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心”一名由来已久。据传说梁红玉击鼓退金兵之时,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延用至今。
“点心”的名字,据有关烹调资料记载,比这个民间传说要早得多。例如,宋人吴曾撰的《能致斋漫录》中有如下的一段描述:世俗例以早餐小食为点心,自唐代之时,已有此语。按唐人郑修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结,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吴曾与梁红玉同一时代,并其成书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间,所载唐人郑修一事有按有据,应当足信。这样“点心”一名的出现,比传说的要早200年以上。
年糕
关于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眼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年糕还有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意欲借兵伐楚。吴王不同意,伍子胥便杀了吴王,率兵攻破了楚国京城郢都,另立新吴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为了防止侵略,伍子胥带人修起了著名的阖闾城。城修好后,他对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国家遭难,人民受饥,可在城门下掘土数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杀身亡。越国乘机伐吴,战事连绵,申地饿殍遍野。危难时,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于是暗中拆城墙挖地,原来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砖石、人们用它制成一种食物,度过了难关。这种食物就是后来所说的年糕。
以后,人们在腊月里,用糯米制成年糕,来祭祀伍子胥,同时也取“年年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我国古代天子,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含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据说当年岳家军讨伐金虏在朱仙镇节节胜利,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来,在回师路上,将士们又饥又饿,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随后岳飞遇害风波亭,为了怀念这位民族英雄,河南民众每逢腊八这天,家家都吃“大家饭”,以示怀念。
传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入山修行,寻求人生真谛。有一天他走得又累又饿,倒在河边,有一个牧女看见了,就将自己的一碗用各种谷米混在一起煮成的粥给了他,释迦牟尼喝完这碗粥,顿觉精神焕发,在河里洗个澡,又打了一会盹,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了。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从此以后,每逢腊八,寺院都要举行仪式,熬腊八粥敬佛。
另一个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经常饿得饥肠辘辘。有一次,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一个老鼠洞,心想,抓个老鼠充饥吧。于是,伸手掏了下去,掏出来的却是大米、豆子、粟米、红枣等。他把这些粮食煮了一锅粥,喝起来感到比什么都香。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整天吃山珍海味。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了从老鼠洞掏粮食煮粥的事来,于是传命御厨以各色五谷杂粮进食。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吃后大悦,因此,就将粥赠名为“腊八粥”。
水饺
饺子成为北方春节的传统食品,已有数百年历史。人们春节吃饺子,不仅因为它好吃,还取其“吉利”,所以,有些地方把饺子包的形状如元宝,有的还包上花生米,因为花生米又名长生果,希望吃了这样的饺子,身体健康长寿。
古时的饺子叫馄饨,但它与现在的馄饨又不同。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了馄饨这种食物。北齐时的颜之推,讲得更为具体:“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偃月就是半月形,这正是饺子的形状。到了唐代,又被称做“牢丸”。唐人段成式著的《西阳杂俎》一书里,就有汤中牢丸的记载。明朝末年的张自烈考证了饺子名称的来源,他说:“水饺饵,即段成式食品汤中丸,或谓粉角,北人读角为矫,因呼饺饵,伪为饺儿”。从这些记载来看,饺子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1968年在新疆吐鲁番的塔那北区,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唐代墓葬,出土了一个木碗,碗里盛着饺子,仍很完好,其形状与今天的饺子完全相同。这说明饺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早在唐代,就已经传到我国西域的少数民族地区了。
