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越健康,正能量就越强
享受人生,必须善待生命。人生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可谓是短暂的一瞬。权势是过眼云烟,金钱乃身外之物。珍惜生命,保重身体,宁要一生清贫,不图一时富贵,这才是做人之悟性。要知道,身体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一位野心勃勃的男子,看着自己只有1000元的存折,心想:如果我能让存款再多两个零多好。接着他努力地工作,没有多久,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男子看着他100000元的存折又想:若能再多两个零、四个零不就更棒了吗?男子更努力工作了,他希望能创造无数个零,让自己成为富翁。往后的日子里,他日以继夜、不眠不休地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达成自己的心愿,成为一位富翁。但是,在这个时候富翁却病倒了。此时,他这一生所创造的“0”也跟着倒下了!
这个故事里的“1”代表的就是我们的健康,这个“1”倒了,有再多的“0”都不具有任何意义。没有健康强壮的体魄,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工作?学习?爱我们所爱的人?实现理想?都没可能了。健康强壮的身体才是一切的资本。
当你在日常生活中与人闲谈时,提起财富,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金钱珠宝、房产私车、名誉权力?还是青春美貌、事业爱情、智慧学识?每个人的心中可能都有一个答案。你可曾想到,健康才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没有健康,其他的一切毫无意义!
许多人都会给自己的人生设定目标,并且激励自己向着目标努力。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追寻心中梦想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甚至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健康。不少叱咤风云的青年才俊英年早逝,给家人亲友留下无限的悲伤和遗憾。如果他们拥有健康,他们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继续挥洒自如,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态是现代人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世上一切都是外在的,唯有健康是属于自己的,也是你真正的财富,是你完成一切责任与使命的基础。
心理健康的人越活越年轻
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了,我们的身体才能健康。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战胜自己,创造机遇,充满活力,把自己的人生演绎得丰富多彩。
心理健康的人一生诚实,他们说话做事光明磊落,从不模棱两可或用谎言欺骗人,也从不欺骗自己。他们认为,要么活得轰轰烈烈,要么活得平平淡淡,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能显示出真实来。
心理健康的人也是非常自信的,他们不喜欢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希望靠自己的奋斗、自己的能力,拼搏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因此他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自我,奋斗在事业的第一线。这样的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绝不依赖他人,他们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心理健康的人,喜欢自立,在生活中从不处于被动地位,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鼓励而改变思想,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憎恨而停止实践,他们会在自己的信念下,用自己的方式,坚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事业。
心理健康的人,充满活力,休息时间似乎比别人少得多,但他们精神饱满,富于激情,任何时间都有事可干,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他们做事从不疲倦,而且能发挥自己的能量,具有超人的毅力,也从不因工作而累坏身体,生活中也总是充满活力、永不厌倦。
心理健康的人,热爱生活,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中去,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乐观对待现实。用愉快的心情、积极的努力来改变现实,从中获得乐趣,感受生活。人类的本性是由公平、诚实、真实、美丽等原则构成的。如果我们在思想或者行动上破坏了其中任何一个原则,就会在内部产生不平衡,对能量和生命力造成浪费,也会造成身体和心理的衰退。
有一个女人,由于非常害怕变老,逐渐变成了一个年龄偏执狂。很长一段时间,她戴假发以掩盖她的白头发。她总是处于一种恐惧中,特别是出外旅游时,生怕被什么揭穿了她的年龄。她用遍了所有的化妆品和器械来掩饰她的年龄。结果她的衰老来得更快。
我们衰老得很快,是因为我们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和谐、摩擦和冲突会迅速地消耗我们的生命。心理上的平衡、镇静对保持年轻是有好处的,它能使一个人的身体机能更新、恢复活力。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做法:他们希望从外表上保持年轻,通过对外表进行修饰和改变,掩盖住衰老的迹象,但是却忽视了心理健康。
