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要上心,小事别认真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
——屠格涅夫
每一个人都知道,做人难这个道理,人人都想活的轻松一点,都不想在别人面前丢脸,不想被别人为难。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却经常有意无意地去为难别人,或许你并未察觉到是怎么为难别人的,或许你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可那只是你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考虑的结果,如果做一下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其中的缘故。
在我们做事或要求别人做事的时候,表面上看来是一视同仁的,但是对结果的处理却往往大不相同,我们在向别人提要求的时候很严格,要求自己的时候本来也很严格,但在做事的过程中,或面对结果的时候,人们往往不允许别人犯错误,却允许自己犯错误,别人犯错误你不但不会给予理解,甚至还横加指责,不能原谅,甚至做出更加过激的反应。而自己错了却要保持沉默或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不是指责评论。
分析原因就会发现,自己去做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是想努力地把事情做好,最差的愿望也是不要被人家笑话或批评,所以每一步都很认真,尽量做到万无一失,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或者会有些意想不到的麻烦,经常会考验我们每个人的智慧和毅力。在处理所犯错误当中,每个人的表现就会大相径庭,一个人由于智商不同,毅力不同,所以行为方式就会相差甚远。本来,由于你的智商高,你才成为了别人的上级,下级的水平一般不如你,所以做事的水平也自然是不如你,按理你应该理解他。可是这时候你却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当他做不到或做不好的时候,你没有去冷静的考虑,只有气愤和冲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和他一般见识”,可以说是自降了自己的身价,把自己降到了和他一样的智商水平。我们的确是不好原谅每一个人,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喜欢计较了。为了名,为了利,即使是蜗角浮名,蝇头小利。计较到最后,得不偿失,白白让自己身心负累。其实斤斤计较得来的东西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是为了一个面子。有的时候,你计较来的东西,就像空中楼阁,会在你得到的瞬间轰然倒塌。为了一个小小的诱饵,使你丢掉了本应属于你的东西,比如时间,比如心力,比如平和的心境等。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所以说为了自己,做人不要太计较。当你是一位领导的时候,你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你要好好地要求自己,身先示范,这样才有资格去要求别人。当你是一位家长的时候,同样你要给孩子做出榜样,不可以随意放纵自己,不可以教坏孩子还去指责孩子,因为你是孩子的无时不在的老师。当你是一位爱人的时候,同样的家庭责任在你的肩上,你也应该首先必须去做好,尽到自己应尽的家庭责任,否则你无权指责对方。当你是一位不曾相识的擦肩而过的过客的时候,你是否要求自己去善待每一个人,你是否愿意去理解别人,是否愿意去助人为乐,是否会原谅别人不经意间不小心对你所造成的一点点伤害。
不如不计较,不计较,该是你的还是你的;不是你的,你去计较也会失去。不计较,就没有锱铢必较的狭隘,你的胸怀就会豁达一些;不计较,就没有对手间的剑拔弩张,你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和谐。有的时候,人应该像植物一样生存。不去计较阳光雨露,大自然也会恩赐给你;不去计较地盘,大自然也会给你生存的领地。生在园圃里,就以娇艳的姿态生存;生在瓦砾里,就以不屈的姿态生存;生在岩缝里,就以倔强的姿态生存。不计较,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心境平和一些更好。如果,你有这份不去斤斤计较的心,你的心态每时每刻都是积极的阳光的,你的世界就会充满了美好与快乐。
所以,不论何时何地,请不要太计较,对自己应该要求严一点,对别人应该多理解一点,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多的理解、尊重、幸福和快乐。
人生要学会“藏智”
难得糊涂,知足常乐。
——民间谚语
一个人幸福,不是拥有的太多,而是计较的太少。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很多,而是计较的少。很多时候,一个人过于理性,反倒不是一件好事了。做人糊涂一点,与大家相安无事,皆大欢喜。难得糊涂,知足常乐。生活中,会糊涂的人是一种境界,只有饱经风霜的人,生活坎坷的人才能深得其中的真谛。
难得糊涂是清人郑板桥的名言。相传郑板桥在游览莱州去峰山时,借宿于山中一儒雅老翁的茅屋,该老翁自称“糊涂老人”。其家中陈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大开眼界,赞叹不已。次日晨,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于刻于砚背。郑板桥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后面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大,尚有余地,板桥就请老人写上一段跋语。老人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他也用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之大惊,方知老人是一位隐居于此的高官。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两人如遇知音,相见恨晚,遂谈文说词,畅谈人生,结为挚友。“难得糊涂”由此而来。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看到别人比自己好,会眼红,会说三道四。