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叶舟
求人不如求己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命运建筑师。
——沙拉斯持
有这样一则笑话:讲的是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求己,把解决问题的基点放在自己身上。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始终坚持理想的追求,不放弃、不抛弃,始终怀揣着一颗以抗争为幸福、把艰辛当欢乐、视厄运为挑战的旷达磊落的心灵。这时即使你遭遇到的困难再多一些,不幸再大一些,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成功路上小小的绊脚石,不足以阻拦困难的化解。求己,也就意味着当你独自面对困难时,你必将选择孤独、泪水、坚强、拼搏。
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适应孤独,没有人会帮你一辈子,所以你要奋斗一生。与其用泪水悔恨昨天,不如用汗水拼搏今天。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是坚强。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
生活当中,人们常谈一个“靠”字。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还有靠亲戚、靠孩子等等。但你终有一天会明白一个道理——求人不如求己,天助不如自助,自助者天助之。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求人与求己之间,虽是一字之差,却相去甚远。信徒之所以是信徒,是因为他遇到难事,只知道求神拜佛;而观音之所以成为观音,是因为观音懂得,求人不如求己,仅此而已。
求人者面对被求之人必定点头哈腰、卑躬屈膝,骨头永远无法“发育”强壮;求己者对自己充满信心,胸有成竹的面对现实中的一切,给人一种大事临头向前冲的气概。求人者懦弱地将自己交到别人手上,听任他人前后调遣、左右支派,完全迷失自我;求己者自信自强,笑对挫折,勇敢果断的主宰自己的一切。求人者靠人帮助养成了依赖性,殊不知再亲近的人也只是能帮你一时却帮不了你一世;求己者一开始也许会遭到太多挫折,但挫折可以磨练出坚强的性格,终究会把你摆渡到成功的彼岸。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别人,甚至求助于虚无缥缈的神灵,独独忘记了自己。生活中,许多事情本该由自己来做的事,但我们不想做,往往还找出千万条理由来安慰自己,这是一种懒惰、依赖和不负责任的表现,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出路,自己多想办法才是正确的。一名德国工人在生产一批纸时因为不小心而弄错了配方,结果,生产出了大量不能书写的废纸!他被扣工资,罚奖金最后遭到解雇。正当他灰心时,一位朋友让他将问题倒着想,看能否从错误中找出有用的东西来。于是,他很快就发现这批废弃纸张吸水相当好,他就把纸切成小块,取名“刀切吸水纸”,拿到市场上出售,结果相当抢手,因而也就有了现在的吸水纸。因此,遇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不想也不去行动,转换一下思路,也许一切便柳暗花明了。
有时候,求人是一种生活的无奈,也是一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所谓捷径。人生并没有什么平坦的路途,就算有,你也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生活的技能以及足够的能力,不然就是把你推向高峰的位置,你也不可能坚持下去,不可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舞台,在竞争的社会,我们应该更多地丰盈自己的天空,装满沉甸甸的人生果实,才能在人生路上不至于总是一败涂地,不要总是幻想别人能真的帮助到自己,自己才是真心的所在,在时间无情的岁月流逝里,我们能保留,能永恒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求人不如求己,是人生的智慧,也是在社会群体里能展露头角的条件所在,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能经常看到有很多贫寒的学生,为什么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为什么能融入到社会的主流,为什么不完全依靠家庭而去通过自己勤工俭学得到的金钱来贴补学费,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逆境的自信的生存,也是对自我的考量,更是对人生磨练的真心的感受,在弯曲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增加了寒门学子更多的理性的思维和积极去行动的人生态度,相信一份耕耘总会有一番收获,一番收获总会导致一个好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感到人生的得失沉浮,这不仅来自于外部的环境,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本身的意志,要相信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尊、自信、自爱,自我求索等积极态度影响下,不断地去前进,不断地去找寻自己真实的家园。