馒头
馒头,又称之为馍、馍馍(在山西方言、陕西西府方言、闽方言,安徽北部有此称乎,馍字是后造字,有人认为馍字来源于馒字在早先晋语的读音。关中、中原等地称之为馍),汉族传统面食,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有馅,后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通常人们选择馒头来作为主食。
据说1700多年以前,诸葛亮为了扩充蜀国的势力,亲自率领大军南征,获得了七擒孟获的胜利,尔后班师回朝。这一天,当大军行至泸水时,只见江中浪涛汹涌,水流急湍,不能渡江。眼看大军被阻隔江岸,诸葛亮十分焦虑。这时,降将孟获求见,孟获对孔明说,泸水中有一猖神,经常兴妖作怪,弄得舟翻人亡。所以,来往行人必须给猖神祭祀,如能在江中扔下49颗人头以及一头黑牛一头白羊,泸水就会立时风平浪静,让行人渡行。
诸葛亮听后,沉吟了半晌。对孟获说:“如今蜀国四方安定,如何无故杀人祭神,你看这样如何?”原来诸葛亮想了个补救办法,他让厨师用白面掺水塑成人头的模样,里边包上牛羊肉,用以替代真人头,起名叫“馒头”。当天夜里,孔明披上八卦袍,在泸水岸边点设明灯数盏,把白羊黑羊及..49个馒头供在备案上。午夜三更,命人把祭物扔进了江中。次日天明,只见云开雾散,江水平和,蜀军安然流过泸水。从此,馒头被人传为美谈,并被人们视为高贵的食品。一般在宴会上都要上馒头。
面条
时至今日,面条的种类越来越多,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
最早的“面条”很难称之为“条”,人们只是将面块擀成饼状,即下锅去煮,故称为“煮饼”、“水溲饼”,又叫“汤玉”。由于它在烹制方法和配料上,同今天的过水面、热汤面类似,所以我们仍将它视作面条的前身。
晋代,“煮饼”又名“汤饼”。“汤饼”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唐、宋时代。《新唐书·列傅·玄宗皇后王氏》中说:“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汁面,为生日汤饼耶!”由此看来,过生日吃面条,唐代已有此风俗。
唐代人食用汤饼,要用筷子挑起,这也从侧面说明,面条在此时已发展成“条”状。到了宋代,面食花样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地方风味。见于史料记载的面条类食品有:“淹生软羊面”、“三鲜面”、“鹅面”、“百合面”、“大燠面”、“素面”等。由于面条在宋代已成为受欢迎的大众食品,故在民间形成这样的习俗:生了孩子后的第10天,要举行“汤饼会”,请亲朋来吃面条,以示庆祝。
元明两代,面条兴盛不衰:元代有挂面问世,明初的刘基还记下了8种面条的制法。清代面条的新品种,更是层出不穷。
麻食
麻食,也有叫作“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西北地区(尤其在陕西和山西)的一道汉族传统小吃。关中人称作麻食、猫耳朵。以荞面为料,现在,绝大多数都以白面为主要原料。掐指蛋大面团在净草帽上搓之为精吃,切厚块以手揉搓为懒吃。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是大家喜欢的日常简单饮食的一种。
麻食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爱国将领杨虎城是陕西人,当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时,他情不自禁的对夫人说:“快给我买顶草帽,我要吃家乡饭,再买些酒菜来,好好庆祝下》,”原来他的家乡在陕西省蒲城县,那里的家乡饭就是麻食。草帽作为日常的雨具,在当地作为制作麻食的工具,为的是搓上草帽上的花纹。
关中吃麻食很普遍,但知道麻食来历的人就不多了。元代忽思慧撰《饮膳正要》里就记载有麻食。他说:“秃秃麻食,一作手撇面。以面作之。羊肉炒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醋香菜末。”又明朝人所辑著的《居家必用事类大全》里也说:“秃秃麻食,又名秃秃么思,如回族食品,用水和面,剂冷水浸,手搓成薄片,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水,任意食之。”
据以上文献,说明在元明之际,麻食已经流行,而且是回族人的食品。麻食一词,可能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当时麻食做法,与今无异,而且可以煎炒或加菜调酸汤食用。
汤圆
元宵象征合家团圆更更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初一十五元宵必备。
汤圆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
萨其玛
萨其玛是家喻户晓的一款点心,口感绵甜松软,色泽金黄,甜而不腻,入口即化,蛋香味浓,营养丰富!它是满族人的一种传统糕点,老一辈的人叫它满洲饽饽,还有人给它起了汉语翻译,称为糖缠或金丝糕,不过大部分的人还是喜欢叫它萨其玛!
