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什么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没有行动,成功只停留在幻想阶段。成功源于踏踏实实的行动,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人要有志,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为实现远大志向的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梦想才能成真。
著名作家海明威小的时候很爱空想,于是父亲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向一位思想家请教:“你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思想家告诉他:“多思想!”
这人听了思想家的话,仿佛很有收获。回家后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一动不动地开始“多思多想”。
一个月后,这人的妻子跑来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丈夫吧,他从您这儿回去后,就像中了魔一样。”
思想家跟着到那人家中一看,只见那人已变得骨瘦如柴,他挣扎着爬起来问思想家:“我每天除了吃饭,一直在思考,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思想家问:“你整天只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么呢?”
那人道:“想的东西太多,头脑都快装不下了。”
思想家道:“我看你除了脑袋上长满了头发,收获的全是垃圾!”
“垃圾?”
“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思想家答道。
世界上,一切成功者都是实干家,而没有一个是空想家。
那些爱空想的人,总是有满腹经纶,他们是思想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人,只会为我们的世界平添混乱,自己一无所获,也不会创造任何价值。
在父亲的教导下,海明威后来终其一生总是喜欢实干而不是空谈,并且在其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无数推崇实干而不尚空谈的“硬汉”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海明威有着自己的行动哲学。“没有行动,我有时感觉十分痛苦,简直痛不欲生。”海明威说。正因为如此,读他的作品,人们会发现其中的主人公们从来不说“我痛苦”、“我失望”之类的话。
海明威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后世的名著,就在于他一生行万里路,足迹踏遍了亚、非、欧、美各洲。他的文章的大部分背景都是他曾经去过的地方。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沙可以成丘。任凭别人怎样讥笑你那微小的进步,你都要重视它,充满信心和欣喜。忽略所谓微小之处只会让你把握不住大的机遇。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家著名的牙膏公司有一位小职员,每次他给客户开票据、投寄信函乃至自己个人消费签发支票、签收邮件时,总在自己的签名下方写上公司的名字和
“每支两美元”的字样。他因而被同事们戏称为“每支两美元先生”,真名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的董事长知道这件事后,感到很奇怪:“居然有职员能从这么小的事情入手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可要见见他。”于是邀请小职员一起共进午餐。他们谈得很投机。不久之后,小职员得到了提拔,并一步步成为高级职员,后来董事长因为年老而卸任时,让位于小职员做了他的继承者。
小职员做的事情谁都可以做到,但只有他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里头不乏才华、能力在他之上的,但他们不屑于去做。最终,成功的归属说明了问题。也许有人认为这纯属偶然,可是,又有谁敢说偶然之中不包含着必然呢?
小职员的故事让人想起中国古代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不愿意打扫自己的屋子,因为他认为那样的小事不值得自己去做。胸怀大志,欲“扫天下”固然可贵,然而却不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说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3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行动
制订人生目标是为了达到目标,目标制订好之后,就要付诸行动去实现它。如果不化目标为行动,那么所制订的目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
实际上,相对来说,制订目标倒是容易的,难的是付诸行动。制订目标可以坐下来用脑子去想,实现目标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化目标为现实。
许多人都制订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相当多的人制订了目标之后,便把目标束之高阁,没有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结果到头来仍然是一事无成。
目标已经制订好了,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要坚决地投入行动。观望、徘徊或者畏缩都会使你延误时间,以至使计划化为泡影。
拿破仑·希尔说:“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拼命地去做。
如果要半途而废,倒不如不做来得好。最重要的是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工作上。当你决定是否去做某一件事情时,要么就一定有去做它的价值,要么就是没有去做的价值,答案不可能有中间解,所以一旦决定了去‘做’之后,就要集中精力去做。例如,当你在阅读《荷马史诗》时,应将全部精力集中于作品上,一边想着它所写的是否正确,一边学习其优美的措辞和诗句,绝对不可以将心神转移到别的作品上。”
制定目标或许还不算太难,可是要贯彻到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刚定好目标时颇有磨刀霍霍的干劲,可是过了三个星期后就没劲了,更别提实现目标的自信——早已荡然无存。当你拟妥一项目标后,首要的步骤就是把它写在纸上,这样才能使目标具体化。