当你成功的时候,会有很多人赞赏;也会有一些人在后面恶意中伤你。当你受到中伤时,你会很生气,你想为自己辩解;可你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你的努力别人早已看在眼里,知道你的成功是通过努力得来的。你只需“糊涂”待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人家便会发现是别人的妒忌心理在作怪,进而遣责中伤你的人。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你和他人的冲突,也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一些论人是非的事知道了装作不知道的好。“糊涂”是给人家留面子,为自己找台阶。当领导在会议上做出不妥当的决定的时候,你可以装片刻的“糊涂”。千万不要直言领导决定的错误,要尊重他,为他留面子。会后,你再单独向他指出,领导不仅会觉得你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而且会愉快地修正自己的错误决定。如果你当面就说领导的决定是错误的,领导会觉得颜面尽失,进而记恨你,你也会弄得非常尴尬,而且也很难达到纠正错误决定的目的。
“糊涂”是一种技巧,如果整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浪费自己的精力是不值得的。如果事事和别人计较,争个你死我活。你会觉得自己活的很累,不会有快乐的感觉。明明听见别人讲你的坏话,你还装作没事发生,依然对他面带笑容,这不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而是学会坦然。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人前不说人。人生太短暂了,你把这些时间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上来,会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糊涂”是一种豁达。只有心中有大目标的人,才会对锁碎小事不屑一顾,只有着眼大局,才能做中流砥柱。“糊涂”是一种品德。只有名利淡泊、宁静致远的人物,才能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糊涂”是一种智慧,它能使你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看透事物,看破人性,知人间风云变幻,把握事情的轻重缓急,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糊涂”是一种气质,它能使人超凡脱俗,胸襟坦荡,气宇轩昂,洒脱不羁,包容万象。
“难得糊涂”不是凡事都装糊涂。“糊涂”是有原则的“糊涂”,是一种理性的“糊涂”,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做人的艺术水平的“糊涂”。
汉高祖时期,萧何是西汉的相国,他死后,推荐了曹参接替相国;而曹参在山东一听说萧何死了,马上就叫人准备行李动身,说自己一定要当相国了。可见这两人的自知、知人的本领都非同一般。曹参当了相国,找了一些老实厚道的人当下属,而把原来那些精明干练之徒全赶走,然后就什么也不干了。“日夜饮醇酒”。别的大臣看他太不务正业了,想劝劝他,曹参不等这些人开口,就强拉他们一起喝酒,把人家灌个酩酊大醉,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汉惠帝看他这副样子,也很不理解。但曹参是高祖时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说他。于是,就把他的儿子找来,让他回去问父亲:“高帝刚去世不久,现在的皇帝还年轻,您当丞相,整天喝酒,是不是嫌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您辅佐呢?”但不许说是皇帝让问的。儿子回去问曹参,曹参把儿子打了二百鞭子,发怒说:“国家大事没你说话的份儿!”惠帝没有办法,只好说,是我让问的。曹参这才免冠谢过,问惠帝道:“陛下自己觉得您比高帝如何呢?”惠帝说:“哪儿敢比呢?”又问:“那么您看我比萧何怎么样?”惠帝说:“您似乎比不上。”
曹参这才说道:“陛下之言是也。且先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曹参为相三年,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相,顺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当宰相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务,不能不说是糊涂;知道自己本来就是块糊涂料,索性于糊涂之中而求大治,假使这位曹相国偏不服气,一定要改弦易辙,干出点属于自己的政绩,那恐怕会造成难以收拾的混乱局面。现实当中的一些人,就常犯这种毛病。新官上任,生怕别人说自己无能,三把火乱烧一气,结果搞得乌烟瘴气。世界是复杂多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没有一定的不移之规,不可能像想像中那样泾渭分明。所以人生要学会“糊涂”,在糊涂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智慧。其实,糊涂哲学本身就是关于人的智慧的学说,具体说来包括了知、情、意三个方面,在“知”的方面,“糊涂”就是承认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不过分地依赖和卖弄自己的智慧。勿恃小智,勿弄奇巧,息竞争心;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巧于拙,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谨言慎行因势利导,精益求精善乎其技,虚心纳谏博采众长,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等范畴。在“情”的方面,就是安贫乐道,隐忍退让,息贪欲;它包含安守本分勿事强求,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乐天知命知足常乐,隐忍退让与世无争等等。在“意”的方面,就是淡泊明志,立身端方,宁清正节;包含宠辱不惊功成不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守正不阿洁身自好等。“糊涂哲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亲自去体验。