求人不如求己,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世事多变的最正面的回应,人是单一的个体,也是社会的一分子,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勇于探索,勇于面对自我的懦弱,自我的不确定,自我的平穷,要重新审视自我,重新真心的看待自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重新燃烧起生活的激情,坚信自己的世界会更加美丽,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伏尔泰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这是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的一句话。苦难是通往真理的最好老师,它激发了我们潜在的能力,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性情和耐力,教会我们如何认识真理。苦难能磨练人的性格和毅力,能教会人们学会对付成功的方法。如果司马迁没有遭受被人阉割、屈原被人陷害的痛苦经历,中国就不可能有《史记》和《离骚》这样伟大的作品。
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无底深渊,但对于一个有能力的人来说,苦难则是一笔财富,甚至是成为伟人的垫脚石。拉梅奈说:“不懂得苦难的裨益的人,并未过着聪明而真实的生活。”没有苦难的折磨,就不会有崇高思想的生成。苦难是我们伴随生与死折磨后,最有用、有益的财富。林肯幼时丧母,初恋情人早逝,夫人精神歇斯底里,中年丧子,后又死于谋杀,是痛苦和厄运成就了林肯独特的思想境界。世人或许很容易看到伟人们的痛苦,却未必能明白伟人们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昂贵的痛苦和厄运,往往让一个人成了一个伟大的人。茨威格说:“命运总是喜欢让伟人的生活披上悲剧外衣。命运就是用它最强大的力量考验最强大的人物,用荒谬的事变对抗他的计划,使他们的生活充满神秘莫测的讽喻,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以便让他们在追求真理的征途中锻炼得更加坚强。命运戏弄这些伟大人物,但也给了他们巨大的补偿。因为艰苦的考验总会带来好处。”
凡是有才能的人总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压迫,没有一个不受到外界的压迫而伟大的人。坚强的人如果不被邪恶的世界所毁灭,他就会发奋要改造这邪恶的世界。许多人一生之所以伟大,都是来自他们的苦难经历。是苦难激发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苦难给予了他们抗争的动力。没有苦难,崇高就不能生成;没有挫折,人的精神就不能提升。世界上从没有未经过艰难困苦而成为真正伟大的人。美国学者马尔藤博士说过:“困难是我们的恩人,有了困难,才能拦住与淘汰掉一切不如我们的竞争者,而使我们得到胜利。”
没有经历过磨难的人就好比一枝长在温室里的花朵,没有风雨的侵袭击打,永远也不会拥有迎着风雨博斗的勇气。磨难是生活中经历最全面的老师,也是一把能够准确地衡量出人生的尺子,它能让人们从中窥视出自己的经历是否成熟,成长的轨迹是否已经达到能和狂风暴雨相抗衡的勇敢。有人生就会有经历,有经历就必然会与磨难相伴相随,而磨难只是考验人们是否有勇气,承担起人生中必须经历的风霜雪雨。
世上最精致的瓷器,都要经过无数次的煅烧。没有经过煅烧的瓷器,永远不会坚固和精美。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在漫长的煅烧环境中经得住磨练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就像《真心英雄》里的歌词一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一位青年和一位老者同在一片荒漠中栽了一片胡杨苗。苗子成活后,青年每隔三天就要挑起水桶到荒漠中来,一棵一棵地给他的那些树苗浇水。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飞沙走石,青年都会雷打不动地挑来一桶一桶的水,一一浇他的那些树苗。有时刚刚下过雨,他也会来,锦上添花地给他的那些树苗再浇一瓢。有人告诉他,沙漠里的水漏得快,别看这么三天浇一次,树根其实没吮吸到多少水,都从厚厚的沙屋中漏掉了。那位老者则悠闲得多了。树苗刚栽下去的时候,他来浇过几次水,等到那些树苗成活后,他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来了,也不过是到他栽的那片幼林中去看看,发现有被风吹倒的树苗就顺手扶一把,没事儿的时候,他就在那片树苗中背着手悠闲地走来走去,不浇一点儿水,不培一把土。人们都说,老者栽下的那片树,肯定成不了林。过了两年,两片胡杨树苗都长得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夜,狂风从大漠深处卷着一柱柱的沙尘飞来,飞沙走石,电闪雷鸣,狂风卷着滂沱大雨肆虐了一夜。第二天风停的时候,人们到那两片胡杨林里一看,不禁十分惊讶:原来青年种的树几乎全被暴风给刮倒了,有许多的树几乎被暴风连根拔了出来,摔折的树枝,倒地的树干,被拔出的一蓬蓬黝黑的根须,惨不忍睹,而附近老者的林子,除了一些被风撕掉的树叶和一些被折断的树枝外,几乎没有一棵被风吹倒或者吹歪的。
那片经历过狂风和暴雨的小树们,最终成活了下来。那些经历过磨难的人们,最终也将成就了一番事业。“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而有《国语》。”那些最伟大的人无一不是苦难的学徒,无一不是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成就的辉煌。
