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到的24堂幸福课-自律——避免不必要的烦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任何一个人,倘若渴慕奢华的生活而不能自制;一旦面临类似的诱惑,都完全可能走上同样的道路。

    ——周国平(当代哲学家、作家,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控制自己比赢得别人更重要

    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佚名

    一个无法控制自己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制,别人就会轻易将他打败,这是一条铁的定律,然而,控制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每个人心中永远存在着理性与感性的斗争。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就是要求一个人按理智的原则判断行事,克服追求一时的满足和本能的欲望。一个真正具有自我约束的人,即使在情绪非常激动时,也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有所创造的人,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善于自我控制的人。因为他们的心智、精神和目标能够达到协调一致;而那些内心混乱的人常常会走向失败,由于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于是一切成功都远离他们而去。一个人必须首先控制好自己,才能在为人处世当中协调各种因素,发挥出最大功效,然后取得成功。每个人都应当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使自己从常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但是,如果他不能自律,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他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他不能自控,就根本别想去影响别人、把握住局面。

    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家杂货铺里,富兰克林(18世纪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亲眼目睹了一件事,它说明了自制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在这家杂货铺受理顾客投诉的柜台前,许多女士排着长长的队伍,争着向柜台后的那位年轻小姐诉说他们的遭遇。在这些投诉的妇女中,有的十分愤怒且蛮不讲理,有的甚至讲出很难听的话。柜台后的这位年轻小姐脸上带着微笑,一一接待了这些愤怒而不满的妇女,丝毫未表现出任何憎恶。她的态度优雅而镇静。

    站在她背后的是另一位年轻小姐,她在一些纸条上写下一些字,然后把纸条交给站在前面的那位小姐。这些纸条很简要地记下妇女们抱怨的内容,但省略了那些尖酸而愤怒的话语。原来,站在柜台后面,面带微笑聆听顾客抱怨的这位年轻女郎是位聋子,她的助手通过纸条把所有必要的事实告诉她。

    富兰克林对这种安排十分感兴趣。他站在那儿观看那群排成长队的妇女,发现柜台后面那位年轻小姐脸上亲切的微笑,对这些愤怒的妇女们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她们来到她面前时,个个像是咆哮怒吼的野狼,可当她们离开时,却个个像是温柔的绵羊。事实上,她们之中的某些人离开时,脸上甚至露出羞怯的神情,因为这位年轻小姐的“自制”已使她们对自己的作为感到惭愧。自从富兰克林亲眼看到那一幕之后,每当对自己所不喜欢听到的评论感到不耐烦时,他就立刻想起了柜台后面那位女郎的自制而镇静的神态。他经常这么想: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副“心理耳罩”,有时候可以用来遮住自己的双耳。富兰克林个人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对于不愿意听到的那些无聊谈话,可以把两个耳朵“闭上”,以免在听到之后徒增憎恨与愤怒。生命十分短暂,有很多应该做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因此,我们不必对说出我们不喜欢听到的话语的每个人去进行反击。

    自我约束表现为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一个人的自由并非来自只“做自己高兴做的事”或者采取一种不顾别人感受的态度。自己要战胜自己的的情绪,证明自己有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如果任凭情绪支配自己的行动,那自己就会成为情绪的奴隶。一个被自己情绪所奴役的人是根本没有自由可言的。

    在现实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在通过努力,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幸福,并且在向着这个的目标迈进。但是,我们绝不能做只顾一时痛快而丝毫不顾及可能发生的后果。因为人们的感情大都容易倾向于获得暂时的满足,所以,要善于做好自我约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往往那些提供暂时满足的事,通常就是对我们的健康、快乐和成功最有害的事情。因此,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时,应当努力避免做一些会对自己将来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事。

    一个人如果没有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他会不断成为自己承诺的受害者。例如,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保证……”就是最危险的句子之一。这样经常会导致很多人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去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上。这个世界看起来好像存在着一些被公众广泛接受、但却查无实据的保证。事实上,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只有一个可靠的保证,那便是:一个经常向你保证一切都没有问题的人,是最有问题的人。

    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自我约束能力和做一个有自我约束能力的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做一个有自我约束能力的人,是指偶尔表现出的自我约束能力,它能使你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一些麻烦,但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就要坚持不懈的保持自己的自控能力。人的一生指的就是年、月、日的积累,学会控制那些在短时间和阶段内发生的事,将决定你一生的成功和幸福。