当你把目标写下来之后,随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立即让自己动起来,向着把目标实现的方向拿出具体的行动,可别一拖再拖。此时你先别管要行动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是要动起来,打一个电话或拟出一份行动方案都是可行的,只要在接下去的十天内每天都有持续的行动。当你能这么做时,这十天小小的行动必然会形成习惯,最终把你带向成功。
例如:如果你的目标是一年之内学好爵士舞的话,那么就“先让手指头动起来”,你不妨今天就去翻一翻电话簿找个训练班,随之便注册入学,安排出学习的时间。
如果你的目标是一年之内买辆某品牌的汽车的话,那么就请代理商寄给你一份有关某品牌汽车的各种资料,或者当天下午亲自跑一趟去了解一番。这并不是要你马上就买,只不过当你了解了价钱和性能之后,会更加强你要买的决心。
如果你的目标是在一年之内赚到十万元人民币的话,那么现在就立刻拟出必须采取的步骤。到底有哪个已经赚到这么多钱的人可以提供给你建议?你是否得考虑自己该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如此丰厚的回报?你需要去寻找什么样的资源?
别忘了,每天你至少得体验一下实现目标的成功感受,每六个月你得重新回顾先前所定下的目标,用以确定它们是否还“活生生”的。当你决心过积极奋发的生活后,相信你必然会有与以往不同的认识,很可能会将先前的目标作某些修改,那么就好好动动脑增减一番。
万事开头难!要干成一件事情,人们总是觉得迈出第一步困难重重,总是下不了决心,于是便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这样推来推去便延误了时间,也就推迟了成功之日的到来。
朝着你确定的目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这便是实现任何目标的惟一办法,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也许,当你开始行动的时候,你还不能看见你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你的目标还是一团模糊的影子,这时你往往会感到困惑,感到目标的遥远,感到跋涉的艰难。但是,只要你毫不停顿地做下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你就会发现目标在你的眼里越来越清晰,最后终于以动人的姿态展现在你的眼前。
4敢想敢做,成功的美梦才能成真
目标确定了,就大胆行动。向着目标,心无旁骛地前进,相信你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干什么事情,只停留在嘴上是不够的,关键要落实在行动上。
在行动前,很多人提心吊胆,犹豫不决。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你要问自己:我害怕什么?为什么我总是这样犹豫不决,抓不住机会?
不要为自己找借口了,诸如别人有关系、有钱,当然会成功;别人成功是因为抓住了机遇,而我没有机遇,等等。
这些都是你维持现状的理由,其实根本原因是你根本没有什么目标,没有勇气,你是胆小鬼,你根本不敢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你只知道成功不会属于你。
不要被重重阻力所吓倒,要时刻都敢想敢做。
行动能使人走向成功,似乎人人都知道,但当人们面临行动时,往往就会犹豫不决,畏缩不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有些人害怕行动是由于心态的原因,一行动就想到失败。
这种恐惧的心理会摧毁你的自信,关闭你的潜能,束缚你的手脚,使你遇事不敢轻举妄动。
人对于改变,多多少少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和不安,即使是面临代表进步的改变也会这样,这就是害怕冒风险造成的。行动就意味着风险,因而就出现了左顾右盼、拖延观望等。特别是当形势严峻时,人们习惯的做法就是保全自己,不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的潜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减少自己的损失上。
有一种理论说人有自私的天性,原因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付出就意味着“失去”,而行动就意味着要付出。
怕行动就是不愿付出。
因此,行动可以说是一种心态。行动的障碍只有在行动中才能清除。
行动是医治“行动恐惧症”的惟一良方。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与自欺的行为。”
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纠正、去调整,才是铲除心理障碍的最好的办法。行动的障碍归根到底还是心理障碍。
如果社交心理障碍多,就会怯懦。如果你害怕在人多的场合讲话,一定要找机会去说,大声说。想去找一个人的时候思虑太多,这时候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自己多想,现在做,立刻就做,打断自己原有的那种思维逻辑和习惯,走出第一步,勇气就产生了。
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瓦伦达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在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
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于事情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凡事先行动起来就容易达到“瓦伦达心态”。因为,一旦迅速进入行动状态后,就来不及多想。逼上梁山,背水一战,绝无退路,这样反而容易成功。
剑桥大学格罗根教授指出:“无论做什么事情,开始时,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爱唱反调的人破坏了你的理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时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是球真的掉进水里。
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拿破仑如是说。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挣脱舆论的枷锁,因为“这个世界上爱唱反调的人真是太多了,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列举出千条理由,说你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你一定要坚定立场,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丁在《神曲》中描述自己在其导师——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了惨烈的九层地狱后来到炼狱,一个魂灵呼喊他,他便转过身去观望。这时导师维吉尔这样告诉他:“为什么你的精神分散?为什么你的脚步放慢?