耍小聪明误大事
聪明反被聪明误。
——民间谚语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叫《狼来了》的文章,文中的那个小孩把耍小聪明作为自己娱乐的方式,那么,到头来受到伤害的还是自己。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要老老实实承认,并想办法解决,不要试图耍小聪明掩饰。做事情就诚实守信,不要贪图小利丢了原则。心机用得过多,便容易不得要领,或自坏其事,或自相矛盾。聪明是件好事,小聪明却不然。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国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在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则是假聪明。培根先生认为,不论这两国人是否真的如此,但这两种情况是值得深思的。他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小聪明,大糊涂’。冷眼看看这样的人怎样机关算尽,办出一件件蠢事,简直是令人好笑的——凡这种人,在任何事情上都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因为没有比这种假聪明更误大事了。”
人们常说:“占小便宜,吃大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你是真正的聪明,就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随便地“卖弄”你的聪明。那样,不但使你的聪明变得廉价,有时还会给你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成功需要的是智慧,不是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小聪明在时间面前不堪一击,若真的是个聪明人,就不会耍小聪明,这样,至少可以避免弄巧不成的难堪。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第四个儿子出生时,按照当时习俗,为刚满月的儿子行洗儿礼。他感叹自己的身世,借此写了一首著名的自嘲诗“洗儿戏作”。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这首诗歌,语言浅白易懂,情感却跌宕起伏,表面上是为孩儿写诗,而实际上既讽刺了权贵,又在“似诉平生不得志”。我们一般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聪明,但苏轼想到自己一生虽然聪明,却屡遭磨难,心中感到不平。他认为自己虽然聪明,却仕途坎坷,还不如做一个愚钝粗鲁之人,这样也不会对人生看不惯,给自己带来许多祸患了。诗人之所以说“我被聪明误一生”,并非是希望自己不聪明,而是用来自嘲的愤世嫉俗的反语。苏东坡之所以发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愿望,这是在自己饱受人生磨难后的不平之语。但是此诗揭示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聪明人不免会受打击,“愚且鲁”者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倒是千真万确的。不仅宋代如此,整个封建社会莫不如此。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在位者大多忌才,只想用奴才,不想用人才,惟恐人才压倒自己。即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用了人才,迟早也不免要加以打击。因此,聪明人走运的时候少,倒霉的时候多。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也是一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人物。杨修是一个绝顶聪明、极具才华的人,但是他不知谦虚,锋芒毕露,到处耍自己的小聪明,结果最后被曹操所嫉,遭致杀身之祸。杨修曾辅佐曹植,一天,曹操命令曹丕、曹植兄弟各出邺城门外办事。事先又密令门卫不得放行。杨修猜中了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事先告诉曹植说,万一门卫不放侯爷出去,侯爷身有王命,可以杀了他。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出去。但曹操的这一安排,是对兄弟俩的综合考察,既要察其才,更要察其德。曹植表面上赢了这场比赛,却给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残忍的印象,实际上输了。杨修知其一,不知其二。还有一次,曹操去视察新建的相国府,看后不置可否,只让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便令人将门拆掉重建,说:“门”中“活”,就是“阔”,丞相是嫌门太大了。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个“合”字交给众人。众人不解,杨修却接过来就吃,并说:不是“人一口”吗?如果说这尚属雕虫小技,无伤大雅,那么,他在军中的表现就会让曹操大起杀心。公元219年,曹操亲率大军,从长安出斜谷,进军汉中,准备和刘备决战一场。谁知刘备敛众据险,死守不战。曹操欲攻不得进,欲守无所据,战守无策,进退两难。还有一天部下向他请示军中口令,竟应答以“鸡肋”。杨修听了,立即收拾行装。大家忙问何故,杨修说:“鸡肋这玩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杨修的种种聪明之举,引起了曹操的嫉恨,曹操最后以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处死。
一个人即使很聪明,也应当不露锋芒,不在生活中故意显示自己的聪明,而是低调做人,从来不向人夸耀自己,抬高自己。学会看惯生活中的不平现象,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只有在生活中不耍小聪明,才能够保全自己,不至受到别人伤害。如果你自作聪明,凡事都想显露自己,结果往往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只有自食其果,甚至还会因此丢掉身家性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