满族风味糕点“萨其玛”名称的由来有一段历史原因。这一词,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大学士傅恒等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制作萨其玛的最后两道工序是:切成方块,随后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满语为玛拉木壁。“萨其玛”便是这两词的缩写。清王朝建立后,满族民众入关,满汉杂居,生活习俗,语言词汇交流融合。萨其玛作为一种民族风味食品,也被汉族人民接受。萨其玛的名字也成了两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称。
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据说清朝在广州任职的一位满族将军,姓萨,喜爱骑马打猎,而且每次打猎后都一定要吃点心,还不能重复!有一次萨将军出门打猎前,特别吩咐厨师要“来点新鲜的玩意儿”,若是不能令他满意,就准备回家吃自己!
负责点心的厨师一听,自然万分紧张,一个失神就将沾上蛋液的点心炸碎了!偏偏这时将军又催著要点心,厨师一火大骂了一句:“杀那个骑马的!”才慌慌忙忙地端出点心来。
想不到,萨将军吃了之后相当满意,问起这道点心的名字,厨师惊魂未定,随即回了句:“杀骑马!”结果将军听成了“萨骑马”,想说自己姓萨又爱骑马,倒也挺妙的,还连声称赞,萨其玛因而得名。
制作萨其玛时,拌糖的动作是最关键的步骤,刚炸好的小面皮一定要趁热拌糖,要不然面皮冷了质地变脆,到时再拌糖容易脆裂,便尝不到酥松的口感!
“缸鸭狗”
“缸鸭狗”,是宁波一家老汤团店的招牌。
“缸狗”汤团店坐落在宁波开明街上。缸鸭狗汤团之所以享有盛名,是由于它制作的猪油汤团独具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
这种汤团能够成为名点,一是原料好,二是制作讲究。制作时,糯米淘洗后用清水浸泡一周,细细水磨,入布袋榨干使干;猪板油剥皮,绞烂;优质黑芝麻淘洗净炒熟,舂碎,筛去壳,与白糖粉,板油揉和,搓成小核桃大小的丸,再放入糯米粉中,搓成杨梅般大小的汤团,入沸水锅中煮熟盛碗,再放白糖、桂花。
解放前,宁波虽有很多汤团,但以这家最为知名。为什么要叫“缸鸭狗”呢?是因为店主人叫江阿狗。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宁波人讲官话。”在宁波方言中,江阿狗与“缸鸭狗”谐音。这位精明的宁波人,就在招牌上画一只缸,一只鸭,一只狗,用这种既别致又形象的商标招徕顾客。再加上他做汤团的手艺很好,质量讲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宁波的一家著名汤团店。但是,到了50年代后期,在“左”的路线影响下,“缸鸭狗”的招牌被取消了。直到1979年,“缸鸭狗”才得恢复。
狗不理包子
包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面食,相传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距今1800多年)。包子这个名称的使用则始于宋代,《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羣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馒头之有馅者,北人谓之包子(意思就是说馒头没馅儿,包子有馅儿)。包子一般是用面粉发酵做成的,大小依据馅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称作小笼包,其他依次为中包、大包。常用馅心为猪肉、羊肉、牛肉、粉条、香菇、豆沙、芹菜、韭菜、豆腐、木耳、干菜肉、蛋黄、芝麻等,出名的有天津狗不理包子、开封小笼包、开封灌汤包、商丘永城薛湖牛肉水煎包、广东叉烧包、上海灌汤包,杭州小笼包,等等。
狗不理包子,色香味形俱佳,深受人们青睐。那么,这么雪白味美的包子为什么偏偏要叫狗不理呢?