人家的窃窃私语与你何干?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要像一座卓立的塔,绝不因暴风雨而倾斜。”
不去行动,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采取了行动,你的潜能就会随着行动发挥作用,帮助你由消极转为积极,让你在每天的行动中都享受到成就带来的满足。
剑桥大学的教授们总是鼓励学生:只要认准了路,确立好人生的目标,就永不回头,“走你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5播下目标的种子,从现在就去做
目标的树立使我们明确方向,而行动计划则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做什么才能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地方。
山田是一位拥有出色业绩的推销员,他一直都希望能跻身于最高业绩的行列中。三年后的一天,他想起了一句话:“如果让愿望更加明确,就会有实现的一天。”
于是,他当晚就开始设定自己希望的总业绩,然后再逐渐增加,这里提高5%,那里提高10%,结果顾客却增加了20%,甚至更高。
“我觉得,目标越是明确,就越感到自己对达到目标有股强烈的自信与决心。”山田说。他的计划里包括“我想得到的地位、我想得到的收入、我想具有的能力”,然后,他把所有的访问都准备得充分完善,相关的业务知识加之多方面的努力积累,终于在第一年的年终使自己的业绩创造了空前的纪录,以后的年头业绩更佳。
山田自己做了一个结论:“以前,我不是不曾考虑过要扩展业绩、提升自己的工作成就。但是因为我从来只是想想而已,不曾付诸行动,当然所有的愿望都落空了。自从我明确设立了目标,以及为了切实实现目标而设定具体的数字和期限后,我才真正感觉到,强大的推动力正在鞭策我去达到它。”
大多数人的想法、思考几乎都是模糊不清的,这时候你需要的是一支笔和一张纸,写下你想要达到的具体的数字和日期,然后把它传给你的大脑。此时,目标已由高不可攀的险峰变成切实可行的大道。
自己无法下定决心迈向目标,亦即自己无法掌握明确目标的人,是绝对不能成功的。
从今天起就播下目标的种子。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
漫无目标的飘荡终归会迷路,而你心中本来就有的无价的金矿也终会因开采而逐渐归于贫瘠。
如此多的人无法实现他们的理想,起因就在于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定下生活的目标。
明确的目标让我们有所适从、有所安心。目标能指导我们的行动,否则我们在生活中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当我们有了目标与方向,就有理由使自己不断前进、不断成长,开创新天地、发挥创造力。
当然,光有目标并不能使我们不断朝前迈进,还要有行动计划的配合才行。目标的树立使我们明确方向,而行动计划则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做什么才能到达我们想要去的地方。行动计划将确定我们追求目标时所要投入的劳动。
史威济非常喜欢打猎和钓鱼,他最喜欢的生活是带着钓鱼竿和猎枪步行50里到森林里,过几天以后再回来,精疲力竭,满身污泥而快乐无比。
这类嗜好惟一不便的是,他是个保险推销员,打猎钓鱼太花时间。有一天,当他依依不舍地离开心爱的鲈鱼湖,准备打道回府时突发异想:在这荒山野地里会不会也有居民需要保险?那他不就可以在工作的同时又有户外逍遥了吗?结果他发现果真有这种人:他们是阿拉斯加铁路公司的员工。他们散居在沿线五百里各段路轨的附近。他可不可以沿铁路向这些铁路工作人员、猎人和淘金者拉保呢?