如果你想留住你的青春,你就应该尽量和年轻人在一起。因为年轻人充满活力、机智、机灵和智慧,富有很强的感染力。那些和年轻人经常在一起的人比常和老年人在一起的人要年轻很多。
把自己看做是年轻人。把自己打扮得和年轻时一样潇洒,不要总是弯腰驼背,走路时也不要落在后面,站直了走路,显得更年轻一些,不要老是给人一种拖着步子走的感觉。
勤勤恳恳、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地看待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踏踏实实、不怕吃苦、勤勤恳恳地奋斗,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从不好大喜功、华而不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对事情充满好奇、向往、追求。他们不会在乎前进中会有多少挫折,更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他们凭着对真理的追求而披棘斩棘。对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试一试,直到找到答案。
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宽广、乐观向上。在生活中,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以风趣、幽默来代替呆板、乏味,能激发人的活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他们会创造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局面,激励人在逆境中奋进。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也会被感染上活力,会觉得生活更快乐。心情愉快的人比一般的人入睡快,睡眠质量比较高。心情愉快的人更愿意交朋友,更愿意从事社会交际。好的社会交际使人变得性情温和、平易近人,会让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心理健康的人,不怕失败,认为失败是局部的,是成功的前奏。他们善于在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然后再征服失败。同时他们认为:所谓的失败,只不过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而已,完全不影响自己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人,也不会忧虑未来。未来是一个未知数,为未来而忧虑是毫无意义的。堕落、停滞是年轻的大敌。要想保持年轻,必须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保持活跃。如果你不想过早地衰老,就应该保持思想活跃,不断地用新观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与时俱进,关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如果一个人精力充沛,对生活保持好奇心与上进心,就会永远年轻。
一个完美、成熟的老人是美丽、安详、可爱的。他的年老是一个逐渐成熟、逐渐变得甜美的过程。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之后,结出的果实比年轻时代的果实要甜美得多。
心理健康的人,把希望的种子播种在今天,用今天的勤劳孕育明天的希望。
负面情绪是健康的大敌
生活在现代社会,人总会遭遇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房价、物价、车价、油价、健康、工作、人际关系、前途、子女教育……忧虑,就像毒蛇一样缠着你,你总担心处于食物链的最低端,时刻有种惶恐甚至不祥的感觉,似乎危险就潜伏在你身边任意一个角落,伺机向你发起进攻。不论情感、家庭、社会的压力,还是工作、生活、环境的压力,都使人觉得被限制、束缚,并由此产生数不清的烦恼和忧虑。
整日忙碌的你是否知道,人要健康,最为关键的是心理健康,心态好,一切都好。要知道,大约80%的疾病皆因情绪而起,90%的失败是处理不好情绪。总之,情绪不好,心里不痛快、不平衡,是一切疾病之源。许多研究表明,有过度忧郁、失望、悲观情绪的人,最容易得的病是癌症。一位英国医生对250例癌症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病前受精神打击,或情绪悲观消极的人竟然占了2/3还多。
情绪变化是使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它降低了机体内细胞免疫力和体液免疫功能。免疫功能的降低就意味着疾病将要发生,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机体的防御系统发生故障,会导致病菌或者致病因素乘虚而入。
心理因素既可以致癌,也可以抑癌;既可加速癌症的恶化,也能使癌症病人奇迹般好转。已经肯定的是,内向、忧郁、压抑,将悲伤、怨恨强咽在心中,属于经常性负性情绪的人,最易患癌症。而性格坚强、豁达开朗的人即使患了癌症,也比性格内向、忧郁、压抑的人康复得快。
长期忧虑会导致头痛、背痛、胃痛、失眠、紧张、易怒、工作效率低下、办事拖延,等等。有关的权威报告称,我们身体的大部分疾病都是因为忧虑而起,比如心脏病、高血压、风湿病、胃溃疡、甲状腺病、糖尿病……有医生宣称,50%以上的病床上躺着的,都是神经紧张的病人。如果用高倍显微镜研究这些病人的神经,多半跟普通人一样健康。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病理上的,而是挫折、焦虑、烦恼、恐惧和绝望等负面情绪导致的。忧虑造成紧张,影响胃部神经系统,改变胃液分泌,引起胃溃疡。胃溃疡的产生,不是因为你吃了什么,而是因为你忧愁些什么。
过度忧虑会使人的血压和心率升高,而且还会促使人体大量分泌一种应激激素,给心脏增加负担。研究发现,与心情放松的人相比,经常通过沉思对压力作出反应的人夜间血压下降的幅度较小。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小于正常幅度的人死于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较大。据统计,死于心脏病的医生比农民多20倍,因为医生过的是紧张的生活。不知如何对抗忧虑的人,往往英年早逝。