原来,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城边侯家后一带有一个专卖包子的小摊,小摊掌柜的名叫高贵友,小名“狗子”。因他的包子味好,买的人多,他一个人连做带卖实在忙不过来,就琢磨了个快速售货法,在摊头放一把筷子,一摞粗瓷碗。谁要买包子就把钱放到碗里,再把碗给他,他看钱给包子,自始至终不发一言。于是人们笑话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传来传去,就传成狗不理包子了。
狗不理包子越传越有名,由小摊档变成大摊档,由大摊挡变成包子铺,变成饭馆,又扩大成三联号。狗不理不仅在国内一些城市建了分店,还出口到了日本。
油条
油条又叫油馍、油果子、麻花、油炸果、油炸桧。油条是一种长条形中空的油炸面食,口感松脆有韧劲,是中国传统早点之一。人们一般与豆浆一起食用。
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记录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清稗类钞》中还记载了很多地方称油条为“油炸桧”:“油炸桧,长可一人,捶面使薄,以两条绞之为一,如绳以油炸之,其初则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恶秦桧之误国,故象形似诛之也。”因此,现今多推测油条起源于秦桧的年代,即南宋。
公元1142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卖国贼秦桧和其妻王氏等暗订毒计,杀害于风波亭。消息传出,京城临安(今杭州市)舆论沸腾,南宋军民无不义愤填膺,对秦桧、王氏恨不能寝其皮,食其肉。当时,风波亭畔有一家专卖油炸食品的饮食铺,实在按捺不住心中忿恨,拿起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的形状,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里,口里喊道:“吃油炸秦桧了!”来买食品的群众心里明白,大家围上前去,一齐动手干起来,一边做,一边喊,一边吃。其他饮铺一见,也争相仿效,几乎整个临安城都做起了“油炸桧”,很快传遍全国。
“油炸桧”的食品流传到今天,大都分地区已改称为“油条”,但仍有一些地方叫做“油炸桧”或“油炸鬼”。
烧卖
烧卖,又称烧麦、肖米、稍麦、鬼蓬头,是形容顶端蓬松的形状,是一种以烫面为皮带馅上笼蒸熟的面食。烧卖源起元大都,现在中国北京、山西、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均有分布。
烧卖用烫面,即用开水和面,面已半熟,再加入冷水和的面,以增加成型能力,用一种中间粗,两头有把的类似棒槌的特殊擀面杖擀皮,擀出的皮薄而不平,四边如同花边,中间放馅,不用包,一提就成型,上屉蒸熟。皮薄馅大,形若杯,底为圆,腰收细,上面如同花边,美观好吃。烧卖馅料多为糯米、香菇、萝卜、白菜、瘦肉等,加入调味的酱油、盐、香油、食用油、白砂糖、味精。吃时配以醋、蒜丝,味道可口、鲜美。
烧卖自北至南,品种很多,各具风味,一般以馅料定名。如河南有切馅烧麦(河南人仍叫烧麦),安徽有用鸭拌糯米饭为馅的鸭油烧卖,杭州有羊肉烧卖,广州有蟹肉瑶柱干蒸烧卖等。广州还有几种不用面皮的独特烧卖,如猪肝烧卖、牛肉烧卖和排骨烧卖等。
于1738年(清乾隆年间)。据说有一年除夕,乾隆皇帝私访通州回京,路过此店,吃了一顿烧麦,感到味道十分香美,于是兴致陡起,拂纸挥笔,题写了“都一处”的匾额。从此,这个小店就出了名,这一食品也很快传至各地。至于叫烧麦或烧卖,这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北京的烧麦传到山东、浙江、安徽和广东等地后,因“麦”与“卖”京音相谐,传来传去传讹了。