    别让骄傲干扰自律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骄傲自大不会有太大出息,相反,自大往往是坏事的开始。人贵有自知之明,盲目自大自负,对己有害无益,对人对事也有损无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谦虚的国度,古老的《尚书》中就有“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的记载。一个人之所以犯错误,往往不是因为他什么都不懂,而是因为他自以为什么都懂。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当中的三大暗礁。一个骄傲自大的人,会在骄傲与自大中毁灭自己的事业,甚至是自己本身,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三国时期的关羽,文武双全,可就是有一个骄傲自满的毛病。东吴的陆逊和吕蒙就利用了他“依恃英雄,自料无敌”的弱点,设下了“骄其心,懈其备”的策略,以期从关羽手中夺回荆州。他们安排老将吕蒙装病,由当时没有名气的年轻人陆逊当主帅。陆逊还派人故意低三下四地给关羽送礼。关羽看不起年轻的陆逊,又没有识破东吴的计策,很快把镇守荆州的兵调走一半,防备也松懈了,使陆逊和吕蒙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荆州。按关羽的智力和英勇,不应当被年轻的陆逊所打败,也不至于连个易守难攻的荆州都保不住。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骄傲把自己引到失败的下场。

    明朝后期,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数年间,他率领的农民军发展成为一支规模宏大的队伍,经过拼搏厮杀,这支队伍占领了明王朝的国都北京城。巨大的胜利冲昏了这支军队领导层。李自成初到北京就命人搜刮皇宫,发现大内府库中只有黄金十七万,白银十三万,失望至极,于是下令“追赃”。他的部下刘宗敏下令:“一品必须献银累万,以下必须累千。痛快献银者,立刻放人;匿银不献者,大刑伺候。”一时之间,棍杖狂飞,炮烙挑筋,挖眼割肠,北京城内四处响起明朝官员的惨嚎之声。同时,城中富民不少人也被拷掠,平民的薪米尽被农民军抢掠以供军用。城内饿尸遍地。无论官员、富民、居民,只要看上去有钱,肯定会被请至此处挨刑。经过数天拷掠,刘宗敏的部队共得银七千多万两。见刘宗敏等诸营皆富,李自成的部下只得粗米马豆当粮食,于是官兵们私下相率出宫淫掠,遍入民间房舍抢财奸淫。

    明将吴三桂本准备投降李自成,得知了大顺军在北京拷打明朝官员追赃之事,吴三桂大失所望。后又得知自己父亲也被夹拷的消息,愤怒至极,决定不再入京。而是以大明孤臣的身份,向清廷“借兵复仇”。多尔衮接到吴三桂密信,大喜过望,立刻直奔山海关而来。结果农民军大败,李自成仅剩数千残卒败退。为泄愤,他下令剐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把首级悬于高杆之上。这些败兵入城后,皆知末日将至,完全丧失纪律,开始在北京城内烧杀奸掠,备极惨毒。李自成败退北京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把吴三桂全家34口尽数剐杀。第二天,即在武英殿举行正式“登基礼”,头戴冠冕,受“百官”朝贺。第三天一大早就匆忙离京,向西奔逃。自入城到离京,他的“大顺”政权仅存在了42天。随后,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大队人马行至湖北通山县境时被杀。

    骄傲常常使人丧失一种耐心,不思进取,裹足不前,抱守着曾有的那份自信、骄傲、侥幸,当发现对手已经达到胜利的终点时,却已落下“失败的强者”的美名。

    龟兔赛跑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比赛的结果是兔子以骄傲松懈而失败;乌龟以持之以恒而胜利。在兔子的心里,它根本就没有把爬行的乌龟放在眼里,也许它是计划在乌龟即将到达终点线时,再以充沛的精力加上自信的神速,在乌龟即将胜利的一刹那抢先到达,让它的努力付之东流,彻底摧毁乌龟的意志,达到既取得了胜利又羞辱了对方的目的。但是骄兵必败,当我们面对成功时,都要保持一种谨慎、谦虚的态度,千万不能忘乎所以。

    在人们的各种习气中,克服骄傲可算得上最难的一种。虽你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总会在你不知不觉之时显露出来。我们不要让骄傲支配了自己。由于骄傲,我们会在该同意的时候固执起来;由于骄傲,我们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由于骄傲,我们会失掉评断事物好坏的客观标准。