负面情绪会毁掉女人的容颜,经常生气和忧虑会使女人变丑。再没有什么会比负面情绪使一个女人老得更快,而摧毁她的容貌了。负面情绪会使她的表情难看,使她的脸上产生皱纹,出现雀斑、溃烂和粉刺,还会使她的头发变白,甚至会使头发脱落。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忧虑,长期忧虑就会增加皱纹,而皱纹的增多则会让女人忧上加忧。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处处想开、事事想开,乐观对待挫折,把困难看得简单,遇风躲起来,遇雨带把伞。让自己适应气候变化,让心情随时调整,只要坚信快乐是你的,开心就会与你相伴。人生虽然不是这样简单,但是你可以简单面对。过度忧虑者可以每天留出30分钟专门用来忧虑,并写下自己担心的事,随后在当天的生活中挑战这些事情。一段时间后,你会对当初写下的文字哑然失笑,这正是解除忧虑的好方法。看淡成败也是摆脱忧虑的必要步骤。看看当初曾经担心的事情发展如何,过度忧虑者会有一种解脱感,并从此学会摆脱担心,专注现在。
人生路上会遭遇到许多的不幸、挫折、失败、打击、痛苦、孤独等等,当你放下这一切时,心灵得到了解脱,内心得到了愉快,生活变得美好,内心也不再忧虑。忧虑来自内心,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自身,你必须学会减轻你的压力和忧虑。当你学会了放下,烦恼、忧虑都将离你而去。
告别亚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者(处于第一状态)和疾病患者(处于第二状态)之间的一种部分生理功能下降的状态。亚健康状态的人,处理得当身体可向健康方面发展,反之则向疾病方向转变。
近年来,许多中年人经常会感到全身乏力、头昏、头痛、胸闷、心慌,并常常伴有气短、情绪低落等现象,但到医院多次检查却无明显器质性改变。针对这种情况,医生往往用“亚健康”状态来解释。在民间,曾有一种说法叫做“人到壮年万事忧”。因为人到中年既要承受来自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又由于处于好强的年龄,势必会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英年早逝。造成中年人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多种,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1.超负荷压力
这种压力既包括身体上的,又包括心理上的。身体上表现为长期超负荷劳累、持续不断的工作学习,导致睡眠不足,疲劳得不到及时消除而导致过劳。心理上表现为压力过大,激烈竞争使人精神高度紧张,精疲力竭。从而出现身心过度劳累,即所谓“疲劳综合征”。长此以往,人体组织器官会发生严重功能紊乱,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和各种疾病。
2.人际关系紧张
研究表明,有支持性社会关系的人,能较好地应对和处理应激,以及防止身心障碍。“亚健康”状态的人表现为无聊、无助、烦恼等,往往是由于缺乏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友谊引起。大量证据表明,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心理和生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不良生活方式
由于激烈的竞争,中年人疲于事业上的奔波、应酬不断、运动减少、生活不规律、过量饮酒、吸烟等对身心均造成不良影响。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发达国家70%~80%,发展中国家40%~50%的死亡是由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越是经济发展,不良生活方式占死亡因素的比重越大。
4.综合因素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人体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有机平衡体。这个有机平衡体由许多体内及体外子平衡系统相互制约与协调,得以维持大平衡系统的稳态。稳态的保持就是健康,稳态的破坏则是疾病。
亚健康状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个大平衡系统中的个别或若干子平衡体的稳态调节发生或出现障碍,影响人体大平衡系统稳态的自我调节或相互调节的功能,进而降低其协调能力,使得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降低。但在这个阶段,人体的大平衡状态尚未被破坏,只是处于临界水平中,此状态即人体处于亚健康形态。
中年人是亚健康发生最集中的群体。要想保持健康,建议中年人每天早晚跑步锻炼。此外,饮食习惯也很重要。每天的饭桌上蔬菜是不能少的,水果也要为伴。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志,放慢自己的脚步,释放压力。让自己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能远离亚健康。
我运动,我健康
“运动是健身的法宝。”这是古今仁者智士、养生者、长寿者已取得的共识。因此,很早以前,体育运动就被作为健身延年、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其死亡率比同龄不参加运动的人低。
做一个国家的总统肯定比谁都担负的责任重大,因此要承担如此大的重任,更得有个好身体才能担当。实际上,不少总统不仅治理国家有方,“管理”起自己的身体时也很有方。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经常参与地滚球、钓鱼、打猎、篮球、射击、跳水、划皮艇等,特别喜欢网球和长跑。他曾于1979年9月同750名长跑运动员一起,参加戴维营所在地举办的10公里赛跑。
美国前总统里根——热爱棒球,擅长游泳,喜欢美式足球。在大学时担任游泳教练和救生员,曾救起77个落水者。他竞选州长成功后举行就职典礼时,为了不误看棒球赛,竟将就职典礼时间定在午夜12点。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一位滑雪能手,曾获法国冬季滑雪锦标赛铜牌。他也是个球迷,经常身穿球衣,脚踏球鞋,活跃在绿茵场上。
