月6日,张大千子女张心智、张心玉、张心瑞、张心庆四人因在香港申请赴台奔丧未成,离港返回内地。
离港前,张心智等四人曾致函台北大千先生生前友好,以及治丧委员会的部分负责人,对他们为其父主持丧事,奔波操劳,表示感谢。
5月13日,张大千先生夫人徐雯波,在张葆罗的陪同下,遵照大千先生遗言将张大千生平珍藏之古书画、文房用品及奇石、木雕等共94件正式点交捐赠故宫,由院长秦孝仪代表接受。台北故宫博物院将所捐赠的珍藏举行了特展,印制了精美图片,并编印了一本纪念册。
5月28日,“张大千遗作展”在台湾高雄市大统百货公司八楼画廊展出,由台北历史博物馆主办,该馆典藏部主任秦景卿代表主持。共展出先生精选遗作136幅,先生的生活、艺术照片100帧。遗作内容有山水、人物、仕女、花卉、禽鸟、走兽、游鱼、云瀑、松石、梅荷、蕉竹、蔬果等,体现了大千先生的各种绘画风格。其精品有《蜀江图卷》、《资中八胜图》、《昆明草湖图》、《黄山松石图》、《黄山探胜》、《阿里山风云》、《巴西八德园》、《摩诘山园图》、《瑞士山中》、《墨荷》、《仕女图》、《临敦煌菩萨像》、《张氏自画像》等。众多参观者观画思人,无限叹喟。
6月1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张大千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叶浅予主持了开幕式。许德珩、朱学范、杨静仁、刘澜涛、钱昌照、朱穆之、华君武、蔡若虹、李可染、关山月、黄胄、黄独峰等前往参观。张大千的弟子们也专程到场。张氏在宁夏、甘肃、四川、江苏等地的子女,亦都阖家赶来北京。
大千先生的生前友好、80多岁高龄的叶圣陶,也出席了画展开幕式。
1981年从台湾迁居北京的马璧教授在开幕式上说:“张大千先生的作品是不朽的,欣赏他作品的人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张先生的作品可以沟通海峡两岸人们的感情。”这次画展共展出了大千先生自1922年至1982年的作品216幅,展示了60年间大千先生在各个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和思想。
1986年于四川成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