另一种说,因为北京的烧麦大都是早晨卖得多,早晨称“晓”,故而得名“晓卖”,南方人“晓”和“烧”发音相近,后来又传成了烧卖。
金糕
金糕又名京糕、山楂糕,是一道汉族特色糕点。它以山楂为主料,佐以白砂糖、桂花精制而成。它除了切块吃之外,还可撒上白糖,或与梨丝拌着吃,酸甜绵软,味美可口。
100多年以前,北京做山楂糕的店铺不少,但都不能贮存过夏,唯独富川斋的山楂糕因为用的是祖传秘方,不但味道好,色泽可爱,而且常年贮存,就是三伏天也能吃到他家秋天做的糕。
一年夏天,慈禧想吃山楂糕,偏偏宫里宫外都弄不到,正在这当儿,富川斋的糕上市了。宫人如获至宝,立刻买了一大块。慈禧大为赞赏这种糕的味道,更为喜欢糕所专用的金黄颜色(金黄色是皇家的象征)。于是,就指定富川斋专门为她送货。
一天,“金糕张”和伙计们抬着食盒又来宫里送货,接货的太监头目一见,大声吆喝了一句:“金糕来了!”慈禧听见称为“金糕”,十分欣赏这种叫法。自此以后,宫里人便叫山楂糕为“金糕”了,并很快传出宫外,人们一直叫到今天。
春卷
春卷,又称春饼、薄饼。是汉族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目前流行于中国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
春卷是用上白面粉加少许水和盐拌揉捏,放在平底锅中摊烙成圆形皮子,然后将制好的馅心(肉末、豆沙、菜猪油)摊放在皮子上,将两头折起,卷成长卷下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春卷皮薄酥脆、馅心香软,别具风味,是春季的时令佳品。
福建此物名春卷,在江浙有抹油子、饺饼筒等等,在上海春卷做的只有手指般粗细,在浙江、福建一带则做成长约10厘米的大家伙。当地人每逢节日都要吃这个东西,好像北方人逢年过节吃饺子那样。
据载,在唐朝以前,一到立春日,家家户户都用面粉做成一种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的蔬菜、水果等,赠送给亲友,叫做“春盘”,以示迎春和祝福。杜甫有诗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反映的就是唐代前后这一生活习俗。春盘的内容,也因时因地各有不同。
据《摭言》,唐时的春盘一般是放的萝卜和芹菜,而富裕人家春盘的花样就多了,除了薄饼外,还备有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粉丝、鸡蛋等,用薄饼卷着吃。宋代,宫廷里办的春盘可是豪华多了。
明清时,随着烹调技术的提高,经厨师们一再改革,面粉薄饼就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这时,不仅在民间深受喜爱,而且在宫廷里也算一名点。在清朝盛大宴会时,举办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也作为9道主要点心之一。如今的春卷,从品种众多、形状独特、馅心丰美等诸方面,都是以往的春卷所不及的。而且,不论北方,还是江南,都有自己的著名产品。
小窝头
小窝头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名点之一,由小米面、敉子面、玉米面、栗子面混合而成,做成圆锥形,每个底部都有一个圆洞,小巧玲珑,蒸熟后呈金黄色。
传说这是清代慈禧太后喜爱的一种宫廷食品。一般老百姓吃的,主要用玉面(有些掺进一些黄豆面)制作而成,个子也大。
老百姓吃的“窝头”是一种圆锥型,下面有一个洞的蒸制食品,原来都是用玉米面做的,因为没有发酵的玉米面非常不容易蒸熟,做成这种形状有利于迅速蒸熟,窝头以前是底层平民常用的食品。而西太后别出心裁,要“与民同乐”,可是是用当时非常昂贵的栗子磨面做的,个也小很多,成为一种点心,民国革命后才流入民间。传说这一宫廷小吃品种是慈禧太后当年吃过的小窝头。其实纯用栗子面是蒸不成窝头形儿的,因为其干裂、不合团儿。做小窝头用的是好的新玉米面,过细箩,再掺上好黄豆面,蒸的时候加桂花白糖,吃着又暄又甜。一斤面要蒸出一百个小窝头才够“小”。