挫折是只有在前进中才会面对的困境,那些总是一帆风顺的人,是不可能品尝出困难的艰辛。许多人都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逆境,正是艰难的逆境,最终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逆境总是垂青成功者,命运往往总在最艰苦的逆境之后出现转机。拿破仑说:“最困难之时,也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塞缪尔·斯迈而斯说过:“痛苦,就是用一只强有力的手,操纵一张沉重的铁犁,深深地犁进难以开垦的土地,但是这土地只要翻开,他的肥沃就会让土地接出丰硕之果。”
最大的幸运者,也是最大的苦难者。如果苦难不能使他们低头,那么苦难就会助他们成功。当一个人突然陷入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摆脱的困境时,他往往会出现想像不到的品质和意志。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无一不是伴随着坎坷行进的。许多才华横溢而又品性善良的人们,仅仅因为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没有出现可以使他们得以磨练的挫折,而导致自己一事无成。
有磨难是极其痛苦的,但就是因为有了人生的磨难带来的伤痛和苦难,才能真正地将人们的身心和灵魂,从里到外,完完整整地洗涤了一个透彻。人生如果没有了磨难的经历,就永远也体会不到那种火烧锻烧,那种撕心裂肺和心如刀绞的疼痛。而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磨难痛楚,才能更加地感受到那些人生当中最宝贵的东西。
幸福是人生最大的事业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会体会到。
——穆尼尔·纳素夫
加拿大一位心理学家作过一项很有趣的研究:他让一些人想想怎么给自己花掉20美元,再想想怎么为孩子、父母、亲朋花掉20美元。奇怪的是,多数人都觉得为别人花钱比为自己花钱更幸福。“幸福不是自私自利,幸福是为别人多想一点。”坐享其成的“富二代”不见得幸福。“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坐在自行车后笑”,这种网络上热炒的“幸福观”更是严重扭曲幸福的含义,因为他们片面地把幸福定义为对物质的占有。
幸福不是一种简单的满足,幸福也不是有钱,个人收入和幸福并不成正比相关。如果你的收入比较低,那多一分钱你都会觉得幸福,但当你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幸福感和收入就没有关系了。举个例子,对没有房子的人来说,贷款买到房子都是很幸福的事;对家里有很多房子的人来说,房子就不是幸福的重要来源了。很多人认为突然不愁钱会让人幸福,中了彩票谁不高兴呢?但国外有人作过一项研究,长期追踪彩票中奖者,发现暴富一开始确实能让人欣喜,但他的生活、心理、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长期看来不幸福的比例反而特别高。专家调查分析发现,有钱人的幸福感反而比较低,不容易觉得幸福。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富二代”的幸福比例比普通老百姓高。美国的经济实力很强,但美国从来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这些都说明,幸福不是完全由金钱和物质满足来得到的。
幸福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一切行动、语言都应该为这个目标服务。同时由于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也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有人给幸福的定义是:幸福是快乐的心理体验、主观元素和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和生存发展的某种完美的客观元素构成的理论。幸福作为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就是主观的,而某种满足完美得到实现和发展的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幸福就是一种需要、欲望、目的及生存和发展的实现,如果不能实现呢?那就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幸福常常是与不幸相伴的,只有某一时刻你是痛苦,才有当你摆脱痛苦时的幸福。幸福的时光总是暂短的,其过后痛苦就会侵袭而来。痛苦与幸福是一对孪生兄弟,时刻相伴随。一个人要想追求幸福,就必须先要接受痛苦的考验,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实际上,人是一种理性的会选择的动物,避苦趋乐是人之本性。人不仅能在痛苦与幸福中选择幸福回避痛苦,而且还会在大幸福与小幸福之间,大痛苦及小痛苦等之间进行比较选择。个人其目标就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享受着大幸福,若享受不到,小幸福能享受也是可以的,再者没有小幸福那么只有选择小痛苦,而回避大痛苦。幸福是一种自由,是一种热爱、兴趣的实现。虽然前文已说幸福是一种欲望、需求、目的得到实现或达到。但是这里的欲望、需求、目的都应该是合理的,而且是有限制的,妨碍他人幸福是不可提倡的。庄子是自由主义者,庄子是很幸福的,因为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庄子肯定不会做损人利己的事的,肯定是追求不损人利己的那种幸福。
幸福就是一种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活动,是一种不妨碍社会他人的兴趣施展。正在追求幸福的人们,应当牢记这一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