史威济就在想到这个主意的当天开始积极计划。他向一个旅行社打听清楚以后,就开始整理行装。他没有停下来让恐惧乘虚而入,也不左思右想找借口,他只是搭上船,直接前往阿拉斯加的“西湖”。
史威济沿着铁路走了好几趟,那里的人都叫他“步行的史威济”,他成为那些与世隔绝的家庭最欢迎的人。同时,他也代表了外面的世界。不但如此,他还学会理发,替当地人免费服务。他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烹饪。由于那些单身汉吃厌了罐头食品和腌肉之类,他的手艺当然使他变成了最受欢迎的贵客。
而与此同时,他也正在做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徜徉于山野之间、打猎、钓鱼,并且——像他所说的“过史威济的生活”。
在人寿保险行业里,对于一年卖出100万元以上的人设有光荣的特别头衔,叫做“百万圆桌”。在孟列·史威济的故事中,最不平常而使人惊讶的是:在他把突发的一念付诸行动以后,在动身前往阿拉斯加的荒原以后,在沿线走过没人愿意前来的铁路以后,他一年之内就做成了百万元的生意,因而赢得“圆桌”上的一席地位。假使他在突发奇想时,对做此事有半点迟疑,这一切便不可能发生。
“现在就去做”可以影响你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你去做该做而不喜欢做的事;在遭遇令人厌烦的指责时,它可以教你不推脱延宕。但是它也能像帮助孟列·史威济那样,这一刹那一旦错过,很可能永远不会再来。
请你记牢这句话:“现在就去做!”
剑桥大学约翰·沃森教授总是告诉学生:只有把目标和行动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
6错是对的第一步,改是对的第二步
伟大的成功通常都是在无数次的痛苦失败之后才得到的。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期望自己事业成功,仅有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具备社会生活的智慧。生活是最严厉的老师,与学校书本教育的方式完全不同。生活的教育方式是你得首先犯错,然后从中吸取教训。大多数人由于不知道从错误中悟出道理,所以只是一味地逃避错误。他们却不知道,这种行为本身已铸成大错,还有一些人犯了错误却没能从中吸取教训。这些都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总是循环往复地犯着自己以前曾经犯过的错误。
他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学校,你可能会因为没犯错误而被认为是聪明的学生;而在生活中,你的智慧恰恰是因为你犯过错误,并且能从中吸取教训。如果一个人真正从所犯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发生改变。他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经验,而是智慧了。
剑桥大学摩利奇教授认为: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得没有价值。一个人虽然犯了点小错误,但如果他能总结失败的教训,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并不再犯更大的甚至是致命的错误,则错误对他来说比成功的经验还重要。
有人曾经根据能否有效利用错误的价值把人分为四类。
第一类人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是犯相同的错误。这样的人不可救药。第二类人虽然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犯相同的错误,但由于不能从失败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总是犯不同的错误。这样的人也难以救药。第三类人能够总结自身错误的教训和规律,算得上是聪明人。但由于只能从自身的失败中进行总结,所以虽然不犯自身相同的错误,但总是犯别人犯过的错误。这类人比第二类人又高出一筹。第四类人既不犯自己犯过的错误,又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凡是别人的经验,也成为他的经验;凡是别人的教训,也成为他的教训。只有第四类人才是最善于利用失败价值的。
人在成功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是高明的,而很少归结为运气;而出错时,却总是以运气不佳为借口,害怕承认错误、分析错误,以致故态复萌,再犯同样的错误。殊不知,错误本身都有其可以借鉴的价值,而只有那些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怨天尤人的人才能避免重复犯错。
“一个人受骗两次就该毁灭。”一个真正明智的人绝不应该重复犯同类的错误。猫狗被伤害了一次,下一次遇到同样情况,就知道躲得远远的。猫狗尚能如此,人难道还不能做到吗?