光饼
光饼,汉族特色小吃,是福建省地方食品,福州、建瓯、顺昌等地最受喜爱的传统饼类食品之一。
光饼用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的饼类食物,直径约6厘米,中间带有穿孔,食之香脆可口。
福州人每逢祖先祭日与每年清明节扫墓时,在众多的供品中都少不了“光饼”,它成了人们怀亲念祖的一种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
光饼还有另一种类型,即改盐为糖,形状也比咸饼大一倍,被称为“征东饼”。但无论“光饼”还是“征东”饼,其名均与戚继光入闽抗倭的传说有关。
当时,戚继光为了行军作战方便,便命令军士们将老百姓所送的饼,在中间开一个洞,用绳贯串,挂在身上,便于携带,食用方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抗倭英雄,就把这种当中穿孔的饼,称为“光饼”。
凤尾酥
在四川的珍馐美味中,有一种漂亮的点心叫凤尾酥。它在白瓷盘中,亭亭玉立,式样别致。其底部小巧而圆实,不过一寸多高,而上端却生出二寸多高的酥丝。象鸡的尾羽,又象凝结的雾,静止的云,透明的翼,丝织的冠。
凤尾酥的创制说来很偶然,也很有趣。
很久以前,四川某地有一家夫妻面馆,卖的是小面、抄手、炸酱面、香菌面,也卖刀削面。一天晚上老婆不小心,打破了猪油的罐子。当时正值三伏天,猪油不凝,流得满案板都是,怎么也擦不完,两面口子觉得很可惜。男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把没卖完的煮过的刀削面捞到案板上,又是揉又是擦,把案板上的猪油弄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老婆起来做早饭,忽然心血来潮,想弄点油炸包子吃。馅料是现成的,有没卖完的炸酱。皮子呢,就用昨晚上揉过猪油的面团吧!主意打定,她就动起手来。当她烧滚了油,把生包子往锅内一放,突然大叫一声:“咦!好怪!”男人不知出了什么事,赶快跑到跟前,一看也跟着老婆叫起来:“稀奇!稀奇!”原来那包子生坯一到油锅,竟嗤嗤地直往上冲,象是个什么活的东西。冲出来的部分,象云,象雾,象羽毛,象花朵,好看极了。两口子把包子生坯放到锅里,个个如此,一吃味道还很好,又酥松,又滋润。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传到一个聪明的糕点师傅耳朵里。他打听到了打破油罐的故事,慢慢琢磨出了其中的奥妙,掌握了用猪油揉面再油炸的办法,重现了这个奇迹。于是,又漂亮又可口的凤尾酥就上了宴席,成为四川糕点中的名品了。
荷月酥
荷月酥是汉川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清代《汉川县志》第十二卷的图画上记述:白饼子(即汉川荷月)酥软香甜,相传汉川尹令为奉敬朝廷,选用最上等的原料,加上陈皮、果脯,精工细作制成点心,经开水冲泡,碗中点心如同层层叠叠的洁白荷花瓣;而外形又如一轮皎洁的明月。皇上品尝后,倍加赞叹,根据白饼子产于汈汊之乡的特点,赋于“荷塘月色”之意境,赐名“荷月”。
关于荷月酥有一个传说,当年明皇太后身患重病,不想吃,不想喝,无论御厨做什么美味佳肴,也提不起她的食欲。皇上只好传下圣旨,让各地进贡美味食品。
汉川县令接到圣旨,找来糕点名师梅翁,让他制作贡品。梅翁苦心设计,终于以白面、砂糖、金桔饼、桂花等为原料,制出一种糕点,并特意注明,要以鲜豆浆加白糖泡食。
点心送到京城,皇太后照着说明吃,只觉得香甜酥绵,甚为好吃,于是食欲大增,皇太后问皇上:“这点心有名吗?”皇上答不出,他捧起一块点心细细观看,只见点心正面的图案宛如待熟的莲蓬;四周酥皮翻起,如同荷花瓣。再看样子,好似十五的圆月,皇上灵机一动,笑着对太后说:“这叫‘荷月酥’。”
从此以后,荷月酥就在汉川地区传开了,成为当地给皇上的贡品。
淮安茶馓