    每一个年轻人都在憧憬未来,向往进步,希望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在这条充满艰辛与挫折的路上,我们要掌握好通往成功道路的规律和方法。新中国开国元帅陈毅曾经写过这样的名句:“历览历史多少事,成由谦虚败由奢。”“骄傲自满必翻车。”这富有哲理的诗句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同谦虚与骄傲紧密联系着,谦虚好学,诚实做人,老实办事,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水平,也是我们前进的基石,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条件,不要让骄傲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绊脚石。

    严于律己是一生的财富

    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快乐和欲望的控制。

    ——柏拉图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稍有不慎就会掉入欲望的陷阱,其实,就算是掉入陷阱也并不可怕,怕就怕有人在陷阱中仍然痴迷自己的欲望。

    懂点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罂粟果作为一种药物,具有缓解疼痛、镇咳、催眠等疗效。如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得当,能有效治疗相关疾病。但如不加节制地滥用,则易成瘾,成为人们闻之色变的毒品,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同样,在生活中,如果你不对自己的某些行为进行节制,同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就以饮食和运动来讲吧!人不吃饭不行,但如暴饮暴食,就会伤害肠胃,引发疾病。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如果运动量过大,也会损害身体。可见,凡事都要有个“度”,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总结出很多富于人生哲理的谚语,如“美味不可多餐”、“得意不宜再往”、“爽口味多终作病,快心事过必为殃”等等,提醒着人们凡事都要适度,不要过分,不要走极端。

    道理虽然简单,但做起来未必容易,很多人遇事不知节制和自律,最终毁掉了自己的幸福。人本身就是一种“欲望动物”,克制欲望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一般动物而言,只得到它所需要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而人的欲望则大大超过了自己所需的那一部分。这些的欲望除“饮食男女”等自然属性外,还有虚荣心、权欲、名利欲、占有欲等社会属性,其中,以物质占有欲造成的危害最大。人类由于物欲膨胀,导致了太多的不幸,大到国家兴亡,小到损害人际关系。具体到个人,就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不惜采用杀人、抢劫、偷盗、诈骗等犯罪手段;有的人为了放纵情欲,就搞“包二奶”、嫖娼、一夜情,这些做法不仅害了自己,也连累了家人;有的人为满足自己“权力欲”的虚荣心,结党营私,买官卖官,最终成为了阶下囚;还有人笃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信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或背信弃义出卖朋友,或铤而走险滑向犯罪的深渊。

    欲望是魔鬼,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倒在了欲望的魔爪之下。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欲望对人生的伤害。道家认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求人们返璞归真、清心寡欲;儒家认为“克己复礼而归仁”,要求人们“惩忿窒欲”;佛家劝诫人们戒除贪婪、嗔怒、色欲。由此可见,放纵欲望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必须要加以节制。欲望固然是发展的动力。但是,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在欲望面前,人必须有一种克制、节制、自律的精神。

    杨震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秀才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改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时,王密对他照应得无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悄悄来到杨震住处,见室内无人,便捧出黄金十斤送给杨震。杨震连忙摆手拒绝说:“以前因为我了解你,所以举荐你;你这样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轻声说:“现在是夜里,没人知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听了,羞愧地退了出来。

    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有严格自律、深刻自省的精神。他们严以修身,讲究“慎独”、“一日三省吾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处世准则。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即道德的完善、人格的完美以及内心的平静、充实和富足。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大抵世人都置身体健康于不顾,努力费尽心机,终生追求功名利禄,把获得他人的尊敬、仰慕当做幸福的因素,这是极度愚蠢的行为。因为,人的幸福主要在于心境的平和与满足。”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懂得这一道理的人内心往往是强大的,即使是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他们依然能保持高度自律。

    许衡是中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惟独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

    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

    混乱的局势中,平日约束、规范众人行为的制度在饥渴面前失去了效用。许衡因心中有“主”则能无动于衷。在许衡心目中的这个“主”就是自律。有了自律,才能在没有纪律约束的情况下亦能牢牢把握住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讲,幸福其实也来自每个人的节制和自律。人必须理性地看待物质欲望,加强节制和自律,严防被物欲引入歧途。要在物质欲望得到合理满足的基础上,拥有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通过加强人格修养,完善道德,追求内在心灵的丰富和精神上的平静、和谐和满足。这样,我们每个人才能拥有真正持久的幸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