芬兰前总统吉科宁——在20世纪20年代初是位杰出的运动员。1924年,他获全国比赛三项冠军,其中跳高成绩达185米,令人赞叹。
你可能会想,“锻炼身体好是好,但我天天都那么忙,怎样抽出时间来锻炼呢?”或许你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做剧烈运动,但你要记住:锻炼身体不是说去跑马拉松。适度的锻炼,慢慢日积月累,就足以使你身体健康了。
生命在于运动,人若不运动就会生百病,敌不过自然界各种疾病的侵害,但运动必须合乎科学,按照科学规律去运动,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一个人如果不按科学规律去运动,盲目地做一些不适合自己身心的运动,那样不仅得不到健身的效果,反而损害健康。
锻炼身体的第一步是先了解哪些锻炼方式适合你。你可以先想想,都有些什么锻炼方式,各种锻炼方式的频率、强度、时间是多少,然后确定哪种锻炼方式你会比较感兴趣。有些带治疗性质的锻炼方法还能治疗某种身体疾病。消遣性质的锻炼可以是增氧锻炼和非增氧性锻炼,也可以是一些增强技能的锻炼。
要坚持科学地健身锻炼。把健身锻炼融于日常生活中,即使每天抽出15分钟慢跑或20分钟步行,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积极的体育锻炼能造就一个强健的身体,而强健的身体能提供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工作顺利自然能够提升生活质量。上班族经常适量地参加运动,有利于释放工作压力,预防职业疾病,提高工作绩效。
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滋补养生膳,就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用包括蔬菜、谷物、肉类在内的各种食物补充和调节人体的营养平衡,同时利用其具有的药效调节人体健康。根据中国传统医学观点,食物的客观效果与中药药物有相似之处,很多古籍文献也记载了各种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和主治。如《本草纲目》收集了1898种天然药物,其中食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详细记述了其性质、药效、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和用法。
西方公认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曾说过:“我们应该以食物为药,你的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这一论断同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寓医于食”的理论不谋而合。两千多年之后,当今世界营养学界也终于承认其所言不差。在2001年8月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规模最大的营养学术会议——第17届国际营养学大会上,经过热烈的讨论,同样得出了“食物是最好的药物”的科学结论。
饮食是人类的第一件大事,所以孔子说:“饮食男女者,人之大欲也。”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地需要用后天的食物来加以补充。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饮食结构更合理呢?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平衡膳食,均衡营养。所谓平衡膳食就是平衡、多样、适量。为了更好地平衡膳食,调节好个人的饮食结构,就要清楚理解食物的种类。营养学家把常吃的食物分成五大类,只要每天按类别选购食用,就能基本保证营养的平衡。
日常生活中人们必需的食物有以下几类:
1.谷物粮食
这类食物作为主食,是热能的主要来源。因不同的谷物所含营养成分不同,所以最好坚持粗粮、细粮搭配。如早上吃豆粥、馒头,中午要吃米饭,晚餐可吃窝头加面汤,不宜长期单调地食用某种细粮,如白米、精面等。
2.富含动物蛋白的食物
包括肉、禽、蛋、鱼等。成人每日应摄入70~100克的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0%~15%。膳食中较为理想的蛋白质摄入比例应是动物蛋白占1/3,豆类蛋白质占1/4,其余部分则从谷物中获得。
人体对动物蛋白的吸收率一般比较高,如鸡蛋卵清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与人血清白蛋白十分类似,吸收率很高。应当指出的是,鸡蛋和牛奶不能代替肉类的营养作用。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也是维生素B、生物素、尼克酸、泛酸和硫胺素的来源,适量肉食有利于脑的发育。
另据调查,人类最主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各种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大多与未及时补充铁质有关,而肉类和动物内脏中的血红素型铁更易于被机体吸收。但长期过量肉食对大脑健康不利,容易导致早老性痴呆。
那么,吃多少肉才合适?答案从哪儿来呢——答案来自人类的牙齿与肠道的结构。人类的消化系统特征在各个方面都与肉食动物截然不同,同人的消化系统最相像的是杂食动物。古生物学家在判断动物的摄食种类时,一般先分析牙齿的结构:人共有32颗牙齿,其中臼齿20颗,用于磨碎谷物、豆类和其他种子类食物;切齿8颗,用于切咬果蔬;唯独4颗犬齿是为撕咬肉类食物的。按照人类不同牙齿的比例计算,臼齿:切齿∶犬齿=5∶2∶1。依此推算,人类正常食物结构中植物性与动物性食物的比值应为7∶1。正是这个比例,指明了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这是数百万年以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从肠道相对长度看,肉食动物的肠道较短,杂食动物居中,草食动物的肠道最长。这是因为草食动物进食大量的膳食纤维,也说明了人类膳食应该杂食,且应当偏重于植物性食物。因此,合理的饮食中,鱼、虾、肉、禽、蛋类所占的比例应当显着低于西方膳食结构,即畜、禽、肉类每日摄取50~100克(英国营养学家认为每天85克为宜),且要选择含脂肪低的瘦肉及鸡、鸭等禽类,并鼓励多食用鱼类。