很多人总是一再做错误的决定,不管看多少书,学多少技巧,每次到了做决定的紧要关头,就把该用的原则和技巧全都丢在脑后,而让一股莫名的力量来帮自己做决定。当然,最后一定又会为这个决定后悔不已。
我们有时候会做一些明知故犯的事。
明知吃了太多蛋糕会肚子痛,我们还是照吃不误,等到事后肚子痛得要命,才来骂自己。
明知在迷路时,向路人问路比较好,可是,我们就是不问,以至于让自己在原地转来转去,直到太阳下山。
有的人一直有胃痛的毛病,医生一再嘱咐不能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而且要远离烟酒,可他就是不听,依然我行我素,到了后来胃溃烂得不成样,才大喊大叫。
明知因自己的冲动行事已经吃了很多亏,可是事到临头,还是旧习不改,继续往前冲……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吃一堑,长一智,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呢?
那是因为在犯了错误之后,采取了下面的行动:
(1)说谎或否认,掩饰自己的行为。说谎的人总是说“我没做那件事”,或者“不,不,不,那不是我干的”,或者“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还有“我发誓……”之类的话。还有一类人犯了错误后,习惯于说:“噢,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情况会好起来的,”“出错了吗?哪里出错了?”
“不要着急,事情会如你所愿的。”
(2)指责别人,开脱自己的责任。这类人犯错后往往会说“这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或者“如果我妻子花钱不大手大脚的话,我就不会落到如此的地步”,或者“如果没有孩子拖累的话,我早就很富裕了”。他们也会说“顾客只是没有注意到我的产品”,或者“我的雇员对我不忠实”,“他们说得不清楚”,还有“这是老板的错”等。
还有些人会说“因为我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我的事业不如意”,“如果再给我点时间的话,我会做好的”,或者“人人都这样,我为何不可……”
(3)半途而废。半途而废的人经常说的话是“我早就告诉过你那样做不管用,”“这件事太难了,不值得我投入这么多的精力,还是换个简单一点的吧!”“瞧,我都做了些什么啊?我不想自找麻烦了。”假如一个人说“我所得到的教训就是再也不那样做了”,那么,这个人也许还没有领悟到犯错误的重要性。如此多的人活在一个贫穷的世界里,是因为他们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再也不那样做了”,而不是说“我很庆幸自己犯了错误,因为我从这次经历中受益不浅。”避免犯错误或浪费犯错误机会的人,不能算具备较高的智慧,在事业上的成就也会受到限制。
所以在犯了错误之后,绝对不要采取以上的行动。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指出:
“往往当成功离我们还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就到了我们最有可能犯错误的时候。”聪明者也难免生意经营失败,蒙受损失。但是,对于所犯错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意志消沉。
相反,他们变得更加乐观、明智、勇敢和果断,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更多、更丰富的宝贵经验。
剑桥大学史蒂文·莱特教授常说: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如果你不愿从错误中学习,你便会千方百计地掩饰错误。如果你对自己负责任,就应勇于认错。
你可曾遭到严重挫败?或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过分自责?
你可曾劳而无获?你这一生中可曾发生个人悲剧?你可曾因疾病或受伤而造成残障?你有否因为希望破灭而心情沉重?有否冒险犯难,结果彻底失败?
以上这些情形,都不应妨碍你达到最后目标。失败正如冒险和胜利一般,是生命中必然具备的一部分。
伟大的成功通常都是在无数次的痛苦失败之后才得到的。
所有成功者的一生可以证明,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什么人可以做到自始至终皆是胜利者。做点错事是在所难免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错误会使你灰心丧气,还是成为你到达胜利彼岸的桥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