淮安茶馓是江苏省淮安地区汉族名小吃,制作始于战国时期,出名则始于清代咸丰年间。那时淮安城内有个姓岳的人家专做茶馓,曾被列为贡品。
岳家茶馓造型美观奇特,配料合理。做出的馓子细如线,黄如金,环环人扣、丝丝相连。吃到嘴里,香、脆、酥、甜还略有些咸味,人们争相购买,皆以能购得岳家茶馓为幸事。
淮安茶馓又有人称之为“细环饼’,是用上白精面,拉出像麻线一样的细面丝绕成四寸多长、一寸多宽的套环,环环相连,呈梳状、菊花形等网状图案,放入麻油锅中泡炸而成,质地酥脆,味道香美。
相传清朝慈禧太后患了乳瘤,不思饮食,太监李莲英请御医韩氏医治。韩氏,名达卿,号淮阴,为淮安府人,随即开了一道偏方:“荔枝核二枚研末,黄酒二两浸泡,淮安茶馓四支调服,大被蒙头出汗。”慈禧太后服后盖被,出了一身大汗。瘤渐渐消失了,病也好了。从此淮安茶馓在宫廷内名噪一时,一举成为了清王室的珍贵贡品。
糌粑
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它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先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然后加上适量的青稞粉,搅拌成团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进嘴吃。
元7世纪,藏王经常带兵打仗。但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军队给养十分困难。为此,藏王日夜忧虑。一天晚上,在天的格萨尔王给藏王投了一梦:何不将青稞炒熟磨成麦,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藏王醒来,恍然大悟,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磨麦,筹集军粮。青稞炒麦飘香,其加工方法很快传遍了雪山草地。
蛤蟆酥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一篇谈吃的文章中写到:“我母亲从前有亲戚带蛤蟆酥给她,总是非常高兴。那是一件半空心的脆饼,微甜,差不多有巴掌大,状近肥短的梯形,上面芝麻撒在苔绿底子上,绿阴阴的正是一只青蛙的印象派画像,那绿绒绒倒就是海藻粉,想必是沿海省份的土产……”
实际上,张爱玲所描写的“蛤蟆酥”就是旧时苏州的土产香脆饼。它在苏州并不稀罕,旧时大街小巷都有得买,其中以苏州现前街承德里旁的“文魁斋”里的最为有名。“文魁斋”是一家仅半间门面大小的小店,非常简陋,当街支起一面“文魁斋”的布幡,既当店招,又作遮阳的蓬布用。
玫瑰白糖伦教糕
一代大文豪鲁迅因为经常工作到午夜前后,养成了喜欢吃点心的饮食习惯。1935年4月,他在上海写下《弄堂生意古今谈》,文中便提到了一种糕点:玫瑰白糖伦教糕。
玫瑰白糖伦教糕,最早出现于广东顺德的伦教镇,因此而得名。伦教镇人巧用当地特有的清泉水制作糕点:用清泉水浸泡大米3个多小时以后,磨成米浆,再压成干粉。清泉水加砂糖,在锅里煮沸。然后将糖水冲入米粉内,冷却后加入“糕种”,放置7个多小时,再经发酵等精细加工之后,制好的玫瑰白糖伦教糕,晶莹洁白,糕身横竖相间的孔眼,均匀有序,软滑爽润,清甜微酸。
汤包
《雅舍小品》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其内容大多来自生活琐事,信手拈来即能妙笔生花。散文家梁实秋同样是个爱好美食的人,甚至对吃颇有研究。他很喜欢吃汤包,曾在《雅舍谈吃》一书里这样写道: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榴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活脱脱一个老饕的形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