当然,为了提高食物蛋白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率,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1)膳食中搭配的食物种类越多越好。一日三餐都要提倡食物多样化,这样不仅能提高食欲,促进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而且食物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也能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2)食物的种属越远越好。最好包括鱼、肉、蛋、禽、奶、米、豆、菜、果、花,还有菌藻类食物,组合搭配、混合食用。将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搭配在一起,比单纯植物性食物之间搭配组合,更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3)最好是几种食物同时吃。几种食物同时吃时,一定要注意合理搭配,注意千万不能相克。
3.豆类、乳类及其制品
豆类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其蛋白质富含赖氨酸,与谷物同食,可优势互补。豆类素有“植物肉”和“绿色牛奶”之称。每人每天应补充豆类50克、奶类100~200克,一方面可增加钙的摄入;另一方面还可养护胃肠黏膜。此类食物应占膳食总量的95%。
4.蔬菜水果
这是人类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蔬菜、水果的供给量一般每人每天约800克(其中4/5为蔬菜,1/5为水果)。蔬菜中最好要有一种是绿色或有色的叶菜类,同时蔬菜品种应尽量多样化,若新鲜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不足或在烹调中损失过多,则应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或饮料。蔬菜的品种很多,营养成分有很大差异。此外,蔬菜因可食部位不同、颜色深浅以及根、茎、叶部位不同,营养成分及含量也不一样。所以应经常变换品种或与各种蔬菜搭配,以收到营养素互相补充的效果。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多种消化酶类,能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增加胃肠蠕动,有利于排便,降低胆固醇。每人每日可摄食100~200克鲜果,宜在饭后1小时生食。若无鲜果则可生食萝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对健康也大有裨益。
5.油脂类
油脂可供给热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并供给不饱和脂肪酸,它又是增进食物的色、香、味不可缺少的物质。植物油所含的必需脂肪酸比动物油高,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多,所含的胆固醇也高,长期大量食用可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因此应少吃。因海鱼中含某些对机体有利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是个例外。油脂的摄入可以按每千克体重每日l克计算(包括肉、鱼、蛋等动物食品中的油脂,连同植物油脂在内),按油脂占膳食总热能的最高比例(不超过30%、最好25%)来控制。肥胖的人则另当别论,他们需要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以上五类食物中任何一种长期缺乏都会影响健康。因此,为了保证膳食平衡,应当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
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一说,是指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许多食物即药物,许多药物即食物。
【身体能量加油站】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度、快节奏的社会里。为了职称、事业、学业,很多人的精神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繁忙紧张地劳碌着。披星戴月是每天的重要内容,栉风沐雨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有时候,很想暂时放下肩上的重担,寻找一个僻静的角落好好地喘一口气,喝一杯茶,但是想到尚未完成的任务,就没有了闲情逸致,又匆匆地投身于紧张的工作当中去。或许,我们在内心安慰着自己:“现在还年轻,体力和精力上都能吃得消,等将来老了,想追求也没有了机会。”在错误心态的误导之下,每天坚持拼搏和奋斗,追寻着梦想中的快乐和幸福,却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健康,被生活偷走了红润的脸庞,生命过早地失去了弹性,过早地走向了衰老,种种美好的愿望和目标最终成为了未酬的壮志,让未老先衰的你感慨和后悔。
一台机器转动的时间太长就会加快磨损的速度,缩短使用寿命;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超负荷地工作时间久了也会出现磨损。受到损坏后的机器需要维修,而体力精力遭受超额的透支之后也需要安静下来休息一下。但有时候,生命的脆弱甚至不如十台机器。劳累过度,停顿下来,给疲乏的身躯一个整顿的时间,却发现所做的不是亡羊补牢,而是为时已晚的补救。当生命的创伤无法修复的时候,后悔和泪水都是起不到丝毫作用的。既然如此,那么,就未雨绸缪,早日给自己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作息制度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